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功教案教学时数 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板书“成功季羡林)作者写此文时,已近九十高龄,用的是“谈话式”,是一个过来人写给后来人的看的,的确是谆谆教诲。结合他一生的经历,你才更能体会他的观点。)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进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70岁后,仍潜心研究,勤奋写作,仿佛进入黄金时期 2、接下来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勾画出值得掌握和借鉴的词语,边读边理清作者思路,列出本文的段落层次,找出作者的观点。(2分钟)二、整体感知1、提问:读完后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出作者对于成功的观点?课文第几段有提出本文的论点?总结归纳:课文第四段的公式提出,作者认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很好找,(板书: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读过课文以后,我们再看整篇课文的段落结构是什么?有没有同学已经分好的?(其实本文层次非常清晰)我请一两个同学说出他们的分段情况。2、列阅读提纲:(其实本文层次非常清晰)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14):作者“大题小做”,谈他对成功的理解,认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第一层(1):作者借助词典,诠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这是议论文的常用手法) 第二层(2-4):提出论点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第二段(510):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一层(5-8):具体分析了公式中“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 第二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够治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 功!对于这篇课文的结构我们没有疑问了,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有了它的论点,那么必然有它的论据(板书:论据: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了解过这些知识以后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 三、分析课文 1、我们首先看课文的开头,告诉我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 总结归纳: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谈到成功之道,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罗嗦。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这种文章开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还要说明的是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在课文的第三段有一句话“积七八十年之经验”,说明作者并不是凭空想像的 。(好这里我们不多说。) 2、作者是如何看待天资和机遇两个要素的?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第九节中(天资:由天决定,无能为力。),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用“学术界艺术界自命天才的人”说明自己的天资要实事求是一点好。八九节(机遇:存在、有时影响、不期而来、无能为力)说到机遇作者谈到自己的例子,第八段“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我们都知道留学德国是作者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归国以后,作者走向东方学术研究道路,创建了东方语文系。作者用事实论据来说明机遇对成功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四:课后思考。我们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让看待勤奋这一要素,又是怎样论证的?五:板书成功:天资 勤奋 机遇 由天决定, 存在,有时影响无能为力 极大,但不期而来,无能为力第一段(14): 第二段(510) : 第一层(5-8) 第二层(910) 成功第二课时:一、 教学导入(回顾课文)1、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季羡林先生对成功基本条件的一些看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在季老先生看来,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总结归纳:天资、勤奋、机遇。(板书: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2、提问:作者是怎样看待天资和机遇的呢?总结归纳:首先,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天资的差别,(板书:由天决定,无能为力),告诫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天资,作者认为机遇也很重要,(板书:存在、有时影响、不期而来、无能为力),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的经历来阐述机遇的重要性。 说的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成功之道。二、课文研究1、课文第七、九、十,三个自然段对“勤奋”这一重要条件进行了阐述和说明。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这几个段落,首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七段。(学生大声的朗读),同学们读得很不错,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来阐述“勤奋”这一重要条件的?总结归纳:作者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勤奋的事例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作者还引用了韩愈进学解中的句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说明勤奋是很重要的。 回答的都非常好,在这一段,季老先生主要运用了事实和道理来说明勤奋的重要性。事实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勤奋的事例,道理论证是韩愈进学解中的句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句话什么意思啊?看注解,其实意思就是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追求。 2、下面我们再来学习第9段,看这一段作者又是如何来论述的?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总结归纳:读的很好,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来论述勤奋的呢?作者首先将机遇、天资、勤奋进行对比,指出天资、机遇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而勤奋是由人来决定的,突出了勤奋的重要性。作者除了运用对比论证以外,还有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了韩愈进学解中的话:“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来强调勤奋对于成功来说是最关键的。(说的非常好)3、现在请一位同学们读最后一段,请大家认真听。(学生朗读后、其他学生热烈鼓掌) 总结归纳:这位同学朗读的基本功很不错,这一段作者引用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请同学简要的复述一下他的“境界说”。 )如果能说出他的含义就更好了。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说,人要有奋斗的目标,要有所追求。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人要刻苦努力。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成功就在不远处。 (说的很好)4、请同学们再想想,季老先生是怎样来评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总结归纳:季老先生说他的第一种境界是预期,第二种境界是勤奋,第三种境界是成功。5王国维看问题的角度和作者的角度相同吗?作者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有什么作用? 总结归纳: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相同,作者引用他的境界说是因为王国维的学说中包含“勤奋”的因素,因此季羡林先生借这一点再一次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回答得很好)三、文章拓展同学们,作者是中国的大学者。他的文章不仅在思想上有深度,而且在写法方面也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学了这篇文章以后,在写法上给你什么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归纳:作者由设问引出论题,直接进入文章中心,显得明白清楚,干净利落。这对我们写议论文的开头很受启发。那老师让你写篇以失败为题目的文章,你将怎么开头呢?我的开头是: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没有获得预期的理想。(很好,学以致用。)作者先提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天资+勤奋+机遇 = 成功 接着分析了成功的三个条件,最后重点阐述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这样层层深入,使文章条理清晰。我们写文章也可以这样逐层深入。 (层层深入是这篇文章的写法之一,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对天资、机遇这些相对次要的条件写得比较简单,而对勤奋这一重要条件进行详细的论述,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对,说得很正确。详略得当也是作文的一大关键点,在文章中写事例要详略得当,挑能最能反映文章主旨的详写,而不太重要的就略写。)还有其他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吗?作者在举用事实和道理作论据时也很有特色,旁征博引,很典型,很恰当,简明扼要,很有说服力。)对!文章中有很多的地方很多古代学者治学的名言,请同学们摘抄下来,课外再收集一些有关的名言警句,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上。刚才有好几位同学谈了自己学了这篇文章后在写法方面所受到的启发。当然这篇文章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说他的语言亲切自然,运用语言很得体等等。希望大家细心的去体会。 四、合作研究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1、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成功 = 艰苦劳动 +正确方法 +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与学科知识整合的路径分析
- 数学文化背景下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 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软装搭配中的应用
- 提高设计人员对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
- 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智能家居情感化设计的结合
-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一体化平台的评估体系设计
- 健康数据采集与运动健康评估技术应用
- 家访中学生家庭关系理解与适应策略
- 提升财务数据采集与处理精确度的方法
- 2025年社区戒毒考试题目及答案
- DB31/T 1173-2019咖啡厅(馆)等级划分与评定
- 全桥LLC自动计算表格
-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高中数学竞赛
- YB/T 100-1997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4J42K合金冷轧带材
- GB/T 19816.3-2005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喷射清理用金属磨料的试验方法第3部分:硬度的测定
- GB/T 19658-2013反射灯中心光强和光束角的测量方法
- 机械制图基础培训课件
- 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课件
- 长坂坡隧道照明施工方案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兴丰填埋场沼气发电利用项目环评报告
- 第7章-测向原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