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doc

GY03-074@支承套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49182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7.53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5-11-06 上传人:QQ28****1120 IP属地:辽宁
20
积分
关 键 词:
机械毕业设计全套
资源描述:
GY03-074@支承套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机械毕业设计全套
内容简介: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1 1 综述 1.1 本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其产品加工的质量一致性好,加工精度和效率均比普通机床高出很多,尤其在轮廓不规则、复杂的曲线或曲面、多工艺复合化加工和高精度要求的产品加工时,其优点是传统机床所无法比拟的。本课题对异性体、复杂的曲线、多工艺复合化加工进行探索,设计出三种切实可行的工艺流程及工艺装备。 1.2 国内外发展的动向 1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 数控加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数控机床加工精度高。一般只需一次加工即能达到加工部位的精度,而不需分粗加工、精加工。 (2) 在数控机床 上工件一次装夹,可以进行多个部位的加工,有时甚至可完成工件的全部加工内容。 (3) 由于刀具库或刀架上装有几把甚至更多的备用刀具,因此,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工件时刀具的配置、安装与使用不需要中断加工过程,使加工过程连续。 (4) 根据数控机床加工时工件装夹特点与刀具配置、使用的特点区别于普通机床加工时的情况,工件的各部位的数控加工顺序可能与普通、机床上加工工件的顺序也有很大的区别。 此外根据数控机床高速、高效、高精度、高自动化等特点,数控加工还具有以下工艺特点: 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2 切削量用比普通机床大。 工序相对集中。 较多地使 用自动换刀 (ATC)。 首件需试切削。 工艺内容更具体更详细,工艺要求更严密更精确。 高效率、高精度加工是数控机床加工最主要特点之一。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其产品加工的质量一致性好,加工精度和效率均比普通机床高出很多,尤其是在轮廓不规则、复杂空间曲面、 多工艺复合化加工和高精度要求的产品加工时,其优点是传统机床所无法比拟的。数控加工另一个特点是产品装夹定位灵活,同一产品零件可能有多种加工方案。然而正是其灵活性和高精度要求对其高效应用带来了的局限性,如存在数控程序的编制、刀具工装夹具的准备周期长等不利因素。数控工 艺的合理性与高质量数控程序的快速编制是限制数控加工的瓶颈问题之一。数控加工的成本相对较高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一个因素。数控加工对技术人员的水平要求相当高,数控工艺和程序的质量是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合格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数控加工时,产品的质量完全靠数控工艺和数控程序来保证。产品加工的具体细节在进行工艺设计和程序编制时必须全面考虑,只有设计正确才能保证产品加工的质量要求。在数控加工朝高速、超高速和复合化加工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对技术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2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3 普通机床 加工时,其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工序较长,且工步中很多具体细节由技术工人来完成,对技术工人的水平要求相对较高。数控机床加工工艺相比较普通机床加工工艺的优越性有以下几点: (1) 数控加工工艺的“内容十分具体、工艺设计工作相当严密”。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与普通机床加工工艺相比较,由于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具有加工工序少,所需专用工装数量少等特点,克服了普通传动工艺方法的弱点,一般说来,数控加工的工序内容要比普通机床加工的工序内容复杂。从编程来看,加工程序的编制要比普通机床编制工艺规程复杂。 (2) 数控加工的工艺“复合 性”。采用数控加工后,工件在一次装夹下能完成镗、铣、铰、攻丝等多种加工,因此,数控加工工艺具有复合性特点,也可以说数控加工工艺的工序把传统工艺中的工序“集成”了,这使得零件加工所需的专用夹具数量大为减少,零件装夹次数及周转时间也大大减少了,从而使零件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是对工件进行数控加工的前期工艺准备工作,无论是手工编程还是自动编程,这项工作必须在程序编制工作以前完成。为了优化数控程序设计、提高编程效率、合理使用数控机床,我们有必要对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等技术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以做好数控机床加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2。 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其优越性是巨大的, 而且这些优越性均来自数控系统所包含的计算机的威力。 数控机床 可以加工出传统机床加工不出来的曲线、曲面等复杂的零件。 由于计算机有高超的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4 运算能力,可以瞬时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坐标轴瞬时应该运动的运动量,因此可以复合成复杂的曲线或曲面。 数控机床 可以实现加工的自动化,而且是柔性自动化,从而效率可比传统机床提高 3 7 倍。 由于计算机有记忆和存储能力,可以将输入的程序记住和存储下来,然后按程序规定的顺序自动去执行,从而实现自动化。数 控机床只要更换一个程序,就可实现另一工件加工的自动化,从而使单件和小批生产得以自动化,故被称为实现了 柔性自动化 。 数控机床 加工零件的精度高,尺寸分散度小,使装配容易,不再需要 修配 。 数控机床 实现多工序的集中,减少零件 在机床间的频繁搬运。 其 拥有自动报警、自动监控、自动补偿等多种自律功能,因而可实现长时间无人看管加工。 由以上 几 条派生的好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 (一个人可以看管多台机床 ),减少了工装,缩短了新产品试制周期和生产周期,可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等等。 以上这些优越性是前人想象 不到的,是一个极为重大的突破。此外,机床数控化还是推行 FMC(柔性制造单元 )、 FMS(柔性制造系统 )以及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等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 3。 数控加工取代传统加工占据生产制造的主导地位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加工设备与先进的数控机床并存,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制造企业的设备现状。如何从工艺的角度根据各企业的设备现状、产品生产规模、零件结构形式与加工精度要求等方面来合理地进行产品工艺方案设计,充分发挥企业现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5 有 数控设备与传统设备的加工效率,使企业设备资源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数控工艺与普通工艺结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加工效率的发挥,进而影响到生产计划任务的完成。提高产品机械加工工艺与数控程序的编制质量,是早日实现制造业产品的高精度、高效率、高质量加工必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寻求传统加工工艺与数控加工工艺的合理衔接途径与措施,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有意义的 4。 数控工艺与普通工艺结合的途径和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产品的设计状态与生产批量。 (2) 粗精加工与加工精度的结合。 (3) 精密设备与一般设备的结合。 (4) 加工工种之间的结合。 (5) 技术交流和技术创新相结合。 3数控加工的发展 数控加工的发展趋势是高速和精密,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完整加工,即在一台机床上完成复杂零件的全部加工工序。 数控加工中的程序编制 也随着数控机床的更新而改变。 50 年代,MIT 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机械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语言,称为APT( AutomaticallyProgrammedTool)。其后, APT 几经发展,形成了诸如 APTII、 APTIII(立体切削用 )、 APT(算法改进,增加多坐标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6 曲面加工编程功能)、 APTAC( Advancedcontouring) (增加切削数据库管理系统 )和 APT/SS( SculpturedSurface) (增加雕塑曲面加工编程功能 )等先进版。 采用 APT 语言编制数控程序具有程序简炼,走刀控制灵活等优点,使数控加工编程从面向机床指令的 “ 汇编语言 ” 级,上升到面向几何元素 .APT 仍有许多不便之处:采用语言定义零件几何形状,难以描述复杂的几何形状,缺乏几何直观性;缺少对零件形状、刀具运动轨迹的直观图形显示和刀具轨迹的验证手段;难以 和 CAD 数据库和CAPP 系统有效连接;不容易作到高度的自动化,集成化。针对 APT语言的缺点, 1978 年,法国达索飞机公司开始开发集三维设计、分析、 NC 加工一体化的系统,称为为 CATIA。随后很快出现了象 EUCLID,UGII, INTERGRAPH, Pro/Engineering, MasterCAM 及 NPU/GNCP 等系统,这些系统都有效的解决了几何造型、零件几何形状的显示,交互设计、修改及刀具轨迹生成,走刀过程的仿真显示、验证等问题,推动了 CAD 和 CAM 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到了 80 年代,在 CAD/CAM 一体化 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及并行工程( CE)的概念。目前,为了适应 CIMS 及 CE 发展的需要,数控编程系统正向集成化 ,网络化 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5。 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7 2 方案拟定 2.1 三种零件的工艺方案拟定 1) 支承套筒 支承套筒结构图 加工工艺过程: 工步 工步内容 刀具 辅具 切削用量 T 码 规格种类 S F 1 B0、 G54 2 钻 35H7 孔, 2-17X11 中心孔 T01 中心钻 3 JT40-Z6-45 1200 40 3 钻 35H7 孔至 31 T14 锥柄麻花钻 31 JT40-M3-75 150 30 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8 4 钻 2- 11 孔 T02 锥柄麻花钻 11 JT40-M1-35 500 70 5 忽 2- 17 T03 锥柄埋头钻 17X11 JT40-M2-50 150 15 6 粗镗 35H7 至 34 T04 粗镗刀 34 JT40-TQC30-165 400 30 7 粗铣 60X12 至59X11.5 T05 合金立铣刀 32T JT40-MW4-85 500 70 8 精铣 60X12 T06 合金立铣刀 32T JT40-MW4-85 600 45 9 半精镗 35H7 孔至34.85 T07 镗刀 34.85 JT40-TZC30-165 450 35 10 钻 2-M6-6H 螺孔中心孔 T01 11 钻 2-M6-6H 底孔至 5 T08 直柄麻花钻 5 JT40-Z6-45JZM6 650 35 12 2-M6-6H 孔端倒角 T02 500 20 13 攻 2-M6-6H 螺纹 T09 机用丝锥 ,中锥M6 JT40-G1 JT3 100 100 14 铰 35H7 孔 T10 套式铰刀 35AH7 JT40-K19-140 100 50 15 M01 16 在 35H7 孔中手动装入工艺堵 专用工艺堵 29-54 17 B90 G55 18 钻 2- 15H7 孔中心孔 T01 19 钻 2- 15H7 至 14 T11 锥柄麻花钻 14 JT40-M1-35 450 60 20 扩 2- 15H7 至 14.85 T12 锥柄端刃扩孔钻 14.85 JT40-M2-50 200 40 21 铰 2- 15H7 孔 T13 锥柄长刃铰刀 15AH7 JT40-M2-50 100 60 参考文献 1 董玉红数控技术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覃岭数控加工工艺基础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3 戴向国,等 Mastercam9 0 数控加工基础教程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nts 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装备设计 9 社, 2004 4 范俊广数控机床及应用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5 杨毅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 J机械工程师, 2001, 2(2): 24 26 6 惠延坡,沙杰等 加工中心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技术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7 全国数控培训网络天津分中心编数控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8 王启平等 .机械制造工艺学 M.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9 叶伯生计算机数控系统原理、编程与操作 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10 张福润等 .机械制造基础 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11 刘慧芬等 .机床与夹具 M.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2 许祥泰等 .数控加工编程实用技术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3 孙竹等 .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4 朱正心等 .机械制造技术 M.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5 John Wilson.AutoCAD200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GY03-074@支承套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491827.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