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3单元诗词默写与鉴赏.doc_第1页
七(下)1--3单元诗词默写与鉴赏.doc_第2页
七(下)1--3单元诗词默写与鉴赏.doc_第3页
七(下)1--3单元诗词默写与鉴赏.doc_第4页
七(下)1--3单元诗词默写与鉴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1-3单元诗词、理解与默写1游山西村一诗中含困境中蕴含希望哲理的名句:2游山西村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3、清平乐 村居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4、清平乐 村居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词: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美景,且大气磅礴,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6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7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8渡荆门送别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9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10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11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1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 13.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1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钓为喻,表达希望受赏识、被引荐心情的诗句1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16.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故乡无限爱恋之情的诗句17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18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_,_ ,_;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 ,_ 。_, _,_。 _, _。19 表现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 。20陶渊明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_,_和 _,_,_。、赏析部分游山西村一、(2008年江苏省徐州市)阅读诗歌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答: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答:二、(200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三、 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符合诗歌的意境。不少于60字。【答案】一1.( 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2.(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二、1.(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2、C三、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浅唱慢吟淙淙穿行,草木你追我赶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清平乐 村居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茅檐 相媚好 媪 莲蓬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茅檐 相媚好 翁媪 无赖 3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上/青青草。 B醉里吴音/相媚好, C大儿/锄豆/溪东, D 最喜/小儿/无赖, 4按要求填空 (1)辛弃疾,字,号,我国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许多词都抒发了他、的宏伟志愿, 如 。 (2)本文中描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描写一家人活动的具体诗句是。 5“最喜小儿无赖”,你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小儿”的顽皮? 6本文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它又是如何传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的? 7写出二句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句来?(课内外都可) 【 答案:】 1Yn mi o png2茅屋 ;相互说喜爱要好的话;老妇人;顽皮3D 4(1)幼安 稼轩 南宋 爱国 抗金报国 收复中原 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5卧剥6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可以反衬出词人心中的不平静,同时也可以折射出诗人不仅希望“醉里吴音相媚好”,更希望异邦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也能享受这种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 7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练习题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比喻义是。翻译“端居耻圣明”: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答: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描写的对象的是洞庭湖。写出景物什么的特点?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参考答案: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想做官而无人引荐。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白白地看着人家垂钓,心想得鱼而苦无渔具。也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6. 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使至塞上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答案一、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燕然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_3.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_4诗中描写“水中映月图”的诗句是:_(1分) 5“大荒”一词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1分) 6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7、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参考答案:1、记叙。地点、目的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3、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相伴、明月相随,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4、5略6、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7、 答题示例: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黄鹤楼翻译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一填空1.本诗作者是 (朝代)诗人 (人名) ,本诗选自 。2.“历历”的意思是指 。3.诗中的“萋萋”形容 。4.诗中“乡关”的意思是 5. ,此地空余黄鹤楼。6.晴川历历汉阳树, 7 ,烟波江上使人愁。二、选择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4. 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该句一直被誉为写景名句,请赏析。【答案】一、1唐、 崔颢、崔颢集2、故乡 3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4.清楚可数二、1、D选项错在表达出作者淡然无奈的思乡之情。应该改成: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愁情。2、A 3. 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4. 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三、.答: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一带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在汉阳东南有个叫鹦鹉洲的地方,岛上的草儿长的极其茂盛。此联色彩鲜明,境界阔大,字面上构成一轴明丽的山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