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案.doc_第1页
《回延安》教案.doc_第2页
《回延安》教案.doc_第3页
《回延安》教案.doc_第4页
《回延安》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延安 主备人 :张凯香【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重点难点】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3、朗读与背诵。【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教学过程】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指名)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五、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2、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六、朗读全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诗歌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 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