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经济学案例集案例一:迅速崛起的韩国大韩民国位于朝鲜半岛多山的南半部分,北部以军事分界线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其余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韩国有4770万人口(2001年),是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比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密度都高。1954年,朝鲜半岛被分割成为朝鲜和韩国。朝鲜继承了大部分的矿产和水电资源,以及在日本占领时期建立起来的大部分现存的重要基地。韩国则留下了巨大的非熟练人口,以及大部分半岛有限的农业资源。韩国缺乏自然资源,钨矿、无烟煤、铁矿、石灰石、高岭土、石墨等十分贫乏,并且没有石油。以上原因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难民的涌入,韩国在二战后初期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韩国从1962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政府开始从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型战略,实行激进的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出口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在缺乏资本、资源和技术以及市场狭小的情况下, 韩国通过“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大量吸收外贸商品和国外先进技术,进口所需设备和原料,利用本国丰沛的优秀劳力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将其产品输往国外, 从而以出口贸易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这一战略的实施在韩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出口贸易在1964年突破1亿美元大关后, 1970年突破了10亿美元,1977年又突破了100亿美元, 到1987年达到47112亿美元,整个7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17%,实现了名符其实的经济起飞。到1995年,韩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突破了1000 亿美元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规模排名世界第11位,韩国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先进的工业国。除了实行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外,韩国政府引进的灵活的经济计划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1962年到1991年近30年的时间里,韩国已完成了六个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一五”期间 (19621966年),韩国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扭转社会经济的恶性循环,建立自力更生的经济基础,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准备。尽管这段时间,韩国面对资金资源不足的情况,但韩国政府通过采取了非常措施,解决了资金缺乏的问题。“一五”这五年,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8%。“二五”期间(19671971年),韩国提出了实现生产结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自主经济建立的目标。这期间,韩国的出口产品受到了国际贸易强有力的挑战,但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宣布钢铁、机械、造船、汽车等数十种工业为战略产业, 并对它们在资金、技术、税收、外汇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和特殊照顾, 使这些产业在更有利的环境中迅速发展起来, 为扩大工业品的出口,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五”期间,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5%。之后的“三五”期间(19721976年),韩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2%;但在“四五”期间 (1977198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仅有5.7%,但这是由于国内朴正熙总统被刺身亡、石油危机的冲击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国内外条件的恶化造成的。1983年,韩国经济开始复苏。“五五”期间(19821986年),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1%。19861988年这三年被认为是韩国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阶段,繁荣的出口使年增长率达到了15。在“五五”之后的 “六五”期间(1987199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0.0%。通过实施“五年计划”,韩国的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DP)从1962年的23.6亿美元发展到 1991年的2808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7美元上升到1991年的6498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物价相对稳定的局势下经济得到稳定持续高速增长。韩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许多标准来看韩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同时,它的出口增长也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品转向了技术密集型、高质量的产品。1996年,韩国人均收入为8356美元,达到了世界银行分类法中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韩国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了韩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美、日等国的紧急资金援助下,韩国渡过危急关头,并对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市场等领域实行改革,对经济结构作较大调整。2001年8月下旬,韩国比预期提前3年还清IMF全部贷款,结束了IMF监管体制。2002年初以来,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鼓励信贷消费,扩大内需,同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韩国经济出现好转势头,出口回升较快,IT产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激增。2002年,韩国钢铁产量4544万吨,居世界第5位,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是世界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2002年汽车产量320万辆,居世界第六位。造船订单标准货船吨数759万吨,比上年增加18.5,居世界第一。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手机年产量达1.2亿部。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2002年韩国IT产业出口额达46.1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作为国际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生力量,以及第三世界中经济最为强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是长期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的成功案例。韩国需要有效地处理好日益增长的内部政治矛盾的冲突以及大众广泛、普遍要求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民主参与,在21世纪逐渐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思考题:1韩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经验?2你如何看待韩国的发展与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关系?3你如何看待韩国的发展与激进主义的关系?案例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活 当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天清晨醒来面对新的一天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境况是极不相同的。一些人居住在拥有众多房间的舒适寓所中,食物充足,衣着华贵,体魄强健,并具有足以维持这种生活的收人入保障。其余那些在世界60亿人中超过34的人口,却远没有如此幸运。他们几乎没有栖身之处,食不果腹,健康不良,目不识丁,没有工作,他们改善自己生活的期望渺茫,充其量是不确定。下面我们对世界上不同国家间的生活作一下考察,各国的生活水平的差异便会显露出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北美一个一般水平的家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年收入大约在3万到4万美元之间、有四口人的“核心”家庭。他们或是居住在一套相当舒适的城市公寓里,或是生活于带有小花园的郊外住宅中。寓所处处洋溢着舒适的特征,包括两个孩子各自分开的卧房。房间中的消费品琳琅满目,到处都是电器设备,其中许多都是产自北美以外的韩国、阿根廷和中国台湾等遥远的国度(和地区)。两个孩子都很健康,并在学校读书。他们有望在完成中等教育后再进入大学深造,在各种职业中选择吸引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平均寿命都在72至76岁之间。现在让我们再来考察亚洲农村中的一种典型的“扩展”型家庭。亚洲的家庭通常由10个或更多的家庭成员组成,包括父母亲,5至7名子女,祖父母及一些叔叔婶婶、姑姑舅舅。他们的年收入合在一起大约是250300美元,其中既有货币形式的,也有“实物”形式的(例如他们消费一部分自己生产的粮食)。作为大农庄的佃户,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拥挤在一所只有一间房屋的陋室之中,而农庄则属于住在附近城市的地主所有。父亲、母亲、叔叔及年长一点的子女必须整天在田里劳作。成年人中没有人能读会写;五个达到学龄的孩子仅有一人能正规地入学,即使如此,最多也就能读到小学二四年级。他们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很少变换花样,更难解除孩子们经常忍受饥饿的痛苦。房间里没有电,没有卫生设备,也没有淡水供应。这里疾病丛生,而合格的医护人员却在遥远的城市中,只关注为那些较富裕的家庭提供服务。现在让我们去访问坐落于南美洲的一个美丽的滨海大城市。在这个随意蔓延的大都市中,不同地区间生活条件的鲜明对照即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沿着波光粼粼的白色海滨,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和宽阔的林荫大道蜿蜒伸展;然而,就在几百米以外陡峭的小山上和山背后,是许多拥挤不堪的肮脏简陋的小屋,歪歪斜斜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考察两个有代表性的家庭一个出身于当地统治阶级的富裕家庭,另一个是世代务农的家庭他们个人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别,无疑也会令我们大为惊异。富裕家庭居住在一座可以俯瞰大海的现代化大厦顶层的一套居室中。当他们周末进餐时,餐桌上摆放昂贵的进口瓷器、高质量的银餐具和精美的亚麻餐巾。家中的长子刚从北美的大学回来,另外两名在法国和瑞士的寄宿学校读书的子女正在家中度假。孩子们的父亲是位曾在美国留学的杰出外科医生。他的许多顾客都是国内外的达官显贵和富商。除了本身的职业,他在乡村还拥有一片相当大的土地。对于居住在高层公寓中的这户幸运人家来说,每年去国外度假、进口的豪华汽车以及享受锦衣玉食,都是既平常又令人愉快的事情。相形之下,那家农户则蜷缩于那座滨海大厦背后小山上一个棚户区或是擅自占地的贫民窟中一间临时搭就的小棚屋里。尽管他们也能眺望大海,但这里的景色似乎并不优美,也难以令人轻松。露天的阴沟散发出恶臭。室内没有餐桌可放,而且连顿像样的晚餐都没有只有一些已经不再新鲜的面包碎屑。7个不识字的孩子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沿街乞讨或为别人擦皮鞋上,偶尔甚至企图去盗窃那些漫不经心地在林荫道上散步的行人的钱包。几年前,他们的父亲从穷乡僻壤迁居到这座城市其他家庭成员最近也跟了来。父亲没有固定的工作,成年只是打些零工。全家人的年收入达不到200美元。由于必须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家里挣钱,孩子们上学、退学已经好几次了。这两种生活方式的鲜明对比,很容易让人感慨万分。然而,环顾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其他一些大城市,我们将会看到这种悬殊的差别比比皆是。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非洲。设想现在你是置身于非洲的东部。在那片干枯贫瘠的土地上,棚屋茅舍的群落星罗棋布。每一个群落都是由若干个扩展型家庭组成,所有家族的成员都在干枯的土地上分组劳作。这里没有货币收入,因为所有的食品、衣物、住所和财产都是由人们自己生产和消费的这是一种生存经济。这里没有道路、学校、医院、电力和水的供应,生活在许多方面似乎和几千年前没什么两样。100公里以外,正在修建的一条公路将要从这个村庄的附近通过。无疑,这将通过医疗条件的改善给人们带来延长寿命的方法。然而,随着现代文明新发明的传播,有关外部世界的信息也将一道被带来。遍及全球的这种仅能维持生存的偏僻村庄,正在逐渐地然而又是不可抗拒地同现代文明连接起来。这一过程目前正在稳步进行,在即将来到的岁月里会变得更加剧烈。对于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部分的生活仅仅是这样初步的一瞥,便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这种显赫的富有与极端的贫穷不仅并存于不同的大洲,而且在同一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城市同并存呢?如何才能将传统的、低生产率的、仅能维持生存的社会,改造成为现代的、高生产率的、高收入的国家呢?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将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思考题:1你认为造成世界不同国家贫富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2通过本案例你能够从其中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哪些基本特征?3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迅速发展,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案例三: 波动的阿根廷经济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海岸线长4000余公里。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3700万(2000年)。其中白种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8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阿根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这为阿根廷发达的农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阿根廷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葵花籽等,2001年粮食总产量为6748万吨,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潘帕斯大草原还集中了全国80的牲畜。1999年阿根廷牛存栏4905.67万头,屠宰量1241.14万头,牛肉产量265.2万吨,出口33.8万吨,出口收入为6.5亿美元。同年羊存栏1710.53万头,年屠宰量47.3万头,产羊毛6.5万吨。1999年阿根廷牛羊及其肉类出口收入达19.34亿美元。由于拥有发达的农牧业,阿根廷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世界粮仓肉库”之称。阿根廷还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银、铀、铅、锡、石膏、硫磺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 铀矿资源储藏量2.94万吨,名列拉美之首, 除此以外,目前已查明的蕴藏量还有:石油4.11亿吨,天然气6886亿立方米,煤炭6亿吨,铁3亿吨。阿根廷拥有5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同时还为阿根廷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资源丰富。19911996年,渔业是阿根廷第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增长率为214。1999年捕鱼量达101.28万吨,出口收入为5.05亿美元。2000年捕鱼量达85万吨,出口收入为5.9亿美元。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劳动力拥有较高的素质以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将近70年稳定的政局,使阿根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之一。在1900 年, 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日本的2倍, 略高于芬兰和挪威, 略低于意大利和瑞典。1913 年, 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 797 美元, 高于法国的3 485 美元和德国的3 648 美元。但1930年发生政变以后,阿根廷结束了70年的政治稳定局面,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但即便如此,在1950 年, 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领先于日本, 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当。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后, 阿根廷开始重视工业建设。至40 年代初,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超过农业。但在50 年代以前, 阿根廷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装配业为主。50 年代以后, 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内向发展是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为了扶持制造业, 政府采取了高筑贸易壁垒的措施, 使本国“幼稚工业”处于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中。然而, 保护的代价是高昂的。例如, 由于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幼稚工业”不必为参与国际竞争而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 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阿根廷一些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几倍。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固有的缺陷与20世纪80年代初不利的外部环境结合在一起,1982年终于使阿根廷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在被称作“失去的10年”的80年代, 阿根廷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0.7% , 而通货膨胀率则居高不下,1989年高达4 924%。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 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但通胀问题依然很严重。1991年卡瓦略出任经济部长以后,阿根廷开始实行以比索与美元固定兑换率为基础、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911998年年均增长率达6。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的影响,阿根廷经济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滑坡。德拉鲁阿总统执政后,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但收效甚微。2001年,阿根廷经济连续第四年衰退,国家风险指数突破4000点,偿债压力陡增,工业生产严重下滑,银行存款大规模流失。为避免金融系统崩溃,政府于12月1日宣布冻结银行储蓄存款的紧急经济措施,引发大规模社会骚乱并最终导致联合政府跨台。阿根廷原来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相当一部分居民属中产阶级。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从1980年的13增至2001年的44,失业、半失业人数高达700万。自1991年实行固定汇率政策以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40贫困阶层人均月收入从80年代初的273美元减至267美元,10最富裕阶层人均月收入却从同期的2380美元增至2561美元。2002年1月杜阿尔德出任过渡总统之后,对危机重重的阿根廷经济进行大胆变革,废除联系汇率体制,将比索大幅度贬值,并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同时继续实行金融管制的政策。但他的改革并没有使阿根廷的经济好转。2002年,阿根廷经济经历了1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经济下降了11%,失业率高达24%,全国51.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济危机已达到极点。 自从基什内尔执政起,政府大力实施税收改革,打击逃税,增收节支,严格财政纪律,控制政府开支;采取措施消除危机给金融体系带来的严重后果,积极干预金融市场,稳定汇率和利率,控制通货膨胀;加速银行和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基本上解冻银行存款;加大债务问题上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谈判力度,避免再次陷入债务危机;千方百计促进出口,刺激内需,推动经济不断复苏。阿根廷在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与动荡之后,实现了政治基本稳定,经济明显复苏,社会矛盾有所缓和。2003年阿根廷经济终于走出长达四年多的经济危机,实现了8.7的高速度恢复性增长。2004年阿根廷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虽然经济增长快速,但阿根廷经济实际上仍处于恢复和复苏过程之中,基什内尔仍面临着引领阿根廷经济彻底脱离危机和衰退的阴影,走向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艰巨任务。能源问题以及巨大的外债都是影响阿根廷经济的重要因素。此外,基什内尔政府还必须制定和实施政治体制及宏观经济结构的全面改革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两年前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结构性问题,建立一个能够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治与社会体制及经济结构。思考题:1你认为阿根廷的经济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哪些因素影响到了阿根廷经济的发展?2讨论阿根廷经济发展与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之间的关系。案例4: 乌干达的经济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界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西接刚果(金),北连苏丹。领土面积23.6万平方公里,人口2240万(1998年官方统计)。乌干达的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其人口大部分由三种非洲民族班图、尼罗提克以及尼罗哈米提克构成。这些民族中,班图族最大,它还包括有100万居住在最肥沃的土地上的人口的巴干达分支。直到1972年,亚裔人一直是乌干达最大的非土著种族群体。在那年,埃策阿明政府驱逐了50000名一直从事贸易、工业和各种职业的亚裔人。自从埃策阿明政府在1979年被推翻后的几年里,亚裔人又逐渐返回。目前,有少量的亚商人和大约3000位各种民族的阿拉伯人生活在乌干达。乌干达的经济有很大的潜力。它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包括充足的肥沃土地,充沛的降雨以及丰富的矿藏,因此在1962年脱离英国独立后表现出迅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前乌干达被称为“东非明珠”。但是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极不恒定的经济管理措施共同造成了持续的经济衰退,到70年代末全国抵抗运动政府执政时,该国经济已面临崩溃边缘。目前,乌干达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经历了阿明时代的混乱之后,这个国家从1981年开始,实施了一项经济复苏计划,此计划获得相当多的外国援助支持。但是,从1984年中期开始,过度的财政扩张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国内战争的重新爆发又导致了经济倒退。穆塞维尼总统政府在1986年初期掌握政权后,朝经济重建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由于国家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尤其是运输和通信设施被损坏或破坏,所以,直到如今,尽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该国的进展还是十分有限的。乌干达已经意识到外国支持的重要性,于1987年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商讨了一份政策框架文件,之后采纳了大多数广泛地进行市场改革的尝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件成了乌干达经济复苏计划的基础,目的是通过适当的价格政策和改善国有部门的资源流动和配置,恢复价格稳定和持久的国际收支平衡,提高生产效率,重建经济基础设施。乌干达政府也和西方提供援助的国家进行合作,重新安排它的外债,以具备资格进一步获得外国援助。农产品提供了乌干达几乎所有外汇收入的一半。仅咖啡一项,就占全国出口的97。其他主要的出口农作物是棉花、茶叶和烟草。大多数的工业与农业有关农产品加工或者农业必需品(如锄头、化肥)的制造。工业部门也正在逐渐恢复重建,继续诸如水泥、铁矿渣、波浪形屋顶和油漆等建筑材料的生产。但工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乌干达大约有32000公里的公路,其中6400公里是石子铺设的。大多数的公路从最大的城市首都坎帕拉辐射出去。这个国家还有大约1280公里的铁路线。一条起始于肯尼亚的蒙巴萨(位于印度洋上)铁路和坎帕拉相连。乌干达与蒙巴萨相连的重要公路和铁路满足了它的运输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它的邻居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和苏丹的部分地区的需要。坐落在维克多利亚湖边的安提布有一个国际机场,它位于坎帕拉南部32公里处。它是乌干达能够处理高价值的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重要机场。乌干达曾经遭受过多年的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它的实际人均收入水平在过去20年已经大大地下降了。贫困和营养不良普遍存在,与艾滋病传染有关的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消耗了人力和资本资源。自 1991年以来,这种趋势开始扭转,乌干达政府已经能够将国内经济和政治改革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经济年平均增长7%,人均达4%,被世界银行列为结构调整计划样板,列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首。2002年,乌经济继续稳步发展。政府采取鼓励出口,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等多种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继续位居非洲国家前列。农产品产量因今年东非地区的大面积旱灾有所下降,但建筑、通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部门的投资增长较快,出口产品呈多样化趋势,咖啡以外的产品出口总额达3.7亿美元,已占总出口额的87%。全年共获得外援约9亿美元,与去年持平。外汇储备约7亿美元。但乌干达市场狭小、基础设施落后、严重依赖外援等痼疾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从根本上制约着乌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而且,乌干达经济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人民生活尚未获得根本改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新税制引起通胀率反弹,对外依赖性大,外债沉重等。案例5: 沙特阿拉伯的经济沙特阿拉伯占据了阿拉伯半岛面积的45。最近的统计表明,沙特阿拉伯人口约为l 850万,包括约400万外国居民。直到20世纪60年代,该国大多数人口还是游牧或半游牧的;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下,城市化的进展很快,现在约95的人口已经定居下来,一些城市和绿洲人口密度为770人每平方公里。1974年,随着石油收入的急剧增加,沙特阿拉伯变成了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它在与其他国家的全部贸易中享有极大的顺差,进口迅速增加,丰富的政府收入能为其发展、国防以及援助其他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提供资金。沙特阿拉伯的国外资产从1973年的43亿美元增长到1982年的近1500亿美元。然而1982年世界的石油供过于求影响了沙特的发展。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产在19801981年曾几乎日产l000万桶,但到了1985年8月已经下降到日产20万桶。于是财政赤字出现了;政府减少了它的国外资产,政府的国外资产自从1982年以来下降了650多亿美元。面对这些金融压力,沙特阿拉伯1985年夏天放弃了它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占统治地位的独立生产国的角色,开始接受它的生产定额。从那时起,沙特的石油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极力维持它的市场和生产定额。经过五年的发展计划,政府在维持其传统伊斯兰价值观和习惯的同时,通过石油收入的分配,把本国从相对不发达的以石油为基础的经济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尽管经济计划者没有实现他们的所有目标,但经济进步很快,大多数沙特人的生活标准有了很大提高。尽管依赖石油的收入仍继续增长,但目前工业和农业已占整个经济活动的较大比重。沙特各种水平的熟练工人的短缺成为经济多样化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沙特经济中,有400万非沙特人被雇佣。沙特阿拉伯的前两个发展计划覆盖了70年代,重点强调基础设施通信、公路、港口、电力和水。其结果令人难忘:铺设的公路总长度增加了3倍,能源生产提高了28倍,港口的能力增加了10倍。第三个计划(19801985年)的重心转移了。发展开支中基础设施的比重大大下降,而在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上的开支显著增加。尽管分配给生产部门的发展份额并没有按计划增加,但两个新兴的工业城市Jubail和Yanbu的建立已经完成,这两个城市利用本地的石油和天然气作为能源和原料来进行钢铁、石油化工、化肥和精炼石油产品的生产。第四个计划(从19851990年)继续这些优先发展项目。全国的基础设施已大大完成,但教育和培训仍成为关注的领域。鼓励私人企业的建立,并欢迎外国投资与沙特的政府和私人公司进行合资经营。私人部门变成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到1993年,在不包括石油产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私人经济的比重扩大到80左右。在最近几年中,尽管私人投资仍然集中在贸易和商业上,但在工业、农业、银行和建筑公司方面的投资已经增加。这些私人投资一直由大量的政府融资和鼓励计划所支持。政府希望除了石油开采外,所有的经济部门都由私人拥有。第五个计划(19901995年)把重点放在巩固国防、提高政府部门效率、为沙特人创造更多的私人部门就业机会、减少外籍工人的人数以及地区发展上。尽管1991年与伊拉克发生的波斯湾战争给国家经济增加了沉重的金融负担,但现在沙特阿拉伯在物质上没有受到损坏,经济上继续保持强劲。思考题:1通过对案例四、五进行分析,讨论哪些因素影响了乌干达和沙特阿拉伯经济增长。2联系韩国与阿根廷的案例,讨论各大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案例六:东亚经济起飞 20世纪后半期,东亚经济步入了震撼世界的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东亚的四小龙、四小虎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迅速崛起,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然而进入80年代,东亚股票市场才得到迅猛的发展,股指与股票市值占GDP比重出现大幅上升、市盈率水平显著提高。一、亚洲新兴市场股市高速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新兴市场一直是全球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政策的全面推行,投资需求旺盛,高的储蓄率以及投资收益率差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向新兴市场,使亚洲新兴资本市场迅速崛起。 事实上,这些新兴市场的经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快速增长,为什么直到80年代才开始逐步影响到当地的股票市场?如果我们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这方面的原因,就必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东亚各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世界的经济增长也比较乐观,一直保持在年均4%的增长水平。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使得整个世界的GDP增长出现大幅下滑,其中80年代的增长水平一度只有2%。相反,这一期间的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仍旧十分强劲,年均增长水平在5%以上,形成令世界瞩目的“东亚奇迹”,从而吸引了全球资本的进入。因此,80年代世界经济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强烈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二、经济政策转向和资本市场发展 为什么东亚各地股市没有和它的经济一同腾飞呢?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东亚资本市场的自身问题,具体又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整个东亚各地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都不高。除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外,其他东亚各地的股票市值占其GDP的比率都非常的低,平均不到15%。因此,即使当地经济早已高速的腾飞,但由于其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也不能很好的分享经济发展的硕果。 第二,东亚各地股票市场中内部持股比例较高,流动性相对很差。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东亚地区,一个家族或一个企业集团持有上市公司70%以上的股票是相当常见的。甚至有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公开交易的股票仅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0%15%。这主要是由于家族式经营的传统习惯,使得很多企业不愿将资产社会化。股权高度集中的状况最终导致了股票的流动性不足,对股市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三,东亚各地证券市场的封闭自守,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的认识不够。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东亚各经济体对金融业的管制非常严格,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如菲律宾规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40%,马来西亚曾规定上市公司股权的30%必须为马来族所有,并规定境外投资者不得申请新股。这使得证券市场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功能:通过股票的形式从证券市场将短期的资金转化为长期投资,从而解决东亚发展中经济体面临长期资本供应不足的问题。 然而进入80年代后,东亚各地股票市场之所以出现了长时间的牛市发展,除了经济层面持续向好的原因外,与当时其普遍实行的金融改革紧密相关。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亚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政策转向,各经济体陆续开始实施以放松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其中,韩国的金融改革开始于19811982年;中国台湾,1980年;马来西亚,1978年;菲律宾,1980年;印度尼西亚,1983年;泰国较晚,1989年。东亚各经济体的金融改革措施可分为四类:利率自由化、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培育和整建资本市场、推动金融国际化。 第一类:利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利率的自由化。东亚各经济体在金融改革中都采取了利率自由化措施,但各经济体实施的具体步骤又不尽相同。 在80年代初,“四小龙”经济已恢复高增长,宏观经济趋于稳定,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分别通过发行“新金融产品”、对利率的频繁调整、建立货币市场、放宽利率的变动范围、取消某些种类的利率上限等方式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例如,韩国政府视金融政策效果而不断进行调整,利率自由化过程也是一波三折。80年代初政府开始放松利率管制,允许金融机构以高于现有利率买卖大量新的金融证券,结果导致资金流向了非银行业的高息证券,银行化趋势明显;之后政府又收紧了利率管制,然后又放开,最终到1991年才完全实现了利率自由化。 其余三个经济体也基本走过了一个相同的道路,只不过是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而已。在80年代初“四小龙”的利率波动性迅速缩小,整体水平也变低了。反映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利率自由化政策不会引发利率的大幅攀升,相反金融机构的合理竞争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东盟“四小虎”由于产业结构落后,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等原因,经济增长放慢,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外债负担沉重。东盟“四小虎”的金融改革直到80年代后期才走向高潮,是和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分不开的。 其中印尼和菲律宾在80年代初就完全解除了利率的管制,而马来西亚和泰国却像“四小龙”一样采取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由于经济条件发展并不成熟,像印尼和菲律宾过早地放开金融市场,导致利率的直线上升。从它们股市的表现也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初至中期,其表现并不出色,但等到了80年代后期,当金融改革走向高潮的时候,股市也随之发展起来。 第二类: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中,东亚各经济体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纷纷推动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原来商业银行非私营化程度较高的一些经济体实行了商业银行私营化和银行经营自由化,以增强银行的自主性,促使其为自身经营绩效负责。此外还采取了缩减信贷控制、扩展不同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减少市场进入限制、放松对境外银行的管制等措施,以增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 第三类:培育和整建资本市场。东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体系由于受到政府管制的压抑,市场机制在动员和调配资金的过程中作用非常有限,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特点,银行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东亚各经济体开始重视资本市场,通过企业私有化、放松对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制定法规、建立管理机构、提供政策支持等手段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在东亚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的过程中,国际利率、汇率、原材料价格、国际经济情况等海外经济指标及其他经济体证券市场股价波动等对其股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以大型的绩优股为代表的颇受境外投资者青睐的股票与其他股票之间的价格落差增大,新兴产业板块的股价也有所上升;境外投资者的大量参与增大了当地股市的波动;由于外资流入以及当地投资者新一轮的投资高潮使得股价上升,交易量大幅增加。在分红方面,由于海外资本流入、流出使利率平均化;股价上升与金融市场的利率下调之间相互作用,与国际接轨。 在投资方面,当地投资者纷纷把投资热点转向境外投资者集中投资的知名度高的蓝筹股;从原先重视分红收益率的短期投资倾向重视PER成长的长期投资转变;相比原先只注重企业短期的利好与不利消息,渐渐形成一种注重对股票长期的收益价值及投资价值进行分析的健全的投资理念。 在证券市场制度方面,缩小了与其他发达经济体证券市场制度及惯例之间的差异,加速了当地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形成;通过对国际上市公司公告惯例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消息的公告。 第四类:推动金融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世界潮流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金融自由化改革在对外经济领域中的推进,东亚金融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各经济体纷纷放松对外金融管制,准许资本自由流动,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汇率政策也更具灵活性。这些措施在为东亚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东亚各经济体的进一步金融深化。 这里有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东亚各经济体的金融改革的深入,汇率制度在同一时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中国香港采取了盯住美元(7.8港元/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新加坡从1983年采取盯住一揽子货币允许在一定幅度的范围内波动的汇率制度,而中国台湾在1989年也采取相似的所谓可管理的浮动汇率。相反,只有韩国从1980年采取盯住一揽子货币浮动汇率。以1972年为基础,凡是采取了可控汇率制度的货币,变化都不是很大,有的货币出现了小幅的升值;而采取浮动汇率的韩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货币在20年间却出现了相对的贬值。 从“四小虎”20世纪80年代初汇率制度变化的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相同的答案,那就是采取汇率控制的经济体,由于外力其汇率变化的幅度不大;而采取自由浮动汇率的货币,都出现了大幅度贬值的情况。1975年和1978年马来西亚、泰国分别采用了盯住一揽子货币的管理汇率制度;而菲律宾自1984年起采用了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印尼在1983年把汇率制度改为了浮动管理制度但允许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波动。 我们发现,由于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相对而言仍不算大,且仍延续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所以有强烈地动机让自己的货币贬值,同时我们也不能从中得到一个与证券市场相关联准确的发展规律。也许从汇率制度与证券市场关系的角度,东亚各经济体的事例似乎不能给我们太多的借鉴,因为从经济规模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而言,他们与我们目前的状况似乎不能同日而语,相反日本在汇率制度方面的变迁可能更值得我们来研究。 但从利率自由化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正确地采取金融市场的改革措施将会促进其整体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蓬勃创新,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发展历史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地表现出了这个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三、20世纪末东亚经济奇迹 20世纪后半期,东亚步入了震撼世界的持续高速发展阶段。 继20世纪50年代日本进入了一个长期高速增长的时期之后,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四小龙”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 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发展,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6年的年均生产总值增长率,韩国分别为8.6%、9.5%、9.4%和6.6%;新加坡分别为8.8%、8.5%、6.4%和8.3%;中国台湾分别为9.3%、9.7%、9.1%、6.8%;中国香港分别为10%、9.3%、6.9%和5.7%。 在“四小龙”之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小虎”在20世纪后30年相继崛起。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5年的GDP增长率,马来西亚分别为7.8%、5.2%和8.4%;泰国分别为7.2%、7.6%和8.2%;印度尼西亚分别为7.5%、6.1%和7.6%,菲律宾分别为6.3%、2%和1.6%;“四小虎”除菲律宾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5年增长速度不快外,都实现了高速增长。 四、东亚股票市场迅速崛起 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较早地建立了自己的股票市场,但是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没有太大的发展(日本除外)。 亚洲股市的迅猛发展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点可从如下三方面特征中得到体现: 特征一:股价指数的大幅上扬。 8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激活了各股票市场,各地股市普遍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股价大幅上扬现象。从80年代初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亚洲各地股市上涨幅度最高曾分别达到:中国香港为851%,中国台湾为1647%,韩国为747%,新加坡为318%,泰国为615%,印度尼西亚为519%,马来西亚为446%,菲律宾为3061%。 特征二: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上升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亚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值增速骄人,1981年至1991年,东亚各地股市市值增长幅度相当可观,比西方七国集团的增速快近1倍。从1981年到1991年,除中国香港股市外,东亚其他股票市场的市值与GDP比率都至少翻了一番以上。到1991年止,东亚各地的股票市值与GDP比率已与发达经济体趋同。而且,其比值除新加坡外都一直呈上升的态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除美国和英国外,其他市场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很少超过50%;但东亚地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比率很快就超过了50%,尤其在80年代的增长是相当惊人的;其中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比率更远超过了美国。例如,美国股票市值与GDP比率花了85年(从1810年到1895年)才从7%提高到71%,而中国台湾的比率从11%提高到74%才花了10年时间(从1981年到1991年)。 特征三:市盈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半期,东亚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使众多的上市公司盈利可观,投资前景看好,使投资者不惜高价购入股票,着眼于将来的资本增溢,从而导致市盈率不断攀升,居高不下。从国际经验看,发达经济体的股市由于较为成熟,成长速度相对缓慢,投资收益主要来自股息,故其股市平均市盈率一般多在1020倍之间。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大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发展迅速,投资者购买股票主要着眼于股票的资本利得,所以股票市盈率相对较高,通常在2030倍之间,所以东亚各新兴经济体的市盈率在经济持续增长的预期下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思考题:1.东亚股票市场的改变与东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和相互影响。2.中国在未来的股票市场发展之路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案例七:制度成本与经济发展众多廉价劳动力的勤奋工作,可以在经济增长初期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这是中国经济近二十几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有关统计表明,越勤劳的国家,人均GDP反而越低。当一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这些国家的公民不仅必须更勤奋地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这就把我们带回到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话题。自从1993年道格拉斯 诺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制度经济学再次成为经济学界和业界的热点, 一时间我们都认识到制度资本或制度成本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可是今天,转过身看看中国的市场制度环境与法治水平,我们又开始纳闷:中国的法治与产权保护还相当欠缺,可是这些年GDP却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在增长,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中国特色真的能使在其他国家成立的结论在此就行不通?真的是中国有中国的经济学、西方有西方的经济学?在这期与下期的专栏中,我们不妨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一、制度资本与制度成本制度经济学判断制度机制(institutions)优劣的最重要标准,是看它们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的发生与深化。如果一国的制度有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常被称为“制度成本”。当然,制度成本不仅仅指在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制度障碍而只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以及市场勉强得到发展的情况。换句话说,即使在制度机制最不利于信用交易的国家,证券交易和借贷还是可以发生的,甚至也可以发行股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证券市场能够深化、能够发展得兴旺。一个国家的经济可能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积蓄已很多,但由于金融证券市场不发达、金融中介不到位,虽然众多创业者与企业家都需要资本,大家也都没办法,那些积蓄资金无法配置到资本的需求方,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就很难发生。这里,制度成本表现为“勉强发展的证券市场”和“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很难”。制度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与合约执行机制。这个听起来似乎很狭窄的主题实际上涵盖了一国制度的方方面面,包括法治、政府权力与制衡结构、司法独立等等。比如,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力最后归结到对私人产权与合约权益的侵犯,因此对行政权力的制约问题最终也是一个产权、合约权益的保护问题。制度经济学的这两个中心命题是经济深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可靠的产权与合约权益保护制度,人们就无法预期从事市场交易、从事投资的结果,也不知道从交易、投资中获得的利益能否属于自己。而经营、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将迫使人们停止交易、不愿作出投资,即使他们想进行市场交易,交易成本也可能高得令人望而却步。于是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二、中国以“勤劳”对冲“制度成本”正如前面所提,近二十几年中国的制度在不断朝着有利于市场交易的方向变迁,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其与真正的市场制度结构还相距甚远,特别是产权保护制度的变革还只是近两年的事情。可是,这些不足并没有阻止中国经济近二十几年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这种经历似乎否定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其实不然。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才日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 东莞入企咨询方案
- 传媒艺考活动策划方案
- 水产养殖行业技术规范总结
- 软件著作权转让协议
- 2025结构工程师检测卷(历年真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赏练-梁晓声小说(含解析)
- 诚信与谎言话题作文(13篇)
- 2025计算机一级考前冲刺练习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2026学年地质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二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73)
- 茶百道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北京京剧院招聘工作人员10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检修现场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食品安全人员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LP
- 信息网络安全考题「附答案」
- 2025年度国务院国资委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招聘(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司法协理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消防设备设施操作讲解培训课件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