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oc_第1页
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oc_第2页
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oc_第3页
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oc_第4页
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3秦敬芳 :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基于普宁市流沙镇的调查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基于普宁市流沙镇的调查秦敬芳 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指导教师 王厚俊摘要:“外来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对城镇的贡献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本文主要以普宁市流沙镇的外来农民工在就业、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调查和分析的重点,发现该镇的农民工普遍存在就业劣势、社会生活单调乏味、自我认识模糊等问题,导致农民工处于城镇社会的底层位置,这阻碍了其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指出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与解决的必要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建设和发展普宁市流沙镇的同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些构想和对策,从而更新社会和农民工自身的观念,纠正存在的误区,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意识,增强其对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适应能力等。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社会生活;文化心理The Situ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Imported WorkersBase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Liusha, Puning CityQIN Jing-fang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conomics ManagementFaculty adviser WANG Hou-junAbstract: “Imported workers who come from poor country” (short for imported workers in the following text) is the special outcome of Chinese reform, is also the very phenomenon during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With the spread of imported workers, the public has recognize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town. This text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zes imported workers three aspects: employment, social life, culture and psychology. Writer has found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Imported workers are in inferior employment position. They lack of abundant social life and self- cognition, which have result in imported workers lower social position. This should hold back their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refore, this tes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mported workers, and then it aims at rais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imported workers when developing the local economy. Moreover, it aims to renovate the 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imported workers themselves, correct existent mistakes, help imported workers to build up correct conception and strengthen their ability to adjust to employment and life in the town.Key words:imported workers who come from poor country;employment;social life;culture and psychology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农民增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保护农民工进城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对于在今天经济迅速发展的普宁市流沙镇来说,农民工问题始终贯穿在整个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和已有的问题亟待解决。1 调查的基本情况广东省普宁市流沙镇是市区镇,经济较发达,城镇私人企业较集中,是外来人口就业的主选地,包括来自四川、湖南、江西的农民工和本市农村的转移劳动力。本次调查的被访者共85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29人,外省农民工32人,本市农民工53人。收回有效问卷份数共85份。其中被访的农民工主要是运输业工人(如人力车、电动摩托车),小摊小贩(果菜农)、私营企业的缝纫工人,家政服务人员(保姆,小时工)、废旧物资收购人员,餐馆饭店服务人员等。2 外来农民工流动原因浅析2.1 农村收入水平太低在受访的调查对象中,49.3%的人觉得在农村收入太低,希望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事实上,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一些从事技术工作的劳动力,一个月的务工收入可能超过在农村一年所得,务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调查显示,从事运输业的农民工月收入平均在1000-1500元之间,小摊小贩在600-1000元,私企缝纫工人在1400-1800元,家政服务人员在600-1000元,废旧物资收购人员在800元左右,餐馆饭店服务人员则在800-2200元之间。调查还表明,农民工的收入存在差异性,其收入与进城打工时间、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一般都是打工3年以上,初高中以上学历者。农民工的性别和年龄也是影响收入的因素,总体看来,男性比女性收入高,年长者比年轻者收入高。2.2 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在农村低收入没有明显改善、前几年学费又持续高涨的情况下,为了后代的教育,17.6的人明确表示赚钱是为了供小孩读书。农民工大都子女多,教育负担重,为了后代,他们不得不外出务工。2.3 农村条件差,农民向往城镇生活调查中,62.4的人外出是向往城镇生活,向往享受城镇现代文明。农村经济、文化生活落后,基本生活设施不足,缺乏社会保障,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率先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还带回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信息、现代的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等,吸引着更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向往城镇。2.4 外出学技术本领调查表明,42.3的人是为了到城镇学技术而外出。农村科技文化水平整体落后于城镇,信息闭塞、受教育的机会也较少,而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参加短期培训、在岗培训、成人自考、职业从业和考证培训等,掌握各种工作技能及有关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因此,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的原因在于城乡经济、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差异,落后的农村现实产生巨大的推力,推动农民外出。较发达的城镇又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即拉力,推拉结合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强大动力。3 农民工就业的基本情况3.1 外来农民工宏观就业总量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之后,农产品供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上政策环境逐步改善,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的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亿左右1。预计今后几年,每年劳动力转移新增人数将维持在400-500万人左右,增长速度为4-52。3.2 外来打工主体以年轻人为主从年龄构成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青年为主。一方面,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相对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使他们在掌握新的劳动技能、进入新的行业和工作领域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尽管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高,但农业生产劳动的经验与技能却相对薄弱,并不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劳动力。在所调查的对象中,18至35岁的青年人占70.6,35岁以上的人占29.4,这说明青年人从农村走出来的意愿比中年人更强,年轻人具有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的渴望,自强自立,敢拼敢闯,渴望靠自己的双手挣脱农耕生涯、改变命运。3.3 女性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在流沙镇从事人力和电动三轮车的女性由2005年的15.8上升到2007上半年的35.2。而在缝纫工中,外来务工的女性则达到63.7。3.4 吸纳农民工的行业比较集中,职业涉及城镇生活的诸多方面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最主要领域,90年代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第二产业的地位。而从行业分布上看,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它们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并且对于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不高,因而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纳力。调查发现流沙镇的农民工就业与全国其他地方农民工情况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大都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要求不太高,职业声望在城镇里也比较低,基本上是城镇人不屑一顾的苦、脏、累、险等工作。3.5 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接受技能培训比例虽有提高,但整体仍显偏低调查表明,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4.11%,初中的占52.95%,中专及高中的占30.59%,而大专以上的仅占2.35%。另外,还有83.12的农民工缺乏相应的职业培训,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4 农民工社会生活状况4.1 农民工大多没有固定的住所,居住条件较差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但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大都较差。调查显示,能够自己购房住的农民工只占调查人数的10.5,而务工单位免费提供住房的也只占18.7%。较低的工资和较高的城镇房价,大大超出了农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面对定居必需的住房,他们只能望房兴叹。他们一致认为,城镇只能是他们挣钱的地方,工薪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完成其本人和家属的城镇化。他们经常考虑的是挣钱寄回家,较少考虑攒钱在城里安家消费。4.2 农民工子女配偶大多留在农村,在城镇生活缺乏家庭氛围从全国看,目前农村存在较为普遍的流动分工模式,即户主进城打工挣钱,而被视为无一技之长的配偶或其它家庭成员则留守或耕种承包土地,流沙镇也不例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分居生活方式,其一是因为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享受城镇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城镇缺乏经济适用的住房供农民工及其家属居住,再加上户籍制度根深蒂固的影响等方面,限制了农民工享受城里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而子女和配偶的分离,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缺乏家庭温馨氛围,使他们虽身在城镇,心却牵挂着农村和故里。4.3 农民工的生活方式 城镇农民工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城镇农民工除了少部分受雇于个体工商户和从事保姆工作外,绝大部分都在工厂、商业、服务业等企业中工作,具有明确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但由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很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这种简单、单调的生活状态。农民工作为农民,保留了传统农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作为城镇打工一族,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参照城镇居民的某些休闲方式,但整体上他们的娱乐生活内容贫乏,质量较低。5 文化与心理状况5.1 自尊与自卑并存不少外来农民工的思想观念是积极的,在经济收入方面,他们不仅超过了落后地区的农民,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部分企业职工和城镇市民。与同乡人相比,他们拥有自尊和自信。但当农民工受到异地城镇文明的排斥,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待遇后,留给他们的更多是愤怒与自卑。这种内心的激烈冲突,有时会导致农民工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5.2 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意识模糊调查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的占58.7%,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的占33.2%,真正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只占8.1。他们中有25.2的人认为有被城镇人歧视的感觉。农民工这种对自己身份意识模糊的认知状态,其实是农民工在城镇现实经济社会地位的一种心理反映。农民工不以农业生产为职业,但身份上却还是农民,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存在。5.3 农民工对承包土地的处置方式,反映了其对未来城镇生活的预期不确定性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却仍对土地难以割舍,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对城镇将来是否会接纳自己不确定,对身份转换后能否与城镇居民平等共处等不确定。调查表明,外出务工人员中有68.3%的人自己家人还在耕种承包地,转租给他人耕种的有28.1%,撂荒的只有3.6%。表明农民工仍然依赖土地,他们认为,他们的家庭、村庄和土地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希望,浓郁的乡土情怀使他们在现代化的门槛前进退维谷,这实际上是农民工在城镇生活质量难以保证的一种理性的选择3。6 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6.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6.1.1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结构。这种结构的延伸,使我国目前的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城镇居民与外来的农民工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教育、住房、文化娱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并形成了典型的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二元分割,非国有部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一般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向。国有正规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实施限制性的就业政策,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政策壁垒所造成的高门槛,使得农村劳动力基本无法进入该领域。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6.1.2 传统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传统的户籍制度,强化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使农民工无法获得真正平等的社会身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迁移定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一些地区性的就业政策和教育制度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歧视性,使农民工不能享受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医疗养老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利,使农民工子女教育与自身培训成本增加。虽然目前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推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新的户籍管理形式,但农村劳动力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6.2 农民工被视为“廉价劳动力”、“超时劳动力”、“低保障劳动力”6.2.1 “廉价劳动力”。农民工工资水平低,同工不同酬,是一个普遍的就业现象。据一位来自江西的女性缝纫工说,她的月工资与流沙本地的缝纫工相比,相差大概200元,包括住宿条件也比本地差。这个现象在私企中四处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长期以来把压低农民工工资作为降低企业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这是公开的秘密。6.2.2 “超时劳动力”。涉及工资和工时或计件问题时,农民工不得不跳进计件工资和加班加点的“陷阱”。在本次调查中,就人力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4小时,缝纫工人按件计工资,自愿加班,工时超过10小时。假如按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干活,拿到的计件工资肯定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甚至生活吃饭都不够。6.2.3 “低保障劳动力”。在服装私企调查中发现,没有一个企业为员工购买工伤等保险。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农民工是在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从事艰苦的工作,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低。农民工参保率如此之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相当多的企业想方设法逃避参保,以降低成本;另外,参保的“门槛”过高,故农民工有心无力;现行的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工流动性大,个人账户转移无法衔接等。6.3 农民工素质低,知识贫困,在城镇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产业之间的转移。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只能在低层次的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随着城镇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的劳动力转移领域越来越窄4。农民工的低素质还表现在其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不强,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此外,农民工不能把握信息,盲目无序的流动不仅增加了风险还增加了成本。6.4 我国缺乏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机制,农民工务工成本高我国目前缺乏系统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机制,市场传递信息迟缓、覆盖面小、范围窄。再加上农民工文化素质低,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较弱,使他们获取信息主要靠原始的人际关系,信息成本增加;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费、政府职能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等也增加了教育培训成本;而农民工转移到城镇后,缺少土地和家人等基本保障,又缺少城镇的社会保障,失业风险大,再就业难度高,从事的都是脏、累、险、苦的工作,风险成本增加。6.5 引起城镇社会治安问题农民工由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受教育程度低,因此就业范围受到限制,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条件艰苦、收入低的工作,一旦失业便面临着生存的问题。同时,农民工没有城镇生活经历,不熟悉城镇生活习惯。他们既受到城镇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为之所吸引,也时刻感到城镇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种种排斥。加上农民工工作强度大,生活环境差,精神生活极为单调。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特别是受到城镇居民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后,可能会采用犯罪手段占有别人的财产或报复社会等来泄愤5 。从2005年起,流沙镇的城镇居民普遍反映他们夜晚不敢外出,因为随时都会遭遇到“外地人”的抢劫,甚至是白天在自家楼下也会遭“歹人”持刀抢劫等,接连发生类似的案例后,到目前为止,本地居民对外地人的警惕性提高,导致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某种程度上关系恶化了。6.6 农民工的心理与感受文明程度的巨大反差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当他们进入城镇后,要融入社会,必须经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的适应过程6 。只有当农民工在城镇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居所后,才会逐渐尝试去适应城镇的生活方式,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农民工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城镇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在情感上找到归宿,才意味着他们已从心理上融入了城镇。但这是一个艰难的、相对较长的过程。7 建议7.1 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消除户籍身份差别户籍制度实质上就是身份的界定,牵涉到人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险、老年保障等,而这些待遇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的,他们的社会身份并没有因经济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应推行新的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在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制,农民工迁徙到哪里,只要有劳动岗位,有合法的收入来源,有相应的住房,居住地就应当把他们视为当地的注册人员,获得当地的居民身份,有权享受公共服务选择权和参与权;由以前的行政调控为主改为经济调控为主,形成国家立法规范、社会经济调控、个人自主选择的迁徙调控新格局。7.2 加强对农民工的组织和管理农民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和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帮助农民工组织自己的权益保护组织,使农民工有合法主张、保护自己利益的渠道。同时政府要制定完善的保护外来农民工的政策法规,明确规范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劳动保护和待遇报酬,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7.3 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随着城镇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则整个城镇的人力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显得尤其重要。但对农民工的培训,不应只局限在专业技术的培训上,生活常识、法律基础知识、文明修养等的教育也应占一定的比例。譬如帮助农民工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教育进城的农民工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建设城镇、爱护城镇、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增强他们对城镇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对城镇文明的认同感和对生活的责任感等,并尽快融入新环境和新生活。7.4 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解决城镇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营造和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是重要保证。一方面,利用好各种新闻媒介,宣传农民工转移的积极意义及其为城镇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导本地居民理解和尊重农民工,改变歧视思想,增加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输入地政府要消除对农民工就业的壁垒,允许农民工公平地参与工作岗位的竞争,创造条件促进农民工积累职业经验与技术,切实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7.5 转变社会观念,实现观念更新的现代性对于政府来说,由于外来农民工的流动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难免会给当地的社会管理和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有些部门就会对农民工设置“门槛”,给他们不平等的待遇和就业权。然而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为农民工服务。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要转变对农民工的认识,充分肯定农民工为当地发展做出的贡献,理解他们的难处,提供人性化管理,提高必要的帮助、保护和服务,让他们真正感到城镇文明的温暖。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其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交际上与农民工都少有来往。一方面,农民工的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明显与自己有较大的差异,彼此没有共同的话题,难以沟通。另一方面,有些低素质的农民工有违法或犯罪行为,影响了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尽管这些人是少数,但很多居民把“外来农民工”视为不安全因素。于是,有些居民对他们歧视、疏远,阻碍了城镇居民对农民工观念的更新。因此,要引导当地居民对这一群体重新定位,采取多种方式接纳、帮助他们,而不是简单地排斥,帮助他们扬弃和改造旧的乡土观念,确立现代性的意识。 而对于农民工本身来说,其生活条件差,工作不稳定,待遇低。又因为农耕文化的长期渗透,农民工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面对色彩斑斓的城镇生活和自己的卑微处境,难免产生自卑心态,尤其是受到城镇文明的排斥和歧视时,愤怒与自卑有时会产生反社会的倾向。因此,要转变农民工观念就必须从自身精神风貌、创新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加以的改变,坦然面对社会现实,摆正心态,主动接受城镇文明,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入城镇生活,摒弃落后的思想,由自卑变自强。7.6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化不仅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而且表现为城乡差别的缩小,乃至最终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把握好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促进条件允许的小城镇升级和适当发展,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周边城镇转移,以此来提高城镇化水平,也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改变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顺利实现转移。7.7 促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性大部分农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