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一、地方行政制度:1、先秦时期:夏商:方国制,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对中央时叛时服。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宗族关系维系对地方的统治。认识: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2、秦汉时期:秦:郡县制。地方长官有皇帝任命,不世袭。汉:刺史制度。目的在于监察地方,防止叛乱。认识:地域划分取代血缘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设置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管理。3、唐宋时期:唐:道路制。太宗设道作为地方监察区,玄宗时期正式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宋:路。“路”下设四个机构,分别为转运使司(漕运),长官为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与监察;提点刑狱司(宪司),长官为提刑使,负责一路的刑狱;提举常平司(仓司),长官为常平使,负责一路的仓储;经略安抚司(帅司),负责一路的军事。各个机构的长官分掌本职事务,监督地方,互不统属,直接受朝廷节制。宋代的四个司中,转运使(漕司)各路都设。转运使的职责是管理全路之财赋,除少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转送中央;监察全路的官吏,权大但是官品不高,甚至低于所监察的知府、知州的官品。目的在于以小制大,以低制高,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认识:继承前代监察制度的形式;通过增多官员人数,从而达到分散权力,相互制衡的目的,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元明清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基本沿袭这一制度。认识: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的创新原因在于元代辖区辽阔,超过之前的所有王朝,设置行省可以避免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的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只有加重行省的权力,才能及时并且有效的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够对边疆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长官因权重多不授予汉人,以达到民族防范与控制的目的;行省处理地方事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权力集中,行省处理辖区事务,按照朝廷典制行事,并接受监察机构(御史台)的监察,极少形成地方独立。总趋势:秦代以后通过在地方基本行政机关县的基础上增加行政机构级数,从而达到了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目的。二、民族关系:1、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本时期是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出现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2、秦汉时期:主要少数民族:北方的匈奴,西域各国以及南方地区的百越。北方边境民族交往不断。秦时多以战争为主,汉朝对匈奴则是和亲与战争并举;汉武帝时张骞通使西域,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秦朝时统一百越,开灵渠,设三郡。汉武帝时,西南夷地、南越设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开始成立。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关系:交流与战争并存。(1)民族迁徙形成规模:东汉以来,北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因和汉族交往日益密切,汉化渐深,陆续向长城以南定居,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2)民族战争持续进行: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斗争激烈,各族政权彼此交战;(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使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这位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4、隋唐时期多民族的大发展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突厥、回鹘、靺鞨、南诏、吐蕃。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的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主要少数民族:党项(西夏)、契丹(辽)、女真(金)、蒙古。(1)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仿效中原,实行汉制。(2)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实力相对衰弱,这使汉族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只能依靠“岁币”等形式;(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这时期的各少数民族,在封建政权建立之初都主动利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的封建文化,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两宋时期,战争不断,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人口的大量南迁也加速了这一进程。元朝统一中国,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元朝时大一统之下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融合。6、明清时期:主要的少数民族:鞑靼、瓦剌、女真、藏族。(1)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续发展:明朝时期,鞑靼的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政府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锰含量组和平友好数十年。(2)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 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7、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趋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过和平交往或者战争的方式,相互借鉴与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古代社会的进步;在大一统下的和平交往是主流,这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奠定了今天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基础;战争、动荡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强。三、商业:1、经营形式上:时代分期: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商业由政府控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冲破“工商食官”,私营工商业兴起。西汉时期:国家严格限制商业,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打击私商。政策:封建政府实行抑商的政策,以保护小农经济。发展趋势:商业在古代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趋势是日渐走向商品化,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的生产关系。2、货币:时代分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物物商品交换。商代后期:作为交换媒介物的货币(贝币)已广泛流通。春秋战国:各种金属(也包括黄金、白银)货币纷纷出现,大量流通。秦汉:秦“半两钱” 统一货币的形状和重量,汉统一铸“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币制长期得到稳定。唐:“开元通宝”,改变了唐以前以重量命名货币名称的惯例发展为通宝币制;出现最早的银行雏形,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说明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出现最早的兑汇“飞钱”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信用基础。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政府控制了纸币的发行,东京出现官营的汇兑机构。明清时期:贵金属白银被广泛使用,成为主要的货币;出现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票号。认识: 材质从贝到金属到纸到贵金属。 形状不统一到统一,方便携带 价值从作为交换媒介到成为宝物、宝货 铸币权随着中央集权强化逐渐收归中央 金融业成为新兴的行业,推动货币经营形式的发展。3、城市:时代分期:商周至春秋:城市由国人居住,性质为政治军事中心。战国:城市布局发生变化,政府在县以上城市设商品交易场所“市”,说明城市职能发生变化,经济职能增强,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汉代:城市发展繁荣,长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等,大多与政治中心有关,体现了经济中心所在区域。隋唐:城市出现大都会和中小城市,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扬州、益州位于长江流域且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说明城市向南方的发展和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出现分离。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市和坊的界限,东京最大的商业都会,市内随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食店,出现专业市场和娱乐场所,说明城市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艺活动的专门场所开始形成,市民经济兴起。明清:城镇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城市化出现,江南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商业市镇普遍兴起,但分布不平衡,体现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认识: 性质:从政治经济中心结合到政治经济中心分离 布局: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转移,从北方为主逐渐到以南方为主,与经济重心的变化相结合。4、市场时代分期:战国:县以上的城市出现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统一的市场,四方商品都出现在中原市场上。汉代:实行抑商政策,各城市里有专供贸易的市,内设官署,监管交易,经营时间、地点受政府限制。唐后期:繁华的大城市(扬州)出现了夜市;农村的草市和墟市盛行,发展成为繁荣的贸易点,并上升为镇县,形成新的居民点;政府规定州治、县治的地方允许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说明民间商业活动受到控制。宋代:草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并发展成镇或城市;商业格局出现以大城市为中心,城镇市场为拱卫,乡村集市墟场为外围的多层次分布状态。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到小农经济结构,农作物作为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草市规模扩大饮食服务设施发展完善。市场土地的经营权和劳动力商品化走入市场。认识: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地点从不固定到固定(城市布局中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再到不固定(街市制取代坊市制),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层次,市场内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各级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城乡联系的加强,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5、商人地位的变化:时代分期; 周代,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人地位较高,由国家统一管理,为其提供食宿为政府服务。 春秋,私商兴起。出现了很多实力雄厚大工商业者,工商与士农开始并称为国家“四民”(士农工商)。 战国时期,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与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相违背,于是重农抑商思想兴起,商业和商人地位开始下降。 西汉时国家严格限制商业。汉武帝全面控制商业,实行专营等抑商政策,打压商人,私商无法与官商抗衡。 隋唐时期天下经济繁荣,国家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中唐时期,抑商思想有了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宋代商人地位进一步提高,可以参加科举担任官职;商税在宋朝的财政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宋代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商业的控制。 明清时期国内商业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实力雄厚;明中后期时,私商取代官商的主导地位;重农政策强化,商人地位下降。认识:古代商人地位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商人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冲击传统的贱商观念而变化。四、文学:1、格式:由工整转向自由。2、文字:由文言转向白话。3、内容:由贵族政治化转向平民化。五、书法:1、总趋势:魏晋以前属于自发,注重汉字的实用性。魏晋以后属于自觉,注重汉字的艺术性。2、唐朝:唐朝时书法反战的第一个高峰期,注重法度,注重书写的规范性。3、宋朝:宋朝时书法讲求个性,追求表达意境。4、明清时期:字体工整(馆阁体)或特立独行(八大山人),个性化进一步发展。5、认识:由自发到自觉;有规范化转向尚意,最终转向个性鲜明,不拘礼法;诗书画融为一体,表现力与欣赏性增强,实用性向欣赏性转变;书法与社会环境的密切相关。六、绘画:1、秦汉以前:质朴、幻想、浪漫,有丰富的想象力。2、魏晋时期:强调人物的个性,形神兼备。3、唐宋时期:第一,文人画突出意境;第二,民间风俗画兴起,市民阶层兴起。4、明清时期:第一,个性鲜明,风格奇特,表明反对礼法的束缚;第二,民俗画(剪纸、木版刻画)兴起。5、趋势:由浪漫到写实,注重人物形神;走向世俗化、平民化;文人画兴起,注重情趣、意境;题材由人物画向山水画、花鸟画转变。七、科技:注重总结经验,侧重实用性,直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重记录、积累,不重规律;探究性学科较少,没有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一旦实用性得到满足,就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八、羁縻制度:羁縻:牵制、笼络羁縻制度: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1、由来: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发展到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时,首先遇到的问题: 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汉族地区不一样,落后于汉族地区而又有其民族的特点,不可能用对汉族地区的统治方式去进行统治。于是,采取什么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问题便产生了。 一般统治者采取的政策: 大多数统治者的最佳政策是怀柔政策,即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归顺。2、核心:“因俗而治”、“因地制宜”。3、形式:多种多样的:和亲、册封、贡赐、互市、羁縻府州制度、土司制、盟旗制等。4、开始:始于秦汉时期。5、羁縻政策的最初形式:秦统一西南后对归降的“西南夷”酋领授为王侯;汉朝在西南推行“蛮夷君长”统治,册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6、完备:唐代-羁縻府州制度:(1)概念: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军事、行政地方机构,羁縻制度下的一种土著地方自治形式,是唐代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和地方行政机构上的创举。(2)原则:“全其部落,顺其土俗”(3)地点:在各族首领辖区内设置的州府县,按民族部落的大小,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置了800余个,史称“羁縻府州”。(4)特点: 由少数民族酋领来实行统治,由朝廷对册封职官称号(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可世袭; 朝廷不过问内部事务; 居民户口不呈送户部,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 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 在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都护府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的纽带,代表中央政府行使管理权,按朝廷的指令和政策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都护由朝廷命官担任,不能世袭。羁縻府州主要统辖于单于、安北、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大都护府。)(5)唐朝的羁縻府州政策体现了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变化:改变以往“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偏见,以相对较为公平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 (6)羁縻府州与中央的关系:自治权极大,拥有独立武装和税收,中央政府对其的约束仅限于贡纳赏赐。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少数民族首领的职位必须以中央政府的册封为依据,受都护府或驻军的控制,无法脱离中央政府而独立生存,从而稳定自治地区的民生,稳固中央政府的统治版图。 7、衰落:清代(1)和亲:汉代和亲,从高祖到武帝前期,在匈奴强大汉朝弱小形势下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消极退让的屈辱之策。汉武帝中期至汉元帝后期,和亲目的是寻求军事同盟,以对付匈奴。汉元帝末年以后,和亲对象是匈奴,体现了西汉末年由武力征伐到与民为静和以和为主的对外方针。唐代和亲,对象广泛,地域遍及边疆,和亲目的多样,有安定边疆为主的和亲,有借兵以酬恩的和亲,有分化瓦解、削弱、控制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亲。和亲的目的在于稳定边疆、维系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清代和亲是满蒙联姻,与清代相始终,是满清王室与蒙古王公之间互通婚姻的一种持久的政治行为。它与之前和亲有何不同在于突破了传统和亲的单向性,从原来的安边,维系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发展到寻求政治联盟,将蒙古造就成一支可以为满清王室直接借助的力量;形成一套定制,显示出制度化的倾向,羁縻色彩逐步消退,强制性逐步加强。(2)互市:互市是在中原王朝政府主持下,内地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沟通的主要手段,由官方垄断。两汉时期互市,没有专门的机构,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唐代互市,成为控制和羁縻周边民族的一种外交和战略手段,组织机构是总隶于少府寺的“诸互市监”,加强了对中央的政治强化关系,但无定制,比较松散和随意。清代朝贡互市,制定了贡市、互市的具体政策,蒙古各部王公须按期遣使朝贡,蒙古各旗应岁贡九白(白驼一,白马八),各部有指定的互市地点。这体现出贡赋制度化及清控制的加强。 (3)册封或封爵:具体做法:中央承认降服、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职位,官衔,或封官号,令其统治本民族的部众。在本族活动范围内又无上权威,包括司法权、经济权、神权,军权。目的:册封是中央王朝的羁縻之术,确定少数民族与中央的君臣、隶属关系。汉时册封的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权和稳定边疆。唐代册封制度化,分为册命和封爵,一经册封,子孙世袭。受封者要服从天子的命令和接受征调,确定了从属关系,加强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控制。清代的册封主要对象是蒙古族上层,形成了封爵制度。通过封爵,将蒙古诸部的贵族王公从政治上完全纳入满清统治集团内部,将蒙古王公所应履行的义务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形成了满洲贵族与蒙古族上层牢固的政治联盟,使封爵制度更加系统化和正规化。8、总结:唐代羁縻府州制明确规定了与朝廷的隶属关系,但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比较松散。“附则受而不逆,判则弃而不追”体现了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典型特征。清代羁縻制度,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从单纯的土司承袭、征调、贡赋等义务转向如流官一样的严格管理、考核、奖惩。这说明土司特权大大削弱,土司制度从最初清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安抚之策,变成为对土司地区严格控制和管理的手段。蒙古盟旗制度,各盟、旗之间不相统属,军政大事由中央政府裁决,各盟旗受将军节制。通过以上措施,原来的少数民族贵族发生的变化在于原来的少数民族贵族逐步转化为清政府的地方官吏,加强了中央对周边地区直接统治的力度,羁縻成分大大削弱。 清代羁縻政策衰落的原因: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和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羁縻政策自身的局限性。9、认识: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结合唐代羁縻制度的史实谈谈如何认识?羁縻政策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不同的民族政策取决于不同的阶级、集团不同的经济利益。唐代做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推行羁縻府州制度最大程度上符合唐王朝“大一统”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1)为实现唐代社会的疆域统一、民族融合、团结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唐朝控制丝绸之路保障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交流和联系,符合唐王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2)对地方的少数民族,起到推进少数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它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相对稳定,使各族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增进了各民族的感情和信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3)对后世在如何处理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借鉴参考: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PS铝合金板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加工羽毛(绒)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入团培训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莘县社工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团员考试题型及答案
- 事业管理人员考试及答案
- 恩启奶粉培训知识课件
- 恐怖完整的课件
- 急诊科护理工作总结
- 运动塑形考试题及答案
- 绿色施工方案(3篇)
- 2025年课标卷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 《劳动与技术》一年级上册教案
- 2024年湖南省双峰县卫生局公开招聘试题带答案
- 液位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Section A 课件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英语教学课件Unit1 SectionB 3a-self-check课件人教九年级Unit 1 How can
- 2025年内江市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
- 20G361预制混凝土方桩
- 安保巡逻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化学(14+4模式)(新高考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