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ppt_第1页
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ppt_第2页
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ppt_第3页
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ppt_第4页
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26:《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全国通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历史高考专题复习精品系列课件 26 古代中国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 2 距今七八千年前 标志 耒耜等农具的出现 3 商周的农业 4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变化和耕作方式变化说明和认识 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刀耕火种 火耕 耜耕或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出现了青铜农具 二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1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2 奴隶社会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特点 3 封建社会 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出现了许多私田 战争频繁 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1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以私有制为主体 2 奴隶社会 特点 3 封建社会 形成 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少量或没有土地 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 演变 曹魏 北魏至唐中期 屯田制 均田制 唐后期至明清 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 均田免粮 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 土地制度的演变 男耕女织图 自然经济 不是为了交换 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三 主要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形成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分散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闭性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时间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地位 3 小农经济发展的条件 铁犁牛耕的普及 生产技术的提高 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封建政府为保证税源 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 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及其原因 政策 1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 汉初 采取 与民休息 的政策 3 北魏至唐前期 鼓励农民垦荒 4 元朝 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 组织编写 农桑辑要 禁止毁农田为牧地 招募流亡 鼓励垦荒屯田 兴修水利 5 明清前期 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 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6 认识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 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 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5 影响 推动精耕细作发展 主要动力 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 四 精耕细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石刀 石斧 耒耜和石锄 石梨 少量青铜农具 铁农具和牛耕 耧车 耦犁 犁壁 曲辕犁 刀耕火种 排水 除草培土 沤肥和治虫等 垄作法 代田法 区田法 绿肥 轮作 多熟 套耕 专业区域 商品化 翻车 筒车 南方育秧移栽 耧锄 南方稻麦复种制 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 占城稻 苏湖熟 天下足 南宋 引进玉米 甘薯等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氾胜之书 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 农书 农政全书 农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具的改进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引进与推广 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主要了解几部农书 农业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 经济重心的南移 例 2006年上海历史卷 在中国古代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 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 和时而润泽大地 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 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 小农经济b 佃农经济c 庄园经济d 商品经济 a 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程标准 二 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一 古代手工业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 民间手工业后来居上 占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工场手工业 形成官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较大发展 主要生产青铜器 由官府垄断 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农户的副业 武器等军用品 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民间消费品 在市场流通 自己消费和交税 剩余出售 不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艰难经营后来居上 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二 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对比 较大比重稳定重要 1 冶金技术 三 古代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1 冶铜 青铜器 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 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秦汉 造型趋向灵便轻巧 纹饰趋于简单 采用鎏金 镶嵌等装饰工艺 司母戊鼎 1 33米 1 1米 重832 84千克每个坩埚能冶炼铜12 5千克 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 秦朝铜车马 西汉博山炉 东汉 马踏飞燕 西周晚期 已能制造铁器春秋战国 铁农具出现并推广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 2 冶铁 春秋晚期 有钢剑 越王勾践剑 魏晋南北朝 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3 炼钢 2 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世界最早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 技术成熟 先后出现青瓷和白瓷 唐朝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并开始输往国外 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 景德镇和五大名窑p16学习延伸 明清 瓷都 景德镇 明中后期烧制五彩瓷 清代发明珐琅彩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欧 亚 非各国 明代烧制出带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 清朝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元代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 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 明万历青花龙组缠枝团寿纹盖罐 估价 rmb500000一800000成交价 rmb550000 元青花竹石纹罐 明宣德 青花瓷器 明清时期出现五彩瓷 清代五彩瓷瓶 明代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 明清时期出现的珐琅彩 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 清代粉彩瓷 胭脂红珐琅彩鼻烟壶 3 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距今五六千年前 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 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 开通丝绸之路 丝织品大量外销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丝织中心 苏州 杭州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兴盛 花楼机 妆花缎 清中期从妆花缎中发展出 金宝地 战国 丝织品种类多 产量大 质量高 材料 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 丝绸之源 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 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而西方 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 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 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 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 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 赛里斯人 即中国人 把它们养四年 喂它们吃小米 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 这当然是很可笑的 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 我国已在魏晋时代 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 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 赛里斯 即 丝绸之国 在古罗马 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 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 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 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 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四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1 历史悠久 素称发达 2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3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4 部门不断增加 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5 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五 中国古代手工业 领先世界 的原因 官营手工业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官营 民营手工业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生产力水平的先进 社会制度先进 不断改进 甚至勇于吸收海外的技术 历史悠久 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先秦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商朝 商人 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一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原因 秦始皇统一货币 度量衡 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主要原因 西汉 开关梁 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 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对外贸易发展 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如长安 城中贸易区 市 有时间和地点限制 而且政府设专职官员管理 2 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 4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 原因 农业 手工业发展 运河开通 国家统一 表现 城市繁荣 长 洛 益 扬 城市中 市 坊 分开 出现夜市 农村集市发展对外贸易 广州 市舶使金融方面 柜坊和飞钱出现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5 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 1 宋元商业繁荣的原因 农业 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 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城市繁荣 彻底打破 市 坊 界限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 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出现 功夫针商标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益州 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 榷场 发达海外贸易发达 清明上河图 局部 3 元朝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大都成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对外贸易发达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世界第一大港 6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及成因 原因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明清商业的新特点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 如松江棉纺 景德镇陶瓷 佛山冶铁 汉口码头 商业资本活跃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银两 银元 鸦片战争后各省多铸造龙洋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劳动力成为商品 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活动活跃 形成徽商 晋商 闽商 宁绍商人等大商邦 商人地位大大提高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 木材 粮食等 经营丝绸 铁器 茶叶 棉花 木材等 遍地徽商 经营大宗商品和长途贩运 插手生产领域 经营典当 经营票号 走出国门 二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 明清以前发达的对外贸易 2 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时 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 两宋时同东南亚 南亚 阿拉伯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 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政府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原因 政府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 政策 3 特点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是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三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 起源早 不断发展 2 联系 与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相辅相成 但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 阶段 阶段性特征明显 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宋元空前繁荣 4 组成 国内贸易 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全面繁荣5 管理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 趋势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发展艰难而曲折 且由盛到衰 四 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长期的国家统一 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 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四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1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 了解 重农抑商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等政策及其影响 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封建国家所有制 屯田和均田制 地主所有制 农民所有制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依附于他们 春秋形成战国确立 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变法运动 明清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铁犁牛耕等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一 重农抑商 1 概念 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它开始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推行这种政策 明清两代统治者仍顽固延续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2 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朕 雍正 观四民 指士 农 工 商 之业士之外 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苦于器用服玩 争尚华巧 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 大清会典事例 3 明清时期抑制工商业的表现 盐 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 对民营企业不断加税 歧视商人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明清 重农抑商 政策消极作用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自然经济 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 违背了历史潮流 1 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促进了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 封建社会初期 重农抑商 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维护了政治稳定 重农抑商 政策积极作用 从根本上说 重农 是正确的 但不能把 农业 和 商业 长期放在对立面 4 对重农抑商的评价 二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1 闭关锁国 政策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 交往的政策 明清实行的 海禁 政策是其突出表现 民间贸易 2 明朝的对外贸易 官方贸易 海禁 结合教材思考 明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对民间贸易实行海禁 对付沿海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的直接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 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是客观原因 盲目自大的心理 3 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 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广州十三行 1793年 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 派马戛尔尼访华 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 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 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 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 后来有条件的答应 他的条件是 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 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 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 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 乾隆帝很不高兴 接见以后 就要他离京回国 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 乾隆帝的回答是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4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的影响 禁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