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doc_第1页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doc_第2页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doc_第3页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doc_第4页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都要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众对自己密切相关的气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就是中国给您带来的关于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1】 根据赣气会发xx1号江西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学会关于组织开展xx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通知和余科协字xx6号新余科协转发的通知精神,新余气象学会紧紧围绕“3.23”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一、创新活动方式,早规划、早部署。 为了做好今年的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新余市气象学会早行动、早部署,紧紧围绕xx年世界气象日“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的主题,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并且专门制定了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准备、宣传方式、参加人员各事项,对宣传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报纸刊发“3.23“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摆摊设点、发放宣传资料和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指导茶农春茶采摘和茶树种植;通过进校园开展雷电防护知识讲座,使学生们更多地懂得防雷避险知识。这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地深入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及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旨在努力提高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1.报纸刊发“3.23“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在3月23日的新余晚报头版刊登“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字样,提醒广大读者关注”3.23“世界气象日。 2.摆摊设点科普咨询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服务百姓福祉安康。3月24日,新余市气象局、渝水区气象局、渝水区水北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联合在渝水区水北镇农贸市场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咨询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农民朋友。活动现场散发中国气象报“3.23”特刊、春耕春播专题服务材料、科学认知雷电、气象科普知识小报等,为农民朋友送去了春耕春播生产服务指导和气象科普大餐。 分宜县3月19日上午,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双林镇,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发放科普材料、灾害避险指南手册、知识读本、避险挂图及赠阅中国气象报和气象知识讲解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等气象常识,“零距离”感知气象,并散发气象科普手册1000余份,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好评。 3.直通式气象服务到田间地头3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气象局和渝水区气象局的气象专家联合在水北镇三八茶场了解茶叶的生长情况。眼下,春茶相继开采。为服务茶农,市、区气象局为茶场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为茶叶专业合作社提供茶叶开采期间的天气预报,并在茶场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活动。3月26日的中国气象报、CMA网站报道。 分宜县气象局邀请农技专家,深入农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分宜县的天气发展趋势,提出具体的田间管理意见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江西卫视3月23日新闻节目报道。 3月17日,渝水区局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罗坊镇山田村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提供面对面的为农气象服务,实地了解春耕春播的气象服务需求,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据悉,渝水区局坚持气象为农服务“早动手早见效”的原则,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春耕春播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4.气象科普进校园正值雷电高发季,3月19日,新余市气象局科普志愿者结合“3.23”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走进新余高新一小校园开展防雷科普知识讲座。气象专家从雷电的形成、主要危害、预警信号以及防御办法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并通过提问、抢答、齐声朗读等方式和同学们一起互动。 参加讲座的是该校五、六年级各班选派的10名学生共计120人,气象志愿者给每人赠送一本中小学防雷避险知识读本和气象科普知识小报及防雷科普宣传彩页。通过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气象防雷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们的防雷避险能力,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3月23日的新余晚报报道。 总之,通过开展“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走进农村和校园,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社会及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及天气预报产品的需求,要求我们根据不同时段,不同项目和不同需求来“生产”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使气象防灾减灾走近群众生活,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发挥气象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应有作用。 【扩展阅读】 世界气象日的由来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冷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对两极地区冰盖上大气沉积物的详细观测,可以了解两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xx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xx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极地冰层正在迅速溶化。xx年2月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学界已记录到了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冰原正在不断消失,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的结冰时间越来越短,过去基本在海冰上度过一生的北极熊开始逐渐向陆地转移。专家预测,如果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地区冰层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7米,这对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保护极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提高全球对北极海冰、南极冰盖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对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世界气象组织确定了xx年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旨在探讨全球变暖对极地气象的影响。这一主题的确立还与xx年3月1日启动的xx-xx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社会对极地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就发起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有12个国家的科学家联合对南北极进行了考察,标志着极地考察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也宣告了极地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开始。 发展 1947年9月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30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WMO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世界气象日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拥有成员151个,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促进国际间的气象资料交换和提出观测、统计资料的统一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资源、农业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的开展和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