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全球化、多元文化社会与中小学共存德育.doc_第1页
(未完成)全球化、多元文化社会与中小学共存德育.doc_第2页
(未完成)全球化、多元文化社会与中小学共存德育.doc_第3页
(未完成)全球化、多元文化社会与中小学共存德育.doc_第4页
(未完成)全球化、多元文化社会与中小学共存德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化、多元文化社会与中小学共存德育赵萱*作者:赵萱(1985,11 ),浙江金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与社会通讯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09级博士赵萱联系方式e-mail:.(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海200062)摘要:全球化浪潮促使教育须以培养能够共存的世界公民为基本使命,当前我国中小学面临着如何开展共存教育的挑战,作为回应可以尝试从拓展德育目标、深化语言学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扩大校际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关键词:全球化;多元文化社会;学会共存;共存德育;中小学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受整个时代文化价值力量的统辖与制约,呈现出整体的相关性。教育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不是以教育本质普遍性代替民族特殊性的过程,它把教育对于人性的关注作为不同民族的教育应当共同恪守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包括尊重人权,善待生命,维护世界和平,以培养能够共存的全球公民为基本使命并以此作为世界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共存与融合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整个社会逐步走进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交融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发展中既传承了本文化,又不失保守地将异文化的某些思想、观点纳入其中,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多元文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进程,面对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种种社会形势的变化为现代人提出的认同危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面对大环境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种种文化认同危机的发生以及个体对于文化认同的种种缺失,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怎样的文化认同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的主导和个体无差别要求的分层没有很好区别,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作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最高要求之间没有区分度。这种德育内容文化单一性的倾向不利于实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文化认同,对我们交融并蓄,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方面起阻碍作用。德育教育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事业,关注更多的是具体历史文化时空中的人,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人性多样化,克服种种文化中心主义,真正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他者。一、解读“学会共存”“学会共存”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全民教育和为共同生存而学习”为主题,指出全球化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给国家之间、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的共处带来了复杂而多样的问题,教育全球化是蕴涵其中的一种现象与趋势,促使当前教育须以培养能够共存的全球公民为基本使命,现阶段要致力于促进学校教育中国际理解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彼此独立性与文化差异,学会共存并以此作为一项不分国界的世界性教育课题。1二、共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形态的发展与变化受整个时代文化价值力量的统辖与制约,呈现出整体的相关性。教育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不是以教育本质普遍性代替民族特殊性的过程,它把教育对于人性的关注作为不同民族的教育应当共同恪守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包括尊重人权,善待生命,维护世界和平,并以此作为世界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学会共存教育的基础是认同某些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民族、文化、宗教的普遍约束力;承认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解决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形成对普遍文化价值的建构,以此实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存。共存教育倡导:重视平等人权和社会责任感;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理解文化多元性,宽容文化差异;关心他人;团结互助;富有事业心;重视创造性;尊重男女平等;思想开明,积极应对变革;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等。2共存教育要本着尊重多元文化,促进互相了解,建设和平世界的愿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1)提高应变能力,迎接全球化的挑战;(2)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3)保障人权,维护世界和平;(4)发扬优秀传统,保持和促进文化多样性;(5)加强外语学习,增进对他人的了解,促进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从而实现人类的和谐共存;(6)获得知识、学习技能的能力,认识科学进步对环境、日常生活以及对当地、国家和世界生活的影响;(7)信息技术领域的技能习得。3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反映了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普遍价值和学会共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尝试将共存教育理念和方法纳入到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中去。 三、我国中小学面临的挑战与回应(一)拓展德育目标传统学校德育泛政治化,以斗争哲学为导向,将师生放在对立位置,重观念灌输,轻知行统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缺乏国际理解视野,忽视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教育国际化趋势,共存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应对社会发展现状的紧迫性选择,借鉴其基本理念,建议将共存德育目标拓展为情感、知识、技能三个维度:(1)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培养身处第三者位置客观看待异族文化的自觉性,形成多元文化平等共存的意识;认识与理解当地社区知识系统、语言和社会风俗在培养置身于国家、区域和全球化社会中个体的作用,树立不同国家、民族、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世界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正义感,发扬民族团结合作精神,以宽容、开放的视野去正视差异,尊重、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够与他人和睦共处,相互协作;(2)知识目标-了解文化多样性,通过历史,地理、文学、语言、艺术、美学、科学和技术学科的教学加深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理解人口增长、贫困蔓延、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冲突不断等是全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理解全球问题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设身处地思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发挥哪些作用;(3)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掌握搜集、选择、归纳、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批判性分析和换位思考;提高学生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倾听、互动、沟通、合作等跨文化交际技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价值。(二)深化语言学习外语是增进人们国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2001年2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当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三年级起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事实上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外语课程。近年来语言专家纷纷指出外语学习实际上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习得第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习惯和交际方式的一部分4;只学习语言规则,而忽视文化知识(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习得,是不可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而成功的交际的5;把所有的焦点集中在语法形式上的外语教学带来的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真实的交流中遇到障碍,能说流利的语言,却容易犯语用错误6。当前外语教学应注重整合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的习得,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通过适当的语言和得体的行为表达方式,在目的语境中成为一个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参与者。(三)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融入中小学校园已成共识,当前实践着重于:促进各级教育体系中的跨文化理解;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礼仪,树立和平共处、尊重他人、宽容、团结等价值观;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胸怀,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对人类公认的价值观念和世界和平的追求,具体的形式有:校本课程、学科渗透和主题活动。7如上海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开发了一册五本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生读本,精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国际知识和全球重大问题等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年级加以组合,每周一节。学科渗透是各科教师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延伸、整合,如小学语文课文威尼斯小艇、悉尼歌剧院等都介绍了西方城市、建筑和独特文化,语文教师尝试在课上有所引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异域风情。主题活动则是形式多样,从社团活动到模拟联合国都可以尝试。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理性的全球胸怀与视野,理性看待我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最终形成对和平、人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学会共存。(四)扩大校际交流与合作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都和国外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鼓励学生赴境外游学,组织学生海外考察,选派教师参与境外培训,互聘语言教师任教,旨在通过扩大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教育经验,优化教育资源,拓宽师生国际视野,促进学会共存教育的开展。参考文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2张蓉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共存:世界教育目的的变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26-273王晓辉学会和睦共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6):86-904 Cole,M.1996.Cultural Psychology: 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Cambridge,M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5 Kolb,D.A.1984.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Prentice Hall.6汤雁方.游学:习得“行文文化”的有效平台A.李坤珊.留学生在华汉语教学初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205,207.7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1):50-52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the Challenge and Response Faced b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Zhao Xuan(Education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Abstract: Globalization promotes education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itizen who can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as the mission. Ou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to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o live together.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schools are suggested to expand moral 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