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与防治(下).ppt_第1页
大气污染与防治(下).ppt_第2页
大气污染与防治(下).ppt_第3页
大气污染与防治(下).ppt_第4页
大气污染与防治(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大气污染与防治 第四节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第五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一 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1 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现状与趋势 1 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 平均大约上升0 6摄氏度 2 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 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2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1 什么是 温室效应 所谓 温室 即指 暖房 屋顶和四周是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建成 由于玻璃和透明塑料薄膜可以使太阳光 短波辐射 射入室内 但室内向外的辐射 长波辐射 却不易透过玻璃或薄膜外逸 使室内温度提高 起到防寒升温 在寒冷季节也能栽种喜温作物的作用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所起的作用与玻璃温室相同 它不影响太阳光照射到地面 但却可以吸收地面向外的红外 长波 辐射 使低层大气变暖 于是人们便把这种作用称为 温室效应 2 温室气体 a 概念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 会加剧 温室效应 引起地区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的气体 b 种类二氧化碳 CO2 臭氧 O3 甲烷 CH4 氟利昂 CFC11 一氧化二氮 N2O 等 二氧化碳起55 的作用 甲烷和氟利昂起20 的作用 3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1 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 岛国及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受阻 图瓦卢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水下会议 3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2 气候变化 温度带北移和降水带的移动 3 对生物多样化产生影响 4 农业不稳定性增大 5 传染性疾病分布范围扩大 6 改变水资源的分布 4 控制全球变暖的综合对策 1 调整能源战略 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向清洁能源转化 2 绿化对策 3 控制人口 提供粮产 限制毁林 4 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促进全球合作 5 发达国家应负主要责任 二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1 臭氧层破坏的机理 1 臭氧的自然平衡过程式中M为反应第三体 一般是氮分子或氧分子 2 当有活性催化物质存在时式中Y为活性催化物 在反应中并不消耗 有些物质可在平流层中存在数年 所以一个Y自由基可以破坏数万或数十万个臭氧分子 Y物种包括三大家族 奇氢家族HOx 奇氮家族NOx和奇卤家族XOx 3 氯氟烃 CFC 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CFC的化学稳定性好 在对流层不易分解而进入平流层 到达平流层CFC受到短波紫外线的照射 分解为Cl自由基 参与臭氧的消耗 常用的CFC中CFC 11 CFCl3 和CFC 12 CF2Cl2 的寿命大约为50年和110年 有的CFC的寿命可达数千年 2 臭氧层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 2 对植物的影响 使农作物减产 3 对水生系统的影响 减少浮游生物的产量 4 对城市大气质量和建筑材料的影响 易发生光化学反应 产生光化学烟雾 加速建筑材料的老化 3 应对措施 1 提高利用效率 降低操作损失 2 回收和再循环 3 改进CFC产品 4 非CFC产品的替代品 三 酸雨与防治措施 1 酸雨 acidrain 概念pH低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 雪 霜 雾雹与露等各种降水形式 2 世界酸雨分布 北美 西欧 北欧和我国西南地区 3 中国酸雨分布两控区 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 包括175个地级以上城市和地区 总面积109万km2 其中酸雨控制区为80万km2 二氧化硫控制区为29万km2 两控区内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9 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7 包括四个直辖市 21个省会城市 4个经济特区 11个沿海开放城市 4 酸雨的来源 1 天然排放的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 非生物源 如 海浪溅沫 火山喷发等 生物源 如 细菌分解有机物 2 人为排放的硫化合物和氮化合物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SO2和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根本原因 5 酸雨的形成 1 SO2的氧化途径途径一 催化氧化 途径二 光化学氧化 2 NOx的氧化途径 a NO的氧化途径途径一 NO氧化成NO2 途径二 NO氧化成HONO和HNO3 b NO2的氧化途径 3 酸雨的危害 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a 使水体pH值降低 导致鱼类死亡 b 浸渍了土壤 侵蚀了矿物 使Al等金属元素进入水体 c 由于磷酸盐与Al等金属化合 使磷酸盐营养价值降低 影响水生生物的初级生产力 3 酸雨的危害 2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导致森林大面积死亡 3 对农作物的影响 4 对各种材料的侵蚀作用 5 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4 防治措施 1 使用低硫燃料或改进燃烧装置 2 烟气脱硫脱氮 3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第五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 大气污染的治理 一 烟气治理的基本流程 二 烟气中颗粒物的消除 1 除尘器分类 1 机械力除尘器 包括重力沉降室 惯性沉降室和旋风除尘器 2 过滤式除尘器 包括袋式除尘器和颗粒层除尘器 3 静电除尘器 包括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 4 湿式除尘器 包括喷雾塔 填料塔 文丘里洗涤器等 2 重力沉降室 1 除尘原理 利用含尘气体中的颗粒受重力作用而自然沉降的原理 将颗粒污染物与气体分离的过程 2 重力沉降室的性能与特点 a 结构简单 造价低 耗能小 便于维护管理 b 可以处理高温气体 处理最高温度一般为350 550 c 阻力一般为50 130Pa d 体积大 除尘效率较低 一般为80 90 只能去除粒径大于40 50 m的颗粒 3 重力沉降室的分类水平气流沉降室和竖直气流沉降室两种 3 旋风除尘器 1 除尘机理 使含尘气体作旋转运动 利用离心力作用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并被捕集 2 性能与特点 a 结构简单 造价低 便于维护管理 b 除尘效率一般为85 左右 高效旋风除尘器效率可达90 c 只能去除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 对于粒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没有去除能力 4 袋式除尘器 5 电除尘器 1 除尘机理 利用静电力将固体或液体颗粒从气流中分离并被捕集 2 电除尘器的性能与特点优点 a 除尘效率高 可达99 b 能耗低 0 2 0 8kWh 1000m3烟气 c 阻力小 100 300Pa d 耐高温 350 e 处理烟气量大 105 106m3 h f 可以处理0 1 m的颗粒 缺点 a 一次性投资大 占地面积大 b 除尘效率受颗粒比 电阻等物理性质限制 c 不适用直接处理高浓度含尘气流 6 湿式除尘器 1 除尘机理 用水或其它液体与含尘废气相互接触 从而实现分离和捕集尘粒和吸收有害气体 2 湿式除尘器的性能与特点优点 a 耗能相同的情况下 除尘效率比干式除尘器的效率高 b 可以处理高温 高湿 高比电阻 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 c 除尘的同时 可以去除有害气体污染物 缺点 a 沉渣需处理 否则易造成二次污染 b 用水量大 c 净化含腐蚀性气态污染物时 洗涤水具有腐蚀性 d 能耗较大 3 湿式除尘器的分类 a 重力喷雾除尘器 b 旋风水膜除尘器 c 贮水式冲击水浴除尘器 d 板式塔除尘器 e 填料塔除尘器 f 文丘里除尘器 g 机械动力洗涤除尘器 三 烟气脱硫 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目前世界上已开发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主要有石灰石 石灰 石膏洗涤法 氨吸收法 钠碱法 钙碱法等 据国际能源机构煤炭研究组织统计 湿法脱硫占世界安装烟气脱硫的机组总容量的85 其中石灰石法占36 7 其他湿法脱硫技术约占48 3 这些装置中 用于燃煤含硫量小于1 的装置占23 用于燃煤含硫量1 2 的占28 用于燃煤含硫量大于2 的占48 以湿法烟气脱硫为主的国家有日本 98 美国 92 德国 90 等 氨吸收法烟气脱硫工艺 原理 用亚硫酸铵水溶液作为吸收二氧化硫的吸收剂 生成亚硫酸氢铵NH4SO3 SO2 NH4HSO3 氨 酸法H2SO4 2NH4HSO3 NH4 2SO4 2SO2 2H20HNO3 NH4HSO3 NH4NO3 SO2 H20 氨吸收法烟气脱硫工艺 氨吸收法烟气脱硫工艺 氨 亚氨法NH3 NH4HSO3 NH4 2SO3NH4HCO3 NH4HSO3 NH4 2SO3 CO2 H20 氨吸收法烟气脱硫工艺 氨 硫氨法NH3 NH4HSO3 NH4 2SO32 NH4 2SO3 O2 2 NH4 2SO4 钠碱法烟气脱硫工艺 原理 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水溶液作为吸收二氧化硫的吸收剂 生成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的混合液 2NaOH SO2 Na2SO3 H2ONa2CO3 SO2 Na2SO3 CO2Na2SO3 SO2 H2O 2NaHSO3 钠碱法烟气脱硫工艺 亚硫酸钠法NaHSO3 2NaOH Na2SO3 H2O 钠碱法烟气脱硫工艺 亚硫酸钠循环法或威尔曼洛德钠法2NaHSO3 Na2SO3 SO2 H2O 2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活性炭吸附法 催化氧化法 四 烟气脱硝 1 吸收法利用吸收剂对NOX吸收的一种治理技术 常用的吸收剂有碱液 稀硝酸和浓硫酸等 四 烟气脱硝 2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对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