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小学语文教学预案:记金华的双龙洞.docx_第1页
如东县小学语文教学预案:记金华的双龙洞.docx_第2页
如东县小学语文教学预案:记金华的双龙洞.docx_第3页
如东县小学语文教学预案:记金华的双龙洞.docx_第4页
如东县小学语文教学预案:记金华的双龙洞.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东县小学语文教学预案年 级六年级主备人单位、姓名马塘小学、冒亚梅单 元第一单元修改人单位、姓名马小 龚秀平课题名称记金华的双龙洞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 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部分词语。3、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4、 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叙述的方式,理清文章的条理。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和表达。3、 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学习“孔隙”的写法,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活动教法学法白板使用说 明二次备课第一课时1、 简介双龙洞,激趣导入(课前播放视频)(1) 指名学生简介双龙洞,教师适当补充。(出示介绍双龙洞。课件2) (2) 这节课,我们和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一游,领略一下双龙洞的神奇和美丽。(3) 读题解题:理解“记”的意思弄清体裁:游记(课件3)(4) 简介作者:叶圣陶(课件4)(5) 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生交流)2、 自学交流,学习生字新词(出示词语。课件5)(1) 学习一类生字,会读会写杜鹃、油桐、臀部、石笋(读准字音:前鼻音:鹃、臀、笋,后鼻音:桐,平舌音:笋)(正确书写:鹃与娟 桐与铜比较识记 鹃、桐、笋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 “臀”:上面是“殿”下面是“月”)(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课件6)盘曲( )而上、调( )子、孔隙( )、稍( )微、蜿( )蜒、漆( )黑、走了一转 ( )、突兀( )森郁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船两头都系( )着绳子(3) 随文 理解词义精神、新绿、明艳、时而、蜿蜒、名目、观赏、十来进盘曲而上、或浓或淡、突兀森郁、变化多端、颜色各异(4)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3、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段落或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适时点评(2) 指名重点读第五自然段,读好长句子的停顿。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3) 出示自学提示:(出示课件7)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从金华城出发,先后到了哪些地方,找一找文中的关键的过渡句,圈画表示地点的词语。画一画: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4) 学生自读自悟(5) 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游览图 课件8)(6) 讨论分段,教师板书关键词。(课件9)(7)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4、 精读“路上”,感受美丽(1)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开头有什么特点?(2) 生交流,出示(课件10)(3) 教师过渡:4月14日,作者叶圣陶爷爷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一路上,春天的美景不断地扑入作者的眼帘。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4)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11)默读第2、3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沿途看到的景物?又听到什么?这些景色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作者的心情怎样?(5) 学生自学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理解:精神、或浓或淡、新绿、明艳、时而等词语体会两组反义词写出了溪流的特点。)(6) 欣赏感受沿途景色之美。(课件1216)(7)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沿途景色吗?(课件17)(8) 指名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这两节。5、总结本课,指导写字(1) 教师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的条理,感受到沿途景色的美不胜收。双龙洞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一课继续欣赏。(2) 学生描红临写,展示点评。5、 布置作业(1) 完成补充习题1-2题。(2) 熟读课文3遍。第二课时1、 复习设疑,导入新课(1)出示填空题:(课件18)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 )记叙了作者( )游览( )的经过。课文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 )、( )、 ( ) 、( ) 、( )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 )的情况。(2)生回答后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3)教师:外洞、孔隙、内洞给作者什么印象?在这几处景点中令作者印象最深,也是最能体现双龙洞特点的是哪几处呢?2、 自读“外洞”,感受宽、大(1) 自由读第四小节,体会外洞的特点,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外洞的特点的?(2) 学生自学(3) 欣赏洞口外洞的图片,交流(课件1923)(4) 总结: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双龙洞的洞口、外洞的宽、大的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来写。(5) 指导生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把句子写具体。(6) 指导朗读,读出外洞的大。3、 品读“孔隙”,体会窄小(1) 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呢?(2) 出示自学题:(课件24)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孔隙有什么特点?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3) 学生自读圈画,写出读后感受。(4)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出示句子1,并仿写句子(课件12)(课件25小船图片)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设问、写具体)怎样美的一幅画呢? ,是这样美的一幅画。怎样 呢? 是这样 。出示(课件26进出孔隙方式图片)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出示句子2,比较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课件28)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抬起一点儿,撞破额角,擦伤鼻子。(4)小结写法:作者通过描写过孔隙的工具小船,过孔隙的方法拉船,过孔隙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过孔隙的真实感受,说明孔隙很窄很小。板书:窄、小(课件29)(5) 配乐感情朗读,尝试分层背诵。(高山流水的轻音乐)(6) 学生总结学法:朗读课文圈画语句归纳特点 体会写法 (课件30) 4、 研读“内洞”,感受黑、奇、大(1) 内洞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内容。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奇观呢?试着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方法合作学习第6、7自然段。(2) 欣赏内洞图片(3236)(3) 小组合作学习(4)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黑、奇、大出示句子,体会奇特及表达效果(课件37)(5)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具,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6) 再次欣赏内洞的图片,感受神奇(课件3841)(7) 想象画面:同学们,读书不光要能读懂意思,还要能从语言文字中读出画面来,这样,你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8)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一段文字张开想象的彩翼。(课件42)内洞奇观:内洞的景物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人们因此想象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如“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海龟探海”、“金鸡展翅”、“寿星与仙桃”、“倒挂蝙蝠”、“彩云遮月”、“五百罗汉”、“天马行空”你还能根据想象取出有趣的名字吗?(9) 分别读描写内洞“黑”、“奇”、“大”的句子读出感受,读出特点。 (10) 引导学生质疑交流: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写孔隙和内洞呢?(11) 同座交流汇报,教师小结:详写孔隙、内洞风貌,更能突出双龙洞的神奇、美丽的特点。5、 拓展延伸,学会表达(1) 教师:从课题看,课文应写双龙洞,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中多次写到泉水。画出描泉水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到泉水,这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 交流(句子、路线、作用)(课件48)(3) 学习了这篇游记后,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呢?(4) 学生交流总结写作方法:(课件49)6、 布置作业:(1) 熟背第五自然段。(2) 运用本课学到写法,练习写一个自己游玩过的地方(片段)。(课件50) 课前布置搜集双龙洞及叶圣陶的有关资料,自学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主要检查自学,学会生字新词。特别是读准“系”字的音。“精神”在文中的读音。了对词语的理解主要联系课文。指导学生抓住过渡句和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通过朗读、欣赏画面感受沿途景色的美。第二课时重点学习外洞、孔隙、内洞。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结合图片等感受双龙洞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重点是孔隙、内洞。学习空隙这一段采用教师边扶边放的发法总结出学习方法后,小组合作学习内洞,教师适时点拨。注意读写结合的训练,比如仿写句子,练习写小片段等指导学法:朗读课文圈画语句归纳特点体会写法想象画面,更好理解内洞的“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一条线索,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补充:金华在哪里?补充:“杜鹃”有时是一种鸟,课文中是一种花。词语理解放到课文理解时第一自然段学过了,此处忽略。用文中的词语“明艳”比较好复习生字词。 学习“孔隙”时,分为“小船,进出方式,乘船姿势,我的感受”四部分来理解。强调内洞的顺序:黑、奇、大。课后的仿写挪到小作练习。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游览:路上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泉水:山下洞口 外洞孔隙内洞石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路上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美 宽 大 窄 黑奇 大 教学思路一、简介双龙洞,激趣导入。通过了解双龙洞的位置,以及文章的作者,从而结合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文章的体裁:游记。二、自学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特别强调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如“系”“调”等。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通过整体读课文,弄明白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同时从文中找出作者游览的主要地点,画出一个简单的游览图。四、精读课文,感受特点。按照顺序,仔细研读每一个地点,概括出每个地点的特点,然后指导朗读。特别是课文第五小节,从四个角度体现了“窄”的特点,要指导背诵。五、拓展延伸,学会表达。从课题看,课文应写双龙洞,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中多次写到泉水。画出描泉水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到泉水,这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学习了这篇游记后,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交流总结写作方法,运用本课学到写法,练习写一个自己游玩过的地方(片段)。教学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