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2130--- 薛显顺--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doc_第1页
20101012130--- 薛显顺--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doc_第2页
20101012130--- 薛显顺--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doc_第3页
20101012130--- 薛显顺--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doc_第4页
20101012130--- 薛显顺--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论文(设计)楚 雄 师 范 学 院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 专 业: 人文教育 学 号: 20101012130 学生姓名: 薛显顺 指导教师: 洪丽霁 职称: 副教授 论文字数: 10201 完成日期: 2014 年 4 月I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院和系有关规定完成的。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3.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前言1一、何谓苦禅意境1(一)佛教中的苦禅1(二)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2(三)佛家之“苦禅”与文化苦旅之“苦禅意境”小辨2二、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2(一)苦旅的初衷走出年岁之惑2(二)孤苦的脚印增加生命的弹性4(三)跋涉山水间远足下的苦韵5(四)苦己为人苦旅的境界6三、结语8注释8结论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摘要:对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多人把它说成是一次在文化中的苦旅,而我认为把它说成是一次在文化中的苦修更加确切。因为既然是一次苦旅,就有借山水风物去寻求探索点什么或者感悟点什么的意味,固以苦修作行,参禅为果,修达“苦禅”之境。而“苦禅意境”便是余秋雨先生苦修的最终愿望。本课题以余秋雨在苦旅中所践行的“苦”为依据,通过文献参考和佛教知识来研究“苦禅意境”的意蕴。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参出余秋雨的“苦禅意境”,那便是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一种出离解脱之道。关键词:苦禅意境 ;文化苦旅; 余秋雨 ; 文化 ;人格10Theory of cultural journeyed to the zen artistic conceptionAbstract :Journeyed to Mr Yus culture, many people take it as a journeyed in culture, and I think it as a penance in the culture is more exact. Because now that was a journeyed, have borrowed scenery along to seek to explore something or feel something, solid line with penance, zen meditation for fruit, repair of zen. But bitter zen artistic conception is Mr Yu penance final wish. In journeyed through yu in the practice of bitter it is easy to yu bitter zen artistic conception, as he says this is a bitter aftertaste, after anxious after knowing, relax after the meditation, after the old and young. Key words:Bitter zen artistic conception;The cultural journeyed ;yu ;cultural论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薛显顺(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2010级人文教育班 20101012130)摘要:对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多人把它说成是一次在文化中的苦旅,而我认为把它说成是一次在文化中的苦修更加确切。因为既然是一次苦旅,就有借山水风物去寻求探索点什么或者感悟点什么的意味,固以苦修作行,参禅为果,修达“苦禅”之境。而“苦禅意境”便是余秋雨先生苦修的最终愿望。本课题以余秋雨在苦旅中所践行的“苦”为依据,通过文献参考和佛教知识来研究“苦禅意境”的意蕴。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参出余秋雨的“苦禅意境”,那便是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一种出离解脱之道。关键词:苦禅意境 ; 文化苦旅; 余秋雨 ; 文化 ; 人格前言:我相信,每一个读过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人都知道,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以其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凭借山水风物来探寻中国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真谛,来求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文化苦旅是伴随着余秋雨孤苦的脚印和厚重的心灵旅程而成书的。他游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站在前人所驻足过的地方,用一颗不老的心与前人对话,虽然前人表现得沉默,但我们感受得到他们的存在。余秋雨走出了书斋,选择了苦旅,通过游历咀嚼苦的味道,寻找苦的甘甜,因为他所求索的是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一种出离后的解脱。一何谓苦禅意境(一)佛教中的“苦禅”佛教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1。若非佛门高僧,我想恐怕无人能彻悟这些苦的真谛。正所谓佛法无边,高深莫测,吾等非佛门中人亦不便在此细作深究。唐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2。老,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就开始了老的倒计时。人的出生要经历十月胎狱之苦和出世之苦,而生活更是一杯浓烈的苦茶。病死之苦是人难以承受之苦,而爱憎之苦实为人心之苦,求不得苦更是因为人有欲望。综合起来看,佛门之八苦皆源于生命和生活。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通俗来说,禅是一种说不明的玄虚,是一种苦的止息,是一种完全脱离世俗杂念的境界。佛门以苦参禅,宣扬对苦的承受,所能承受的苦越多,修行者的禅性就越高,通常以苦行僧的方式进行苦修。苦行僧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物质来源,一路靠化缘为生,一件青衫,一串佛珠便是一生不知边缘的苦修。而在这个苦行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对生命本质的顿悟,彻悟或者一切皆空,看破俗尘凡世,苦亦甜,甜亦苦等等。便为佛教之“苦禅”。(二)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进行的不是简单的旅行或者苦修,他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足的装束,嘴里哼唱着三毛的歌,肩上却背着满满的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以沉重而劳苦的步伐托起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叩问人生之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这是一种身心都参与的苦修。其作品中的苦禅意境,确切的说是一种远足后所获得的心灵的净修,一种寻觅叩问后对历史文化沧桑的喟叹,一种透过尘埃的豁达与彻悟,一种对人、自然、历史文化高度的赞美和关怀,一种强调生命的时序性与不复性以及积极感受生命过程的历史价值观和人生观,一种对真、善、美的虔诚叩拜而获得的人生真谛。(三)佛家之“苦禅”与文化苦旅之“苦禅意境”小辨佛家的“苦禅”与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有其共通性和互补性,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两者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苦修来达到禅的意境,自然在身体上都要承受一定的苦累。但佛家的苦禅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身体上的苦修,在心灵上只求达到一定程度的顿悟和彻悟,即佛家一直以来所明定了的禅境。也就是说当僧徒们通过苦修达到顿悟和彻悟后,他们就算苦修完毕,功德圆满了。而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更多的是强调心灵上的苦修。自苦旅的一开始,心灵也就随着脚步而上路,脚步走到哪里心灵就跟到哪里,甚至更多时候心灵比脚步走得更深更远。这在文化苦旅中体现为:当余秋雨的脚步放达莫高窟时,他的心却穿越到了十几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当余秋雨站在三峡上眺望,他的心却早已乘时空隧道飞到唐王朝拜谒诗仙的神采去了;当余秋雨伫立在都江堰俯瞰滚滚江流时,他的心便早已随波流泻到了战国的沙场或是去见了李冰父子了等等。 所以他在心灵上所走的历程,所承受的苦和重比身体上的多得多。所以,如果说佛教的“苦禅”是一种纯正完美的解脱,是烦恼及苦的止息,是来自于静修后的感悟。那么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便是一种来自于苦行后的内心的释放。二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一)苦旅的初衷走出年岁之惑文人,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和一般人有点不一样,除了吃饭睡觉外,他们还常常“啃”书,应该说书才是他们的主食吧。他们通古博今,知识渊博,文思泉涌,是每个时代历史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通过他们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经济状况、民风民俗等等。当我们翻阅史记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读李白的诗,我们能感受到大唐王朝时代的繁荣景象,也可以看到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同时还可以看到作为文人们对权贵的蔑视,对封建秩序的反抗,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透过苏东坡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到北宋宋仁宗到宋徽宗时期长达七十余年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革。从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读到近现代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等等。中国的文人时而豪情壮志,时而委婉低吟,时而清新典雅,时而庸俗平平,不容置疑,他们可以代表一个时代而发出最真实普遍的呐喊。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某某文学大师的年龄问题,我可能会这样回答:“他已经老态龙钟,但却似初生的牛犊或者他朝气蓬勃,却已形如枯木了。”对于这样的回答,我想问问题的人一定会有迷惑。其实这是自古以来一般人对文人都存在的不解,我想作为文人更是难以摆脱这样的困惑吧。若要究其原因,我想是文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多重年龄所致,我们都知道每个文人都有其创作的初期、中期、晚期,而他们的创作期和自身的年龄不一定是同步的,因此文人在创作时就会有年岁上的困惑,他们认为创作多了,也就意味着自己老了。余秋雨先生亦面临此种困惑。因为他写过一些文章,曾有人说他“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在余秋雨看来那是一种身心俱疲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混沌。不管是夏日冬雪,还是大喜大悲,最后总得要仰头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他笔下也就一派端庄肃穆,致使许多读者和雨迷们一直认为他是一个白发苍苍的年迈老者”3。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的生活,没有这种相重,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就在此时,余秋雨突然想到了纽约大学著名教授,想到年长的教授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回到上海仍然毫无倦色,还依然像孩童一般在人群中玩耍。余秋雨不由得摇头苦笑起来。再听听苏东坡那放达的脚步声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余秋雨更是羡慕和向往苏东坡那同时享受老年、中年和少年,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的人生了。为此他不断地叩问:“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于是他终于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 4。唱着习惯走远路的三毛的歌,一个人跋步远足去了。对于余秋雨的这一举动,在许多文人看来这是让人惊讶的行为,就像一个摄影师为了拍到老虎而主动接近老虎的举动。余秋雨能冲破作为文人在年岁上的困惑,独自一个人带着纸和笔去苦旅,我想这总比那些整天把自己关在空间有限的屋子里创作的文人活得更年轻潇洒,文字更朴实无华,行文更幽深旷远。这其中韵味,岂是一般文人能及。只有置身于苦的旅程,才能获得苦涩后的回味,才能抒参天考地的博大胸怀。(二)孤苦的脚印增加生命的弹性在生活中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长天大地,远山沧海,荒漠雪原。不难看出余秋雨是属于后者的。所以余秋雨走出了年岁之惑,带上自由的心踏上了生命的旅程。在旅途中,余秋雨以在各地讲课的形式来游历。为此他调侃自己是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我想这一调侃没有什么矫情或自损之意。这是一种朴实自然的比喻。 一路艰苦,一路经历,一路感受,一路思索。这是余秋雨的两个厚重的脚印告诉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经历和收获的过程,一个不断积累和绽放的过程,一个不断思索和感悟的过程。一个人走得远,见得多,生命才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对于山川河岳,一个生命在其间挪动,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考验,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素描。因为面临山川河岳之崎岖,生命只能一步一步的挪动,而每一步都伴随着退却的悔念。生命若经此苦役,我想在以后的旅途中任何的苦都不算什么了。因为有多远的艰苦跋涉,就会有多大的生命承受能力。 余秋雨来到庐山游历了庐山各个风景点,锦绣谷、天桥、仙人洞、白鹿洞书院、一一看过去,只不过是商业文化的新宠,全没有了自然的味道。内心总感淡淡的失落。就在这种百无聊赖之时突然传来一个去处,路虽遥而景甚美,连诗仙都没有去过,他一下子激动起来了。那便是三叠泉。于是欣然前往,殊不知去三叠泉的路崎岖难行,无穷无尽的山峰一个个排列过去,上山,下山,路陡路窄。还未看到三叠泉,余秋雨就已筋疲力尽,双腿麻木,只有机械般的抬腿和放腿了。内心有无数次的悔念,终于最后连悔念的意识都没有了。余秋雨终于深切体会到:面对天地造化,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因此人类只有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方可感到一种生命脉流的博动。固其生命差不多已交付给了这座山,一切就由它看着办吧。 生命的状态往往瞬息万变,死寂的生命总会在一定时候苏醒过来,并且带着会意的微笑。突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出现在余秋雨眼前。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终于见到了,见到了苦苦寻觅的三叠泉,此刻余秋雨身心震撼,喜泣不语。当急雨般的泉水喷在他身上,他没有逃开,反倒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唏嘘,默默地站立着,袒示着湿淋淋的生命。这是何等壮观的对应,一种在现在已经稀缺了的对应。生命在于苦行,有苦的酸涩才会有甜的甘味。生命弹性的每次伸缩,都是苦与甜最遥远的交融。这是一种苦涩后的无穷的回味,是一种经历过后从容的微笑,更是一种焦灼后清醒的感知。(三)跋涉山水间远足下的苦韵余秋雨的苦旅并不是一般的旅行,他的肩上背着的是满满的对中国文化的疑虑。加之其已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一路走来,每到一个地方,他就会像一个音乐家在听到不同的曲子而做出相对应的反应一样,总会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他的全身,使他莫名地感动,无端地喟叹。伫立着,打量着那些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造化,聆听着千百年前的风声鸟声,心想,在大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都馆藏有古籍,很多大学都设有传统文化课程,而中国文化的真实足迹却遗落在这长天大地之上。因此他对中国文化的命运的思索一直都没有间断过,直到他觉得非得写一点文章不可了,这些思索也就自然填补了那纸面和许多心灵上的空白。欧阳子曾说过:“我们中国的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数千年的路,期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语言所能说尽!”5是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兴衰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虽千言万语亦不能道尽其历史之沧桑。但站在历史文化的遗迹之上,只要稍微有点历史文化功底的人,都会用他觉得最为恰当的语言和最原始的思维去揣测历史文化命运的沧桑。而这对于余秋雨这位当代文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他的脚步踏上敦煌这片黄沙厚土,他的内心便风雨交加了。几座坍塌的僧人圆寂塔,呈圆形、葫芦状、外敷淡白。在夕阳中抖擞、在朔风中轻吟好似一曲悲歌,只是不知道这曲从何来,此情此景,甚是悲凉残哀。忽现一塔,保存较为完整,塔上有碑文,刻有“王圆箓”。王圆箓是谁?余秋雨当然知道,他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介乎寻常百姓也。历史控诉其为敦煌之罪人。因为他为了小小的钱财,让外国冒险家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致使灿烂的敦煌文物的散失;因为他用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蘸蘸石灰一刷,什么也没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因为他借来了几个铁锤,把不知何年的塑雕变成了碎片,重新堆塑了雪人一般的天师和灵官。我相信历史没有冤枉他。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微不足道的人来说这已经是犯下了滔天大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杀头都不足以泄愤。但毕竟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一个平民去承揽去挽回中国文化的流失,看看当时的那些所谓当官的就都一切明了。看着一箱箱,一车车灿烂的文化告别敦煌而被运到遥远的西方,可能王道士根本也不知道西方属于何方,他也不会去管那么多,因为他唯一在意的是那沉甸甸的银子。只要每次都恭恭敬敬地迎送这些西方的有钱人和庞大的车队,他便有好日子过。就这样不知有多少载满文物的车队从这里出发向遥远的世界驶去。沙漠上,除了两道深深的车辙,就只剩朔风的呼啸了。中国几千年积累下的文化就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掏空了。呆然伫立的余秋雨顿感: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么个泱泱大国竟然存不下几卷经文?这是余秋雨的愤。我想每个中国人见了亦会引起共鸣。但是除了愤怒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拦下西方的车队,然后呢?或许我们可以高亢地怒吼:“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6但怒吼之后我们又能挽回得了什么呢?有一句诗写得好:“无可奈何花落去”。是的,面对中国文化遭遇的厄运,我们无可奈何;对于王道士和那些当官的,我们真心的不想再言语。我们只知道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王道士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只想说,血迹未干,伤口还未愈合,现今仍时时隐隐作痛。这是一个民族苦的记忆,更是中国历史文人不能承受之苦痛。而这种苦痛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声气愤的怒吼。但这很难让人感觉得到这种苦的味道。文人则不一样,如果在这种苦痛上加上一点文学的气息,那么苦痛便有了味道,那便是苦的韵味。用文学的形式把这样的苦痛艺术化,苦便不再只是感官上的苦,而成了一种具有人文气息的苦韵。这种苦韵恰恰最为耐人寻味。(四)苦己为人苦旅的境界 中国文人向来都很传统,在生活作风上不失中国农民之朴素;在行文内容上不离中国传统社会之图景;在行文构思上不失儒释道之哲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者,以前他们几乎不能理解卡夫卡的变形记,更是用一异样的眼光看着安妮宝贝的“边缘人”。这不奇怪,因为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自然就要臣服于它。只是当西方的海风吹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原始大地时,中国文人便有些不知所措了,一边是根深蒂固、死气沉沉的正统思想;一边是先进而有活力的西方思想。所以近现代的中国文人大多都踌躇不前,步履维艰。这更是思想上的一种苦恼。 若要从中国文人之中找出一个共同点,我想那便是“苦己为人”。纵观古今,中国文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在践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舍忘自我的人生信念。想那高居官位的范仲淹,为了民生而不惜得罪权贵大夫,极力倡行变革;被贬流放后的他在岳阳楼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的壮怀。看那怀才不遇、屡次遭贬、居无定所的柳宗元,一生漂泊沉浮,却也心系天下之安。感那骆宾王,为天下苍生计而遭到政治迫害,从此销声匿迹、不知去向、最后只落下狼山脚下的一座孤坟。我想他不会因此而后悔当初的壮举,因为他早已准备好去承受这样的结果,哪怕是孤坟一座,他也欣然接受。 上海西南角有个龙华,这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亦是余秋雨孩提之乡。随着年岁的流逝,现今的龙华已成了殡仪馆的代名词,可能是地处偏远的缘故吧。再次回到龙华令余秋雨没有想到的是接连接到两个良师益友遗体告别仪式的电话通知,地点就在龙华。他们是余秋雨的忘年交,也是两个史学研究家和教授。两位教授一生致力学术之研究,生活过得心酸寒苦,却还经常把生活费拿出来资助贫困学子。当余秋雨面对着他们的遗体时,心里面有无尽的酸楚。除了为他们的死而感到惋惜;为他们的那些人文关怀不得继承而感到遗憾;为他们艰辛一生的结局而感到悲悯。他沉默地低下了头,听任心里的激流滚动。然而,承受过历史之神召唤的每个文化灵魂,最终还要回归于冷清,回归于沉潜。哪怕历史会很沉重,脚下纵然崎岖,中国文人的路还是要继续,因为一直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向前走,那就是“苦己为人”。居无定所的范仲淹和柳宗元没有了高官厚禄,却依然以天下为己任,哪怕沦为一介布衣,我相信他们仍然会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他们心中装有别人,甚至是天下百姓。就像家住龙华中两位教授一样,生活本来已很拮据,最多也只能够养家糊口,同时还要扮演多重的角色:教授、一家之主、导师、作家文人、史学家等等。这是典型的对生命的分离,更是一种生命深深的苦痛。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没有绝望、更没有失去文人之本性。而一切的一切,只为中国的文化传承而尽绵薄之力,只为中国的文化发展而鞠躬尽瘁。这又是何等的大爱。比之佛家之“博爱”,我想这种“大爱”可能还更切实际。 同样作为文人的余秋雨,这位文化的苦行僧,他自觉的肩负起一名当代中国文人该有的民族意识和责任,以其不念疲劳的步伐和幽深的心灵从尘封的历史遗迹和人文山水中发掘能给人们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这亦是一种苦己为人。用佛家的话来说“苦己为人”是一种对自我身心力行的苦修,一种以苦为甜的境界。这便是苦修所要达到的境界,即“苦禅意境”。结语:综上所述,文化苦旅中的“苦禅意境”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意识上对某种明确目的的坚持,它超越了主观意识上的坚持,而升华成了一种以博大的胸怀和朝拜的虔诚去抚慰历史的感伤,去定位文化的命运取向,去提炼文化人格的健全价值,去拨动生命的弹性和柔性。通过心灵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的游历,站在前人所驻足过的地方,用一颗不老的心去和他们会话。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揭示了中国文人文化命运的崎岖坎坷之艰苦,从山水人文视像中挖掘出隐伏着的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和生命情调,为此,他将自己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酸楚、疯狂在文化苦旅中燃烧。经过与苦相伴。终于,他走出了年岁的困惑,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与高度,品尝了苦的韵味,抒发了中国文人“苦己为人”的壮怀。为此他会意的笑了。而这笑里带有一种远足后所获得的心灵的怡净;一种寻觅叩问后对历史文化沧桑的喟叹;一种透过尘埃的豁达与彻悟;一种对人、自然、历史文化的高度理性的赞美和关怀;一种强调生命的时序性与不复性以及积极感受生命过程的历史价值观和人生观;一种对真、善、美的虔诚叩拜而获得的人生真谛。用余秋雨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