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doc_第1页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doc_第2页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doc_第3页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doc_第4页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科学基础复习要点小资料:(2月2日 国际湿地日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全球性政府间的湿地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它是当时针对一种特定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全球性公约。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特别是对湿地公约的认识。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1979年2月,中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3月22日 世界水日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发起并组织的环境保护活动,犹如星火燎原。全美国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约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国的各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一天就成了第一个地球日。1972年全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此后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地球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我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举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6月5日 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6月11日 中国人口日6月11日为中国人口日。在中国,人口从建国初期的5亿增加到1964年的7亿,每增加1亿人平均用7年半时间;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阶段,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仅用5年时间;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7年多。1981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1988年超过11亿,1995年突破12亿,1998年底为1248亿,占世界人口的21%。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由于荒漠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及扩展的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的关注,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大会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谈判委员会。1994年6月17日,公约的正式文本完成,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1994年12月19日,联合国第四十九届大会又通过决议,宣布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25日 全国土地日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83此常务会议。会议结果讨论决定,为了收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坚定不移地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定每年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纪念日为全国土地日。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800年为10亿,1930年为20亿,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7年达到50亿。联合国从1988起年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世界人 口问题的重视。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意大利传教士圣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爱护动物已成为目前世界大环保工作之一。中国从一九九七年开始纪念“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不少人的饭量随着口袋里的钱不断增加而减少。鸡、鸭、鱼、海鲜、蔬菜、水果的极度丰富使得人们对于粮食的感情不断地淡化。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今天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也许许多人根本就不关心“米袋子”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但是,在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复粮食这一话题。)1、 什么是环境?内涵是什么?所谓环境是指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即围绕某一主体的生存空间及其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环境科学角度来说,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既包括了以空气、阳光、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为内容的自然因素,又包括了以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园林等为内容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非自然因素;既包括了以自然资源为内容的物质因素,又包括了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和空间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也包括了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种形式。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人类环境,因此,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什么是环境科学?研究任务是什么?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系统运动变化规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环境科学的任务分为:自然保护及污染预防与治理。具体是:探索全球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探索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及生物生存的影响:探索对环境政策、管理和技术对策的研究。、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类问题;按表现形式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形式。、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环境问题上升到生存问题的高度来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安全问题,进而是生存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共识: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于199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同研究和解决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并制定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 然而,大量客观事实充分证明,环境问题给人类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战争、瘟疫给人类造成的损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影响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构成了国家和地区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它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的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不能得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基础将被瓦解和动摇。只有站在生存的高度来认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环境问题,才能制定更为有效的环境战略和对策;才能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海洋污染五个方面。、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会议有哪些?召开的时间是哪一年?在人类环境保护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在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中,有四次重大的国际环境会议对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最后形成两个重要的成果,一是形成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二是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历史功绩在于将环境问题严肃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为人类敲响,警钟,唤起了全世界人民、各国政府首脑的警觉,使他们开始意识到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在世界范围内采取一致的行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内罗毕会议 1982年5月1018日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会议庄严重申各国对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所承担的义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在环境保护领城内的各国努力和国际合作。还重申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使其成为促进全球环境合作的主要机构,并呼吁增加提供资金,特别是通过环境基金,用以处理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敦促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既要集体地也要单独地负起其历史责任,使我们这个小小的地球能够保证人人都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代代相传下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签署了5 个国际公约,这次大会共识的核心是:要以公平的原则,通过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以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危机。其历史功绩在于让世界各国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在发展中开始付诸实施。 环境与发展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第三个重要里程碑。它统一了全球关于环境与发展的认识,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争论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同时以国际公约的形式拓宽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2年8月26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对20世纪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特别是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坚持里约会议形成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基础上,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各国在推进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履行国际公约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应采取的具体对策和措施。(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三个阶段划分的标志。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面临的环境压力还很大,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任务还非常艰巨。)、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有效积温法则: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物候: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的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这就是它的结构特征。它所具有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是生态系统整体的基本功能。食物链: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一种成分,这个过程就是反馈。生态系统的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也称为自然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哪些特征?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掌握了生态因子作用特征,才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生态因子作用具有以下特征: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生物起综合的生态作用。这种综合作用明显地表现在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台作用。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阶段性作用每个生态园子或彼此有关联的若干生态因子的结合,对同一种生物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相同的。也可以说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生物的一生中并不需要固定不变的生态因子,而是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等;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限制因子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小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过量的限制。、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一般来说,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等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何谓大气?大气污染?形成大气污染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地球表面环绕着一层很厚的气体,称为环境大气或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键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这里所说的对人体的舒适、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的正常生活环境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引起急性病、慢性病以致死亡等;而所谓福利,系指与人类协调共存的生物、自然资源以及财产、器物等给人们带来的福利。大气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当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较低时,是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只有当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容量时才会造成大气污染。形成大气污染的三大要素是:污染源、大气状态和受体。大气污染的三个过程是:污染物排放、大气运动的作用和对受体的影响。因此,大气污染的程度与污染源的性质、污染源的排放方式、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敏感度、受体距污染源的距离、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简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就是把大气环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经调查评价、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其原则是:以源头控制为主,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分散治理与综合防治相结合;按功能区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什么是沙尘暴?其形成要素有哪些?危害方式有哪些?“沙尘暴”是一个气象学的名词,按照沙尘暴发生时的风及天空状况又细分为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种天气现象。沙尘暴是指大风将地面的尘沙扬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天气现象。根据沙尘暴发生时的风速和水平能见度,又可以将沙尘暴细分为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扬沙是指大风将地面尘沙扬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lkm以内的风沙天气现象。浮尘是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lkm的一种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有三个要素:即强风、沙尘源地和不稳定的空气。沙尘暴的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4种:沙埋、风蚀沙割、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沙尘暴的防治途径有哪些?应该坚持以防为主,开发与治理并重,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全面建设。建立和完善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全民宣传教育,提高应急保护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风固沙;合理利用草场,防止草原、草地沙化;合理利用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水圈与水体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合物,地球上的水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地表、地下和空中,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不断交换的圈层,称为水圈。水体是自然界中水的积聚体,指海洋、河流、湖泊、沼泽、池塘、水库、冰川、地下水等地表与地下水体的总称。天然水组成:溶解性气体、主要离子、营养物质、微量元素、有机物质。天然水性质:水是无色透明的;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水量平衡是指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何为水体污染?表征水污染主要指标有哪些?水体污染是指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因污染物质的介入,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导致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水污染的主要指标有悬浮物(SS)、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酸碱度(pH)、细菌和有毒物质等。、水体污染物有哪几类?按污染物的来源,水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按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空间分布方式,人为污染源又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水污染物种类: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放射性物质等。、何为水体自净?自净过程有哪些?广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狭义: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质净化的作用。水体自净过程由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过程组成。、何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产生变异现象。“水华”(water blooms)是一种在淡水中的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赤潮(red tides)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m)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如何分类?(水污染三级控制模式:污染源头控制;污水集中处理;尾水最终处理。) 主要污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 (污水处理流程:按污水处理深度的不同,污水处理大致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土壤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是什么?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最重要的特性是土壤具有肥力,除此之外,土壤环境还具有缓冲性、同化和净化性能。(从自然环境角度而言,土壤的形成及其肥力变化都必须受五个因素的影响,这五个因素被称作是成土五要素,即母质、气候、地形、生物与时间。)(这种粗细不等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所形成的土壤状态,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又称作土壤质地。)、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土壤结构是由土粒结合而成的土壤结构状态,在这种结构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孔隙。这种土壤的孔隙结构是肥力的核心。、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城市污水和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以及大气沉降等。由这些污染源带来的污染物主要有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类。污染土壤的无机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氟、酸、碱、盐等。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包括汞(Hg)、镉(C d)、铜(cu)、锌(Zn)、铅(Pb)、铬(Cr)、镍(Ni)以及类金属元素砷(As)、硒(se)等:放射性元素包括铯(137Cs)、锶(90Sr) 等。重金属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都是危害极为严重的污染物,这些物质一旦进入土壤,就难以消除,并且较易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而进入人体。污染土壤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有,有机农药、酚、氰化物、3,4-苯并芘、石油、有机洗涤剂以及有害微生物等。(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荒漠化。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噪声是如何定义的?如何衡量噪声强度?噪声也是一种声音,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递。噪声的定义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切无规律的或随机的声信号叫噪声;一切不希望存在的干扰声叫噪声。衡量噪声强度的物理量主要有声功率、声强与声压,这几个物理量都与噪声的能量有关。实际工作中分别用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来表示噪声量的大小,这几个量都用dB表示。、噪声的来源与危害是怎样的?产生噪声的声源称为噪声源。若按噪声产生的机理来划分,可将噪声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三大类。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城市噪声,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工厂生产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噪声污染对人的影响主要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有关。、电磁污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影响人类生活的电磁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两种。天然的电磁污染是由大气中的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人为污染源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电气和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从污染源到受体,电磁污染主要通过空间辐射和线路传导两个途径进行传播。有时通过空间传播与线路传导所造成的电磁污染同时存在,这种情况被称为复合传播污染。、电磁辐射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主要是指射频电磁辐射,当射频电磁场达到足够强度时,可能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危害:引燃引爆、工业干扰、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与电磁波波长有关。按对人体危害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即波长愈短,危害愈大。常用的防护电磁场辐射的方法:区域控制及绿化区域控制大体分为四类。自然干净区:在这样的区域内要求基本上不设置任何电磁设备;轻度污染区:只允许某些小功率设备存在;广播辐射区:指电台、电视台附近区域,因其辐射较强,一般应设在郊区;工业干扰区:属于不严格控制辐射强度的区域,对这样的区域要设置安全隔离带并实施绿化。由于绿色植物对电磁辐射能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因此加强绿化是防治电磁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依据上述区域的划分标准,合理进行城市、工业等的布局,可以减少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屏蔽防护使用某种能抑制电磁辐射扩散的材料,将电磁场源与其环境隔离开来,使辐射能被限制在某一范围内,达到防止电磁污染的目的,这种技术手段称为屏蔽防护。吸收防护采用对某种辐射能量具有强烈吸收作用的材料,敷设于场源外围,以防止大范围污染。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的对象是个体的微波作业人员,当因工作需要操作人员必须进入微波辐射源的近场区作业时,或因某些原因不能对辐射源采取有效的屏蔽、吸收等措施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保护作业人员安全。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有穿防护服、戴防护头盔和防护眼镜等。这些个人防护装备同样也是应用了屏蔽、吸收等原理,用相应材料制成的。、放射性污染的特点是什么?放射性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十分严重。放射性污染引起的放射性损伤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之分。其危害特点为:(1)隐蔽性;(2)复杂性:(3)潜伏性;(4)广泛性。 防治放射性污染,需要严格控制、管理放射性污染源;按规定合理处置放射性废物,尤其是核工业的废物。、什么是光污染?光污染有哪些类型?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光污染也应该包括对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繁育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光污染有多方面来源,其主要危害是损害人们的视觉、影响人们的情绪,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一般认为,光污染应包括可见光污染、红外光污染和紫外光污染。、热污染有哪些危害?如何控制?热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使环境中的热能量超标的一种环境污染现象。其直接表现是受热污染的环境或物体温度升高。 其危害是减弱空气对流,阻碍云雨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使水体温度升高,使水体环境恶化;滋生致病微生物,造成流行性疾病等。 控制热污染的手段是,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利用温排水冷却技术减少温排水;综合利用废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31、什么是城市和城市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人工环境,是一种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城市化,一般指近代城市在某些地域内在数量和范围上有较大增长的现象,也可用“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聚的过程”来定义。通常用指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示城市化的水平,简称城市化率。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的污染效应、城市环境的生物效应、城市环境的地学效应、城市环境的资源效应、城市环境的美学效应。32、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的,非自律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将会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33、试述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城市环境问题的种类: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固体废物污染、城市噪声污染。34、从生态观点考虑,在保护城市环境工作中应遵守哪些调控原则?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功能高效原则、趋适开拓原则、生态平衡原则、保护多样性原则、区域分异原则。35、什么是室内环境? 什么是室内环境污染?它有哪些特点?室内环境指所有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特别是内部具有某种或某几种特殊污染源的空间。由于室内引入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或室内环境通风不佳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不断增加,并引起人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称为室内环境受到了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具有累积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36、室内主要污染物有哪些种类?如何控制?室内主要污染物有甲醛、氨、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颗粒物、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苯、微生物、臭氧、氯氧化物、二氧化硫、石棉、二异氰酸甲苯酯、酚类物质、环氧树脂等。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污染源的控制、室内通风换气、合理使用空调、室内污染的治理、植物净化、优化设计、合理装修等综合措施解决。37、什么是非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是非生命的自然资源,包括大气、水、土地、能源、矿产资源等。38、什么是湿地?简述湿地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客体,湿地兼有水、陆特征,具有特殊的生态效益: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净化天然水体;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的经济效益: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质;能源和水运。湿地的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38、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有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大致分为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三类,即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及伦理价值。39、解释:生物安全、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绿色食品、森林生物安全 从狭义讲,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在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广义的生物安全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类的健康安全:一足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例如: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食品污染、植物病虫害的传入、跨界畜禽疾病的扩散、生物武器等。食品安全是指确保食品消费对人类健康没有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食品安全在食品卫生学所界定的安全、营养、促进人体健康三项指标中被列为第一。食品污染是指食物受到对人体健康有害物质的侵袭,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绿色食品标志是指中文“绿色食品”,英文“Green 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这三者相互组合等四种形式,注册在以食品为主的共九大类食品上,并扩展到肥料等绿色食品相关类产品上。 森林 是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包括林木资源、林地资源、林副产品资源、森林野生动物资源、旅游观赏资源、水资源、林地气候资源等。 40、论述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会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一) 对土地的压力 人口的快速增加使人口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使人们开垦土地的强度提高,人均土地占有量下降。自19501984年,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此后粮食产量的增长一直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缺少新垦土地的补给,另一个原因是土地不舍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大量耕地退化、产量减少,乃至挪作他用,使原本就有限的资源更加稀缺。随着人均粮食面积的缩减,越来越多的国家承受着失去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危险。 (二) 对森林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强度已越来越多地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使全球的森林资源面临着无法控制的退化和毁坏的威胁。仅拉丁美洲一地,由于过度和过量地使用森资源就导致了世界现存大片原始森林的15退化。全球森林面积减少是随人口的增长而推进的,其中20世纪世界森林减少就要占75左右。 全世界森林面积曾达到76亿hm2,目前,已经下降到38.7亿hm2。全世界森林面积在1990-2000年的10年间,森林自然增长及植树面积每年仅为520万hm2,而森林砍伐面积却高达1460万hm2,每年平均减少940万hm2。 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森林功能的衰退,除了会导致耕地退化和气候变化,而且还会对整个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三) 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最基本的生命基础物质。我们会发现凡是人口在增长的地区,人均淡水供给量都在减少。现在如尼罗河、黄河和科罗拉多河几乎无水入海。由于过量增长的人口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人们在过量地开采和利用地表水的同时,也在过量地开采和利用地下水,导致包括主要产粮区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 (四) 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增加,导致能源需求量增加。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能源短缺,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与消耗,除了化石燃料外,木材、秸秆、粪便都成了能源,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发展中国家的燃料有90来自森林,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许多地区树木被砍光,植物秸秆被烧光,甚至牲畜粪便也用来做燃料使农田肥力减退,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全球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生产和生活中所消耗的燃煤、石油、天然气等释放出大量的CO2。再加上热带雨林的砍伐等,使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且增长速度加快。半个世纪前,CO2年平均升高值为l10-6体积分数,近年来,其年均升高值已达到了310-6体积分数。目前大气中C02的浓度为36010-6体积分数,较工业革命前的28010-6体积分数高出30。其中矿物燃料使用的碳排放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4。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计,如不加抑制,到2100年,大气中C02浓度将升高到65097010-6体积分数,其结果将导致全球气温升高1.45.8。 在经济活跃及相应用能增长虽快的地方,有出现区域性碳排放增长的倾向。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的估计,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将增加3倍,而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将增长30。尽管工业化国家目前每年碳排放量仍高于发展中国家两倍,但到2020年,后者将超过前者。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将会更多,但人均能源消耗量仍将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不足世界人均值一半,而美国人均消耗量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倍多。 世界石油人均产量1979年达到最高水平,而此后下降了23。预计全球石油产量从2011-2025年将达到最高极限,这就预示只要石油仍然是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燃料,未来的油价仍会大幅上升。 (五)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人口快速增长,会造成因工业、农业、交通和生活污染源的增加而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 (六)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