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规划工作技术操作手册 主要内容一、有关概念 二、疫苗使用与冷链系统管理三、预防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监测及接种率的监测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五、资料管理 一、有关的概念疫苗 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条例预防接种 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利用疫苗,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种技术人员,给适宜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有关的概念免疫规划 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计划免疫业已取得的成果,提高和维持接种率,扩大预防接种服务人群,积极推广新疫苗应用,也有利于在我国预防接种工作领域与国际接轨。它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为更加合理地使用疫苗和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理论与实践冷链 疫苗从生产到基层使用的各环节,为保证疫苗效价而装备的一系列冷藏、冷运设备。 -规范二、疫苗使用管理和冷链系统管理(一)、疫苗分类:根据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n 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免疫程序的定义n 免疫程序指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剂次、次序、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作的具体规定。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1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2特定人群疫苗免疫程序(二)、使用规定: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2剂次为复种。2、基础免疫要求在12月龄内完成。3、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月龄。4、 卡介苗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312月龄接种需作结核菌素试验,试验阴性者方可接种。5、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6、 乙肝疫苗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2剂在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3剂在第1剂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第1剂和第2剂间隔应28天。第2剂和第3剂的间隔应60天7、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疹疫苗。8、流脑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第1、2剂次为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时间不少于3个月,第3、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3剂与第2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年;第3剂与第4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年。如使用A+C群流脑疫苗时,应按照以下原则实施;接种对象为2岁以上的人群;已接种过1剂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已接种2剂或2剂以上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最后1剂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按以上原则接种A+C群流脑疫苗,3年内避免重复接种。9、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第1剂次为基础免疫,第2剂次为加强免疫。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第1、2剂为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710天;第3、4剂为加强免疫。10、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11、出血热疫苗 :出血热疫苗接种3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12、炭疽疫苗:炭疽疫苗接种1剂次,在发生炭疽疫情时接种,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和病人不能接种。13、钩体疫苗:钩体疫苗接种2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14、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内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 未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补种。 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至6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7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未完成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4岁以下儿童未达到3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3剂次。4岁以上儿童未达到4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4剂次。 未完成麻疹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未达到2剂次(含强化免疫等),应补种完成2剂次。15、如需同时接种两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1支注射器内接种。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再接种。免疫程序说明1 -基础免疫时间要求n 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常规免疫的疫苗完成基础免疫的时间要求:n 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12月龄完成。n A群流脑疫苗18月龄完成。n 甲肝疫苗24月龄完成。免疫程序说明2 -起始时间要求n 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时间,不得提前。n 脊灰减毒活疫苗2月龄。n 百白破疫苗3月龄。n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8月龄。n A群流脑6月龄。n 甲肝减毒活疫苗18月龄。n A+C群流脑疫苗3岁。免疫程序说明3 -同种疫苗接种间隔n 乙肝疫苗第1、2剂次间隔28天。n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n 流脑疫苗n A群流脑疫苗1、2剂次间隔3个月。n 第1剂次A+C群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12个月。n A+C群流脑疫苗2剂次间隔3年。免疫程序说明4 -不同疫苗接种间隔n 如需同时接种2种疫苗:n 每次最多只能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一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n 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n 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28天。(三)、疫苗使用计划的制定1、疫苗使用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要遵循“保证需要、适当储备、避免浪费”的基本原则。疫苗使用计划的制定3、疫苗使用计划的编制方法疫苗需求量按下述公式计算: 疫苗年需求量=(基础免疫需求量+加强免疫需求量+特殊需求使用量)-上年底库存量 基础免疫疫苗年需求量=(出生儿童数+流动儿童数+漏种儿童数) 每人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 加强免疫疫苗年需求量=加强年龄组人口数之和每人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 特殊免疫需求量=特殊免疫人口数每人次剂量免疫次数损耗系数疫苗使用计划的制定【例】某县城2004年底总人口为223000人,出生人数2185人,出生率为9.8,自然增长率为3.8,每年外县到当地的流动儿童大约在230人左右,2004年该县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为90%,麻疹疫苗的库存数为0,损耗系数为1.5,请编制该县2006年麻疹疫苗的使用计划。第一步,先计算出该县2005年的预计总人口:2005年的预计总人口=2004年底的总人口+(2004年底的总人口2004年的自然增长率)=223000+(2230003.8)=223847第二步,计算出该县2005年的预计出生人数:2005年的预计出生人数=2005年总人口 2005年的预计出生率=223847 9.8=2193.72194第三步,计算出该县2006年麻疹疫苗的免疫人数: 2006年麻疹疫苗的初种人数=2005年的预计出生人数+流动儿童数+2004年漏种人数=2194+230+220=26442006年麻疹疫苗的第2针免疫人数=2185 ,2006年麻疹疫苗的免疫人数=2644+2185=4829人第四步,计算出该县麻疹疫苗的使用量:2006年麻疹疫苗年需求量=(初种需求量+复种需求量)-上年底库存量=(2644+2185)0.5ml/次/人1次1.5-0ml=3621.8ml疫苗使用管理四、疫苗管理 1 、 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要求有专人负责,并做好疫苗的储存和使用。疫苗使用管理五、冷链运转管理 领购疫苗时应严格执行冷链运转规定,携带冷藏包。疫苗冷藏及接种过程应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以及“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开展接种工作。制定冷链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冰箱内要配备温度计,每日上午、下午记录冰箱温度,发现异常及时维修与转运疫苗,确保疫苗效价。 冰箱内疫苗的摆放:疫苗摆放整齐,疫苗与冰箱内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空隙,并按照品名和效期分类摆放。冰箱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疫苗的储存、运输及接种条件疫苗具有生物学及免疫学活性 所有疫苗都对热敏感: OPV冻干MVHepB吸附式DPT BCG 部分疫苗对冷冻状态十分敏感: DPT、DT、HepB 部分疫苗对强光高度敏感:BCG、MV冷链系统及基本运转模式生物制品研究所 火车、飞机或冷藏车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冷库)冷藏车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冷库) 冷藏车、疫苗运输车+冷藏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冷库、冰箱) 疫苗运输车+冷藏箱乡级预防接种服务单位(冰箱) 冷藏包基层接种点(冷藏包) 母亲和儿童疫苗和冷链管理(问题)n 基层疫苗的管理不规范,疫苗破损和失效无记录,失效疫苗未按报废程序处理n 计划内疫苗损耗率较高,部分地区甚至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n 疫苗账目不全,登记的入库数与实际库存数不符n 个别基层冷链设备仍然缺乏n 急需建立规范化的动态冷链设备数据库n 冷链系统的日常管理存在着漏洞,威胁着疫苗的质量疫苗和冷链管理(不良后果)n 疫苗的效价受损失n 疫苗短缺n 经济损失或财政预算赤字n 无效接种-儿童得不到保护n 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增加三、预防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接种率的监测(一)预防接种1、预防接种服务n 常规接种:分为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缺一不可。n 群体性预防接种:分为强化免疫接种和应急接种等。2、预防接种证、卡的管理n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同时,做好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及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n 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受种者的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n 接种证上加盖公共卫生科或村卫生所(室)的公章。n 对适龄儿童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做好记录。n 预防接种证、卡(簿)由实施接种工作的人员填写。书写工整、文字规范、填写准确、齐全,要求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填写;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以公历为准。预防接种卡、证的记录不能涂改,如确因破损抄换新卡、证时,应保存好旧卡、证备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一次核查和整理,及时补卡、剔卡和销卡,剔除的卡片由接种单位另行妥善保管。常住儿童出生一个月内建卡、建证,户籍在外的7岁及以下儿童寄居本地时间在三个月及以上,由寄居地的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预防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预防接种证。3、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目的n 确保全体儿童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加强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保护儿童身体健康,维护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措施。 n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 、工作目标 全县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普及率达100;儿童建证、建卡率分别达100。、职责分工.县卫生局负责无证和漏种儿童补证、补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相关人员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具体培训计划,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组织开展辖区内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培训工作。n 县教育局负责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负责指导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建立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制度,督促其认真落实;负责组织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承担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校医参加相关培训;负责将该项工作纳入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卫生工作的考评,开展定期检查。.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根据本规范负责建立本机构的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督促无证和漏种儿童及时补证、补种;按要求及时汇总情况和数据资料并报告。n 预防接种单位负责做好辖区内漏种儿童补种、补证工作安排;指导、协助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展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具体实施漏种儿童补种、补证工作;按要求汇总情况和数据资料并上报。、查验对象n 全县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每年新入托、入学和学期中转学的15岁以下儿童。n 在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未查验预防接种证的15岁以下儿童。、查验时间n 每年秋季和春季开学各一次。、查验工作的实施 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在发布招生信息时,告知新生报名须携带预防接种证以备查验;根据预防接种证将儿童接种信息填入学前教育机构、学校入托、入学儿童免疫状况登记表(附件1)后,将预防接种证交家长妥善保存;用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补证/补种通知单(附件6)书面通知需补证、补种儿童的家长,督促儿童在接通知后2周内到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所在地接种单位,按程序要求完成补证、补种工作;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负责与所在地接种单位联系,约定适当的时间,为儿童提供方便、及时的补证、补种服务。n 漏种儿童完成补种、补证后4周内及时将预防接种证交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查验,未完成的向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说明原因并由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做好原因记录。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要督促未完成补种的漏种儿童及时补种。学前教育机构和学校收齐补证、补种儿童的预防接种证后,将补证、补种信息补填入学前教育机构、学校入托、入学儿童免疫状况登记表(附件1)并存档,同时将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汇总填入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情况汇总表(附件3),并在规定时间上报。4、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接种技术操作规范n 无菌操作n 接种中严格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进行操作n 接种技术及方法:口服(糖丸):服后半小时内不能喂奶或热饮,看服下肚,吐出要补服。皮内注射(卡介苗):切忌进针过深。皮下注射(乙脑、流脑、麻疹)。肌肉注射(三联、二联、乙肝)、接种注意事项n 麻疹疫苗易被酒精杀灭,皮肤消毒后需待干后再注射。n 只能用冷却的稀释液(2-8)稀释麻疹疫苗,否则疫苗会失效n 加吸附剂的疫苗,注意摇匀,及注射部位和深度。n 活疫苗安瓿开启半小时,死疫苗开启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预防接种安全注射n 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后放入安全盒等防刺容器中;n 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经过培训,取得相关资格;n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规范化;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要求;n 使用过的注射器材及其废弃物品要安全地回收、销毁。5、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在暂居地居住满三个月的7岁的儿童。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1、监测内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分类 1)一般反应 2)异常反应 3)疫苗质量事故 4)实施差错事故 5)偶合症 6)心因性反应 7)不明原因反应 2、报告内容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的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被告人、报告时间等。3、报告程序及时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应在48小时内向疾控中心报告;疾控中心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后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者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时,发现后2小时内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疾控机构应当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 1.县国标码:-n 2.发生年份:-n 3.编号:-n 4.姓名:-n 5.性别: 1男 2女n 6.出生日期 年月 日(公历)n 年龄:周岁月龄n 7.监护人姓名:n 8.现地址:n 9.联系电话n 10.可疑疫苗接种情况:(按最可疑的疫苗顺序填写)。11.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分n 12.就诊时间:年月日时分n 1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n 14.主要临床特征:n 初步临床诊断:n 诊断单位:n 15.是否为群体性反应 1是 2否n 群体性反应编码:n 报告单位:报告单位联系人:n 联系电话:被告人:4、报告方式 以网络、电话或传真等最快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在现场登记、留样、取证等有利于日后确诊的相关工作。5、报告范围 发热、红肿、硬结(中重度);无菌性脓肿;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水肿、其它过敏反应;热性惊厥、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癫痫、脑病、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卡介苗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晕厥、癔症;局部脓肿、淋巴管/结炎、蜂窝织炎、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其它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三)、接种率的监测1、接种率报告 报告内容:表3-1-1、3-1-2、3-1-3、3-1-4。 接种率统计应种人数:是指到本次接种时,在辖区范围内,常住户口和流动人口中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应接受某疫苗(某剂次)接种的适龄儿童人数,加上次接种时该疫苗(该剂次)应种儿童中漏种者。12月龄内儿童和12月龄儿童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基础的应种人数应分别统计。受种人数:指本次接种中,某疫苗(某剂次)应种人数中的实际接种人数。12月龄内儿童和超过12月龄儿童完成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的基础免疫受种人数应分别统计。n 接种率计算:某疫苗(某剂次)接种率=某疫苗(某剂次)实际接种人数该疫苗(该剂次)应种人数100%(3).累计接种率统计n 累计应种人数:指本年度某疫苗(某剂次)累计实种人数与本年度最后1次该疫苗(某剂次)的应种人数之和。n 累计实种人数:指某疫苗(某剂次)的各次实种人数之和。n 累计接种率计算某疫苗(某剂次)累计接种率=某疫苗某针(次)累计实种人数/该疫苗(该剂次)累计应种人数*100%累计应种对象2、报告流程及内容村接种点 报告内容和时间16日前.3-1-13、接种率调查(1)调查内容 适龄儿童建卡率、建证率,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合格接种率和“五苗”全程覆盖率,乙肝疫苗首剂及时接种率,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的合格接种率; 不合格接种原因; 未接种原因。(2)接种率调查结果的判断标准 凡同时符合以下5项要求者,判断为合格接种: a、有准确的出生、接种时间记录; b、免疫起始月龄正确; c、剂次间隔时间正确; d、12月龄内完成基础免疫; e、家长承认或证、卡相符。建卡(证)率=某地已建立预防接种卡(证)人数/该地应建立预防接种卡(证)人数100%n 卡(证)填写符合率=卡(证)填写正确的数目/抽查卡(证)数目100%n 疫苗合格接种率=某种疫苗实际合格接种人数/某种疫苗应种人数100%n “五苗”覆盖率=五种疫苗均合格接种人数/五苗应完成基础免疫人数100% 要求 各乡镇公共卫生科每季度调查一次接种率。要求以乡为单位适龄儿童脊灰、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等“四苗”单项接种率达到90以上;要求以县为单位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首针24小时及时接种率达85以上;流脑、乙脑疫苗单项接种率达90以上。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指标n 及时性n 是否按规定时间报告?n 准确性n 数据质量n 完整性n 报告内容有无缺项漏项?n 是否所有接种单位都进行了报告?n 接种率影响常规免疫接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n 漏报: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中报表的漏报现象普遍,报表中的数据缺失、漏报直接影响对常规免疫接种率的估算,上级单位既不能判断其仅是数据统计报告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是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出了问题,这是造成报告接种率高、估算接种率低的最主要因素。n 流出儿童:因存在目标儿童的流出和死亡,而统计部门的目标儿童中仍然包括这些数据,从而造成估算接种率中应种人数增高、估算接种率低。这些目标儿童约占统计部门总数的10以上影响常规免疫接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n 漏建卡:从调查的县、乡、村三级来看,计划免疫掌握的出生人数低于计划生育和统计部门掌握的年出生人口,提示该地区可能存在部分新生儿漏卡现象。入户调查显示,漏建卡率可能约为5(除怀疑有人为干扰的县外)。换言之,接种单位约有5的目标儿童未掌握,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中无这些儿童数,从而一定程度地提高了报告接种率、降低了估算接种率。 n 报表的质量:在乡、村级,尤其是村级医生不能正确填报数据,数据准确性差,现场调查发现有的乡村医生的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加之虽经培训,乡村级甚至县级有些人员的业务素质低,直接影响到报表质量。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n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监测: n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麻疹病例监测、百日咳病例监测、白喉病例监测、新生儿破伤风(NT)监测、15岁以下新发乙肝病例监测、乙脑监测、流脑监测。1、AFP病例监测监测目的n 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n 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n 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n 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运动障碍,软瘫(松弛性、周围性、下 运动神经元)。 体格检查: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症()。 结论:初步诊断参考临床医生意见;最后诊断由省级决定。注意: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一组症候群;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14类疾病n 脊髓灰质炎n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n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n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n 神经根炎;n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n 单神经炎;n 神经丛炎;n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n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n 急性多发性肌炎n 肉毒中毒n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n 短暂性肢体麻痹。除脊灰外的其余AFP病例(13种)n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1/10万以上,是判断监测系统敏感性的唯一指标;是证实消灭脊灰的重要依据之一。监测内容n AFP病例报告 n 主动监测n 病例调查n 实验室检测n AFP病例随访n AFP病例的专家诊断n 疫情处理n AFP监测评价指标及资料分析n 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n 异地AFP病例监测管理AFP监测评价指标n 监测的敏感性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n 监测的及时性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大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80% 省级脊灰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大便病毒分离及时率80% 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80%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n 监测的完整性 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旬报完整性 主动监测报表完整性AFP病例报告快速报告n 报告时间: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n 报告内容: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n 报告登记:县级疾控机构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表),登记接到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内容。主动监测监测医院n 所有县级以上n 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n 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n 乡级医院n 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n 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应定期开展主动搜索主动监测监测要求n 监测时间: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n 监测方法: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的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主动监测医院常规报告n 旬报(包括“零”报告): AFP主动监测医院应于每旬2日、以报表形式向辖区县级疾控机构报告“AFP监测医院旬报表”(表2); AFP主动监测医院如经过核实未发现就诊AFP病例,应进行 “零” 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职责n 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n 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工作;n 开展主动监测工作;每旬开展本院病例的主动搜索,完成旬报表并于每旬2日上报;n 收集、补充AFP病例的临床资料,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n 制定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建立AFP病例监测 档案;n 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监测培训;2、麻疹监测n 麻疹对世界儿童来说,是重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n 麻疹因感染麻疹病毒而发病,呈现咳嗽、卡他症状、发热、出疹等症状。n 麻疹因肺炎、脑炎等并发症和细菌的二次感染等有时可导致死亡。n 麻疹是通过麻疹疫苗接种的彻底实施可以控制的疾病。麻疹的传染性n 麻疹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n 前驱症状期,飞沫中含有的麻疹病毒开始传播(飞沫传播)。n 因此,常常是在首发病人诊断为麻疹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把病毒传染给对麻疹的易感者。 没有麻疹抗体, 就容易扩大传染。麻疹监测n 病例报告n 病例调查n 暴发调查n 主动监测n 实验室网络建设n 麻疹监测资料管理n 资料分析加强麻疹监测n 指标-麻疹疑似病例48小时调查率-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血清标本及时送达率-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及时报告率-麻疹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采集病原学标本的暴发疫情占总起数百分比-15岁以下麻疹疑似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率n 合格血标本:定义仅限于标本状态,出疹后3天内采集血标本不再定义为不合格血麻疹病例报告-常规报告n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或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时,卫生人员要根据报告卡所要求的项目和内容完整填写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各医疗单位的防保科要注意核实各报告卡是否按要求填写以及填写是否完整,特别是:姓名、年龄、地址、免疫史等项目,并按要求进行网络直线。麻疹病例报告-快速报告n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或人员发现麻疹暴发疫情后,应以电话或信息等最快通讯方式向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快速报告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市、省疾病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上级卫生防病部门指导下开展暴发调查,采取必要措施。专报系统n 乡级:各级乡镇卫生院(或二级医院)要执行麻疹疑似病例(包括“零病例”报告)旬报告制度,每旬2日上报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附件3格式。病例调查n 按照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对疑似麻疹病例开展病例调查,同时采集血清标本,用于实验室血清学诊断,n 病例调查由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或卫生院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调查要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调查结束后,疑似麻疹病例调查表立即报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然后按要求进行报告分析。暴发疫情控制n 麻疹爆发的定义监测方案:-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n 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厂矿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暴发疫情控制n 核实疫情,明确诊断-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n 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当发生麻疹暴发,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应进行调查。-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n 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应急接种应根据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当地免疫状况等,确定应急接种范围和接种对象,-短时间内完成,接种率应达到95%以上-应急接种的实施应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可提前至6月龄n 加强疫情监测n 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n 要求调查结束结案后,通过专病单病监测系统的“麻疹暴发疫情信息汇总表”模块上报该起暴发疫情汇总信息。暴发疫情控制n 病例隔离-对麻疹病例进行在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同时应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工程补充协议书
- 工业炉燃料系统装配工服务质量抽查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铁氧体材料烧成工服务响应速度考核试卷及答案
- 线上签协议书注意什么
- 2025版权委托代理服务合同
- 脚轮制作工安全警示标识认知考核试卷及答案
- 山东省济宁兖州区七校联考2026届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现状补办类)模板范文
- 山东东营市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合肥市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考试真题2024
- 演讲与朗诵教学课件
-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更新要点解读
- 2025年教师师德师风考试题(附答案)
- 装修装饰-设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绥化绥化市2025年度“市委书记进校园”事业单位引才28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五单元: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规则或组合图形的面积专项练习-2023-2024学年三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解析版)人教版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 GB/T 44971-2024土壤硒含量等级
- 2024年团校考试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甲状腺手术体位的综合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