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试题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2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3“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4“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治实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家周官之学说悉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儒学A强调大一统和以法治国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D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5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6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生存智慧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儒学成为“官方意志”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促成的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7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8“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9严复明确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他在这里论述的是宋代A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B分化事权政策的影响C理学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0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他A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11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12“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13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14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15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A反对君主独裁 B反对君主制度C提倡格物致知 D提倡尊君卑臣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道统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风俗17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B“天下为主,君为客”C“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18(宋绍兴年间,官员张登)曰:“误矣,人只知以利对害,便只管要寻利去,人人寻利,其间多少事!利字,只当以义字对。”因详言义利之辩。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世人观念 B教化民风成为官员主要职责C逐利避害成为社会行为准则 D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1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20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21王安石提出“形着,有生之本”,于此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22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别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A科学技术 B市井文化 C佛道文化 D外来文化23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不注重科学分析 不重实用 注重经验总结A B C D24苏轼认为“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C韩退之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25唐代的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侧面和角度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原因是A. 封建经济的繁荣 B. 科举考试的实行C. 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 D. 中外文化的交流26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27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D提供了研究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28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29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30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认为A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B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C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D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二、材料解析题(31题15分,32题25分,共40分)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3)根据材料二说出当时的选官制度。分析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3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3分)32.(25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被称为“士大夫”。中国知识分子与士大夫在血统上是一脉相承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讲义 材料三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1)相对于西周的“士”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何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所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9分)(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说明材料二的观点。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10)(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6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试题答题纸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材料解析题(31题15分,32题25分,共40分)31(15分)(1) (5分) (2) (4分) (3)(3分)(4)(3分)32.(25分)(1) (9分) (2) (10分) (3)(6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试题答案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DDDBCCACCDACBA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ACBABBBAADCAB二、材料解析题(31题15分,32题25分,共40分)31(15分)(1)特点:“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官师合一”(或答政治与教育相结合,1分)。变化: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2分)。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2分)(2)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2分)。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3)选官制度:察举制(1分)。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树知道网课《恰同学少年(湘潭大学)》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地理)(高起本)经典试题及答案五
- 2025年中国可堆肥塑料袋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2025年安徽村官考试试题及答案
- 谷子高粱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发展
- 传统乡土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复兴与发展趋势
- 2025年营口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4年江苏省审计厅下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投资者对ESG表现的关注与企业市值波动的关联
- 2025年两会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网络热梗是否融入现实生活
- IEP个别化教育计划-课件
- 128个自然拼读口诀表打印
- 汽车机械基础 课件 绪论
- 浙江博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75吨高纯六氟丁二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客车检车员-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编
- 胖东来收银管理制度
- 日本商务礼仪课件
- 新产品可行性评估表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三年级上册第2课《传统游戏》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