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ocx_第1页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ocx_第2页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ocx_第3页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ocx_第4页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葛9112025P15备案号:126882003 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DBT7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 gravity observatoty200311-03发布 20040501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DBT 72003前言本标准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第四项标准。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蕊计如下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测震台站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磁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 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天津市地震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辉、王晓权、张建新、邢灿飞、喻节林、孙少安、李家明。DBT 72I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力台站建设中的观测场地勘选、仪器墩与观测室建设、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力台站的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289719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820712000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 182071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重力gravity作用在地球表面任一质点的重力(g)是引力(F)和惯性离心力(P)的合力。32重力仪gravimeter用以测定空间某一点重力加速度(g)的仪器。33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gradient belt of Bouguer gravity anomaly平均布格重力异常(正异常或负异常)绝对值不小于10 x10。ms。2的地质区域。34观测场地the site of observation用于重力观测的仪器室的场地。4观测场地勘选41观测场地类型 重力观测场地可按下列三种类型的顺序优选: a)洞体型,进深不小于20 m、岩土覆盖厚度不小于20 m的山洞; b)地下室型,顶部岩土覆盖厚度不小于3 m; c)地表型,顶部无岩土覆盖。42观测场地工作条件观测场地应选择在具备电力、通信、交通等工作条件的地方。43地质构造条件431 观测场地应在下述地质构造范围踏勘选定: a)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b)具有发震构造特征的地质活动断层(含隐伏活动断层)附近。DBT 72003432观测场地不应选在破碎带上。44观测场地岩土类型441 观测场地按优先顺序可分为基岩场地和黏性土场地两种类型。442基岩场地可按优先顺序分为结晶岩类(如花岗岩等)、细粒沉积岩类(如灰岩等);选择作为 观测场地的基岩场地宜具备下列条件:a)岩层倾角不大于400;b)岩体完整;c)岩性均匀致密。443基岩场地不宜选择在孔隙度大、吸水率高、松散破碎的砂岩、砾岩、砂页岩以及砂质岩等岩体上。444黏性土场地应选择在无明显垂向位移与破裂的密实黏土地段。445黏性土场地不应选择在含有淤泥质土层、膨胀土或湿陷性土地段。45地形地貌4S1 洞体型场地宜选择在下列地段: a)有植被或黏土覆盖的山体,顶部地形平缓、对称; b)洞口宜位于下陡上缓的山坡下部; C)高于最高洪水水位和地下水最高水位面处。452洞体型场地不宜选择在下列地段:a)风口、山洪汇流处;b)移动沙丘、滑坡体、塌陷体等附近。453地下室型和地表型场地宜选择在下列地段: a)地形平缓、对称; b)高于是高地下水水位面处。454地下室型和地表型场地不宜选择在风口或山脊处。46环境要求461 观测场地应避开各种干扰源和雷击区。4,62观测场地距干扰源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衰1 干扰源距重力台站的最小距离 (以重力仪仪器墩中心为起算点l单位为千米(km)干扰源 干扰或影响因素类型最小距离 备注飞机场、铁路编组站500振动 铁路、冲压、粉碎作业场地100主干公路、搅拌机、重型车辆n 30 仪器墩建于黏性土层时大水库、大湖泊、大河流、深层抽水注水区300载荷大型建筑、仓库、工厂等载荷变化区n 30爆破 采石、采矿等人工爆破300海浪 海潮、海啸 10 00 距海岸的距离47勘选的步骤与方法471 收集场地区域地震地质图、布格重力异常图、地形图、交通、水文、气象、供电等资料。472了解场地地区未来20年内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566DBT 72帅3473根据观测场地勘选要求初步选定2个以上备选场地。474对备选场地实旌野外踏勘,实地了解场地各种条件,结合室内设计确定最佳场地。5仪器墩51仪器墩规格511仪器墩长10m一18 rtl,宽10 nl。512仪器墩宜高出仪器室地面03 nl。513仪器墩墩面的平整度优于3 him。52仪器墩设计建造(参见附录A)521 基岩场地的仪器墩,应直接建在基岩上,且与基岩连成整体。若基岩出露完整,可直接利用基 岩作墩,但应将基岩打磨平整;基岩面较深时,应在开掘出的基岩上浇筑混凝土墩面。523黏性土场地的仪器墩采用混凝土浇筑,其整体高度应在2 iTl一23 m范围内。523仪器墩上应设置水准点、重力点和指北标志,水准点、指北标志可设置于仪器墩表面的任意一角上,重力点标志应设置于仪器墩面中心处。524采用混凝土制作仪器墩时,应按GB 128971991附录A62之表A4配料,按附录A63之a、b和c项制作。525在拟建仪器墩的地点,应先通过钻探或人工开挖选择符合仪器墩岩土结构要求的点位建设仪器 墩,再根据仪器墩的位置开挖仪器室地基。不可用爆破方式建造仪器墩及开挖仪器室地基。526基岩基础的仪器墩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 nltn、深度不小于300 mill的隔振槽。黏性土层基础的仪器墩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rim、深度不小于1 000 mm的隔振槽。隔振槽应用细砂充填,并 用沥青覆盖。6观测室61观测室组成 观测室由仪器室、记录室和辅助设施组成。62观测室布局621 重力仪与记录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不宜超过20 m;超过20 m时,应在重力仪信号输出端加装有源信号放大器。622以洞体作仪器室时的观测室布局: a)宜采用开凿的专用山洞,并由引洞和仪器室两部分组成; b)洞体的坑道宜建成“L”形,仪器室与洞口之间应设置3道及3道以上船舱式密封门; c)洞体底面应内高外低,坡度可在1:5001:200之间选择; d)洞壁两侧地面下应设排水暗沟; e)记录室宜建在洞体内,面积不能满足时,可建在洞外。623以地下室型或地表型建筑作仪器室时,记录室不宜直接建在仪器室上部,不能满足时,可采用平顶式建筑,净高不宜超过32 m。63仪器室631仪器室的内部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a)仪器室温度应在540之间设定; b)日温差应小于01,年温差应小于l; c)相对湿度不应大于90。632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a)洞体型仪器室,宜建造高26 m、宽28 m,上部为半圆形、下部为平整地面的拱形洞室(参567DBT72003见附录B);b)地下室型仪器室结构应为四周均有走廊式间隔的房中房,四壁的墙壁厚度不应小于024 m, 其内部的四壁和顶部应充填隔热防火材料,不应设置窗户,并应在仪器室和走廊式通道间设置3道及3 道以上船舱式密封门;仪器室四周(走廊式通道)地面下应设排水暗沟(参见附录C);c)地表型仪器室,除无覆盖层外,结构要求与地下室型仪器室相同(参见附录D);d)仪器室宽度应大于28 nl,使用面积不应小于9 m2、不宜大于15 m。633温度、湿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室型、地表型仪器室应加装恒温控制系统(参见附录E)。恒温控制点应高于仪器室常温 最高温度1一2;但不应使用空调器。b)防潮,不应使用去湿机。64记录室 记录室按下列要求建设: a)使用面积不宜小于20秆;b)室温应保持在10一30,相对湿度应小于80; c)避免直接对外开门; d)屋面、地面和墙体应做防潮和防水处理; e)记录和校准等电子设备不得受阳光直射; f)室内应有防尘措施。65辅助设施 辅助设施包括供电、接地与防雷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a)具备220 V+20 V电源,并配置UPS电源、蓄电池; b)市电、信号线分开走线,并分设线盒; C)加温电源距重力仪器主体的距离小于10 m; d)重力观测系统所使用的市电电源应设避雷装置;e)交流电接地与设备外壳接地分开,并不得和避雷地线相连,且间距大于5 m,接地电阻不大于4 n;地线电极选用L 50 mm50 mill角钢(镀锌),连接材料用40 mm3 mm镀锌扁钢,与电极焊接 后引入仪器室或记录室。在仪器室附近选择潮湿处,按图E 1尺寸呈“目”字形挖500一深沟,将 角钢一端切割成尖状,用铁锤打人地下,然后用扁钢焊接,完成后盖土用水浇灌。用焊接的方法将地线与相关仪器连接。交流电接地参见附录F;f)低于36 V直流电源的设备接地,除遵照设备说明书的规定外,应在设备与交流电源间采用隔 离变压器,将设备的工作电源闭合电路与输入端供电电源闭合电路分离。7设备配置71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2。衰2观测设备及其技术指标设备名称 数量 主要技术指标 功能与用途 重力仪 1台分辨率01 x108ms,月漂移率500010。8 rns2定点连续重力观测 数字化采集系统 1套 数据采样率优于1次,min,采集分辨率优于16位 观测数据数字化采集 记录仪 1台 记录幅宽不小于2500 mm观测数据模拟记录DBT 7200372校准设备校准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3。表3校准设备厦其技术指标设备名称 数量 主要技术指标 功能与用途 独立或非独立记录1套分辨率01 mv,校准相对中误差1 x10一放大滤渡及记录系统校准系统格值校准装置独立或非独立1套一次可调幅度不小于150010一m。调仪器测程捌摆装置73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4。表4辅助设备及其技术指标设备名称 数量 主要技术指标 功能与用途 恒温控制系统 1套 恒温控制精度o01:C 仪器室恒温控制 数字化温度仪 1套 O一40,分辨率01 测环境温度 数字化湿度仪 1套 0一40。C,分辨率01 测环境湿度 数字化气压仪 1套 分辨率01 hPa 测环境气压 数字电压表 1台 5位仪器格值校准 数字钟 1台 带时号输出 时间服务 数字万用表1台 4位半 仪器日常维护 空调机 I台 输出功率1 000W一3 000W(视记录室面积)记录室控温74电源供给设备 电源供给设备及其技术指标参见表5。表5 电源供给设备及其技术指标设备名称 数量主要技术指标 功能与用途 交流发电机 1台 220 V20 V 后备电源 电源避雷箱1套 单向电源 室内仪器避雷隔离变压器 2台 500 W 仪器室、记录室稳压与防雷 直流稳压器 2台 6V5A 仪器恒温系统蓄电池 9块 12V120AH(6块)、12V65AH(3块)稳压器及UPS配套 直流稳压器 2台 24V1A 仪器工作系统 UPs电源2台 1 kW(配外接蓄电池) 备用电源充电器 1台 f036)、y20A 蓄电池充电DBT 720038资料管理与归档81资料归档基本要求台址勘选和洞室建设完成后,完整的建台资料和相关图件(包括照片及底片)原件归人台站技术档案室保存,并应有复制件交台站所属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监测管理部门归档。82资料归档的介质要求 归档资料及图件应以纸介质和电子介质两种方式提供。83归档资料及图件内容归档资料及图件包括: a)台站建设计划书; b)台址勘选报告,包含下列内容:任务来源;备选台址地理位置;地震地质(活断层等)、水文地质、地形地貌、被覆与植被、周边交通、气象、可能的干扰源、历史地震和地质灾害等图件、照片 和文字描述;勘选过程和主要勘选人员;观测场地综合评价;勘选结论等;c)台站建设土地征用报批文档; d)建筑设计及施工图纸; e)仪器墩施工过程,特别是开挖至墩基底部未浇灌仪器墩前的施工过程摄像或照片及说明; f)建台施工技术文档:g)台站竣工验收文档;h)台站基本信息文档,应包含下列内容:经纬度(准确到1);仪器墩方位(准确到1。);海拔高程(准确到1 m);绝对重力值(准确到0110“);山洞进深,覆盖层厚度(或地下室深度);洞室年温变化范围和湿度;以仪器室为中心400 m400m范围内,比例尺为1:1 000的地形图;以仪器室为中心10 km10 km范围内,比例尺为1:25万或1:5万的地形图;以仪器室为中心10 km10 km范围内的区域地质图(比例尺为l:10万或1:20万);以仪器室为中心20 km20 km范围内的重力布格异常图(比例尺为1:20万或1:50万);仪器室的大比例尺地质素描图(比例尺为1:100或1:500);仪器室特殊部位,如断裂、岩层风化或夹层等的详细部位、规模、渗水情况均应放大绘制,并附文字说明;被覆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