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灸疗法讲义第一章 天灸疗法概论第一节 天灸概述一、 天灸的含义天灸是指利用有刺激性的药物,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或患处,调理脏腑,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因为其可以引起皮肤局部起泡所以也叫做“发泡灸”;相对于火灸、艾灸来讲,因为不需要热源,所以也叫做“冷灸”;利用药物本身对皮肤的刺激性就可以达到灸的效果,所以也叫做“自灸”。古代天灸一词并不是发泡灸的专有名称,含义有四: 一是指发泡灸。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所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针灸资生经第三疟)即天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既本书所讲天灸外治法。二是指露水灸。“露水,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 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是也。”(苏沈良方卷第一)本草纲目别名录记载:“毛茛(毛建草、毛堇、自灸、水茛、天灸、猴蒜)”(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石龙芮、毛茛别名都叫做自灸、天灸,与其功能有发泡作用有关。四是指朱贴贴顶。明徐春甫在其月令摄养中曰:“八月七日沐,令人聪明,十日以朱贴小儿头上,名曰天灸,以厌疾也。”(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是用来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二、艾灸与天灸灸,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中医的火灸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与火的发明有关,从用树枝灸到用艾灸,从单纯的艾灸发展到隔物灸、瘢痕灸、雷火灸,逐渐形成了灸法体系。一般有火参与的治疗方法为灸法,天灸是用自然界生长的药物做为刺激物,刺激腧穴或局部产生类似火灸的效应,因此被称为天灸。二者有相似的作用,中国古代以天灸代替针或灸的例子屡屡可见,明代王肯堂的代灸涂脐膏:“附子、马兰子、蛇床子、吴茱萸、肉桂(各等分)上为细末,可用白面一匙,药末一匙,生姜自然汁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其火力可代灸百壮,腰痛亦可贴之。”(伤寒证治准绳卷四) 龚廷珍的替针丸:“人言(为末入锅内,上盖明矾,烧不响为度,一钱)硇砂(五分)巴豆(十粒)乳香(三分)没药(三分)白雄丁香(七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豆大。用时以温水磨化。频点疮头上。神效。”(寿世保元卷六)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天灸与刺灸有类似的作用,故曰“替针丸”。现代刺法灸法学将其归入灸法之一,实际上天灸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和体系,应从灸法分离出来。三、贴敷与天灸天灸是从贴敷疗法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治疗方法,严格来讲天灸是贴敷疗法的一种。天灸与贴敷疗法的不同在于贴敷疗法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而产生影响全身的作用;药物的选择和配方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天灸是利用药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激发经络和腧穴,从而产生影响全身的治疗方法,因此,天灸疗法更注重对皮肤有刺激性药物选择,能够使皮肤发泡,是治疗的关键。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他们的不同。贴敷疗法是天灸产生的基础。贴敷疗法的记载可以追朔春秋战国时期,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的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在贴敷疗法应用早期,天灸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但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发现多数药物对皮肤局部没有不良反应,而有些药物会对皮肤有刺激性,使皮肤起泡或破溃。由于对于这种发泡现象与疗效的特殊关系没有认识,医家采取缩短贴敷时间,或其他方法避免药物对皮肤的伤害。至唐代孙思邈在天灸对皮肤的刺激性与疗效的关系方面有所了解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蓖麻仁治头风“净剃百会上发,贴膏,膏上安纸三日一易。若痒刺,药上不久风定。”(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外台秘要用贴顶膏治疗头风鼻塞,头旋眼暗“先灸百会三壮讫,刮去黑毛使净,作一帛帖子,裁大于灸处,涂膏以贴上,两日三日一易之,其疮于后即烂破,脓血出,及帛贴之似烂柿蒂出者良。”(外台秘要 卷第十五 头风旋方)已经认识到贴敷与天灸的区别,虽没有明确提出天灸的概念,但是已经肯定了天灸致皮肤发泡、破溃有特殊的治愈疾病的作用。随着后世医家对天灸疗法的深入了解,提出某些药物达到发泡程度才会取得疗效,从而使天灸从贴敷疗法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治疗方法。如外治寿世方治疗黄疸“烧酒调白芥子末(二钱)摊贴小腹上。起泡为度。”(外治寿世方卷一黄疸遍身黄肿)白喉全生集治疗白喉,咽喉肿痛“贴处必起水泡。用针刺破。揩净毒水。即能消肿止痛。”(白喉全生集白喉杂治通用方)杂病治例 治疗泻泄“一叶梅外贴极效,起泡便止。”(杂病治例泻痢)因此,贴敷疗法与天灸是不完全相同的两种治疗方法,天灸产生于贴敷疗法,其强调发泡的刺激作用成为自己的特点。第二节 天灸的发展源流天灸疗法是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天灸历史发展的进程,天灸方法、天灸药物,天灸的技术操作和天灸治疗的疾病在内容上不断充实丰富,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独立的治疗方法体系。以下根据史学研究成果,结合历代医籍有关内容,就天灸的历史发展及成就加以论述。一、 先秦两汉时期天灸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古时代,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学会应用砭石放血、用树枝刺穴,用草裹敷创伤,用木燃烧御寒却病,这些原始的治病方法就是针、灸、敷等外治法的起源。先秦两汉时期是天灸体系形成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天灸方法还没有从贴敷疗法中分离出来,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不同的药物贴敷在皮肤上会产生不同的刺激效果。发现了一些天灸的药物和一些天灸的方法,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尚没有提出天灸与贴敷疗法有何区别。其中以五十二病方、内经、金匮要略为代表。(一)贴敷疗法是天灸产生的基础贴敷疗法的记载可以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有大量的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约300个医方,从现存的比较完整的170个医方来看,外用药方就有106个,其中大部分是贴敷剂。其中不乏天灸方法,如“蚖:以芥印其中颠”。就是被毒蛇咬伤的疾病,用生白芥子捣成泥,外敷头顶正中百会穴。这就是发泡灸常用的白芥子灸。稍后的内经虽只有十三方,也不乏贴敷疗法,其中具有发泡效果的中药如灵枢寿夭刚柔记载治疗寒痹的方法:“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以熨寒痹所刺之处。”灵枢 卷一 寿夭刚柔其中蜀椒就是天灸常用药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没有把天灸从贴敷疗法中分离出来。(二)天灸药物的应用马王堆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医书中记载了394种中药,其中就有许多发泡作用的中药,如斑蝥、蜀椒、皂荚、白芥子、半夏、乌头、吴茱萸、巴豆、毛莨、细辛、甘遂、芫花等等。在古书上虽然没有这些药物有发泡作用的记载,但是从其涂药的方法上可以看出古人对药物的刺激性是有所了解的。如:曰:“颐痈者,冶半夏一,牛煎脂二,醋六,并以鼎如以傅。勿益傅,圆一寸。乾,夜傅之。而以汤洒去药,已矣。”意思是说,在下颌部患痈病的人,取半夏一份研末,再用煎熔的牛油二份,醋六份,合并放到鼎里,用此药外敷。不要把药全都涂上,仅在患痈局部的周围多涂一寸见圆即可。所涂的药干燥后可重新涂药。每次都要用水洗去药渣,病就会痊愈。知道半夏对皮肤有刺激,仅在患痈局部的周围多涂一寸见圆即可。如后世人用铜钱或隔纸灸的意义一样,是最早期的限制天灸面积的方法。(三)天灸治疗的疾病范围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医书中记载了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但是鉴于当时的生活环境,仍以外科疾病为多,贴敷疗法治疗的疾病也是以外科为主。如在五十二病方中所记载的52个疾病中大多是外科疾病,疮、痈、肿痛、外伤、虫蛇咬伤、瘢痕等等。但是用天灸方法治疗内科疾病的记载也可以见到,如壮阳方:“取桂、姜、椒、皂荚等皆冶,并合。以谷汁丸之,以榆搏之,大如,藏筒中,勿令泄。即取入中身孔中。举。去之。”就是将桂,生姜、蜀椒、皂荚四药制成药丸,填放到肚脐孔部,待勃起后,再将此药拿走。姜、椒、皂荚均为天灸发泡药物,利用其刺激性冶疗阳痿的方法,虽没有明确提出天灸的概念,但实际上已经将天灸的方法应用于内科。其他象痉病、癃闭、癫疾、淋病等等都有天灸药物的参与。汉代张仲景以方药见长,外治方法多以五官、肛肠、阴道为主,内科疾病也散见于著作中,如金匮要略方论用附子治疗头风“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四)天灸部位的选择马王堆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医书中尚无腧穴的记载,仅有一些固定的刺激点,尚且以治疗外科病为主,因此,一般的敷药多用于所患伤、痛、痈、肿的局部,但也有少数是利用药物的作用外敷于非患处部位的。后者多具有类似天灸法、熨法等外治法的作用。 如:“蚖:以芥印其中颠”治疗毒蛇咬伤不仅贴敷在局部,而是天灸百会排除毒气;治疗癃闭病症:“干葱、盐脽、灸尻。X 花,以封脽及少腹。”癃闭的疾病可以在臀部、少腹部天灸,通过刺激这些部位达到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这是最早应用经络理论远隔取穴进行天灸的方法。(五)天灸的溶剂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医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外用药物溶剂。用酒、醋、油脂做赋形剂的外敷剂,其用法是直接外用于伤处,如治疗颐痈,半夏用牛脂、醋、胆汁、乳汁、谷汁做赋形剂和溶剂。如治疗阳痿就是将桂、姜、椒、皂荚研粉以谷汁为丸。 药未剂敷药的用法,全部是用药末直接或烧炭撒于患处。五十二病方中有:“煮秫米令为灰,敷之。”“燔鱼衣,以其灰傅之。” 水溶剂的敷药大都是用水煎煮或浸泡药物的浓汁敷于伤处。如:“嚼莱米,提取汁而煎,令类胶,即冶厚朴和付。”“全葵,渍以水,以体之”。 (六)内外结合方法的应用出土医书中广泛记录了多种多样的外治方法。 温浴、熏蒸, 还有多种热熨法、角法、天灸发泡法、 泻血法、按摩法等等。这些外治法特别是在五十二病方里占有很大比例,所采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天灸发泡法经常与其他的内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 “伤痉”把葱蒸热后放在凉疮局部热熨;治疗癃病时敷药加火灸,同时在臀部进行按摩。内外治结合的也不少见“蚖,X兰,以酒沃,饮其汁,以渣封其痏”。二、 隋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医家对中医外治法尤多发挥,贴敷疗法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主要方面,大大地丰富了中医外治法内容,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大量外治急救的方法,以五官用药见长。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大医,重视外治方法,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的外治方法,成为千金方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外用治疗肿毒疮疡为主,大多病症局部敷药,但是内病外治的应用更加广泛如头疼、头风、中风、失语、水肿、癃闭等等。尚未提出天灸方法,但是应用较多刺激性药物治疗顽疾。如:治疗面瘫用“鳖甲、乌头,涂之,欲正,即揭去之。” “治卒不得语方。以苦酒煮芥子,敷颈一周,以衣苞,一日一夕乃解,即瘥。”;王焘外台秘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都大量记载了贴敷外治法内容,并且记载了许多具有发泡作用的中药。天灸方法在贴敷疗法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开始被人们所认识。(一)天灸与贴敷疗法的区别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对皮肤的刺激性已有所了解:如曰“水煮巴豆,以布沾以拭之。随手即减。勿近目及阴。” “治头面上风方:松脂 石盐 杏仁 蜜蜡(各一两)薰陆香(二两)蓖麻仁(三两)上六味熟捣作饼,净剃百会上发贴膏,膏上安纸三日一易。若痒刺,药上不久风定。”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勿近目及阴”对药物的刺激有所了解;“若痒刺,药上不久风定”如果局部发生瘙痒和刺痛,病就快好了。说明对天灸与贴敷的不同有认识。稍后外台秘要的“贴顶膏”首次明确提出利用药物的刺激性治疗疾病:“贴顶膏,疗头风闷乱鼻塞及头旋眼暗皆主之方:“蓖麻(去皮)杏仁(去两仁皮尖)石盐、芎、松脂、防风上六味等分,先捣石盐以下四种为末,别捣蓖麻杏仁,相次入讫,即腊纸裹之,有病者先灸百会三壮讫,刮去黑毛使净,作一帛帖子,裁大于灸处,涂膏以贴上,两日三日一易之。其疮于后即烂破,脓血出,及帛贴之,似烂柿蒂出者良。”(外台秘要 卷第十五 头风旋方)这是天灸百会治疗多种内科疾病的方法,已经认识到贴敷与天灸的治疗效果不同,虽没有明确提出天灸的概念,但是已经肯定了天灸致皮肤发泡、破溃有特殊的治愈疾病的作用。(二)天灸的部位与腧穴相结合随着内经针灸甲乙经对经络和腧穴的发展,穴位贴敷的部位从单纯的贴敷局部,开始与腧穴相结合,远隔取穴逐渐增多。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治头风痛,每欲天阴雨,风先发者,用桂心一两为末,以酒调如膏,用敷顶上并额角。”“治头痛,水调决明子,贴太阳穴。”( 肘后备急方卷三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 并且根据经脉循行左右交叉取穴“治中风口,巴豆七枚,去皮烂研,左涂右手心,右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即便正,洗去药,并频抽掣中指。”(肘后备急方卷三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辟温气雄黄散,“雄黄(五两)朱砂、菖蒲、鬼臼(各二两)上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伤寒方上辟温第二);治疟疾“鳖甲(方寸,炙)乌贼骨(二寸)附子(炮)甘草(各一两)恒山(二两)上五味咀,以酒二升半渍之,露一宿,明日涂五心、手足过发时,疟断。”(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外台秘要:“ 附子二枚捣为屑,以淳苦酒和涂右足,去之大良。”(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四妇人欲断产方)三、 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是天灸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卫生宝鉴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卫生易简方杨氏家藏方均对天灸疗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认识到发泡灸在临床的特殊意义。(一) 首先将发泡法命名为天灸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记载了毛建草,也就是毛莨对皮肤的刺激性“毛建草味辛,温,有毒。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煎捣叶敷之,不得入疮,令人肉烂。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男左女右,勿令近肉,便即成疮。”(证类本草卷第八)“令人肉烂”是发现了药物对皮肤的特殊刺激性,尚没有对其天灸作用有所阐述。卫生易简方“治白口疮用巴豆三枚去皮不去油,黄丹半钱,同研如泥,涂叶上如大棋子,贴眉间,须臾四围疮如蚕子,去药大效。”(卫生易简方卷之七)“用巴豆一、二粒去壳研烂,入朱砂或黄丹少许,贴在囟上,如四边起小泡,便用温水洗去药,更用菖蒲水洗之甚效。”(卫生易简方卷之十二)苏沈良方也记载了石龙芮对皮肤的刺激性:“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是也。”(苏沈良方卷第一)并且石龙芮的别名就叫做天灸草,也是由于它的发泡作用类似灸疮而得名。针灸资生经首次将发泡灸这种方法命名为天灸:“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针灸资生经第三)也明确的提出用皮肤发泡的方法治疗疾病。(二)、天灸促进药物从皮肤吸收作用宋代王兖博济方记载:“搐搦,开口不得者,便用若柳草、蒜、入盐同杵,涂药一丸在儿后心上,以前蒸蒜下饼子盖之,用手帛子系定后,更服一丸,化破入麝香少许,以煎汤下之,觉内蒜气,浑身汗出立愈。”(博济方卷四)宋代医家杨士赢在其仁斋直指方论亦记载:“茅苏汤治吐血、衄血。茅花(三钱)紫苏茎叶(二钱)上散。新汲水一碗,煎七分,乘热调生蒲黄二钱,旋服,仍以大蒜两颗煨熟,捶扁,贴敷两脚心,少顷,自觉胸中有蒜气,其血立止。若下部出血,可以煨蒜敷两掌心。”(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六)元代医家罗天益在其卫生宝鉴中,记载用天灸法治疗小儿奶癖、食癖,将天灸药物大蒜贴敷在中脘、章门穴,1-2小时后可以在口鼻中闻到蒜气:“圣效透肌散治小儿奶癖、食癖,时发寒热、咳嗽,胁下坚硬结块,桑皮、荆芥(各三钱)雄黄(研)、粉霜(研,各二钱半)、蒺藜、当归、硇砂(研)、豆蔻、穿山甲(炮,各二钱)、轻粉(一字半研)、海金砂(一字),上十一味,除研药外,余拣净为末,入研药和匀。令将独科蒜去皮,研如泥,入头醋和如稀糊,调药如膏。约癖积大小,摊在纸上贴病处,用新绵一叶覆之,以三襜紧系,待一二时辰,觉疼痛无妨,只待口鼻内蒜香为度,其效不可具述,癖消为度。”而且罗天益还在其书中记载了治愈的病案:“赵黄姑十三岁,癖积甚大,以至危笃,予以此贴之,得效如神。中脘一穴。章门二穴。专治小儿癖气久不消者。” (卫生宝鉴卷十九)近年来随着天灸的研究的深入, 人们也发现类似的现象,耿氏用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时发现病人口中出现大蒜味。杨氏在进行黄连膏药透皮吸收研究时亦发现,虽将膏药贴于鼠背,但该药的主要成分却在鼠尿中发现,且停药后第天仍维持较高水平。说明黄连膏有效成分已经经皮吸收,且发挥着较长时间的缓效作用。董氏将茵陈蒿汤中味中药制成乳膏贴在胆囊区治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 可见天灸疗法不单起到激发经络腧穴的作用,还有一定量的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达到局部和全身的治疗作用。(三)、天灸的穴位应用1、中风病左右交叉取穴宋以前应用天灸治疗中风病就有用交叉取穴的方法,如太平圣惠方治中风,口眼偏斜,在局部左患贴右,右患贴左:“蓖麻子(一两别研)樗根皮(一两为末)栝蒌瓤(一两炒干为末)上件药。同研令匀。以大麦面饼子。糁药末在上。左患贴右。右患贴左。以慢火熁正。急去之。”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三治小儿中风口斜僻诸方)证类本草也记载“生肉,主中风,口偏不正,以生椒同捣敷之,专看正即速除之。肉,无毒。补益气,助五脏。生肉贴偏风,左患右贴,右患左贴。”(证类本草卷第十七鹿茸)这种方法治疗中风在古代随处可见。即使远隔取穴也多以左右交叉取穴: “治中风口立效方,上取巴豆七枚。去皮烂研。左涂右手心。右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即正。便洗去药。”(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九治中风口面斜诸方) 2、内脏疾病取神阙穴宋以前脐疗方法就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治疗腹部疾病为多。丹溪手镜治小便不通,脐下急满:“甘遂和蒜捣饼,安脐孔,合实,着艾灸三十壮,治小便不通或加葵子。”(丹溪手镜卷之中小便淋闭(二十七)杨氏家藏方外灸膏治一切虚寒下利赤白,腹痛,肠滑不禁“木香、附子(炮,去皮脐)蛇床子、吴茱萸、胡椒川、乌头(以上六味各二钱)上件为细末,每用药末三钱,白面二钱,生姜自然汁打作糊,摊在纸上,当脐上贴之,衣物盖定,用熨斗盛文武火熨之,痢止为度。“(杨氏家藏方卷第九痼冷方一十道外灸膏)鸡峰普济方神掌膏治十种水气:“巴豆腻粉(各半两)硫黄(龙眼大一块子)上研匀滴水成膏作饼子用绵裹数重,贴患处脐中,以带子勒之,初更用药至中夜,觉身似火热,水从小便下,候四更肿消去药,然后吃调气药补元散。”(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五消渴水神掌膏)也有用脐疗治疗胸部疾病的,如仲景伤寒补亡论治疗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不,下之则死,用黄连七寸,巴豆七粒,二味捣如泥,封脐上,灼艾灸热,渐效。”(仲景伤寒补亡论卷五太阳经证治下九十一条)宋以前的脐疗方法局限于治疗胸腹疾患,远比现代脐疗方法的治疗范围小的多。3、咽喉急症取颈周绕颈贴在唐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就有记载:“治卒不得语方。以苦酒煮芥子,敷颈一周,以衣苞,一日一夕乃解,即瘥。”(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风喑不得语方第二十)至宋代用此方法治疗许多与咽喉部的急症。如金匮钩玄治疗急性咽喉肿痛,“缠喉风者,谓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 用远志去心,水调,敷项上一遭立效。”(金匮钩玄卷第二缠喉风)丹溪治法心要治疗急性喉痹“喉痹大概多是痰热,治以李实根一片,噙口内,更用李实根研水,敷项上一遭,立有效。李实根须新采园中者。”(丹溪治法心要卷六咽喉(第九十四)证类本草治疗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用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用敷颔颊下,立效。”(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白芥)4、上病下取涌泉穴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和经脉循行的规律,疾病可以“上病治下,下病治上”,经穴可以“上病取下”。因此,头面五官的疾病往往用下肢穴治疗,这在古代就已经是常用的治病方法。如丹溪手镜治疗耳痛:“茱萸、乌附尖、大黄,同为末,贴涌泉即脚底心也。“(丹溪手镜卷之中耳(五十)鸡峰普济方立愈丸治鼻衄不止:“朱砂、硼砂、牙硝(各一钱)上为细末,醋煮面糊和丸如麻粒大,遇衄时先用新汲水洗两脚心净,次用蒜二片研如泥贴在脚心上。”(鸡峰普济方卷第六治吐血等方立愈丸)卫生易简方治大小人口疮久不效“用附子为末醋调,男左女右,贴脚心,自愈。”(卫生易简方卷之七口吻)圣济总录克效汤治鼻衄不止:“大蒜贴足,方蒜(一枚去皮细研)上一味,摊作饼子,如钱大,厚一豆许。若左窍出血,贴于左脚心下。帛系定,右窍即贴右脚心,两窍俱出,即俱贴之,血止急以温水洗脚心,令去蒜气。”(圣济总录卷第七十鼻衄门鼻衄)5、疼痛症局部取穴:疼痛症的治疗,内经就有“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天灸取穴也是遵守这一原则,疼痛症多以痛点贴敷为主,不拘于穴位。如治疗头痛,太平圣惠方治疗不同类型的头疼均在头周选择穴位或阿是穴“治风头痛或偏攻一边,痛不可忍,宜用此方,苦参(一分锉)半夏(一分)桂心(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米醋调如糊,涂故帛上,当痛处贴之。”“治风头痛涂方“川乌头(一两)上捣细罗,以醋调如膏,涂于顶上,脑角,太阳穴,风府之上,须臾痛止。”(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治风头痛诸方)。再如治疗痹症疼痛,如卫生易简方“治一切风湿走注疼痛用生熟地黄、马鞭草各半斤,吴茱萸、白面各三两,骨碎补、干、生姜各四两,鳖甲三斤,炙蒲黄二两,为末。米醋调如膏,温热摊贴痛处。(卫生易简方卷之一诸湿)太平圣惠方治伤寒后。风气流注。腰脚疼痛。坐卧有妨。宜用贴方。附子(半两生用)桂心(半两)吴茱萸(一分生用)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调令稀稠得所。入铫子内。慢火煎如饧。摊在蜡纸上。于痛处贴之。(太平圣惠方卷第十四治伤寒后腰脚疼痛诸方)。6、儿科疾病取囟会儿科疾病较多用贴敷疗法,尤其是百日内外小儿,以贴囟法多见,宋代儿科专家钱乙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专有涂囟法治疗伤寒发热:“麝香(一字)薄荷叶(半字)蝎尾(去毒为末,半钱,一作半字)蜈蚣末、牛黄末、青黛末(各一字)上同研,用熟枣肉剂为膏,新绵上涂匀,贴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许,火上炙手频熨,百日内外小儿,可用此。(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涂囟法)“ 治鼻塞不通用“天南星大者,微炮去皮为细末,淡醋调,涂绯帛上,贴囟上,火炙手频熨之。”(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治囟开不合、鼻塞不通方)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脑热鼻干用贴顶散:“地胆草(半两)芒硝一两(分)地龙粪(半两)黄柏(一分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猪胆汁和。捏作饼子两枚。更互贴于囟门上。”(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九治小儿脑热鼻无涕诸方)卫生易简方明确提出囟会天灸发泡法治疗小儿鹅口疮 “用巴豆一、二粒去壳研烂,入朱砂或黄丹少许,贴在囟上,如四边起小泡,便用温水洗去药,更用菖蒲水洗之甚效。”(卫生易简方卷之十二(小儿)鹅口口疮)。7、妇科疾病取足腹妇科疾病将天灸多用于胎产急症,常用上病下取,贴敷涌泉穴,引气血下行。如宋陈自明妇科秘方记载难产方:“黄柏、硫黄(各一钱)蓖麻子(不拘多少)捣烂,贴左右涌泉穴,胎下即去。”(妇科秘方调经论难产方)普济本事方“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才下便急洗去。”并在其书中记载有治疗成功的案例“ 政和中一乡人内子,产二日不下。予令漫试之,一涂俄顷便下。自后常用极验。”(普济本事方卷第十妇人诸疾鹿屑汤)脐腹部也是妇科疾病常用的天灸穴位,用于安胎、癃闭、催产等等。如普济本事方治妊娠时气身大热,令子不落的护胎方:“浮萍(干)川朴硝、蛤粉、大黄(碎,微炒)、蓝根(各一两)上为末,水调封脐上。安胎解烦热,极妙。(普济本事方卷第十妇人诸疾蒲黄散)圣济总录治疗妊娠小便不通,妊娠小便涩的滑石敷方“滑石(二两)上一味细研,每次用半两。以新汲水调,稀稠得所,涂于脐下二寸,小便即利,未利更涂之。”(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小便不通治妊娠小便涩,滑石敷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用于催生并死胎不下的催生方,“荜麻子三个、巴豆四个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须臾间便下。”(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第四累用经效方)都是应用脐腹部穴位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四、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天灸发展的鼎盛时期,开始从理论上完善天灸疗法,天灸中药和天灸成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治疗上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不断扩大治疗范围,并且治病的范围从以治疗外科病为主,逐渐走向内病外治,在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涌现了象吴师机等内病外治的专家,理瀹骈文外治寿世方等内病外治的专著,极大的丰富了天灸疗法的内容。在腧穴的应用上范围更加广泛,而且体现了贴敷疗法的用穴特点和配穴规律。(一)、天灸理论的形成1、本草纲目“天灸”考 自宋代针灸资生经将药物发泡法叫做天灸以来,天灸疗法的技术体系逐渐形成,但是天灸一词仍应用于许多领域,并不是发泡灸的专有名称。为了辨清天灸的含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认为天灸含义有四:一是指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所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间也)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针灸资生经第三疟)即天灸就是发泡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二是指露水灸,“露水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 吴师机用这种方法治疟疾和骨蒸发热。“脾寒虚疟,附子末温酒调涂背上。或虚热者退热,膏肓露点(五蒸皆嗜欲劳伤,水枯火炎,从肾起,故曰骨蒸),八月一日收取百草头上露水,点膏肓穴名天灸,以愈为度,膏药亦可贴。”(理瀹骈文续增略言)三是指一种植物的名字。“石龙芮,今有两种。水生者叶光而末圆,地生者其叶毛而末锐。入药用水生者,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是也。(苏沈良方卷第一)宋本草衍义寇宗奭则有不同意见曰:“陆生者又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惟陆生者,补阴不足,茎常冷,失精。 另外古代的毛茛也称为“天灸”或“自灸”,毛茛又名毛建,亦茛字音讹也。俗名毛堇,似水堇而有毛也。山人截疟,采叶挼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为天灸、自灸。(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当然药名也与它自然发泡的功能作用有关。 四是指朱贴贴顶。明 徐春甫在其月令摄养中曰:“八月七日沐,令人聪明。十日以朱贴小儿头上,名曰天灸,以厌疾也。(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是用来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灸,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中国的火灸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与火的发明有关,从用树枝灸到用艾灸,从单纯的艾灸发展的隔物灸、瘢痕灸,逐渐形成了灸法体系。天灸是用自然界生长的药物做为刺激物,刺激腧穴或局部产生类似火灸的效应,因此被称为天灸。二者有互补作用,中国古代以天灸代替针灸的例子屡屡可见,明代王肯堂的代灸涂脐膏:“附子、马兰子、蛇床子、吴茱萸、肉桂(各等分)上为细末可用白面一匙药末一匙、生姜自然汁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其火力可代灸百壮,腰痛亦可贴之。”(伤寒证治准绳卷四) 龚廷珍的替针丸:“人言(为末入锅内上盖明矾烧不响为度一钱)硇砂(五分)巴豆(十粒)乳香(三分)没药(三分)白雄丁香(七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豆大。用时以温水磨化。频点疮头上。神效。”(寿世保元卷六)可见古人认识到它们的异同。现代刺法灸法学将其归入灸法之一。实际上天灸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和体系,应从灸法法分离出来。2、内病外治理论的形成明代明医杂著“敷贴是治皮肤肌肉,针灸是治血脉经络”(明医杂著卷之四风症)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一改以往对贴敷疗法的认识并著有“薄贴论”对这一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盖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故凡病之气聚血结而有形者,薄贴之法为良。但制膏之法,取药必真,心志必诚,火候必至,方能有效,否则不能奏功。至于敷熨吊溻种种杂法,义亦相同,在善医者通变之而已。(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薄贴论)清吴师机理瀹骈文对此则有更明确的认识,他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认为外治方法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必须先通医理“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灵素而下。如伤寒论金匮以及诸大家所著。均不可不读。”。并提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不仅香苏神术黄连解毒。木香导滞。竹沥化痰。以及理中建中。调胃平胃。六君六味养心归脾。补中益气等为常用之方也。” 而且外治方法有“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的优势。 “膏药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衰老稚弱尤非此不可。”对外治方法治疗内里的疾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内病外治的理论。3、对发泡愈病的认识明清以前,医家已对贴敷局部的发泡现象有所认识,但是主动用发泡的方法治疗疾病,还是从明清以后。救急异功散成为天灸成药之方用于多种疾病:“血竭(六分)乳香(六分去油)斑蝥(四钱)全蝎(六分)冰片(三分)没药(三分去油)元参(六分)射香(三分)斑蝥去头翅足,以糯米炒黄去米,共研细末,每逢喉之险症,内外漫肿,咽喉将闭,以小豆大一粒放小膏药上,距耳垂下半寸软处贴上,左肿贴左,右肿贴右,左右肿皆贴,约五六时候起泡,以针刺破,出水,揩净毒水,能消肿止疼。”( 喉科集腋卷上白喉风方法)喉舌备要秘旨“巴豆半粒、饭四五粒、共捣烂为饼,如黄豆大,贴在印堂中,待四围起泡,去之即愈。”(喉舌备要秘旨口部又方)理瀹骈文“用大蒜捣烂,入轻粉,敷寸脉后手背微窝处名经渠穴,乃肺脉所行也,过夜起泡,银针挑破,出毒水愈。”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清阳膏)种福堂公选良方治鹤膝疯方:此症初起,虽用火针及灸,及一切敷提之药,皆不能效。必要使两膝眼发泡,泡穿出黄水,方能奏功。(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诸疯又方)对于天灸已经有明确的认识,形成了独立的治疗方法。(二)、天灸在方药方面的发展1、 对天灸药物的认识清代不但对以往天灸药物有了明确的认识,还发现了许多新的天灸药物,扩大了天灸在临床上的应用如 药性切用用石灰点痣:“碱水煮滚,化入石灰,插糯米于中,经宿露过如晶,点痣起泡去药,结痂自愈。(药性切用卷之五上金石部石灰);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透骨草治痞:“透骨草一味贴患处,一炷香或半炷香时,即揭去,皮上起泡即愈。”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透骨草);记载荨麻:“其枝叶佛入肌肉,即成疮泡,浸淫溃烂,久不能愈,即荨麻也。(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荨草);柏油”调轻粉涂上,起泡,泡消即愈。“(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山西柏油)这些则是清代发明的天灸药物。2、天灸膏成品制备由于清代天灸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天灸成药的产生,更有利于天灸的使用与推广。 如:异功丹方:“斑蝥去翅足四钱糯米炒黄,血竭、没药、乳香、全蝎、元参各六分,麝香、冰片各三分,共研细末,瓷瓶收贮,弗令泄气。用时以寻常膏药一张,取药末如黄豆大,贴喉外,紧对痛处,越二三时,揭去,即起泡,用银针挑出黄水,如黑色或深黄色,再用膏药及药末贴于泡之左右,仍照前挑,看以出淡黄水为度。不论喉蛾、喉风、喉痹,一切均可用。”(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卷一截药内治门喉风闭塞)千锤万应化痞膏:“乳香、硇砂、天竺黄、轻粉、没药、儿茶、阿魏、芦荟、土木鳖(各五钱)、蓖麻仁(三两)、蜈蚣(七条焙干)、穿山甲(一两土炒)、百草霜(一两五钱)上末,松香一斤,水煮过布,滤渣埋土内七日,共和锤万余下,锤头常用香油涂上,锤成膏极匀如系入罐中,蜡封,大人每用三钱,小儿减半,蒸化用绢摊开,看块之大小用之,如贴起泡,暂去二三日再贴,久用痞化成脓血,随入大便,此药入神。”(方症会要卷二积聚痞块症瘕痃癖肠石瘕五积见症千锤万应化痞膏)阳燧锭: 用干蟾酥锉薄片焙研,朱砂水飞、川乌、草乌各五分,僵蚕一条,各研细。将硫黄一两五钱置勺内,微火熔化,入药末搅匀,急搅为要,迟则凝矣。倾入瓷盆内,速成片,待冷收用。用时取甜瓜子大一块,上尖下平,先将枣肉擦患处,黏药于上,香火点着,即起火焰,五壮七壮九壮,随症施之。灸毕即饮米醋半酒杯,候起小泡,线针穿破,出黄水些须,膏药盖住,其毒即消(此方遗写冰片麝香二味,原稿眉注)。治湿痰流注。附骨阴疽、寒湿疮毒、经久不消,内溃不痛者,能使未成即消,已成即溃,已溃即敛。如若风痹,用竹箸点之,有酸痛处,笔蘸墨记之,照墨上灸。若腿膝疼痛,灸鬼眼穴。诸疮初起,灸三五壮即瘥。(本草纲目拾遗卷二火部阳燧锭)水仙膏:温毒咽痛喉肿。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另敷,以肉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温病指南卷上风温上焦篇) 克坚膏:治小儿癖块,发热羸瘦者。“木鳖子、川乌、穿山甲、甘遂、当归、甘草(各八钱)真香油一斤入药熬成黑色,滤去渣再慢火熬,次下黄丹八两,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加:硇砂(三钱)麝香(一钱)水红花子、皮硝、硼砂、阿魏、芦荟(各五钱)为末。入内搅匀摊贴。先用皮硝水洗皮肤,方贴癖处,二三日后觉肚内作痛,四五日发痒。”(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痞积癥瘕门主方)普救万全膏:“治一切风气,走注疼痛,以及白虎历节风,鹤膝风,寒湿流注,痈疽发背,疔疮瘰疬,跌打损伤,腹中食积痞块,多年疟母,顽痰瘀血停蓄,腹痛泄利,小儿疳积,女人癥瘕诸症,并贴患处。咳嗽疟疾,贴背脊心第七椎。予制此膏普送,取效神速。倘贴后起泡出水,此病气本深,尽为药力拔出,吉兆也,不必疑惧,记之、记之。”(医学心悟卷三痹(鹤膝风)普救万全膏)(三)、天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1、天灸在内科方面的应用明清时期应用天灸治疗疾病已经相当普遍,而且一改前朝应用于外科疾病为主的现象,而是更加广泛应用于地各科疾病,倡导内病外治,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代表了明清时期内病外治思想。这一时期天灸治疗的内科疾病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临床各科,尤其是在治疗内科疑难病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疟疾在古代属疑难病症,自古就有用天灸治疗疟疾的记载,至清代发展的较为完善,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就记载了多种天灸方法治疗疟疾:“用胡椒硫黄糁膏贴命门穴”“用大蒜胡椒百草霜丸缚于曲泽穴、内关穴。”“久疟用斑蝥、巴豆霜、蟾蜍、朱砂、雄黄、麝、枣肉丸、绿豆大,贴眉心、神庭穴。”(理瀹骈文续增略言)其中斑蝥、巴豆、大蒜、胡椒等等都是天灸的常用的药物,并且吴师机还将经络腧穴与天灸相结合,体现了中医特色。清代医家陶东亭惠直堂经验方用绝疟膏治疗疟疾“斑蝥(一个去头足翅)红枣(一个去核)同捣烂包在眉心。先发时半日包上,过时即除下,迟则起泡矣。但须发过三五次后方可用,此药倘早用之,恐风邪未净,终有后患。”惠直堂经验方卷一疟疾门绝疟膏详细说明了天灸药物使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出在疟疾发作3-5次后,掌握了疟疾的发作规律,然后在疟疾发作之前半天开始灸,灸1小时后揭去。再如邹存淦的外治寿世方用于治疗哮喘:“痰喘上气,南星或白芥子用姜汁调敷足心,治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外治寿世方卷一哮喘)。古今医鉴用于治疗心痛及水肿“治一切心腹胸腰背疼痛和锥刺(秘方)花椒为细末,醋和为饼,贴痛处,上用艾捣烂铺上,发火烧艾,痛即止。“(古今医鉴卷之十心痛)。“导水饼(秘方)治肿胀,不服药,自去水。真水银粉(二钱)巴豆肉(研,去油,四钱)生硫黄(一钱)上三味研成饼,令匀,先用新绵一块铺脐上,次以饼当脐掩之,外用帛缚,如人行三五里,自然泻下恶水,待行三五次,除去药,以温白粥补之。”(古今医鉴卷之六水肿)中风也是天灸治疗的重点,无论是中脏腑或中经络均可以用天灸治疗,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已有天灸作用的成方神仙外应膏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治左瘫右痪、筋骨疼痛、手足拘挛。川乌一斤为细末,用隔年陈醋入砂锅内慢火熬如酱色,敷患处。如病有一年,敷后一日发痒;如病二年,二日发痒。痒时令人将手拍痒处,以不痒为度。”(万病回春卷之二中风) 清代外治寿世方治疗中风口眼斜结合经络理论,交叉取穴“蓖麻子(取净肉一两)冰片(三分)寒天加干姜末(二钱)生黑附子末(二钱)共捣为膏。左涂右。右涂左。今日涂明日正。俟正即宜洗去。否恐又偏于彼。”(外治寿世方卷一中风中风口眼斜) 治疗内科常见病偏正头痛、头风也有广泛应用斑蝥灸,并且明确提出发泡后痛止。清代鲍相傲验方新编中介绍了天灸治疗偏正头风的经验:“偏正头风此症发时,虽盛暑亦觉畏风,痛不可忍, 用手揿按头上,有一处按着更酸痛者,可朱笔记之,用斑蝥一个,去头、翅、足,研末,安于所记痛处,以小黄蚬壳或核桃壳盖上,用布扎好,过夜,起一小泡,以针刺出黄水,其痛若失。曾治数人,愈后多年不发。“(验方新编卷一头部)清代云川道人所著绛囊撮要记载了独妙丹治黄疸奇方:“毛脚芹(捣烂)涂男左女右臂大肉上。用蚬子壳盖定。绢扎牢。起小泡即愈。忌食发物大荤一月。”(绛囊撮要内科独妙丹)外治寿世方鲜虎掌草(即天南星叶)捣烂。放茶钟内。平口扣在脐上一寸许。汗巾缚住越一昼夜解下。腹上自起一大泡。用银针从下面刺破。渐渐流出黄水。水尽自愈。如无鲜草。以干者为末。水调照前法治之。(外治寿世方卷一黄疸)杂病治例用于治疗痢疾“泻痢升提阳气下陷,升阳益胃加桔梗,醋沃南星。用一叶梅外贴极效,起泡便止。”(杂病治例泻痢)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记载了用天灸治疗鹤膝风的方法:“用陈年白芥子研末,以姜汁葱汁调涂一伏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时方妙用卷四)明清时代天灸方法广泛应用于内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天灸发泡与疾病的疗效的关系有了明确认识。2、天灸在儿科的应用明清时期天灸在儿科方面的应用十分盛行,尤其是在小儿泄泻、口疮、喉痹、痘疹等方面应用广泛。明代韩愚所著韩氏医通明确提出小儿用药宜贴敷与按摩“八岁以下小儿,予戒投药。有疾,但以所宜药为细末,调香油,令人热蘸,按摩患处,或水调成膏贴之,或煎汤,用绢帛染拭,任意治法,但使药气由毛孔穴络熏蒸透达。如不能检方用药,以油润手按摩牵引,手舞足蹈,未尝不愈其疾也。”(韩氏医通卷下)这就使天灸在儿科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如在泻泄方面的应用,古今医鉴“治小儿久泻、久痢不止,及满口生疮,白烂如泥,疼痛叫哭,诸药不效者,巴豆(一个,去壳)瓜子仁(七个)烧钱灰(一个)上共捣一处,如泥,津调贴在两眉间正中,待成泡揭去,即已。”(古今医鉴卷之十三);小儿推拿广意中记载:“霍乱者,挥霍缭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乖隔,上吐下利,肠扰闷痛是也。治法将独蒜一个,捣碎,将烧纸隔七层敷脐,若起泡用鸡蛋清涂之,即愈。”(小儿推拿广意卷中泄泻门);鲁府禁方治疗小儿惊痫水泻:“巴豆(二个,火炮,去油)皮硝黄蜡上三味各等分,捣成膏,摊在纸上,贴额胪上囟门下是也。有小泡起,即止其泄。”(鲁府禁方卷三)。可见天灸在儿科应用之一斑。清代将天灸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痘疹也很普遍。刘若金的本草述钩元记载了防痘入目的方法:“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本草述钩元卷十五)济世神验良方记载了用天灸治疗出痘中出现喉间紧闭的急症“用巴豆、篦麻子各一粒,加黄丹少许,研饼贴眉心,一夜即开。若贴起泡,用石菖蒲水洗之。”(济世神验良方痘科门);奇效简便良方亦记载天灸治疗痘出稀疏,呕吐不止的急症:“白芥子末,酒调敷足心(男左女右)。如指头大一块,敷一二时,吐止即去之,久则恐生泡也。”(奇效简便良方卷三)从明清时代关于天灸在儿科的应用可以发现,天灸在儿科多用于危急重症,因此极为重视天灸发泡与疗效的关系,强调发泡才能有效,并且针对儿科的特点提出对于发泡后的局部处理方法用鸡蛋清涂疮口或用石菖蒲水洗发泡处,以减轻疼痛和创面的感染。3、天灸在妇科方面的应用天灸在妇科方面主要用于催产、人工流产、急性乳腺炎等病症,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胎盘前置、胎盘滞留、胎死腹中等紧急情况。张介宾的 妇人规记载下胎断产用桂心散“蓖麻仁二个,巴豆一个,麝香一分,研贴脐中并足心,即下。”(妇人规下卷产育类)医学入门用如圣膏治疗胎死腹中,胞衣不下:“巴豆十六个,蓖麻子四十九个,麝香二钱,共捣如泥,摊绢帛上。如胎死腹中,贴脐上一时,产下即时揭去;如胞衣不下,贴脚心,胞衣下即洗去,若稍迟肠便出,即以此膏涂项上即入。(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外治寿世方将如圣膏叫做催生方,用于催生下胎:将药物用“油纸摊贴脐下三指,产后立用湿布将药抹净。免烂皮肤。”(外治寿世方卷四)对天灸发泡的认识则更为明确,并提出了发泡后的具体的处理方法。医学正传治疗胎盘前置:“有临产则子肠先出,甚可惊恐。 急以萆麻子去壳研细,贴产母囟顶上,即收。”(医学正传卷之七)。云川道人的绛囊撮要用天灸方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如其“乳疖方”提出用:“鲜芙蓉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湖南省常德市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长宁、金山区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绍兴市迪荡新区2026届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2026届物理八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破拆支撑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药物警戒内审管理办法
- 超耐候氟碳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检测设备外出管理办法
- 河北邢台规划管理办法
- GRE强化填空36套精练与精析
- 物流管理就业能力展示
- 宿管老师培训课件
- 四年级英语 4AM3U2 Around my home同课异构
- 超限货物运输安全
- 2024年江苏省对口单招英语试卷及答案
- 循环经济的环保意义
- 国家临床版3.0手术操作编码(ICD-9-CM3)
- 小学一年级上册体育全册教案
- 2024年高考法语核心词汇全突破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