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doc_第1页
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doc_第2页
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doc_第3页
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doc_第4页
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 抓点滴,明诗意阅读鉴赏诗歌,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领悟意境、把握情感、鉴赏分析四个阶段,“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想做到分析鉴赏诗歌,必须真正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而我们阅读诗歌时,有些同学并没有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更谈不上什么鉴赏了,因此,突破诗歌的语言外壳是鉴赏的基础和关键。 把握并准确理解附加信息。这方面主要包括写作背景、作者、注释和诗歌的题目。对于那些诗歌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影响大的诗人,如唐代的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等,我们要熟悉他们的生平经历及每个阶段的思想、作品风格,对他们所处的朝代历史也要有清晰的了解。而有些诗歌的注释已经表明写作背景,因此,阅读理解诗歌时,要关注注释,如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有了这个注释,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来到这原为祖国腹地现已成为难以逾越的宋、金国界时的痛苦之情、无奈之举,多么希望这船也能像鸥鹭一样自在航行,表达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自在往来的强烈愿望。若没有这个注释,就会有许多同学依照杨万里诗清新的风格将诗理解为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理解就太片面、太肤浅了,当然对问题中的“虚”也就无以赏析。又如2007年12月潍坊质量检测题中的诗歌鉴赏:中秋夜无月樊增祥亘古清光彻九州,今夜烟雾锁琼楼。莫愁遮断山河影,照出山河影更愁。注释此诗写于1905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后。借助这个注释,我们就能够理解后两句的意思:通过诗人想月出又怕月出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他因山河破碎而不堪入目的悲愤之情。又如2008年5月潍坊质量检测中的诗歌鉴赏: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赵鼎(宋)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 ,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注:(1)作于送南渡后的元宵节。(2)华胥梦:传说皇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这里的注释(1)就交代了写作背景,同时我们也能从这特定的时间里感受到故国之思。当然,注释不只有提供写作背景的作用。总之,凡是题中提供的注释都不要忽略,都影响着对诗歌的理解。阅读诗歌时,我们还要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能揭示很多问题,如2008年天津卷:山 居 即 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由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题目“山居即事”,我们就会想到诗歌可能写了诗人在山中做着隐者的事,有着隐者的闲适情怀,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再联系后四句,就能回答问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了。又如上文提到的中秋夜无月,2008年2月潍坊质量检测中的鉴赏题:春 雪唐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题目中都点明了时间和描写对象,而我们恰恰可从中领略到诗人的情感。还有些题目中含有一些术语,如宋代王莘的次潘别驾韵,“次韵”指凡和人诗词,依照原作的韵脚,也叫步韵,“别驾”是宋代的通判,官职名,而有的同学将“次”理解为“驻扎”,“别驾”理解成“别人驾车”,远离了诗作的意思。题目还能点明地点、表明写作题材等。总之,凡是题中提供的信息,我们都要关注,做题要求也不要放过。以上内容仅是诗歌的外部信息,要真正理解诗歌,还需在正文上下功夫。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套系统里,能够表达意思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还是词,因此,我们应从词入手,一要抓取关键词,一要把握意象和典故。抓取诗中的关键词。有些词在诗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抓住了它,就有可能抓住了诗歌的全部,因此,阅读时,要善于发现这些词,从而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效果。这些词可归纳成以下几类:1、活用词。诗歌是语言凝练的文言文,有些知识与文言文是相通的,如2007年11月潍坊质量检测诗歌鉴赏题中有“乱斫胡兵缺宝刀”一句,其中的“缺”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缺”,连起来看就是战士们英勇杀敌,使宝刀都有了缺口;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也是使动用法,“使变绿”之意,写出了春到江南的景象。2、凝练词。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最复杂的感情,“用心之锤,炼句中字”,就成了古诗人的必修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明证。因此,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这些词。这些词从词性上看,多为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其中,动词和形容词居多。如2008年天津卷山居即事中的“遍”,是“筑遍、长遍”的意思,写出了松树茂盛,仙鹤众多,来人稀少,实际上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又如春雪中的“惊”,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2008年5月适应性训练中,元诗寒夜“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中的“湿”,生动传神,写月光如水流泻,仿佛把树林草地都浸湿了,与前一句共同构成一幅寥廓清冷的寒夜图,写出了夜的深沉与寒冷,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渲染烘托。像张九龄望月怀远“竟夕起相思”中的“竟”字,张说蜀道后期“秋风不相待”中的“相”字,它们都是副词,分别是“自始至终”和“偏指一方,我”的意思。有时候,有些关键词还是诗眼,这里就不赘述了。3、情感词。找准直接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这是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最简便的办法,很多诗在这方面都有体现,如2008年山东卷:画 堂 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取,捻弄这首诗中的“无奈”“恨”等情感词都表达了词人对春逝的伤感之情。又如2008年湖南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龙标野宴中的两个“愁”,尽管“愁”的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传达出了诗人的愁绪;还有上文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的“悲凉”,中秋夜无月中的两个“愁”,陆游登拟岘山“更喜机心无复在”中的“喜”,张辑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中的“恨”等等,这些词,都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情感,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七寸”。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典故。意象是体现诗歌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我们要记住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的寓意,如2008年山东卷中的“落红”“杜鹃”“斜晖”,另外还有流水、寒蝉、帆船、鹧鸪、雁、燕子、捣衣、砧声、月、梅、梧桐、柳、落日、浮云等等。理解诗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典故的理解,典故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1、引用前人语句。引用前人语句也有多种方式,既可以借用原句或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也可以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也可以化用诗句或整首诗的意境,如姜夔的扬州慢中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就属于借用词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赠别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而有些诗句经后人化用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有的诗句经化用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化用,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化用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化用,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因此,阅读时要注意寻求言外之意。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用女娲忘记炼石补天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3、引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直接用“周公吐哺”比喻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这是暗用。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喜托龙门”,暗用东汉名流李膺接纳士人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我们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历史故事,弄清它们的本意,为鉴赏诗歌扫清道路。高考中也经常考到典故,如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颔联用屈原和白居易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这两个典故比较简单。由于同学们的阅读面有限,知识储备有限,会对很多诗歌中的典故感到比较陌生,这时要特别注意注释的提示。词不离句,理解诗歌时,除了关注词之外,还应关注句,特别是句式,诗歌中的句式主要有倒装和省略两种。古诗词的倒装一般有诗词句中的倒装和诗词联的倒装两种。诗词句的倒装,如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的“黄河入海流”,就是谓语部分的倒装,实际意思是“黄河流入海”。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中的“草惊风”应当是“风惊草”,这里颠倒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再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主语应当是“春天”,意思是“春天总是万紫千红”。诗词句的倒装相对来说简单一些,而诗词联的倒装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在教学时,更应注意处理好。例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的第一、二两句,先写在农家作客时受到热情接待,后写上路。按理说,应当先写上路,然后写进村,再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接待。又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意思是说,慈爱的母亲,为给将要远游的儿子制衣服,正在不知疲倦地飞针走线。对于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在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倒置的意思调整过来,帮助学生理解意思。但是,在教学时,老师特别要注意有时把诗词句的意思理顺了,会失去诗词句原来的韵味。如2008年安徽卷:小 孤 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其中的“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我们理解时就需要颠倒词语的顺序,即正常语意表达应为“如敌场猛士坚立,似末世孤臣危难”,但这样一改,就体现不出情势的严峻,猛士的坚强,孤臣的危难来了,同时,诗人的壮士情怀也难以表露,诗歌的感受力也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这类句子时,不能简单地按意思顺意,特别要讲好倒装的特殊韵味,应当好好引导学生去体味、感受。诗词的语意往往不像白话文那样贯通、明确,易于理解,因为诗词这种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意表述上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省略、跳跃的现象。所以,我们在理解古诗词时,还应注意把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充上,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颈联,在理解时,我们先调整好语序,然后根据诗人所给的信息补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