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主讲人梁海峡 法律思想基本理念 法律思想是一种文化 他反映在方方面面法律思想具有历史传承性法律思想具有民族性 区域性与时代性显著特征 中国法律思想史 第一章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一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 中国低处东亚大陆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 北部是浩瀚的戈壁和干旱的草原 东部上一望无际的大海 西南部上号称世界屋脊的连绵山脉 这种与外界相对隔绝 封闭的地理环境容易造成与海洋民族或山地民族不同的大陆民族特有的心理和观念 如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 天下一统 的观念 天圆地方 华夏居中的 华夏中心 观念 优于异族 同时 与希腊文化 埃及文化 巴比伦文化等古老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交往与彼此渗透不同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流生于斯 长于肆 其形态既有一元和内向的特征 又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功能 中国地形图 河西走廊戈壁滩 戈壁滩 沙漠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 殷商地图 商朝形势图 其次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人力耕作为主的自己自足的农业经济 民以食为天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国以农为本 重农抑商 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这种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方式孕育出一种与海洋民族商业文化热衷冒险 求华求新所不同的重视民生 崇拜君权 追求和谐统一 提倡 中庸 稳定和质朴无华的观念心理 古希腊 第三 在中国古代 与小农生产力相适应的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关系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制家长制 是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习惯准则 后来与国家政治相结合 家国一体 君父合一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古代法制维护的重要内容 它注重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之间的伦常关系 以 亲亲 的血缘合同 以 尊尊 的等级差别 强调大宗对小宗的支配 小宗对大宗的服从 尊长对卑幼的仁爱 卑幼对尊长的侍奉 以及君仁 臣忠 父慈 子孝等等 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 不仅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宗法伦理色彩 而且一直以体现宗法等级的纲常礼义作为中心和指导原则 第四 广阔的地域 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家庭 客观上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其正常的稳定经济生活状态 是集权与专制政体的基础 建立在宗法等级关系上的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这种政治制度要求法律文化与之适应 因此 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权力 维持界限分明的官僚等级机构和对民众的控制 即 治国 治吏 治民 成为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演变具体表现为从 礼治 到 法治 再到 礼法合治 三个形态 也就是说 传统法律思想以 礼治 发端 以 法治 定型 最后以 礼法合治 构成完备的体系 第一 礼治 形态 作为一种思想 礼治开始于殷商 盛行于西周 衰落于春秋 它建立在土地的 王有 的基础上 是 王权天授 的神权政治和 家国一体 的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是贵族统治集团的道德和法律统一体 它对于维护殷周奴隶主的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 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春秋时期 它又成了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不断分崩离析 西周的礼治具有神权法观念的特征 要求以 亲亲 尊尊 原则立法 并强调礼 刑相分 用严酷的刑罚维护礼所规定的井田制 分封制 嫡长继承制以及贵族的各种世袭特权 同时主张 明德慎罚 和 罪疑惟轻 等 春秋时期坚持礼治的是儒家 他们视礼为最根本的国家制度和最主要的统治方法 作为制定国策和法令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纲领 用礼确定亲疏 区分别异 辩明是非 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合乎礼的规定 这种礼多是以不成文的诰 令 训 言 习惯等形式存在的 第二 法治 形态 这一思想起源于春秋 兴盛于战国 定鼎于秦代 破产于汉初 作为法家的口号和学说 它由李悝开端 商鞅奠基 韩非总其成 李斯推向极端 法治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产物 自形成之日便与君主专制联系在一起 并以刑罚的运用作为主要内容 在这个意义上 它是礼治的对立面 其内容 形式 性质以及理论基础都与礼治有明显的不同 同时 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表现形式 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与礼治存在着因果关系 是以礼治文化的存在与衰落为前提的 如它否定礼治的宗法性 又肯定其等级性 他的 以法治国 奉法者强 的结论 是在剖析 为政以德 教以人伦 的无效中得出的 以此为出发点 也可以说整个春秋战国的变革 在制度上表现为从礼制到法制的变革 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变 这种变革 既是一场政治斗争 旧势力与新型贵族间的斗争 也是一场文化演变 由于法治学说更适应封建制确立时期的社会需要 所以得以取代礼治而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形态 即传统法律文化演变的第二阶段 以法治为主体的法律文化 开辟了中国古代成文法时代 建构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三 礼法合治 形态 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 却又相反相通 具有同一性 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可 对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来说 离开了礼治便无法调整宗法伦理关系 从而失去统治的支柱 离开了法治则无法对付民众的反抗和内部对抗性的矛盾 因此 当法治在实际政治中破产之后 礼治又应运而生 二者互相结合 所谓 礼法合治 是指宗法与官僚制的结合 家族伦理原则与君主专制原则的结合 道德教化与法律强制的结合 贤人政治与以刑法治国的结合 它一方面表现了礼 法在制度上由原先的对立走向统一 另一方面表现了礼 法在统治方法上的相互补充和交替使用 同时 在礼 法结合的基础上 还吸收了其他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观点和主张 礼法合治 开始于战国末期 形成于秦汉之际 确立于汉武帝时期 成熟于隋唐时期 完备于宋明时期 并一直延续到近代 1 礼法合治 的最初表现是战国的 礼下庶人 刑上大夫 其主要代表有二 一是旬况 人性有恶论 的 礼论 以 明分使群 的礼法起源论 论证官僚等级制的合理 强调礼的实质在于 别 国 高于 家 君 高于 父 既 隆礼 又 重法 突出了礼的客观性和强制性 要求将礼法律化 从而引法入礼 把体现贵族利益的旧礼改造成地主阶级的新礼 二是齐国法家 即 管子 学派 将宗法制与中央集权结合起来 既重视以伦理原则调整内部关系 又重视以强制手段维持统治秩序 既强调以刑法加强君权 又强调君主应受礼法的制约 从而使西周的礼 法相分 趋于礼刑统一 2 礼法合治 的学说是在汉初形成和确立的 主要表现为通过汉初黄老学派对于严刑峻法的批判和提倡文武并用 德刑相济 到汉武帝时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 以天人感应说 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 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 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 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强调以礼为主 礼法结合 并被汉武帝确立为官方思想 即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这种思想体系主张则天顺势 法自君出 即法律的制定与实行必须符合 天意 只有君主具有代表 天意 的特权 主张礼律结合 法有等差 即以 三纲五常 作为指导立法司法的原则 主张德主刑辅 先教后刑 即道德教化作用大于刑法强制 刑罚的适用必须符合礼教 主张 应经合义 论心定罪 即法律的制定应符合儒家的 经义 定罪量刑应以犯罪动机是否符合 经义 为主要依据 从而开始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儒家经典法律化和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汉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现为把符合儒家原则的通过法律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 即在司法中引经决狱 春秋之听狱也 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 首恶者罪特重 本直者其论轻 要旨是 必须根据案件事实 追究行为人的动机 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首恶者从重惩治 主观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1 案例 甲有子乙以乞丙 乙后长大 而丙所成育 甲因酒色谓乙曰 汝是吾子 甲以乙本是其子 不胜其忿 自告县官 仲舒断之曰 甲生乙 不能长育 以乞丙 于义已绝矣 虽杖甲 不应坐 案例二 甲夫乙将船 会海风盛 船没溺流死亡 不得葬 四月 甲母丙即嫁甲 欲皆何论 或曰 甲夫死未葬 法无许嫁 以私为人妻 当弃市 议曰 臣愚以为 春秋 之义 言夫人归于齐 言夫死无男 有更嫁之道也 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 听从为顺 嫁之者归也 甲又尊者所嫁 无淫行之心 非私为人妻也 明于决事 皆无罪名 不当坐 3 礼法合治 向纵深发展是魏晋时期 主要表现是引经注律 引经决狱的盛行和律学的形成 西汉律学的特点是以经注律 以律解经 魏晋律学着重于立法 司法理论的总结和具体法律问题的阐发 从而屏弃西汉正统法律思想带有的神学色彩和荒诞气息 它其中研究法典的体例结构 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等 使古代法律理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同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著作 表明律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倾向 并初步从经学中分离出来 律学的成就 促使很多原属于礼的基本内容 如 十恶 在 北齐律 重罪十条 基础上 隋朝 开皇律 正式确立十恶制度 唐朝沿袭之 犯十恶者 为常赦所不原 八议 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 在曹魏的 新律 中 首次入律 所谓 八议 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 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 必须奏请皇帝裁决 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 这八种人是 议亲 议故 议贤 议能 议功 议贵 议勤 议宾 七去三不去 等逐渐成为封建法律的组成部分 改变了秦汉时期在法治学说指导下的封建法律体系的面貌 4 礼法合治 的成熟是隋唐时期 主要标志是以礼入法的完成 从魏晋以来 纲常礼教的地位越来越高 礼不但指导司法 而且成为重要成文法典的主要内容 形成了礼教支配法令的局面 为礼所肯定的便是合法的 礼所不容许的 即为法令所禁止 唐律中的十恶 八议 官当 晋律 服制定罪 始于 晋律 犯杀伤罪 若为尊长杀伤卑幼 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反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重 犯盗窃罪 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关系越疏处罚越重 犯奸非罪 不论尊长卑幼 关系越亲处罚越重 同居相隐 犯罪存留养亲 子孙不得别籍异财等制度 都是礼在法典中的体现 礼法合治 的法典化 说明了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也已经入律 如亲属被杀而私自和解 丧服和守丧未按规定 在直系尊长的丧期内嫁娶 子孙违反家长的教训 与未婚女子通奸等完全是道德方面的行为 在唐律中做了明确的犯罪处罚 5 礼法合治 在宋明时期得以完善 主要标志是理学法律观的形成 理学法律观认为法律是 天理 的派生物 存天理 的力量 是纲常的外在表现 主张德 礼 法 刑 相为始终 不可偏废 主张 明刑弼教 原情定罪 用礼义指导刑法的贯彻 强调 重典治乱 以严为本 从重惩罚违背纲常的行为 同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缜密的论证 与前代比较 理学以细致的哲学思辩弥补了经学的粗糙 以理学的论证纠正了神学的荒诞 强化了礼与法的有机结合 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 使其具有理论性和欺骗性 并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低层 第二章夏 商 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一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夏朝实行神权政治 司法审判实行神权法 尚书 召诰 有夏服天命 论语 泰伯 夏禹 致孝乎鬼神 夏启征伐有扈氏时 认为是由于他 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 剿绝其命 尚书 夏书 甘誓 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惟恭天之罚 的结果 夏朝统治者把国家的建立看成是遵 天命 政治生活中敬重鬼神 征战讨伐也说成是代天行罚 其次 夏朝特别是夏初继承了原始社会的审判传统 夏朝法律内容 夏有乱政 而作禹刑 禹刑并不是大禹所作 而是他的后代统治者制定的 为了追述他们的祖先 而贯之禹刑 夏朝统治者在总结苗民用刑经验的基础上 提倡民神分离 既重神又注意到人事的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处理疑难案件 罪疑唯轻 功疑为重 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 史记 记载 夏后氏罪疑唯轻 死者千馔 中罪五百 下罪二百 这说明夏朝在重神的同时也重人 客观上为后世西周人判法的建构提供了历史经验 二商朝的神权法思想 一 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 将他们及其他们的祖先说成是上天的化身 将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 舍弃了有限的人事作用 并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形态 二 进一步强化了神权法思想 礼记 表记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在意识形态中神的力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司法审判中实行 天罚 专门豢养了一批占卜之人 即 卜 巫 祝 等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占卜决定是非曲直的做法 在商朝 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占卜 商王无事不卜 无日不卜 如果需要审判 则必先通过占卜求天问神 司法官在审判实践中没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 他们不能违背神的意旨 三 商朝的法律内容 1 汤刑 左传 昭公六年 记载 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 汤刑虽然制定出来 但并没有公布 这是因为奴隶主贵族认为 刑不可知 则威不可测 2 汤誓 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 夏王犯有多种罪行 我怕上帝发怒 不敢不去征讨它 尔尚辅予一人 致天之罚 你们要辅助我 代表上天惩罚他 3 汤诰 在 汤诰 里 商汤将夏王的罪恶和商朝的政治纲领宣告给老百姓 汤诰 记载 告诸侯群后曰 毋不有功于民 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殛 ji 音及 女 毋予怨 三西周的的神权法思想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和文化的的变革时代 旧制度废 新制度兴 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表现在政治上由奴隶制神权政治转折到奴隶制宗法政治 认识上由重神鬼转折到重人事 司法审判上由重审判转折到重人判 虽然周公把 天命 与 民情 联系起来 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天命 天罚的记载 但与其说西周重天命 天罚 莫如说是重人事 重民情 西周天命高搁 人情切切 这是区别于殷商的显著标志 礼记 丧记 记载 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 这是周人的世界观 认识论 在司法审判中也随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确立了重人事的审判思想 首先 重视司法官吏的作用 其一 西周建立了司寇 士一类的司法官 执掌刑罚 掌建邦之三典 以佐王刑邦国 诘四方 以及 以施行罚庆赏 其二 司法审判实践中不用占卜决意 而是重人司职 如前所述 殷代神意决定用刑 即用占卜 周代完全舍弃占卜 以人为神之主 吉凶由人 依法惩处犯罪 其三 强调司法官有优良的审判道德和审判心理 司法官必须戒 五过之疵 惟官 惟反 惟内 惟货 惟来 指出了司法官吏不能受贿赂 受请托 以免枉法滥狱 司法官吏是否受贿赂是区别实行审判法还是人判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行审判法 实际上是 神 主宰一切 人们无需行贿于神 人判法时代是司法官决定是非曲直 罪与非罪和罪大罪小 人们有求于司法官 出现行贿受贿的现象 其次 使用证据定罪 审判法时期 实行神意审判和天罚 不需也不会使用证据定罪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受神 天的支配 而且这种力量是 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出现 其中包括惩恶赏善 决定人之生死 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 人们间的社会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的对立 冲突的解决办法也只好求助于神明裁判 在诉讼中人的力量和意志软弱得可怜 无一不采用占卜等方法进行审判 借助神的力量决断狱讼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因错判 漏判而演成冤狱 冤狱出现对统治阶级而言是一种人判法时期 人其代之 神 但是由于人又容易消融剂 西周鉴于商末乱杀无辜 造成民情激愤的历史教训 特别是重视明德慎罚 慎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行证据定罪 防止司法中可能带来的错误审判 定罪量刑要核实证据 没有证据的不能定罪 其作法是 以傅别 约剂 正 财狱 以 地比 周礼 地官 小司徒 凡民讼以地比正之 正 民讼 傅别 约剂均属于书证 地比属人证 可以说西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诉讼制度上的证据证罪制度 再次 讲求审判艺术 第一 提出了科刑的刑罚适用原则 敬明乃罚 人有小罪 非眚 眚 过失 乃惟终 惟终 惯犯 自作不典 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 非终 非终 偶犯 乃惟眚灾 时乃不可杀 第二 形成了审判方法 其一规定了受理案件的期限 凡士之治有期日 国一旬 郊二旬 野三旬 都三月 邦国期 期内之治听 期外不听 目的在于省烦熄讼 其三 实行 五听 辞听 色听 气听 耳听 目听的简称 审判法 辞听谓观其言 不直则烦 色听谓观其颜色 不直则赧然 气听谓观其气息 不直则喘 耳听谓观其听聆 不直则惑 目听谓观其眸子 视不直则蚝然 司法官运用心理知识通过察言观色决定是非曲直 五听审判法虽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但内蕴丰富的心理学因素 他是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不失为审判史一次巨大进步 它完全否定了审判法思想 测谎仪 罪疑从赦 礼记 王制 附从轻 赦从重 附从轻 指施刑之时 罪犯所犯之罪在轻重之间 可轻可重 则施之以轻刑 赦从重 指所犯之罪由故意入重罪 故赦时 可从重罪之上赦之 对于 正于五刑 而有可疑者 可减等 按 五罚 五等财产刑 处理 如按 五罚 处理仍有可疑之处 则予以赦免 综上所述 西周之际审判思想已经走出了殷商时期审判法的藩篱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人判法形态 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形成时期 在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中 最有时代特点的是主张在政治 经济 军事上进行变革的革新思想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 1 奴隶主贵族中的明智之士觉察到传统 礼制 的弊端 主张对旧礼进行改革 并且创立新的法令 以管仲为代表 2 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新的封建贵族 急欲扩大并巩固自己的特权 对传统周礼进行了新的解释 同时设置新法 以子产 音频 为代表 3 而新兴的地主阶级 则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 要求废弃传统的周礼 完全用新的法律治国 以邓析 音频 为代表 他们都要求改革和变法 但内容有很大差异 一 管仲的改良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 1 仓廪实 则知礼节 具有一定的唯物论思想 2 政治法律必 顺民心 具有一定民本思想 3 修旧法 择其善而业用之 4 劝之以庆赏 纠之以刑罚 以有刑至无刑 5 执法必公 刑罚不颇 则下无怨心 人君不公 常惠于赏 而不忍于刑 是国无法也 杀不辜而赦有罪 则国不免于贼臣矣 二 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 折衷于礼法 1 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 开始了由礼治到法治的先河 2 改革内政 创立新制 3 铸刑书 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 打破了 刑不可知 则威不可测 的恐怖状况 动摇了罪行擅断的基础 为 法治 创造了条件 同时 打破了 刑不上大夫 的传统 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 4 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 子产还强调准确使用刑法 使罪刑相当 并根据礼义原则 以情断狱 这反应了子产折中礼法的思想特点 三 儒家的法律思想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最早 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西周 德 的基础上 而西周是一个融道德 政治 信仰 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 儒家对它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在儒家的法律思想上 德表现为 德刑并用 以刑辅德 注重教化 以德去刑 恤刑慎杀 先教后刑等 中国法律思想史 儒家的法律思想 一 什么是儒家 儒 原来是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义的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丘一生招收门徒3000余人 传授知识 以 相礼 为业 是 儒 中的佼佼者 他的行为被人效法 他所说的话被人记载 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被后人称为儒家 二 儒家的历史发展儒家发展的历史阶段 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 两个阶段的儒家思想有所继承 但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他们都是以 礼 为核心 主张等级制度 强调德治的作用 注重统治者个人的德行 先秦儒家是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封建贵族的代言人 教育人民安分守己 建立统一的贵族政体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 礼治 和 明德慎罚 思想 提出了 礼治 德治 和 人治 礼治 要求建立以家族为本位 以伦理为中心 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德治 表现在认为法律强制仅仅是确立和推行 君臣父子 道德准则的辅助手段 主张 以德服人 人治 则提倡 圣人治国 将立法 司法的权力集中于 英明 的君主 同时将君主个人的智能 道德与权威置于法律之上 三 儒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主张 1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 孟子和荀况 三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里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荀况生活在战国末期 在三人的主张中 孔子和孟子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荀况在不改变儒家思想核心的基础上 引法入礼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 寓法于礼 注重论理纲常 维护等级特权 倡导德主刑辅 先教后刑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认为人君只有实行 仁政 和 以德服人 的王道 才能统一天下 所以 他反对 杀人以政 强调 教以人伦 重视道德的感化作用 否定专恃刑罚 到战国后期 经过斗争实践的检验 已经证明 儒家的 德治 仁政 的思想主张 在现实政治中行不通 被人们称之为迂腐之见 而法家 以法治国 的学说 在各国变法运动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功效 这种政治现实给予当时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以强烈影响 他抛弃儒家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 批判地吸收各家学说的精华 特别是把法家的 法治 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 明确提出了既 隆礼 又 重法 的思想主张 一方面他赋予礼以新的内容 使之成为划分和维护封建等级的工具 另一方面又主张将礼法融合起来 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维护封建统治的两种统治工具 这表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日益臻于完善和成熟这种改造是儒家政治法律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西汉中期开始形成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荀子思想的影响 四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1 为国以礼 的礼治论在西周末期和春秋时期 西周的礼每况日下 到了 礼崩乐坏 的程度 这时 孔子等一帮儒家要求恢复和加强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 主张 复礼 但他们只是在形式上沿用了西周的礼 但从内容上他们对礼的理解和礼的运用明显不同于西周 他们对西周的礼进行了改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他们将礼说成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即确立和维护统一的贵族政体和君臣等级秩序的制度 所谓的 为国以礼 集中地表达了儒家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儒家的这种礼同西周的礼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 西周的礼是关于政治 军事 祭祀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而儒家的礼则是国家根本制度 地位形同于现在的宪法 其次 西周的礼是 不下庶人 的规章典籍 而儒家的礼既然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 则变成 下庶人 的规章典籍 要弄明白儒家的礼究竟是怎样的 我们要明确一点 就是儒家的礼不再是具体的规定了 而变成国家的根本制度 意味着西周所维护的一切变成了国家的制度 上升到国家制度的高度 为国家所认可 实际上是将西周的礼进一步制度化 法律化 权威化 B 他们以 举贤才 补充周礼的 亲亲 原则 改变传统的 任人唯亲 为 亲亲 前提下的 尊贤使能 从而否定了传统的 世卿世禄 制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 西周 亲亲 的原则并没有打破或取消 而是有所补充 用 举贤才 补充周礼的 亲亲 目的是选取优秀人才为封建贵族服务 以便更加巩固他们的宗法等级制度 C 他们将 礼 视为 五伦 原则的条文化 制度化 即处理君与臣 父与子 兄与弟 朋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用礼定 亲疏 别 是非 五伦 实际上是道德范畴 不应该由法律调整 儒家的礼确赋予他法律意义 并提升到国家制度的高度 总结 儒家对西周礼的改造 实际上是将礼进一步提高了地位 将其看作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而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亲亲 和 尊尊 举贤才 是用来补充 亲亲 的 君臣父子的等级进一步明确 从本质上 儒家的礼与西周的礼没有两样 如出一辙 不同的只是儒家的礼比西周的礼更加制度化 全面化 理论化 进而更加强制化 四 墨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是战国初期以墨翟为创始人的一个学派 也是先秦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 墨翟 生平 鲁国人 出身小手工业者 自称 贱人 他精通手工技艺 与当时著名的鲁班齐名 墨家之所以反对儒家 根源于他们对周礼的态度 他们不仅反对 厚葬 久服 等浪费财物和妨碍生产的繁文缛节 而且从根本上反对周礼的宗法世袭 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级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 因此 他们把矛头指向维护周礼的儒家 讽刺儒者是 贪于饮食 惰于作务 的 散儒 是靠替贵族治丧一骗取衣食的 小人 针对儒家提出 仁者爱人 爱人是单一向 而且没有功利性在其中 墨家以 兼爱 爱人是双向互动的 为武器加以反对 一 墨家以 兼爱 为核心的法律观1 天下之人皆相爱 的理想社会墨翟认为战国初期是一个 强执弱 众劫寡 富侮贫 贵傲贱 的 大乱之世 人民过着 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的痛苦生活 原因在于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渴望代之以一个 天下之人互爱护利 的 兼相爱 交相利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 的理想社会 墨家的爱是 爱无等差 而儒家的爱是 爱有等差 墨子把自己所主张的 爱无等差 称为 兼 而把儒家的 爱有等差 称为 别 墨家认为孔子的 爱人 具有宗法性 要 亲亲 具有等级性 要 尊尊 具有强制性 违背了 爱人 不仅受到道德的谴责 还要受到刑罚的制裁 而墨家强调一个 兼 字 墨家的 兼 方面含有 普遍 的意义 要求打破贵 贱 富 贫 强 弱的界限 主张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 另一方面 墨家的 兼 又含有 平等 的意义 要求 爱人若爱其身 不分远近 亲疏 一视同仁地爱 即 爱无等差 反对儒家的 亲亲 和 爱有等差 墨家认为不兼爱不算真正的 爱人 也就不能说是 仁 只有 兼爱 才是真正的 爱人 交相利 是针对 交相贼 而言的 墨子的 兼相爱 是以 交相利 作为基础的 儒家反对言 利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墨子则谈 利 他认为爱人就是利人 兼相爱 就是 交相利 墨家用他的 兼相爱 交相利 原则 首先反对当时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 认为战争是 亏人自利 要求终止这种战争 提出了 非攻 的主张 墨子列举了大量材料揭露当时战争加给人民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墨子的 非攻 思想中最可贵的是 他虽然主张和平 却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 对于反对侵略 保卫和平的战争 他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参加 他试图区分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 墨子的 非攻 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热爱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的精神 但他们的 非攻 思想也有一定的问题 第一 不懂得战争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 而只是归罪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第二 没有看到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三 没有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统一只有通过兼并战争才能实现 墨家的 兼爱 本来是小生产者互爱互利思想的放映 但墨家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 主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也要互爱互利 这是不现实的 他们要求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 只能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 但是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他们提出的观点仍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2 一同天下之义 的法律起源论 为了实现 兼相爱 交相利 墨家提出了 尚同 的主张 要求人人 一同天下之义 即用 兼相爱 交相利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墨子否认国家和法律的先天存在 认为他们是人类社会建立之后的产物 墨家提出 一同天下之义 的法律起源论 目的在于使 兼相爱 交相利 上升为国家的法律 以便用国家强制力自上而下地贯彻 从而统一人们的思想 三 天志是墨家的理想法 在墨子和墨家的整个思想中 基于 非儒 这一主攻方向 概括为十大命题 即 尚贤 尚国 节用 节丧 非乐 非命 上观于古圣王之事 古者桀之所年乱 汤受而治之 纣之所乱 武王受而治之 此世未易 民未渝 在于桀纣 则天下乱 在于汤武 则天下治 岂可谓有命哉 天志 明鬼 非攻 兼爱 而 天志 是源 其他是流 墨家提出 一同天下之义 的法律起源论 那么 天下之义 由何而来 墨家认为来自于 天志 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效法 天志 制定法令和国策 为什么要以天为法呢 原因在于 1 天是为了庶民百姓的利益而造就世界万物 天志爱人 2 天具有主宰人间善恶的最高权威 君主也必须要遵守天志 3 天兼有万物 一视同仁 天志的公正无私是普遍和永恒的 4 天是人类的良知和正确认识的总根源 天志的核心是 兼相爱 交相利 天志的表现是 尚同 即 一同天下之义 四 兼相爱 交相利 在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具体表 1 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 墨家把 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称之为 三患 政治的首要任务 就是解决人民的这三患 他一方面借天志论证劳动者生存权的神圣性 一方面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之本 是物质财富之 统治者如何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呢 要 节用 节省费用 节葬 简办丧事 非乐 不要用音乐等寻欢作乐 这些都是劳民伤财的奢侈礼仪 2 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利 墨子认为 法律要惩罚不义 义 利也 财产是主要的物质利益 法律要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利 这也是他的 交相利 主张的体现 3 反对贵族专权 提出 尚贤 选任贤人治理国家 打破儒家 世卿世禄 的宗法制度 破除等级身份的限制 主张人人都有权利参与政治 墨子认为 官无长贵民无终贱 4 杀人者死 伤人者刑 与 杀盗人非杀人 墨家专论刑法的思想不多 但这两点是后人所乐道的 前者作为 墨家之法 加以规定 在秦国有一个叫腹吞的墨家子弟 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惠王念他年老 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就没有追究他儿子的杀人之罪 腹吞对秦惠王说 墨者之法 杀人者死 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腹吞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秦惠王只得杀了他的儿子 杀盗人非杀人 的命题是基于墨家维护私有制而提出的 但是墨家想要打击的主要对象不是一般盗贼 而是那些不顾劳动人民死活 铺张浪费的 当今之主 但这只能是墨家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犯罪原因的深刻分析 却不能实现他们的真正目的 5 法律必须以 为万民兴利除害 为目的 儒家是不屑于谈利的 认为那是 恶欲 墨家则大张旗鼓地言利 他们认为 义 利也 义 可以利民 墨家把 利 作为 义 的实质内容 而 利 则是要保障人民享有物质利益的权益和权利 利民 则是法律的目的 6 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彼此承认和尊重利益 要对等的 爱 五 道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周为主要代表的一个学派 因其以 无为而无不为 的 道 作为万物的本源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由瓦解到崩溃的时代 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的斗争 以及贵族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 使许多下级贵族以至中上级贵族陆续丧失贵族地位和身份 没落为庶人 甚至降为奴隶 这一批贵族对现实不满 一 老子的 道法自然 和 无为而治 对礼 法的批判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 老子第一个提出 道法自然 的自然法观点 他认为 道 是宇宙的本体 主宰着天地万物 普遍而无私 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 与礼 法相比 道 是最高的原则 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 按照自然法则办事 才符合 道 的精神 统治者只有 惟道是从 才能保持自己的统治 在老子看来 最理想的治国方法 就是 无为 进而能达到 无为而治 怎样作到 无为 呢 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是统治者少干涉 少作为 二是被统治者要 无知无欲 首先 对于统治者 要薄赋轻敛 要廉政轻刑 反对法令膨胀 穷兵黩武 其次 对于被统治者 要采取愚民政策来窒息人民的反抗思想和麻痹人民的斗志 他极力反对开发民智 要从精神 物质上杜绝一切能够激发民智和引起争端的措施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提出违背历史进步的三个原则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这样就可以成就一个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临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止老死 不相往来 老子 无为而治 的法律观 是针对儒家的 礼 法家的 法治 和墨家的 尚贤 等主张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 作为儒家 礼治 的仁 义 忠 孝等原则 是失去了 道 之后 社会家族不和 尔虞我诈 秩序混乱等病态的反映 也就是说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针对墨家的 兼爱 天志 尚贤 等观点 老子认为 天是没有意志的 更不会有 兼爱 之心 要让人民无争斗之心 就要 不尚贤 老子认为法家的 法治 是与自然相违背的人为之道 是欲治反乱的倒行逆施 他说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即统治者制定的法令越多 民众就越陷入贫困 盗贼也就越多 或者说 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这时 即使施以严刑峻法 也无济于事 因为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反对以 法 治国 但他的很多观点却被后来的法家继承并加以改造 法家的立法顺乎自然 任法而不任智 尚法而不尚贤等 都源于老子的学说 归根到底 老子认为 天之道 无所不在 无往不胜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只能 惟道是从 无为而治 老子对当时的礼 法所进行揭露和批判是比较深刻的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反对过重地剥削和压迫人民 要求清净无为等主张 于战国中后期曾与法家的某些观点相结合 形成了黄老学派 并在汉出和唐朝初期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作用 但他从埋怨当时的当权者不懂得维护自己的统治角度出发 不惜提出复古倒退的理论 以至否定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则是当时没落贵族思想的流露 六 先秦法家法律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一个学派 一般认为 法家是主张变法的学派 是主张 以法治国 的学派 法家的确主张 建法立制 一断于法 但是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 法家的 以法治国 与资产阶级革命后 近现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不具有同质性 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 法治 的内容和实质 法治 是法家针对儒家维护礼治 重视德治 强调人治 贤人治国 而提出的 表现了代表旧贵族利益的 礼 与代表新兴地主利益的 法 对立 分封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对立 务德 与 务法 两种治国方法的对立 重视 君智 与重视 君法 的对立 深层级的问题是政治信仰与生命信仰的分离 人本主义的兴起 二 法治 的理论根据 法家以 好利恶害 即趋利避害 的人性论 论证 德教 的不可取和 法治 的优势 将新兴地主阶级的 法 建立在现实的利害关系之上 法的直接性与高效性 法家通过发展进化的历史观和古今对比 说明实行 法治 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 三 推行 法治 的方法 1 立法原则主张立法大权由君主集中掌握 按照循天道 因民情 随时变 务明易等原则制定各种法令 2 执法主张它包括 明法 要求公布成文法 以法为教 即以法律为教学内容 以吏为师 学习法律就应该以吏为老师 要求 不主贤 不任智 废私议 有法必依 执法必信 同时要求统一立法权 统一法令内容 统一思想认识 3 运用赏罚认为 法治 的实现依赖于正确实行赏罚 主张 信赏必罚 厚赏重罚 赏勇罚怯 以至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 4 法 势 术 相结合法指法令 势指权势 术指策略手段 应该 以法为本 并使法 势 术结合起来 主张权 独制于君 君主用 术 制驭群臣 来保证 法治 的实现 四 法家变法人物与主张 1 商鞅 约前390一前338 是战国中期政治家 思想家 法家 法治 理论的奠基者 其主要思想反映在 商君书 中 A 不法古 的变法理论商鞅在秦国实行了两次变法 台前幕后 商鞅以历史进化观点作为 变法 的理论依据 从 礼法以时而定 利民不循其礼 观俗立法则治 等方面 说明 变法 更礼 的必要和可能 B法 信 权相结合的 法治 法者 国之权衡 他将法律看作是称轻重的权衡 量长短的尺度 判断是非功过和行使奖罚的公平标准 任法 重信 徙木立信 权势独制 主张在执法上将法 信 权三者结合起来 以刑去刑 的重刑思想 2 韩非 A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观韩非认为法是处理君与臣 君与民的关系的准则 是君主制取官吏 统治人民的工具 明法制臣 治民无常 唯法为治 法为君主服务 可以违背民众的意愿 君主集权 以法 独制 君主成了 公利 的化身 B君主专制的 法治 理论 法治 的必然性 韩非以 法与时转 的历史观 人民众而货财寡 的人口论 欲利自为 的人性论 人主扶大利 的利害观 论证实行 法治 的必然性 法治 的必要性 韩非通过法的 禁好 尊主 强国 胜于 礼治 优于 心治 等方面的论述 说明实行 法治 的必要性 以法为本 主张 以法为本 唯法为治 一其宪令 布之百姓 法莫如一而固 信赏必罚 法不阿贵 严刑重罚 以刑去刑 3 法 势 术相结合A法与势的结合主张君主掌握 权势 作到 擅势 独制 任势 与 任法 结合 抱法处势则治 这说明其 法治 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 B法与术的结合 术 是君主掌握权势 制驭臣交 实现 法治 的方法 策略和手段 第四章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一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西汉中期董仲舒新儒学的出现 反应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善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 二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1 皇权至上 法自君出 2 应经合义 礼法融合 荀子思想的统治地位 3 三纲 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家国一体思想的牢牢确立 4 德主刑辅 先教后刑 三 代表人物 董仲舒 大德而小刑 的法律思想 1 维护皇权的 春秋 法统说 2 君权神授 法自君出 3 维护封建等级制的 三纲五常 论 4 阳德阴刑 德主刑辅 5 春秋 决狱 原心论罪 第五章隋唐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 一 隋唐两代 礼法结合基本定局反映在 唐律疏议 中的法律思想 标志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成熟 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隋初和盛唐时期有关除削烦苛 慎狱恤刑以及中唐以后一系列旷世革弊的法律主张 使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具有自己时代的特色 二 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1 以隋为鉴 安人宁国李世民对伟大的人民力量深怀畏惧 时存戒心 在讨论怎样缓和同人民的矛盾 以及如何治理好国家问题时 李世民君臣总是紧紧围绕着 安人宁国 这个总题目 同时 李世民统治集团对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也尽量吸收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 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 在人君静简乃可致耳 若兵累动 土木不息 2 立法公平 务求宽简 1 既制礼 又立刑李世民主张礼法 刑 兼用 认为把两者结合起来 可以移风易俗 治理好国家 2 立法必须公平李世民统治集团强调立法公平 法律应当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统一标准 李世民即位之初 就宣称要 以天下为公 无私于物 3 国家法令 惟须简约 李渊所颁布的 武德律 贯彻了 务在宽简 取便于时 的原则 李世民称帝后 力图完善 武德律 立法简约而宽平 4 法须稳定 不可数变 李世民认为 法律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变化 但不可多变 以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 3 慎狱恤刑 务求其实 1 慎狱恤刑李世民君臣在刑罚的运用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较充分地反映出他们的慎狱恤刑的思想主张 2 创立九卿议刑制度李世民明确规定 大辟罪 皆令中书 门下四品已 以 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3 完善死刑的审批程序李世民规定了 五复奏 的制度 4 反对严讯 务求其 实 李世民统治集团一再强调要防止滥刑滥罚 注重犯罪真实 4 明正赏罚 一断以律 李世民说 赏与罚是国家的大事 必须十分慎重 赏当其功 无功者自退 罚当其罪 为恶者咸惧 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 5 纳谏与执法相结合 李世民从谏如流 许多臣僚都能犯颜直谏 面折廷诤 朝野上下颇有一些 民主 气氛 1 求谏纳谏 以成治道 2 各尽其言 群策群力3 纳谏与执法相结合 君臣共同守法 三 唐律疏议 中的法律思想 1 德礼为本 刑罚并用 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集中系统的体现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的德主刑辅 2 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规定凡对此内容有违背者 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1 君为臣纲 在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中 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 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凡侵犯皇帝与皇室的犯罪皆为 十恶 受到法律最严厉的制裁 2 父为子纲 唐律规定 凡违反 善事父母 者 均构成不孝罪 要受制裁 3 夫为妻纲 根据礼制的规定 在婚姻家庭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