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定量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doc_第1页
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定量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doc_第2页
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定量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doc_第3页
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定量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doc_第4页
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定量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定量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1郑文贵1,李向云2,徐凌忠1,周成超1E-mail: 1山东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济南 (250012)2潍坊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山东潍坊 (261042)摘 要:目的: 了解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 利用自制居民健康调查问卷和Kessler10量表进行访谈式调查。结果:威海市育龄妇女的K10平均得分为12.74.8,育龄妇女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镇育龄妇女、文化层次高、躯体健康状况差、家族内有心理疾病患者、家庭生活不和睦、自我评价心理状态差以及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大等因素是育龄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育龄期妇女的不同特点,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关键词:育龄妇女;Kessler 10 (K10) ;心理因素;现况调查我国育龄期妇女的人口基数大,在人口构成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育龄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对于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威海市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的资料,利用Kessler10心理疾患量表对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相关的育龄期妇女心理卫生干预计划和卫生政策提供基本依据。1. 资料来源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05年1月威海市居民健康状况现场调查资料。首先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将威海市所属市(区) 的所有镇(街道办事处) 分为好、中、差三类, 然后在每类乡镇中各随机抽取一个镇(街道办事处) , 再分别在每个样本镇(街道办事处) 随机抽取6 个行政村(居委会), 采用等距离机械抽样方法,在每个样本村(居委会)抽取约120户居民家庭。对所抽取家庭中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 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收集信息。本研究共调查1549岁育龄妇女3203人,其中城市育龄期妇女759人,农村2444人。1.2 调查工具1.2.1居民健康状况调查表主要包括应答者的一般信息(如年龄、职业等) 、健康状况信息(如患病情况、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和其它相关信息(如生活行为方式、社会支持等) 。1.2.2 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采用Kessler10 ( K10 ) 量表测量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K10量表含有10个项目, 内容为在过去四周中经历的焦虑和压力水平等特异性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症状的频率1-3。1.3 资料分析方法 1本课题得到威海市卫生局委托研究项目(威卫函200430号)的资助。- 1 -进行资料分析前, 首先对资料进行逻辑校对, 并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对K10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量化,用截断分值计分方法计算每个访谈对象的心理得分值(K10得分),并对心理疾患的危险水平进行分级:1015分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1621分为心理健康状况一般, 2229分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3050分为心理健康状况差1-3。根据数据资料类型,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等。2. 结 果2.1 威海市妇女心理健康基本情况从K10量表测定的平均得分看,威海市育龄妇女的K10平均得分为12.74.8;从心理健康级别看,威海市育龄妇女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妇女占调查人数的81.8%,11.5%的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分别有5.1%和1.6%的育龄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等级为较差、很差。见表1。表1. 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心理健康等级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合计人数 构成比 K10平均得分10.7 18.4 24.4 32.5 12.7标准差1.4 1.7 2.0 5.1 4.82619 81.8 368 11.5 164 5.1 52 1.6 3203 100.02.2 影响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2.2.1 人口学因素与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本次调查育龄妇女的人口学特征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女性、年长者、离婚/丧偶者、受教育程度高、无业/失业等育龄妇女的K10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妇女。进一步分析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K10得分略高的原因,发现该组人群中4549岁育龄妇女所占的比重(43.8%)显著高于其他组别(2=242.519,P=0.000),说明其K10得分高是由于年龄混杂因素的作用。表2.不同人口学特征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影响因素家庭类型 城镇家庭 农村家庭1524 年龄分组2534 3544 4549 婚姻状况 未婚 已婚 离婚、丧偶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人数 K10平均得分 标准差 F值 P值2.662 0.008 759 13.1 4.9 2444 12.5 4.75.671 0.001 295 11.7 3.7550 12.6 4.8 1465 12.7 4.6 893 13.0 5.26.896 0.001 357 11.9 4.0 2816 12.7 4.8 30 14.3 5.55.663 0.001 473 13.0 5.3 1977 12.5 4.7 646 12.6 4.5 107 14.3 5.2- 2 -职业工人 农民 学生无业/失业 其他3.407 0.009 503 13.0 4.7 2202 12.6 4.8 151 11.8 4.1 195 13.4 5.2 152 12.5 经济因素与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中分别以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是否欠有外债衡量育龄妇女的收入水平及外部经济压力的大小。表3的结果显示经济因素是育龄妇女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之一:收入较高家庭的育龄妇女,K10得分高于低收入家庭的育龄妇女,这可能与高收入家庭多为城镇家庭、育龄妇女的工作压力大有关;家庭欠有外债的育龄妇女K10得分高于无外债的育龄妇女,则可能与欠债家庭的育龄妇女面临更大的外部经济压力有关。表3.不同经济条件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影响因素 人数K10得分 标准差 F/U值 P值 3.746 0.005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2000元 47912.4 4.62000 131212.5 4.9 4000 48912.4 4.4 6000 27813.2 4.8 8000元及以上 47113.3 5.15.625 0.000是否欠外债 是 36714.0 6.2否 283612.5 躯体健康状况与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关系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前两周内患病、患有慢性疾病、调查前一年内有住院史、自我评价健康状况较差、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的育龄妇女,其K10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无此种情况的其他育龄妇女。说明躯体健康状况差的育龄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表4.不同躯体健康状况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影响因素调查前两周内是否患病调查前半年内是否患有慢性病调查前一年内是否住院自我评价健康状况睡眠质量失眠情况是 否 是 否 是 否 好 一般差 好 一般差 经常偶尔从不人数 K10得标准差U/F值分24715.3 6.7 9.192295612.4 4.5 1753028843119269040311025495271271645442495- 3 -P值 0.000 0.00011.31016.5 7.412.4 4.50.000 14.5 7.2 3.55012.6 4.70.000 12.2 4.2 124.39514.5 5.618.0 7.712.0 4.2 141.813 0.00014.5 5.417.7 7.616.2 7.4 132.842 0.00014.7 5.712.0 4.02.2.3育龄期妇女自我评价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自我评价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较为明显。表5显示平时感觉生活单调乏味、对人生感到消极、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大、最近两年遭遇过重大挫折或者不幸的育龄期妇女K10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无此类情况者。因此,自我评价心理状态较差的育龄妇女,其心理健康水平亦相对较差。表5. 不同自我评价心理状况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影响因 素 感觉生活单调乏味对人生感到消极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遭遇重大挫折或意外不幸是 否 是 否 说不清 很大 较大 一般 较小 无 是 否 人数K10得分标准差U/F值 P值684 13.8 5.5 7.379 0.000251912.3 4.5167 16.0 7.2 75.865 0.000255712.2 4.3479 14.0 5.6146.182 0.000174 17.5 6.9434 14.7 5.9929 13.5 5.2403 12.3 3.6126310.7 2.510.348 0.000145 16.6 6.6305812.5 社会网络与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社会网络背景不同,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相同。表6显示育有子女、子女人数多、家庭生活不和睦、家族近三代中有心理疾病患者、无知心朋友、紧急情况不能获得有效物质支持、不参加社区/群众团体活动和各种聚会的妇女,其K10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不存在此类情况的育龄妇女,即社会网络较差的育龄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表6.不同社会网络背景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影响因素有无子女子女数家庭生活是否和睦家族近三代有无患心理疾病者有无知心朋友紧急情况能否借到一定款项有 无无子女 1个 2个3个及以上 是 否 有 无 有 无 是人数2779424420198775834308611750315225166872847- 4 -K10得分标准差U/F值 P值 12.7 4.9 2.733 0.00612.1 4.212.1 4.2 3.219 0.02212.7 4.8 12.9 5.013.6 5.112.5 4.7 -7.953 0.00016.1 5.93.928 0.00015.3 6.712.6 4.712.4 4.6 -4.745 0.00013.4 5.512.5 4.5 -6.525 0.000参加社区/团体活动参加各种聚会否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不参加 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不参加 3524585512190197471253114.2 6.412.8 4.8 4.097 0.01712.5 4.8 13.2 4.812.6 4.4 3.423 0.03312.6 4.5 13.2 4.92.3 影响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以育龄妇女心理健康等级(良好=0,较差=1)为因变量,以上述分析中的人口学、经济、躯体健康、社会网络、自我心理评价等方面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判断不同因素对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在= 0.05, = 0.10的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躯体及自我评价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心理状态及社会网络等因素(见表7)。根据模型结果可以判断城镇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高、患有慢性疾病、家族内有心理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自评健康状况不佳、家庭生活不和睦、对人生感到消极、感觉生活乏味、遭遇过重大挫折或不幸,以及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大是育龄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具备此类情况的育龄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不具备此类情况的女性。表7.影响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变量家庭类型(对照组=农村) 家庭和睦(对照组=不和睦) 家庭有无患心理疾病者(对照组=无) 受教育程度(对照组=大专及以上)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睡眠质量(对照组=差) 好 一般失眠情况(对照组=从不失眠) 经常失眠 偶尔失眠是否患有慢性病(对照组=否)参加社区/团体活动(对照组=经常参加) 偶尔参加 不参加感觉生活单调乏味(对照组=否) 对人生感到消极(对照组=是) 否 说不清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对照组=无)很大 较大B S.E.0.534-0.9370.826-0.827-0.836-0.767-0.650-0.2050.5520.3600.6950.5010.3560.487-0.807-0.2282.8102.0700.1410.2240.3540.2980.2690.2740.2850.2890.2550.1440.2000.1520.1380.1230.2160.2370.2360.1932值P值OR值95% CI14.399 0.00017.449 0.0005.436 0.0207.705 0.0069.647 0.0027.871 0.0055.220 0.0220.506 0.4774.702 0.0306.251 0.01212.013 0.00110.896 0.0016.674 0.01015.765 0.00013.894 0.0000.933 0.3340.0000.0000.000141.600115.1031.707 1.2952.249 0.392 0.2520.608 2.283 1.1414.5710.437 0.2440.784 0.433 0.2560.735 0.464 0.2720.7930.522 0.2990.912 0.814 0.4621.4341.737 1.0552.862 1.433 1.0811.899 2.003 1.3522.9671.650 1.2262.222 1.427 1.0901.869 1.627 1.2802.0700.446 0.2920.682 0.796 0.5001.26516.606 10.45426.3787.928 5.43111.5729.735 0.02111.955 0.0038.780 0.01214.486 0.00127.677 0.000183.621- 5 - 一般较小遭遇重大挫折或意外不幸(对照组=无) 1.9551.3720.6600.1740.2140.214126.6060.0007.067 5.0279.934 3.944 2.5945.998 1.934 1.2732.940 41.189 0.0009.538 0.0023. 讨 论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背景下,健康包含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而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育龄期时间跨度大,女性要经历就业、婚姻、分娩、抚育子女等一系列重大生活事件;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竞争加剧、社会网络关系日益复杂,女性面临多重压力,从而对其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4,5。国内相关的研究6-8 多是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工具,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对育龄期妇女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康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则少见。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利用Kessler10心理疾患量表对育龄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测量,从人口学、经济、躯体健康、自我评价心理状态、社会网络等多个角度对影响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均显示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发现,调查地区的育龄妇女的心理健康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调查人群的K10得分平均为12.74.8,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妇女占调查人数的81.8%。但社会学特征不同的育龄妇女,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城镇居民、受教育较高、无业或半失业育龄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与这些女性所处社会环境、职业、生活与工作压力不同有关,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看,患有慢性疾病、自我评价健康状况不佳、睡眠质量差、经常失眠等也会影响育龄妇女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状况可通过有意识的认识来影响心理状况,因此,积极改善躯体健康状况,可以有效改进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自我评价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的综合、间接的反映。本研究中,感觉工作、生活、工作压力“很大”“较大”的育龄妇女,其罹患心理疾患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无压力”女性的16.6和7.9倍;感觉生活单调和乏味、对人生感到消极的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差。因而,克服性格弱点, 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积极增进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支持的程度,对提高育龄妇女心理健康乃至整个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证明,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对于促进和保持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4,5,9。本研究的结果亦说明家庭生活和谐、家族中无心理疾病患者、积极参与社区团体活动,是育龄期妇女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这是由于社会支持一方面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直接作用,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情感状态, 进而保持健康所需的平衡心态。综上所述,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状况、个体心理特征、社会网络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育龄期妇女,制定和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切实提高育龄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 - 参考文献1.徐凌忠,王建新,孙辉,等.Kessler 10在我国的首次应用研究及其重要意义.卫生软科学,2005,19(6):410-4122.徐凌忠,周成超,王建新,等.威海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 394-3973.何江江,徐凌忠,孙辉,等.心理因素与门诊服务利用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 21(9): 646-6494.李向云,李士雪,王洁贞,等。育龄期妇女的生命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医院统计, 2003,10(4):205-2085.颜江瑛,刘筱娴.3050岁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国妇幼保健,2004,19(3):92-946.耿庆茹,卢彦军,刘璐,等.陕西农村地区已婚妇女焦虑状态测量及原因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6):45-477.何朝阳,徐华,肖霞.农村妇女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465-4668.钟佑洁,陈丽君,赵陵波.福建大学城周边农村妇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85-1879.刘登蕉.我国中年职业女性的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61-63Analysis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Women aged 1549 andIts Affecting FactorsZheng Wengui, Li Xiangyun, Xu Lingzhong, Zhou ChengchaoInstitute of S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