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直言不讳 解析心理_第1页
【课外阅读】直言不讳 解析心理_第2页
【课外阅读】直言不讳 解析心理_第3页
【课外阅读】直言不讳 解析心理_第4页
【课外阅读】直言不讳 解析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直言不讳解析心理摘要:韩愈任史馆修撰时,心态复杂。柳宗元直言韩愈因无史志而有虚荣之心、利欲熏心、提心吊胆、心灰意懒,进而导致无史才。两信及段太尉逸事状,层次清楚、内容丰富,展现柳宗元的史志与史才,于今,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关键词:柳宗元;韩愈;志;才柳河东集第三十一卷,有与韩愈论史官书。韩愈,元和八年(813年)三月,46岁时,任史馆修撰。白居易力挺韩愈,说他“学术精博,有班(固)马(司马迁)之风,甚不易得,”因此,这是一个“褒升”性的职位。果然,下车伊始,韩愈不负众望,预修顺宗实录,留下了中唐时期的一份重要史料。但是,无可讳言,韩愈在心理状态方面,有着道道伤痕,即,由于他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所以,使得他表面上身在史馆,实际上,心却在别的地方。六月九日,他写了答刘秀才论史书,除了谈出自己复杂的内心外,还将它顺便寄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任永卅司马已有九年的柳宗元。一元和九年(814年)正月二十一日,柳宗元带着愤怒的心情(“不喜”),写下与韩愈论史官书。对这位有不健康心态的老朋友,他不作任何的矫饰与遮掩,直言韩愈由于无志而形成的虚荣之心、利欲熏心、提心吊胆以及心灰意懒,真可谓“疾风骤雨之文,劈头劈脸而来”。下面,笔者愿用笔墨,把柳宗元的禀性纯厚、韩愈的双重人格,以及前者的锋利解析、后者的逐步暴露,分四层,写下来。韩愈说:“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敦促)。宰相知其无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穷,猥(辱)言之上,苟加一职荣之耳。”从这段话中,可见韩愈当时的心理活动。他认为,史馆修撰是一个荣誉性的职位;宰相非要用我,是草率的、随便的;我待在这里,能做什么?只是图个美名而已。柳宗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留情面地指出:“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并且,为此而分析:(一)宰相用韩愈的本意,不是苟且(马虎)的。柳宗元认为,韩愈没有真正明白宰相的用意(“安有探宰相意”),即,宰相为什么不找别人来担任史馆修撰,却偏偏给你“韩退之”?那就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一时的苟且。在柳宗元看来,宰相是认真的,也是深思熟虑过的,即,希望韩愈以真才实学,出史学成果;(二)史馆修撰不是荣誉性的职位。在柳宗元那里,史馆修撰不是有名(“荣其号”)无实的,而是受命于宰相、来不得假冒的。韩愈现在“加一职”,本应切切实实地把工作做好,谁知,事与愿违,竟然产生虚荣之心(“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已”),只图表面上的光彩、明摆着的荣誉,而不去加倍努力。如此伪君子的做法,为柳宗元所不齿,怪不得要说:“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三)虚荣之心的背后,是私字。柳宗元继续分析,为什么韩愈心甘情愿做伪君子,“冒(挂名)居馆下,”原来他的虚荣之心的背后,是有内容的,即,“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固(管仓库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其中,关键词是“私”。比如,为自己:身穿官服、接近皇帝、领着俸禄、使唤下人、发泄私愤;再如,为子弟:把个人的好处,变成子弟的继承。应该说,柳宗元是以伤感而沉痛的心情写下这些话的,因为这就势必丢掉公道、抛弃正义。二 虚荣之心,已经影响到了韩愈对史馆修撰这个职位的正确理解,更不用说,韩愈还有利欲熏心的一面。他在答刘秀才论史书中说:“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迹实录,则善恶自见。然此尚非浅陋偷惰者所能就,况褒贬耶?”话中透露出褒贬有害、我想逃避的意思。柳宗元的性格,从来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他看出韩愈根本不是一个甘坐冷板凳的真正的历史学者,而是一个热衷官场、利欲熏心(“利其禄”)的庸人,这些话,充其量是找借口、说假话:(一)如果当权臣,韩愈不会逃避。柳宗元指出,假如现在让韩愈去当“御史中丞大夫”(中唐以后,指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甚或“宰相”一类权臣的话,恐怕不会逃避,更不会拒绝。为什么呢?因为权的背后,是利的熏染,即“扬扬入政事堂(宰相办公处),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的八面威风、吃香喝辣的生活。这种对物质的欲望,不正是韩愈心中所追求、所仰慕的吗?(二)权臣对人的褒贬,显然害大。柳宗元又以自己辩证的思维,继续给韩愈摆利害关系,即,你韩愈不要只看到享受荣华富贵的一面,却忽略了矛盾、斗争的另一面。柳宗元认为,官场不是那么好得意的,也就是说,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权臣面对的是当今的“天下士”,对他们的褒贬(“成败”,指福与祸),即“生杀、出入(贬官出京、入京做官)、升黜”,都必须摆在桌面、现出“显”性。尤其那些贬者,一旦得罪,那就是“敌益众”,有直接的冲突与对立,甚至是头破血流。利大所带来的害大,韩愈,你能逃避得了吗?或者,你能拒绝不见吗?(三)史馆修撰的褒贬,显然害小。柳宗元认为,相对而言,史馆修撰,尽管也需褒贬,但面对的是古人的善恶、操弄的是文字(“名”)的评传。当然会有论争,祸害却不那么大,即,对人身显然不会构成直接的威胁。言外之意非常清楚,柳宗元是在为韩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过程中表明态度的,即,如果韩愈还没有对官场的负面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话,那么,应该是“就”而“非”“避”地做一个史馆修撰。文笔曲折、委婉道出浓浓善意。真是批评归批评、爱护归爱护,我们也被柳宗元对朋友的一片真诚所感动!三从来是有私有畏、利令智昏。韩愈也不例外。且看,他是怎样摆出一系列例子,来证明史学家会有天灾人祸、让他提心吊胆的。他先洋洋洒洒、不可谓不渊博地列举:“孔子圣人,作春秋,辱于鲁、卫、陈、宋、齐、楚,卒不遇而死;齐太史氏兄弟几尽;左丘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司马迁作史记刑诛;班固瘐死;陈寿起又废,卒亦无所至;王隐谤退死家;习凿齿无一足;崔浩、范蔚宗赤诛;魏收夭绝;宋孝王诛死;足下所称吴兢,亦不闻身贵而今其后有闻也”, 然后,总结一句:“夫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自然,被柳宗元猛批一通:(一)史学与死无必然联系。对韩愈所举人物,柳宗元并未全作正面回应,但撷出的几个,足以证明史学与死无关。比如说孔子,身处“时暗”,于是,尽管周游列国,如鲁、卫、陈、宋、蔡、齐、楚等,去宣传政治主张,但难逢明君、不被任用“不能以(用)”,最终,“不遇而死”,当然“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牵连)”; 而范晔,他的家族的灭亡,则是由于受孔熙先谋反案牵连,被灭族的;另外,司马迁,他任太史令时,替降敌将领李陵辩护,惹怒汉武帝,才被处以腐刑;再比如班固,是因为对下人约束不严,得罪洛阳令种兢,后被窦宪案牵连,而遭种兢逮捕,死于狱中;北魏的崔浩呢,是因为主张汉族大地主的势力,并自诩正直,遭鲜卑贵族忌恨,而全家被杀。总之,柳宗元认为,以上这些人,尽管都是史学家,但他们的死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凭什么怪“罪”史学?韩愈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在基本事实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胡乱下结论,这是“甚惑”。(二)史学与盲也无必然联系。韩愈说:“左丘明纪春秋时事以失明”,柳宗元则认为,左丘明是因为生病而导致双目失明的(“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与他写左传、国语也没什么关系;(三)韩愈不要提心吊胆(“不可以是为戒”)。韩愈认为史学家会有天灾人祸,不是死、就是盲,因此提心吊胆、“畏惧”恐慌。柳宗元不能接受,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居其位”;“思直其道”;“虽死不可回也”。首先,既然“居其位”,就要“为官守”(尽到为官的职责)。柳宗元针对韩愈的生怕“不遇而死”,加以引导:“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犹遇且显(达)也”, 给韩愈吃宽心丸;其次,“思直其道。”在这里,“道”是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柳宗元屡次谈及:“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皆非中道”;“是退之宜守中道”;“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既然如此,那么,柳宗元的“道”,究竟指什么呢?我认为,元和四年(809年)的寄许京兆孟容书18中“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可作本证与解读。我们注意到,“志”与“道”相联系,揭示出柳宗元的志向在于念念“不忘”“道”的理想:无过无不及、恰如其分、合宜、合适。 至于韩愈所说的“人祸”与“天刑”(尤其“天刑”,那是“眇茫荒惑无可准”的“鬼神事”),不应该去“思”、更不应该去“恐”(“刑祸非所恐”)。再次,“虽死不可回(头)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柳宗元认为,一旦“道”成为理念与主见(“道苟直”),那么,它就会充满心房,使杂念无空可钻,什么生啊、死的,也就统统会抛到九霄云外。 所以,韩愈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忠于职守、生怕“褒贬”不“当”, 而不是整天提心吊胆、怕这怕那。柳宗元用逻辑的力量,分析、论证,使我们深受鼓舞,也多获启发。四因惧而冷、因怕而懒,也是韩愈的心理障碍。柳宗元一言以蔽之:“怠”。先看韩愈如何说:“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卒能纪而传之邪?”对这种不自觉的言论,柳宗元较了真,实话实说:(一)即使一人,也能记传。柳宗元先承认韩愈没有说错,即,把唐朝二百年(618年813年)以来的文官武将,一一评传,确有难度(“凡言二百年文武事多,有诚如此者”),马上接着说,但还没有到“我一人也,何能明”的地步。在这里,“怠”或不“怠”,是分水岭。柳宗元认为,如果韩愈带头“怠”,说“一人难明”,那么,“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会人云亦云、都不热心,这样的话,历史将永远没有搞清楚的那一天;如果韩愈不“怠”,说“我一人,也能明(纪传)”,即,“孜孜”不倦地把“闻知”写下来,那么,“同职者”、“后来继今者”自然会紧跟与仿效。当大家都“进退(恰如其分)之力史事” 的时候,历史怎么会“坠(丧失)”?怎么会不“明”呢?(二)韩愈不要心灰意懒。针对韩愈有“怠”的倾向,柳宗元把严重后果讲给他听。柳宗元认为,如果韩愈对史学心灰意懒而不严格、不抓紧的话,那就会“徒(只)信人口语,每每异辞”,而且前“怠”后继,韩愈所期待的“圣唐巨迹,及贤士大夫事,皆磊磊轩(飞扬)天地,决不沉没”,必将成为一句空话。对于这样的状况,韩愈能“忍”、能“恣(听之任之)”吗?言外之意很清楚:你既然不愿看到“乱杂无可考”的局面,就应该从源头抓起,即,勤勉不“怠”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五 柳宗元历数韩愈虚荣之心、利欲熏心、提心吊胆、心灰意懒的过程,也是自己批评的、爱护的、坚定的、规劝的真情告白,“无一字放空处”。 他愿意看到韩愈“有志”,而不是让人“督(促)”、 “责(备)”、“(逼)迫”、“(迫)蹙”这样一个被动的角色。但希望大、失望也大,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一)无志导致无才。 柳宗元认为,天子、 宰相最初把“唐之史述”“托”付给韩愈的时候,一定有深意在,即,韩愈有承诺、他们有期待。韩愈这一边,信誓旦旦、志得意满; 天子与宰相这一边,他们之所以任命韩愈为史馆修撰,是因为第一印象好,即,韩愈是一个“史才”,他不但“明”、“智”,而且是“学(者)”、“(文)辞(家)”、“好言论”者、“慷慨自为正直行行(hn hn,刚强)焉”者。但是,现如今,由于利害得失冲昏了头脑,韩愈左观右望;天子与宰相,不得不接受“不果”而终的事实。所有这一切,怎不令柳宗元“痛”心!(二)韩愈要勉为其难。尽管韩愈让柳宗元失望过,但充满爱心的柳宗元,依然寄希望于韩愈:首先,拨乱反正(“更思”),即,把复杂而又繁乱的不良心态,返回正“道”;其次,“可为速为”,柳宗元承认,史馆修撰有难度,但“待”的念头不对、“行且谋引去(打祘不久就辞掉这一职位)”的念头更不对,正确的做法是,“今当为”,即,从现在开始“勉已”,只有这样,韩愈才有资格去勉励刘秀才等“馆中他人及后生”!六 与韩愈论史官书发出不久,韩愈有回信,其中,包含对柳宗元“疑不得实、末即籍者(疑问如不核实,就不记录)缺点的指摘。 柳宗元先接受批评,然后,又认真地写下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并附上段太尉逸事状, 以“破疑不得实之意”。 在这里,我们可见柳宗元自己在修史方面的志存高远与真才实学:(一)柳宗元有史志。在信中,柳宗元回顾了与韩愈曾经志同道合的情景:“昔与退之期为史,志甚壮”,现在,尽管自己“孤(单)、囚(禁)、废(黜)、(禁)锢,连遭瘴疠(疟疾)、羸顿(消瘦困顿),朝夕就死,”但依然“不能竟(终)其业”,即,一定要把那位“遇不可,必达其志”的段秀实太尉,载入史册。(二)柳宗元有史才。 为了写好段秀实太尉,柳宗元懂得自用其才。首先,研究文献。清人赵翼说:“宗元盖尝见国史本传”。 文献中的段秀实,是一个“武人”,并“不闻”名,他充其量是“偶一奋(击)”、“以一时取笏为谅(诚实正直)”;其次,实地调查。对于文献的说法,柳宗元不能认同,他要以自己的努力,更深入地了解并更细致地把握段秀实。于是,他访问。柳宗元说,他不但过去问:“自冠(20岁),好游边(疆)上,问故老卒吏”、“尝出入岐(陕西岐山县)、周(陕西岐山县)、邠(陕西彬县)、斄(陕西武功县)间,过真定(陕西正宁县)、北上马岭(陕西、甘肃一带),历亭(岗亭)、障(堡寨)、堡(堡垒)、戌(瞭望楼),窃好问老校(军官)、退卒(士兵)”,而且,现在还问:“今所趋走卅刺史崔公,时赐言事”、“备得遗事”。 于是,他取物。从崔能刺史处,柳宗元不无所获,他说:“又具得太尉实迹(遗物)”,令他信心大增。于是,他校对。对于调查所得的材料,柳宗元并不轻信,非要“参校备具”、“覆校无疑”、达到“信且著”不可;再次,认真写作。前期的努力没有白费,柳宗元笔下的段秀实,可谓栩栩如生。柳宗元叙述:“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35“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柳宗元描写:“太尉为人姁姁(xx,温和貌),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柳宗元说明:“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qi,满意),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把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柳宗元抒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j,收敛)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柳宗元议论:“太尉大节,古固无有”、“其处心未尝亏侧、其莅事无一不可记”。“深谨” 的态度,使段秀实太尉,“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