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_第1页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_第2页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_第3页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_第4页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北校区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物理 : 教学设计 学科长:杨丽萍审核意见:同意使用签名时间:主备人:孙龙涛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备课组成员:刘永权 杨丽萍 杨庆华 尚朝长 沐宏运 杨正清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内容 (1)压力、压强的概念。(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3)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2、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提升,学生对压力这个词比较熟悉,对其定义并不清楚,大多数学生认为压力是由重力产生,教学中可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压力不是重力,让学生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同时压力和重力的示意图的区别是同学们很容易错的地方。二、教学目标: 1、目标 (1)、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会作压力的示意图 。 (2)、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3)、通过公式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解析“压力”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压力的含义同时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通过公式理解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会解释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事例。三、教学问题分析:让同学留意身边有关压力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压力的作用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同时让学生了解增大压力减小压力的方法,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 揭示教学(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情景,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一)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作压力的示意图。(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p=F/S,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3)通过公式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三)至(六)步(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效果讨论点拨):指导自学1:1、如图所示作出木块对斜面的压力和木块的重力示意图。 2、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吗?重力是压力吗? 3、归纳出压力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概括能力。巡视指导1检查(自学)效果11)作出物块的受力示意图,并分析每个里的作用点。2)压力的作用点:在_,3)压力的方向:_于物体表面并指向_,与重力区分。概括出压力的定义。指导自学2:阅读课本P30到P31页,观察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定义? 3、压强的物理意义? 4、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巡视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21、通过实验得出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 。2、压强的定义是: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各物理量的单位: 。 指导自学3:阅读课本片P31到P32页,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2、解释想想议议是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公式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3通过生活实例辨别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七)当堂训练(10分钟)1_叫压力,压力产生的效果与_和_有关 2、压力的方向总是_,压力的作用效果是。3_叫压强,压强是表示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_。4、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用50牛的压力作用在2平方米面积上产生的压强是_.5用20牛的力,把一个重0.2牛的图钉按入竖直的墙壁,已知钉帽的面积是0.8平方厘米,钉尖的面积是0.05平方毫米,则墙壁受到的压力是_,墙壁所受的压强是_,手所承受的压强是_ (八)课后小结:五、课外作业优佳学案考点基础、综合运用与实践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北校区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物理 : 教学设计 学科长:杨丽萍审核意见:同意使用签名时间:主备人:孙龙涛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备课组成员:刘永权 杨丽萍 杨庆华 尚朝长 沐宏运 杨正清 第九章:压强第二节:液体压强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内容 (1)液体压强的概念。(2)探究液体压力的特点?(3)连通器的原理。2、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提升,学生对压强这个词又一定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压强是由固体产生,液体的压强同学们又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知道怎么解释,在正确理解压强的概念的同时,再理解液体压强就可能简单一点。二、教学目标: 1、目标1、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2、熟练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连通器的原理,能说出常见的连通器。2、解析“压强”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压力的含义同时理解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通过公式会简单的计算液体压强 。三、教学问题分析:让同学留意身边有关液体压力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的教学结论。同时让学生能退到处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 揭示教学(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情景,液体压强的特点?(一)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1、通过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2、熟练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连通器的原理,能说出常见的连通器。(三)至(六)步(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效果讨论点拨):指导自学1:阅读课本P33到P34页,观察“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液体对容器底部、容器壁是否存在压强?为什么?2、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1)目的(猜想)(3)器材及实验设计(4)实验及结论。3、观察该实验,该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引导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考概括能力。巡视指导1检查(自学)效果1液体压强的特点: 。指导自学2:阅读课本P34到P35页液体压强的大小,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讨论并尝试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各个物理量所代表的是什么?及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应用所推导的液体压强计算公式计算课本的例题。巡视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2液体的计算公式: 、各物理量的单位: 。 指导自学3:阅读课本36页连通器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连通器?2、连通器的原理是什么?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有哪些?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3能说明连通器的原理,会列举生活中连通器的应用。(七)当堂训练(10分钟)见课件和动手动脑学物理(八)课后小结:1、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哪些?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各个量的单位?3、连通器的定义?五、课外作业优佳学案考点基础、综合运用与实践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北校区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物理 : 教学设计 学科长:杨丽萍审核意见:同意使用签名时间:主备人:孙龙涛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备课组成员:刘永权 杨丽萍 杨庆华 尚朝长 沐宏运 杨正清 第九章: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内容(1)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列举生活中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及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2、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提升,学生对压强这个词又一定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对生活中压流体有一定的认识,但大气压强同学们又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知道怎么解释,在正确理解压强的概念的同时,再理大气压强就可能简单一点。二、教学目标: 1、目标(1)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列举生活中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及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2、解析“压强”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大气压强的生活实例 三、教学问题分析:让同学留意身边有关大气压强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大气压强的特点 的教学结论。同时让学生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 揭示教学(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情景,大气压强的关系?(一)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1、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列举生活中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及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三)至(六)步(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效果讨论点拨):指导自学1:阅读课本P39页大气压的存在,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生活中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引导学生和生活实例,列举生活中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巡视指导1检查(自学)效果1列举生活中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指导自学2:阅读课本P40到P42页,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托里拆利实验是怎样测量大气压的;原理是什么?2、若把水银换成水,计算需要多高的水柱?3、压强与沸点的关系? 巡视指导2检查(自学)效果2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 、大气压强的原理: 。 大气压强和沸点的关系: 。(七)当堂训练(10分钟)1、盛满水的玻璃杯,用硬纸片把杯口封严,小心地将杯口朝下,纸片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 )A纸片太轻了 B空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力大于水的重力C水把纸片粘住了 D水由于惯性处于静止状态2. 高山上煮饭不易煮熟,如要煮熟饭,下列措施中合适的是( )A.加大火力烧 B.锅上加一个不漏气的盖子C.降低气压,可使水沸点升高 D.都可以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使玻璃管倾斜,那么管内水银柱( ) A长度减小 B高度不变 C高度增大 D高度减小4、在冬天,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下降时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 )A 塞子与瓶口间摩擦力太大B 瓶口遇冷收缩C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D 原先塞子塞的太紧(八)课后小结:1、大气压强的存在2、大气压强的测量五、课外作业优佳学案考点基础、综合运用与实践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北校区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物理 : 教学设计 学科长:杨丽萍审核意见:同意使用签名时间:主备人:孙龙涛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备课组成员:刘永权 杨丽萍 杨庆华 尚朝长 沐宏运 杨正清 第九章:压强第四节: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内容(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2、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提升,学生对流体这个词又一定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对生活中流体压强和流速有一定的认识,但同学们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知道怎么解释,在正确理解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可能简单一点。二、教学目标: 1、目标(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2、解析“流体”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生活实例 三、教学问题分析:让同学留意身边有关流体压强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 的教学结论。同时让学生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 揭示教学(学习)目标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自学效果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当堂训练课后小结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观察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情景,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实验?(一)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三)至(六)步(指导自学巡视自学检查效果讨论点拨):指导自学1:阅读课本P44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流体?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什么?3、飞机的升力产生的原因?4、生活中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例?巡视指导1检查(自学)效果1流体: 。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 。 生活中利用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实例: 。(七)当堂训练(10分钟)1在地铁或火车站台上等候车辆时,要求乘客要离开站台一米以上,其主要原因是( )A车辆过来时风太大B车辆过来时,带来好多飞尘C车辆驶过站台车速快,带动空气流速加快,使人易被“吸”向车辆造成危险D车辆驶过站台车速快,使人与车之间空气流速加快,易将人吹向后倒地2秋天树叶落在路面,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时,路旁的树叶( )A从路旁吸向汽车B从路中间飞向路边C不受影响D只向上飞扬3一艘很大的轮船以很高的速度,从一只小木船旁很近处开过时,小船则( )A很易被大船的气流和海浪推向远离大船处B很易被大船吸过去,而与大船相撞C小木船与大船距离不变D以上都有可能4刮大风的天气,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如果迎风走路或骑车,一阵大风刮来时,我们无法用嘴或鼻子吸进空气,但可以向外吐气,当一阵风过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