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出“经典”-新时期住宅设计随想 新中国50年来的住宅建设无疑是一段可圈可点的发展过程。对其稍加回顾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每隔一段时间,住宅设计中就会出现一些平面形式,它们广为流行,久被沿用,频频占据大量性住宅的主导地位。本文暂且将这些平面称之为“经典”平面。在我国这样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气候、经济条件差异巨大的国家, “经典”住宅平面屡屡能够大行其道,的确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一我们曾有的“经典”1一梯三户五开间50年代中期,在大规模集中建设中出现的第一个“经典”,是一梯三户五开间平面。五开间平面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它结构规整、分户灵活、经济实用、符合国情。这是它能长期占据中国大量性住宅主流地位的重要原因。2一梯二户四开间随着住宅面积标准逐步提高,继五开间平面而起的是四开间平面。四开间平面在1979年的全国城市住宅设计竞赛中集中亮相。它平面紧凑、户间干扰少,也不存在五开间平面中单元通风不良的问题。一梯两户的公摊面积略有增加,但也标志着面积标准提高后户型平面的改善。3大厅小卧式面积标准进一步放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1990年前后,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大厅小卧式住宅。这一时期运用较广的平面,在北方主要是穿厅入卧四进深方案。如此所示的北京“世纪村”小区七号楼平面是这类方案的优秀代表。它进深较大,面宽较小,节地优势明显,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主要厅室的采光通风。90年代前期此类方案一度成为北京等城市新建住宅的主流,其典型性不容忽视。4蛙式大致同时,在成都出现了极富特色的蛙式住宅平面,其后广泛运用于西南地区。美中不足的是,该型住宅平立面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当地老百姓有感于此,戏称其为“蛤蟆满街爬”。一个难得的优秀设计在马不停蹄的大规模建设中被推上了“经典”地位,继而又因此成为笑柄,其过程令人深思。90年代初至今的10年间,我国城市住宅的建设规模与面积标准有了长足进展,建成质量及开发观念,都有超过以前几个时期的地方,唯独在套型平面的发展演进上却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停滞。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面积的住宅平面的比较,可以说明 “经典”的影响至今存在。本质上讲,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经典”住宅平面并不是件坏事。因为“经典”平面往往是广大设计人员经验与学识的积累,又常常是日常设计工作的参照与样板。以上文述及的几个“经典”平面而论,无一不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上乘之作。所以“经典”的出现本属一件可喜的事情。真正值得引起警觉的是,我们被自己创造的“经典”所禁锢,只是将日益宽松的面积指标、日趋优良的设备材料,以及日渐苏醒的居民个性,统统送入经年不变的几进深几开间当中。“经典”住宅越是普及, 住户的居住环境就越是单调。而在单调的住宅及其群体中生活的住户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个性的失落。托马斯。杰弗逊说:“给不同的人以相同的待遇乃是世上最不公平的事情。”我们在住宅设计中忽视了生活中的千差万别,将数以亿计的居民的日常起居纳入有限的“经典”模式之中。二“经典”产生的原因“经典”频频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1过去一个历史时期,为了克服住房极端短缺的危机,在紧迫的大规模建设中常常重复采用整齐划一的平面。2数10年来的职工福利分房体制带来了“绝对平均主义”,极易导致建设机制单一、市场选择缺乏、住宅设计僵化。3我国大量性住宅的面积指标长期由国家掌握,如1980年前后每套建筑面积规定在4050 平方米之间,与之相匹配的小厅式五开间住宅便大批出现。住宅商品化后,尽管面积标准已经放宽,如常见的8090 平方米档次,也多半是“经典”模式。4我国建材、设备及相关物品水平不高,施工方法落后,也导致我们在住宅设计中求新、求变的做法不能实现。5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员为了解决为数众多的居民的居住问题,只能从广大居民的不同需求中抽象出具有普遍合理性的“典型模式”。显然,这个“典型模式”越是具备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共性,就越难包容互不相同的个性。6 一部分开发商有“从众”、“趋同”思想,也是“经典”产生的温床。凡此种种作用,导致一系列看似普遍适用,实则忽视居民个体差异、面目雷同的住宅方案出现。三“经典”之后的思索以人为本的思考方略住宅设计怎样才算以人为本?设计人员应以谦虚的心态,站在居民的角度了解他们实际的居住需求:1 家庭结构的多样不同结构的家庭对于住宅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有别于传统核心家庭的住户骤增,如多代居型家庭,DINK型家庭、SOHO型家庭等。即使就核心家庭而论,个体差异也是不容抹煞的。建筑师们如能将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实态反映到住宅设计中,将有助于跳出“经典”的局限,营造出富于个性的空间。2职业特征的差异居民的职业特征也应在住宅设计中有所反映。荷兰建筑师韦尔夫曾在鹿特丹的莫楞夫莱特住宅区中推行住户参与设计。有一人家,父亲夜里上班、白天睡觉,于是建筑师在与住户协调后,将主卧室与其他房间隔绝,这样家庭成员白天的活动就不会干扰父亲休息。我们应该为公司经理安排单独的会客室,为教师准备安静的书房,为艺术家们设计个性迥异的工作室,为新兴的SOHO一族考虑花样繁多的家庭办公空间。3生活方式的扩展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丰富。交际广泛的业主需要敞亮的客厅与正式的餐厅,平和宁静的家庭则注重保证每位成员的个人空间,观念传统的居民希望卧室都在南面,思想开通的住户喜好贯通的空间凡此种种,又岂是经年不变的几个 “经典”所能容纳设计人员正可依据这些不同的要求,创造不俗的空间。四走出“经典”居民参与的开放设计既然住宅设计源自居民生活而非相反,那么对于建筑师而言,住宅设计的方法也应当逐步走向开放:设计过程可以是有广大居民参与的交互式过程;设计目标应是根据住户需要安排的弹性空间。居民参与的设计过程有多种模式,它们所对应的设计目标也有不同层次。1全过程参与典型实例如日本建筑师中筋修及其设计集体的“都住创”集合住宅系列。该系列10余栋住宅都是由希望共同生活的人们自愿组合的“合作住宅”,从购买土地到建造完工,都是住户们在建筑师的带领下参与完成。由于广大住户的始终参与,他们对于住宅的各种要求都能通过建筑师尽量反映到设计中。以“都住创”9号森之宫为例, 七户人家排列在7层中,但各户布局均不相同。与“都住创”系列类似的大阪DENEB住宅是HEXA设计组的作品。他们依据每户居民的不同要求,在相同的结构框架内设计出各异的户型平面。无疑,住户全过程参与是参与设计的理想模式,最利于创出独具个性的居住空间。虽然因国家制度与土地政策的不同,“合作住宅”的方式在我国难以照搬,但住户参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于我们走出“经典”的努力会有所启迪。2两段式参与与“都住创”的实践相比,荷兰建筑师哈布瑞肯的支撑体理论与SAR设计体系更贴近我国的实际。SAR体系将住宅分为支撑体与填充体。以前述韦尔夫的莫楞夫莱特住宅区为例,住宅的支撑体统一建造,户内填充体则由住户参与设计。在国内,两段式参与在80年代后期已有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无锡支撑体住宅的实践。它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居民参与模式。3菜单选择在居民参与能力不高,或参与对象暂难明确的情况下,可由专业人员提供若干套型方案,编成菜单以供选择。根据国外参与设计的经验,只要居民选择的结果受到尊重,同样能保证他们的有效参与。近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行业资深工程师面试指南及热点预测题详解
- 法律知识培训中学生民法典主题班会动态模板
- 2022年采购主任中层岗位竞聘培训
- 傣家竹楼教学课件
- 动画教学课件制作
- 新解读《GB-T 36761-2018工业用乙二胺》
-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松江九峰实验学校八年级(下)3月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新解读《GB-T 28827.1-2022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通 用要求》
- 新解读《GB-T 6374-2018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 尾柄和衬套配合尺寸》
- 2025年秋季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扎根课堂、走近学生、做实教学-每一节课都值得全力以赴
- 2025年度船舶抵押贷款合同范本:航运融资与风险规避手册
- 2025年《药品管理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新人教版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劳动合同范本【模板下载】
- 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
- 北川羌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北川羌族自治县测雨雷达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2025社区工作者必考试题库(含答案)
- 友邦资讯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山东青岛海关缉私局辅警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