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通县黄家寨中心学校 黎 成 花【教材分析】:本次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此教材的目的是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了解民俗民风民情,继承民间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与整理材料的能力,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西洋文化与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冲击很大,也不会欣赏传统文化,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学习。【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2、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家乡之情。【活动重点】 指导学生能用简洁生动流畅的语言描写家乡的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活动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限乐趣。【活动方法】 自主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美文欣赏法 练习法 评价法 【活动准备】 教师:多媒体,下水作文。 学生:搜集青海的民俗民风民情。【活动用时】 1课时【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听着优美的歌曲,心中洋溢着自豪,是啊,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啊!今天让我们打点行装到我们美丽可爱的家乡-青海采风去!走,到民间采风去,听听家乡山水的足音,感受家乡富有特色的淳朴的民风民俗。二、活动过程(一)、看一看 感受民俗风情(1)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说说家乡有名的自然风光,八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有了解,并能罗列出来青海家乡有名的景点青海湖、鸟岛,塔尔寺、老爷山、日月山等等。(2)说说家乡的风俗民情,如花儿会,秧歌,藏舞,皮影等等。(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说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发现家乡民风民俗的兴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二)、搜一搜 家乡节日风俗1、请学生说说家乡的四大传统节日明确: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列举每个节日的风俗习惯。春节: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清明节: 四月5日左右。风俗习惯:拜祭祖先端午节: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民俗习惯:吃粽子,插杨柳,戴香包等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 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 故称中秋节。民俗习惯:赏月、祭月、吃月饼、偷月饼等。(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唤起学生记忆中家乡的节日风俗,并用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写作兴趣,为浓墨重彩话端午作铺垫。)(三)、读一读品味民俗风韵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笔下的端午节, 并思考问题:怎样才能写出我们家乡端午节的风俗?思考问题:(1)、两个短文分别写了什么事?(2)、两位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叙事的?(3)、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所喜欢的理由。短文一:“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林海音 短文二:“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汪曾祺 2、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3、教师小结:写 法 心 诀 1、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丰富多彩。2、既要叙事,又要写人:既要描绘热闹场面,又要表现人物的风貌;既要有大场面的描写, 也应有细致入微的特写镜头。如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3、主题上要挖掘出节日的内涵,表现淳朴的民风,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4、写作家乡的端午节按什么顺序来写?(时间顺序)(设计意图:欣赏名家的美文,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四)写一写描绘民俗风姿1、选择你喜欢的端午风俗,进行片断描写。教师出示要求,学生当堂练习。题目:我家乡的_端午_节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端午风俗,进行片断描写。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表现你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或节日的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字数100字左右2、互动评价、推荐展评 请互阅同学的作文,选出你喜欢的语段,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如“.”一句写得很美。)(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方面进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感受民风民俗的魅力,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五)出示教师范文 我家乡的端午节 黎成花 说起端午,记忆深处的一幕幕便呼啦啦的浮上了心头,是如此的清晰深刻 家乡的端午节头天便算开始了,初四大早起来,小伙伴们呼朋引伴的到山上去摘杨柳,只见擅长爬树的男孩三下五除二便上了树,当然胆大些的女孩也不甘示弱也窜上了树,于是在兴高采烈中,你一枝我一棵的不一会就满载而归。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房檐上就都插满了杨柳。据说插杨柳是为了驱邪,此时端节的气味就可以闻到了。 家里的妈妈们忙里偷闲地准备好粽叶,洗净剪去硬角,淘好糯米加上红枣,葡萄干等,拿出一些细带来,请上邻居主妇们一起帮着包起粽子,说说笑笑,一串串有棱有角的粽子扎好了。接下来就是下锅煮,待五六个小时后,粽子的香味就飘满了小屋小院了。走在村子里总会不期然地闻到这种特有的香味,让人不禁想起端午节来到了。 五月五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最有趣,这是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穿上新衣新鞋,胸前背上挂着香袋,飞一般出门去,他们聚在一起,夸耀比赛开始了,看!有虎虎生威的兽中之王,有双狮戏绣球,有乖巧可爱的兔子,有盛开的莲花 “呀,好看”“真漂亮”“这是我奶奶做的!” 高兴、惊奇、赞叹、夸耀在孩子们的笑声中蔓延着。 家家户户照例是要在堂屋桌子上,摆上香炉点上香,摆上家里准备的好吃食,如粽子、韭菜盒子等,虔诚而恭敬地,端午节就算正式登场了。饭时一到,家家必定围坐在一起吃着韭菜盒子、凉面凉粉,大人们喝喝小酒,图个顺利顺气。小孩子们吃足了忙着玩乐。当然吃着端午的粽子别有一番风味,挑一个秀气可爱的,快速剥开,沾上白糖,咬上一口,黏黏的,香香的,味道好极了,甜甜的粽子里 包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啊。 吃过饭,一些人会赶着去看花儿会,这端午的赛歌会,成了农家人的盛大节日。男女歌手穿红着绿,云集后山,这里霎时成了歌山歌海,热闹异常。那一声声悠扬的歌声,飘过一山又一山,声声比糖水还要甜。你看,那歌手头戴草帽,穿着草鞋,一身山里打扮,一口浓重的青海乡音,一手放在嘴边。虽然显得有点土气,但农家人的生活是美满的,心情是欢快的,嗓子是圆润的。唱道:“桑木扁担三尺长,挑起歌本到处唱,好歌唱到北京城,万首山歌献给党。” 阵阵歌声招来热烈的喝彩他们的歌声有泥土的气息,有真情,质朴而生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童年记忆多少的喜悦和欢乐啊!可童年记忆中的一切,随着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渐渐地淡忘了,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麦当劳、肯德鸡,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不知道有谁还能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插杨柳品粽子 对于传统文化的逐步消逝,恐怕感到悲哀的不只我一个。但愿岁月的长河冲不尽她的繁华,还能给我们以滋养,留给后人一片思念,一片天空。 (设计意图:教师范文给学生一篇完整的范文,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表达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描写。)三、布置作业题目:(1)我的家乡 (2)我家乡的_节要求:(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表现你家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