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1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2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3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4页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对战士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探索。课前自主学习 1_年苏联开始三年国内战争,为集中_,苏俄实施_政策。 2.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_政策,在农业方面以_取代_,而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山、油田等以_形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苏联为解决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让_和_为其提供资金,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_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读:1920年,苏俄人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思考:你知道这样的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吗? 1实施的背景和目的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采取非常措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特邀主编老师 点评:1. 准确说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能够独立分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 3.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做出你对它的评价。 那年(1918年)我53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我的大儿子斯洛夫在村头开了煤矿厂,小儿子维可夫在城里经营棉布店。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仗。 问:“还得打仗”指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又进行什么战争?2. 列宁的困惑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全球通史3.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普遍义务劳动制 “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4. 第七单元高一年级 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93年前,“一声炮响”, 开创了一个新世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背景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电影海报列宁在1918 列宁:苏维埃俄国被敌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端还有富农的暴动和捷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源被切断了。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1、背景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2、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国有化5. 肩负重担安邦兴国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读课本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形势严峻1、背景(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领域:经济领域 农业:工业:贸易:分配:4、内容 5、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全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一五”计划 ;农业全盘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 理解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 运用 :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对于中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7. 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国内战争时期为何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说出其有何特征? 3、这一政策在战时的效果如何?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课型:新授课 时间:执笔:孙真龙 审核:历史备课组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学习重点 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学习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学法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组长、明确分工。教师将准备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右侧地图是俄国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形势图。仔细观察地图,A地是起义的指挥部 ,1917年11月6日夜晚, 亲临这里领导起义。图中B军舰的名称是 1917年11月6日21时45分这艘巡洋舰发出大炮声的目的是A、向资产阶级统治者示威 B、吓跑临时政府的统治者C、作为震慑敌人的手段 D、作为统一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图中C地是当时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 ,在B的炮声中,起义队伍攻克这一据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领导的苏维埃政府 成立,世界上第一个 (性质)国家诞生。这艘巡洋舰(图中B)今天被陈列在彼得格勒的水上博物馆中的主要原因是( )A、它样式特别新颖、美观 B、它首先吹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号角C、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巡洋舰 D、它是目前装备最先进的巡洋舰“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作为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摘自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上述材料中的规定是在 年提出的。上述材料反映俄共(布)的基本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项基本经济政策的转变有什么重要意义?教师与学生一起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答案。三、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什么?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如何评价?(学生回答)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巩固练习: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B.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C. 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1917年1925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捍卫了苏维埃政权但却无法实现布尔什维克为之追求的共产主义美好设想,下面能深刻说明这一现象的成语是( )。A. 刻舟求剑 B. 南辕北辙 C. 见异思迁 D. 实事求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标志是( )成立。A. 肃反委员会 B. 人民委员会 C. 革命军事委员会 D. 五人党总部下列事件中,促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的有(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A. B. C. D. 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B.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 民族解放运动 D.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A.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 B.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C.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后 D.苏联成立后五、课堂小结: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六、教、学反思:第2课 苏联的崛起课型:新授课 时间:执笔:孙真龙 审核:历史备课组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五年计划的实施; 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二)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学习重点 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学习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学法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对号入座创造风镐采煤世界记录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开始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高度集权,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A、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 B、斯达汉诺夫( )C、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被暗杀( ) D、斯大林模式( )论从史出阅读下列材料: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取得什么成就?想一想毛泽东说过的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与学生一起订正,并用多媒体出示答案。三、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1936年苏联宪法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