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山水寄情的诗乡宜昌》.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山水寄情的诗乡宜昌》.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山水寄情的诗乡宜昌》.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山水寄情的诗乡宜昌》.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寄情的诗乡宜昌导学案 秭归县实验中学 权贵英 整理一、资料助读【“诗乡之源”材料】1、山鬼: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九歌的第九首,据说山鬼系一女性山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薜(b)荔兮带女罗。既含睇(d)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音“离”)。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上(音“互”)。杳(yo)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dn忘归,岁既晏兮孰华(通“花”)予?采三秀兮於(音“巫”)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n啾啾(jiji)兮狖(yu)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2、介绍滟滪yn y歌:在白帝城下瞿塘峡口,有一庞然巨石,兀w立江心,砥柱中流。这就是古来船工望而生畏的滟滪堆。船工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f,瞿塘不可触。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3、了解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s):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zh),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假借为癙,实为鼠,忧思之意)。江有沱(tu),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大司命、东皇太一、东君、国殇-爱国诗、河伯、礼魂、山鬼、少司命、湘夫人-思念诗、 湘君、云中君)、九章(橘颂、惜诵、思美人、悲回风、惜往日、抽思、涉江、哀郢、怀沙)、天问、招魂、大招、远游、卜居、渔父屈原既放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373句,2477字,可谓宏篇巨制【黄声笑】191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黄声笑出生于长江边西陵峡口的宜昌城。等到黄声孝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里仍旧穷得叮当响,一家人就挤在江边一个自己搭的小棚屋,冬不挡风,夏不遮阳,“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滴滴哒哒,冻的风雪挤进来,饿的老鼠逃出去”。解放前,他是一个大字认不到几个的下力人,比扁担倒下来连个一字都不认得的大老粗强不到哪里去,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他几年下来断断续续凑起来算是读了两年私孰,宜昌城解放时,已经三十一岁的他小时候认得的几个字差不多都还给先生了,等同于文盲,更谈不上文化人。他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大字认不得几个的码头苦力日后能走上中国文坛,成为一名能提笔作诗的文化人。在长江码头劳动现场, “杠子伙计”们特别喜欢听黄声孝的顺口溜。这里还有一个典古,有一天他和他的一帮伙计们从坡上搬榨菜坛子到船上,是运到重庆去的,因为榨菜坛子两头细,不好搬,搬的过程中破损比较多,他在轮船货舱的甲板上用粉笔写下“榨菜坛子两头细,中间像个大肚皮,搬它蔑篓要抓紧,照呼抽筒掉下去”,伙计们按照这个方式装卸,大大的减少了破损,榨菜坛子运到重庆朝天门码头后,打起坡的重庆装卸工人看到货舱甲板上用粉笔写下的顺口溜,觉得很有启发,就照这个方子操作,榨菜坛子一个都没破损,他们很感激,又不知是谁出的主意,为了表示感谢,他们写了一封信到宜昌报社要求查出是谁出的好巧门,找到后一定代为感谢。报社的同志很快了解到是宜昌码头工人黄声孝写的,他们又听了一些工人反映的情况,很感兴趣,当即找到黄声孝现场拍板要他做宜昌报社的通讯员,黄声孝说我们的工作忙得很,哪有时间给你们送信,把两个报社的同志逗乐了,“不是要你送信,是要你给我们的报纸写文章,写诗歌,就像你在甲板上写的一样”,他似呼听明白了,心想我哪有这个本事,还蛮“谦虚”的答复人家“我是个大老粗,认不到几个字,没有什么文化”。第二天装卸队的领导就通知他到宜昌报社去一趟,他就是这样走上写作的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走到灯灭。宜昌日报是黄声孝走上文坛的发现人,推荐人,引路人,是第一个看好黄声孝的伯乐。尤其是一些老报人如陈补、啸海这些秀才们给了他无私及一辈子受用的帮助。他身边常备有一个小本子,自己取名叫万宝归宗。平常在群众中听到一些生动性的语言和俏皮话,或是在他脑中忽然蹦出的佳句,赶紧记在本子上。一首首诗,就是这样积累、创作出来的。黄声孝的一百首现场鼓动快板诗,觉得非常新鲜,非常亲切。他就是用现场鼓动,为他身边的工人兄弟服务,为生产服务 。“一根杠子一条绳/一声号子一把劲/一阵汗水一仓货/一生劳动一生荣 ”写出了码头工人的质朴, 宣传了劳动光荣这个道理。有一次正在卸米,天空乌云密布,马上要下雨了,为了不让国家的财产受损失,他顺口喊出了大家快快站拢来/快把油布都打开/马上就有大雨到/不让大米遭雨灾”,195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诗集装卸工人现场鼓动快板;1958年底,刚成立的宜昌市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个诗集黄声孝诗选,文汇报当时载文给予较高的评价。195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个诗集歌声压住长江浪;1959年,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四个诗集鼓起干劲来。1959年,宜都工业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声孝、习久兰等人的合集大跃进诗选。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他的唱一唱三峡(二首):“一条白龙锁江河/巨浪卷起水晶坡/上滩不见下滩水/只见半桅进银河/铁头冲断水门槛/铜扇飞转过漩涡/汽笛三声爬上滩/飞过天险新滩河”。工人日报发表了他的四川行:其中的重舟腾云上蜀道写到:“冲破激流千层浪/拨开南北乱石礁/轻凡抖起峡谷风/重舟腾云上蜀道”。“绣山山献五金矿/绣水水灌万渠流/绣树树茂青山绿/绣花花开织锦绸”(绣峨嵋 )出生是无法选择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1994年12月18号晚上,长期生病的黄声笑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他的亲人,黄声笑走了,他的子女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长江泣东流带走一支笔,大地哭西归背来几摞书。【习久兰】习久兰,1929年9月出生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镇合子坳村。历任生产大队、公社干部。1953年,村里在办互助组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叙事诗,名叫老婆婆入组。这首叙事诗长达126行,可以读,也可以演唱,于1954年3月25日公开发表在宜昌农民报第三版头条位置。从此,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萌芽、民间文学、长江文艺等知名报刊上发表山歌作品1000多首。1964年出席青年业余作者大会。1965年,他与刘不朽同志一道,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会上,他用即兴创作的一首山歌,作为发言稿,表达了亿万农民的真情实感。幸福想起党的恩,日晒想起云遮荫,落雨想起伞遮身,口渴想起清凉水,天黑想起指路灯,幸福想起党的恩。山里人望天安门隔山隔岩又隔岭,隔江隔河又隔村,爱党红心隔不住,几回梦里上北京,醒来喜看北斗星。越冬牛羊望草青,河边杨柳望新春,八月布谷望谷黄,五更鸡叫望星晨,山里人望天安门。【刘不朽简介】刘不朽,男,汉族,1933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武穴市花桥镇花桥村。1949年家乡解放后,离开中学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在部队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并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以诗歌创作为主,兼写歌词、散文、小说、影视文学、文学评论、文化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诗歌成名而走上全国诗坛,在诗歌界具有一定影响。在湖北,有“黄(声孝)、刘、管(用和)、习(久兰)”之称。196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并加入中国作协武汉分会从事文学创作50年来,共发表(含电台、电视台播出)各类文艺作品500余万字,计有葛洲坝交响大合唱(歌词作者)、高高的坛子岭(散文)、二南新篇(学术论文)等 30余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先后出版的著作有:1、山寨水乡集(短诗)(与人合作)湖北人民出版社1963年2、歌满山乡(短诗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77年3、金翅鸟(叙事长诗)长江文艺出版社1979年4、三峡风景线(短诗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5、三峡之恋(短诗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6、山之韵(短诗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7、三峡梦三峡潮(歌词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8、刘不朽文集(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9、三峡奇闻录(报告文学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10、三峡移民行(报告文学集 与人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1、三峡奇石(画册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年【谭光沛】(19191991) 男,秭归县屈原镇人,农民诗人,第一届“骚坛”诗社社长。1919年,谭光沛出生在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今屈原镇屈原村)。自幼读私塾9年,15岁开始务农,兼做篾匠活,当地称之为“竹背筐土专家”。他农忙耕作田间,农闲以篾匠手艺串户于村寨。自幼跟随哥哥谭光旭学习吟诗作对,所作诗词弥漫乡土气息,被誉为“农民诗人”。谭曾任县第二届政协委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员、湖北楹联学会理事、黄冈东坡赤壁诗社社员、屈原诗词学会名誉理事、县屈原诗社名誉社长。1982年,谭和杜青山、徐正端倡导恢复“三闾骚坛诗社”,被推举为社长。当年五月端阳,谭光沛应邀出席全国在秭归举行的首届“屈原学术研讨会”和“端午诗会”,他登台吟诵他的诗作八声甘州端阳观龙舟竞渡唁哀屈公。吟诵结束,著名诗人严辰紧紧握住谭的手称赞:“韵味十足啊”。经新观察报道后,谭自此声名远扬。谭不仅诗、词、楹联较佳,且书法也有一定修为,其大楷苍劲有力,草书别具一格,被誉为三闾大楷、草书之秀。谭一生写的骚体诗词近千首,楹联数百幅,诗词在国内报刊发表出版100多首。文汇报、瞭望、新观察、湖北日报等国内大型新闻媒体对其的事迹均作过大量报道。1991年12月11日,谭病逝,享年72岁。去世第二天,诗友徐正端(后接任社长)赋诗哀悼:“句不成兮韵不聪,沛翁撒手赴幽宫。长庚星坠毁诗铎,点卯阎罗作锦童。五指云披抛冷露,三闾鹤唳动悲风。骚坛墨迹谁能继,后启新声在眼中。”【徐正端及其作品】位于中国中部三峡库区的湖北省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一座坐北朝南,飞檐高翘的庙宇屈原庙。屈原庙里住着两个“人”:一个是屈原(塑像),另一个就是义务守庙20多年的老人徐正端。1929年出生的徐正端,民国时期毕业于秭归师范,后一直在屈原村小学当语文老师。1990年,退休后的徐正端住进屈原庙,义务为屈原“守灵”。20多年来,他没有离开过屈原庙。守庙的日子,除了打扫卫生、开门纳客,徐老每日的“功课”就是在庙前的大树下、卧室内、塑像前吟唱诗祖的离骚、天问还有当地农民诗社骚坛诗社社员们悼念屈原的诗作。吟唱之余,徐老走进屈原庙左边厢房内,在简陋的木桌上展纸挥毫书写屈原的名篇佳句。在徐老的心中,一年有两个最神圣的日子。一是屈原的生日正月初七,二是端午节五月初五。每年的正月初七,徐老早早地起床,为屈原烧香敬酒后,来到庙前放响一串鞭炮,祝福庆贺;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忌日,骚坛诗社的“泥巴腿子”诗人们到庙里聚会吟诗的日子。骚坛诗社又称三闾诗社,社员全部由屈原故里的农民组成。据归州志记载:“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结社骚坛”,但这个民间诗社在民国初年中断。1982年5月5日,屈原村骚坛诗社“重起炉灶”,从社长到成员20余人,清一色的农民。 每年端午节这天,徐正端总是早早起床,他在厨房里准备茶饮和酒馔,以迎接那些日思夜想的诗友。当敞着衣衫、卷着裤管,戴着草帽,叼着旱烟的诗友们陆陆续续从崎岖山路上走出来的时候,他总是兴奋不已。郝大树、李盛良等“泥巴腿子”诗人们咕咚咕咚喝过茶,大口吸过烟后,开始拿出带着泥土清香的褶皱诗稿,激动地吟唱起吊屈原、颂忠魂、玉米映碧天等讴歌、凭吊屈原的诗词,不时有几位诗人一时兴起即兴赋诗,满堂喝起彩来。赋词、贺诗、吟诵,呼唤屈原魂魄归来。这是屈原故里的人们“孝敬”诗人的最佳方式。 据统计,骚坛诗社明清存稿约1000首,1982年至今,社员共写各种诗词4000多首。 诗会结束后,徐正端把骚坛诗友们的诗稿收起来,用毛笔楷书认真誊写,装订成册。15年来,他已将骚坛诗社成员的诗稿整理装订了10册,他整理的吊屈原专集有一千多首诗词。他把这些自编的诗集存放于屈原庙大厅两侧的玻璃柜里,希望能正式结集出版。他在收集整理“骚坛”诗人诗稿之余,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古诗词创作。多年来,他创作了古诗词500多首、楹联1000多幅,其中吊屈原、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