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之光2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之光2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之光2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之光2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之光2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山东专用版(岳麓版)知能训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之光2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2有人提出这样的质问:“罗马教皇有什么权利强行规定波西米亚农民与英格兰自由民必须用哪国语言祈祷,必须以何等精神学习耶稣的教诲,必须为自己的放纵付出多少的代价”这里的“人”最可能是()a古希腊的智者 b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c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 d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3(2012临沂月考)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他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对加尔文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再现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面c否定对教皇的盲从d肯定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地位4(2012湖州质检)“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的思想是()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教会权威6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他们的思考更侧重于()a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与上帝直接对话c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批判神权统治7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当时英国的制度:“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这些权利乃是: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用笔向国家提意见的自由”后来该书被查禁。哲学通信被查禁的原因在于()a抨击了法国的专制制度 b夸大了英国制度的民主性c法国与英国的关系紧张 d伤害了法国的民族感情8伏尔泰赞扬中国“几乎没有丝毫地虚构和奇谈怪论,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反映出的主张是()a倡导君主立宪制 b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c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d反对古典希腊文化9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10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11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契约论 b人民主权说 c三权分立说 d天赋人权说12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根本对立造成的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手段不同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路德始写小册子, 包括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这事之后,使得教皇大怒! 教皇将路德事件在枢机会议上提出来,经过深长讨论之后,在1520年6月对路德颁布诏谕,正式宣判路德,并且限定他在六十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就要遭到开除教籍的处分。材料二路德在还没有得到罗马当局的这种决定之前,曾写信给朋友说:“我已经痛下决心,无论罗马当局如何处理,我都满不在乎了。”这段时间内,他所散布的著作和言论中,声明他的理论是: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当祭司;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皇帝和王侯比教宗更有召集大公会议的权力,等等。材料三当教宗的诏谕送到了他手上时,他为了表示轻视,就在威丁堡大学的教堂内,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将诏谕烧毁。1521年1月,教会正式开除路德的教籍。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丁路德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引起“教皇大怒”的原因有哪些?(6分)(2)面对来自天主教会的压力,概括材料二中路德的态度与主张。(4分,不得抄袭原文)(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支撑马丁路德敢于轻视教宗诏谕的力量是什么?(4分)路德的举动会产生哪些影响?(4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伏尔泰认为, (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材料三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以上材料均摘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由兴起到衰落的百余年间,大体相当于中国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16611799年)。“哲学家”,在18世纪的法语中,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理由。(8分)(2)结合清朝17、18世纪时期的有关历史,简要说明你同意伏尔泰或孟德斯鸠看法的理由。(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不同的原因。(8分)答案及解析1【解析】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材料中“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说明,对于宗教改革而言,a、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的信息可以排除b项。【答案】d2【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主要是对教皇的权威提出质疑,即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以建立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教会,这是宗教改革的基本内容,故选c。【答案】c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尔文与马丁路德都是宗教改革中的代表性人物,都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权力,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d项是错误的,符合题意。【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解读史料的能力。观点强调的是认识上帝但不需要问别人,这就体现了马丁路德“信仰得救”、主张直接与上帝对话,无需教会的中介,但他并不反对神的存在。【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认为,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在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选d。【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指的是启蒙思想家,a是古希腊人文精神,b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d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内容,c项符合题意。【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描绘英国的制度实际上批判了法国的专制制度。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是法国政府所不允许的。【答案】a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可以看出伏尔泰是理性地反对封建神权。材料中并没有涉及a、c、d的有关内容。b项正确。【答案】b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欧洲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建立可以有效制约权力腐败的国家体制,这就是他们勾画的未来资本主义的蓝图:国家权力之间有效制约和平衡,故选c。【答案】c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行政权力受任者的产生与撤换是由人民意愿决定的,这说明官吏行使权力被置于人民监督之下,选d。【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归纳思想家主张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应由社会人民联合起来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这“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故选a。【答案】a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能力。康德反对革命手段,认为应用申诉的手段进行解决;卢梭则主张通过暴力手段解决,两者在获得自由平等的手段上的看法是不同的,选b。【答案】b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路德的“小册子”对教皇和教会进行了全方面的批判,侵犯了教会的利益。第(2)问,通过“满不在乎”和他的理论即可得出其主张和态度。第(3)问,“全体学生”说明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其理论可得出力量来源;其影响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案】(1)路德的活动在政治上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在经济上损害了教会在德意志的盘剥;在信仰上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2)态度:不在乎天主教会的处罚,反对教会的态度更加坚决。主张:教会成员一律平等;人人可以读圣经;世俗权力高于教权。(3)力量:一是来自内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或者他依据因信称义,感到自己得到上帝的支持);二是有来自世俗力量(或诸侯、学生、民众)的支持。影响:在欧洲信仰领域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欧洲开始了广泛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新教的大量出现。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伏尔泰的看法是认为中国的君主比较开明,理由从材料一“哲学家、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用以褒奖善行”等信息中归结;孟德斯鸠的看法是中国皇帝实行的是专制统治;理由从材料“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中归结要点。第(2)问是开放性题目。注意只能同意一种观点。理由要对应观点。第(3)问,看法不同的原因一是从材料三中可知二人对中国了解的程度有限;二是从二人政治观点的不同角度分析。【答案】(1)伏尔泰:开明君主制。理由:皇帝仁慈、贤能、讲道德;法律与伦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