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__.ppt_第1页
人类学概论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__.ppt_第2页
人类学概论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__.ppt_第3页
人类学概论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__.ppt_第4页
人类学概论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__.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九章游猎 游耕与游牧 游猎 游耕 游牧 2 第一节游猎 古今游猎生计方式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存问题 3 一 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一 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游猎的生活习惯实际包括捕猎和采集 huntingandgathering 在一起的联合觅食方式 指以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物 猎捕动物的办法获取食物的生计行为 其生活地点常常游移不定 4 约1万年前 即地球上出现农业耕种和家畜饲养之前 游荡的狩猎 采集者曾广泛存在于除南极大陆之外的整个世界 5 20世纪60年代 国外人类学对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 如昆布须曼人 theKungBushman 爱斯基摩人 Eskimo 和澳洲土著 AustralianAborigines 中国人类学家也已经对仍卷入采集 狩猎 含渔猎 生计活动 或部分活动 的赫哲人 苦聪人 拉祜西 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等发表了调研报告 6 二 队群的特征 游猎者的群体组成规模多样且形式灵活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 想有效采集植物和猎捕动物 50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生活 为了将这些小群体与人类其他适应行为中的各类群体单位分开 人类学家使用队群 band 这个词指代该类合作生产与分享资源的族群 7 队群规模随着食物 水流等可用资源数量与状态而变化 人口过多将导致资源短缺 过少则会影响游猎和采集的收获 为了将队群人数控制在适当范围 一些地区的人们采取队群分裂 fission 杀婴 以及一些保持低生育率的办法 平均主义是队群的重要特征 8 二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环境决定论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 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 文化与环境的重要程度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文化生态学 culturalecology 则关注研究人类的行为模式 9 d 10 二 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文化核心是基本特征 具有由地方的生态适应和相似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而来的相似的功能上的相互关系核心特征相同的文化可划归同一文化类型 后来的研究者将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理解为各种社会文化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水平 级别 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互相作用有不同水平 11 三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要点 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解释要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 验证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调整适应是否需要特定行为 或者说人们的反应是否可以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12 第二 提供一种包括三个步骤的方法 1 分析生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分析与具体生计技术配合的行为模式 3 确定具体生计系统具有的行为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其他因素 13 所谓的文化生存是指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干预状态下 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 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益 与文化保护 culturalpreservation 的差别 前者是以某一文化本身为主体 强调的是该文化的生存及权益后者则是外部力量对某一文化进行保护 14 第二节游耕 小型园艺农业游耕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中国境内的游耕 15 一 小型园艺农业 约12000年前 中东美索不达米亚 Mesopotamia 已经出现以小麦和大麦为主的农作物1997 亚洲 非洲的农作发展时段几乎与此同步 生计方式的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生活和技术的影响远远大于以前发生过的变化 16 二 游耕 一 游耕的特点和技术 游耕 shiftingcultivation 俗称刀耕火种 slashandburn 是指在一片土地耕作一年或几年后便丢弃转移的农耕模式 刀耕 是相对于 锄耕 和 犁耕 而言 指用刀砍伐树木而非用刀耕作 游耕者使用简单而实用的工具 如削尖的木棍 石锄 刀和斧等 以砍伐 火烧等方式清理自然植被 再人工粗放撒种种植农作物一至三年 随后游移到新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砍烧的种植过程 17 二 游耕和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 1 游耕生活群体 村寨 规模扩大 定居时间更久 2 家族和血亲群体更为明确土地占有 所有与让渡的规矩 18 三 游耕是人类最佳生计方式之一 一 重新认识游耕 康克林游耕农业存在着复杂的农业体系 具有完善的农艺管理 并且单位劳动力投入能取得相当高的回报游耕实际上是人类适应热带和亚热带林地生态环境的最佳产食方式之一 19 二 生态人类学的人与环境关系论 拉帕波特和维达人类学家应采纳生物学单位 比如种群 生态系统等 作为研究单位研究主题也可以用跨学科的术语表达期望在生态学框架下 运用共同的分析单位 相似方法和共同范式 促进群体研究和系统分析 提高人类对于环境适应性的理解 20 四 中国境内的游耕 中国境内的游耕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南部海拔600米至 1800 米的亚热带山地和丘陵地区刀耕火种是 他们适应利用森林环境和森林资源的表现形式 21 第三节游牧 游牧生计方式游牧生态学的解释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22 一 游牧生计方式 一 游牧生计方式分布在全球不同环境中 绝大多数牧人依赖自然生长的草场提供生计基础 放牧着牛 骆驼 绵羊 山羊 驯鹿 马 美洲驼 南美羊驼 牦牛等各类群居动物 并依靠畜类提供的肉 奶 奶制品 毛等产品维持生计和生活 23 随季节变换的迁移并非漫无目的通常炎热季节迁往地势高处 寒冷季节转至低洼背风的谷地诸多文学作品充满诗意地将他们描绘为 逐水草而居 24 二 游牧模式与畜牧经验方式1 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1 水平移动 horizontalmigration 2 季节性移动 transhumance 25 2 畜牧经验方式牧人们将劳动力投入到饲养 照料牲畜 并努力提高其繁殖力和存活率 除放牧牲畜外 牧人们加工制作奶 毛 血等各类畜产品 或者利用牲畜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 牧人们掌握保持畜种比例 转场等行之有效的畜牧经验方式 与自身所处环境保持着适应关系 26 三 游牧组织 随季节而迁移的特性使牧人们必须精心计划 根据性别和年龄决定部分成员居留在定居点 需要某些方式决定谁的牲畜可以在哪片草场放牧 即牲畜对于土地的使用权等问题游牧生计方式的必要性 如迁移 游牧管理 规范草场使用权等的需要 决定了牧民们如何组织自身 27 1 努尔人的裂变世系系统 segmentarylineagesystem 2 哈萨克族的 阿乌勒 28 一 游牧方式生态评估在干旱和寒冷地区 游牧生计方式拥有农耕无法比拟的优点 可以通过家畜间接而充分地利用野生资源 生存危险降低 29 1 生态学的 10 规则 2 东非家畜联合体 30 三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游牧是人们以文化的力量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单纯的适应 具有非常精巧的平衡农耕则以生产力的稳定与地力的持久为特色 而后者则有一种稳定的平衡 31 巴斯 FredrikBarth 系相邻族群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可以理解为小生境 niche 即 每一个 群体在整体环境中的位置 它与资源及与竞争者的关系虽然两个群体能够共同使用同一区域 但是军事上更强大的群体可以使另一群体迁移他处 后者不得不去适应另一套资源 32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队群 试总结游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特点 2 谈谈游猎社会急剧变迁过程中的文化生存问题 3 人类学如何重新认识游耕生计方式 4 谈谈中国境内过去和现在存在的游耕类型 5 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什么是转场 6 谈谈东非游牧畜群规模发展最大化的人类学解释 7 举例说明农牧地区交接处的社会文化变迁状况 33 推荐阅读书目 1 林耀华 切博克萨罗夫 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 载林耀华 民族学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2 全国人大民委办公室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旗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的社会情况 1958 3 秋浦 鄂伦春社会的发展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 4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云南省怒江独龙族社会调查 材料之七 1964 5 林耀华 庄孔韶 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 6 中国人类学会 人类学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7 尹绍亭 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 云南刀耕火种研究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 34 8 尹绍亭 人与森林 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9 英 埃文斯普理查德 努尔人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 人类学的趋势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1 刘源 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 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 2004 12 吉尔格勒 游牧文明史论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13 RichardLee andIrvenDeVore eds 1968 MantheHunterChicago Aldine 14 RichardLee 1979 The KungSa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5 JulianSteward 1955 TheoryofCultureChange TheMethodologyofMultilinearEvolution Urbana 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 35 16 MarshallSahlins 1972 StoneAgeEconomics Chicage Aldine 17 White JohnPeterandJamesF O Connell 1982 APrehistoryofAustralia NewGuineaandSabul NewYork AcademicPress 18 RoyRappaport 1984 PigsfortheAncestors RitualintheEcologyofaNewGuineaPeople NewHaven CT YaleUniversityPress 19 EmilioMoran 1982 HumanAdaptability AnIntroductiontoEcologicalAnthropology WestviewPress Inc 20 GarrickBaileyandJamesPeoples 1999 Intro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