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4.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时训练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4.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时训练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4.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时训练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选择题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推翻专制统治b.实现民族独立c.建立民主政治d.发展资本主义解析:“驱除鞑虏”是民族主义的内容之一,即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创立民国”的意义,d项是三民主义的目的。答案:b2.资产阶级土地纲领“平均地权”规定,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a.地主所有,私人独享b.原主所有,不得侵犯c.集体所有,大家分享d.国家所有,国民共享解析:“平均地权”是指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规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a.民本主义思想b.民族主义思想c.民权主义思想d.民生主义思想解析:孙中山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说明他关注当时的民生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a.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b.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解析:三民主义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从而成为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5.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族。”这表明他()。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d.不主张革命解析:“西人之祸”“烈千万倍于满族”等信息,说明章太炎看到了三民主义“反满”但不明确“反帝”的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6.右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a.积极投身维新变法政治运动b.领导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c.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d.正式提出并发展了三民主义解析: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反映了孙中山不断追求政治民主的精神,故d项符合题意;孙中山既没有参加维新变法和北伐战争,也没有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7“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与权利。”这反映出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a.反对民族压迫b.反对帝国主义c.反对满洲贵族d.反对君主专制解析:以反帝作为享有民主权利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反帝要求,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解析:孙中山主张由国家经营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反映了他提倡“节制资本”的思想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请完成:(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二中“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等信息,按照不同时间以及孙中山思想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应结合所学知识,从联系与区别两个角度回答。答案:(1)19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