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外来人员适用取保候审之探索 【内容提要】 外来人员犯罪诉前羁押率高和捕后判轻刑率高的特点,反映出外来人员的取保候审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其主要原因来自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环境等多个方面。保障外来人员的取保候审权利,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无罪推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需要,也是实现取保候审的人权保障功能、降低诉讼成本的需要。采取扩大适用范围、放宽担保条件、落实保障措施、强化风险评估、加强保后监管、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取保候审权利。Large proportion of temporary custody and light punishment after the arrest applying to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the migrants reflects the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of the migrants right of recognizance on bail, main reasons of which include the intention, competence and environment of law enforcement. To safeguard the migrantsright of recognizance on bail may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r justice with mercy, the principles of innocence presumption and equality, and realizing the system function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nd reducing the proceeding costs. The migrants right of recognizance on bail shall be guaranteed by several measures such as expanding the applicable scope, broadening the condition of bail, carrying out relevant steps, strengthening risk evaluation, enhancing the surveillance, and establishing the long term mechanism.【关 键 词】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保障/实证研究migrant/recognizance on bail/right safeguard/experimental study外来人员取保候审难,是近年来法学专家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实务部门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就是基于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的实证分析,希望能为研究如何保障外来人员的取保候审权利提供参考。一、外来人员取保候审难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家港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2007年,该市户籍人口86万,而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员已超过60万。外来人员在对该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2005年至2007年,该市刑事犯罪总人数为4870人,其中外来人员3671人,占75.4%。与犯罪的本地人相比,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外来人员呈现出“两高”的特点:一是诉前羁押率高。2005年至2007年,公安机关移送张家港市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嫌犯罪的外来人员羁押率高达90.5%,其中外省籍犯罪嫌疑人羁押率为93%,江苏籍外来犯罪嫌疑人羁押率为86.5%,而本地籍犯罪嫌疑人羁押率仅为56.2%。 二是捕后判轻刑率高。三年来,被羁押的3323名外来人员最终有2008名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轻刑,占总数的60%,其中231人适用缓刑。 对大部分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并不严重的外来人员采取羁押性强制措施,增加了羁押成本,浪费了诉讼资源,与公正高效的诉讼价值追求和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都不相符。表1、表2是2005年至2007年的数据,在此期间,张家港市检察院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在2005年以前,外来人员犯罪诉前羁押率高和捕后判轻刑率高的特点更为突出,反映出外来人员在强制措施的适用上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一部分外来人员的取保候审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那么,导致外来人员取保候审难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从执法人员自身层面看,有两个原因:一是执法理念保守。取保候审不仅是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更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免受羁押的合法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一部分执法人员执法理念保守,片面强调逮捕的侦查保障功能,忽视取保候审的人权保障功能,有的甚至把逮捕作为刑罚手段,认为只要涉嫌犯罪就要捕人,捕人才能体现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这种“以捕代侦”、“构罪即捕”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二是执法能力不强。刑事诉讼法第51条关于“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和第60条“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的规定比较原则,没有细化的客观标准。在实践中,是否采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案人员的自由裁量,一部分执法人员对如何适用“有逮捕必要”把握不准,往往抱着“求稳怕错”的思想,对可捕可不捕的外来人员一捕了之。从执法实践层面看,有四个原因:一是外来人员取保候审脱保风险大。外来人员取保候审后可能脱保,导致诉讼成本急剧的增加是实践中司法机关不愿对即使犯轻罪的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张家港市2005年至2007年移送该院审查起诉的未被羁押的873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中,有7人脱保。其中4人为外省籍,2人为江苏籍外来人员,1人为张家港籍。脱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司法成本,影响了诉讼进程。“对外地人员适用取保候审风险大”由此成为一种强势的推定,在许多办案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形成“可捕可不捕的逮捕,可保可不保的不保”的固有观念。二是办案考评机制不合理。在公安机关内部,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绩效管理模式,一般称之为“目标考核”。考核从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出发,将逮捕率列为主要内容。侦查人员为了在考核中占据优势,一般不会去仔细审查犯罪的外来人员有无取保候审条件,而是直接报送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另外,在实践中,对无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办案人员一般不会受到任何处罚。而如果由于不逮捕而造成当事人上访、闹事、自杀等不良后果的,办案人员则会受到责难和纪律处分。因此,部分办案人员就以作出报捕、批捕决定排除承担不捕责任的风险。三是受社会民众误解的影响。在老百姓传统的、感性的法律意识中,羁押是与定罪判刑联系在一起的,羁押就是一种处罚或者说是定罪、科刑的预演。虽然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取保候审是一件极其正常合法的事,但是很容易引起被害人的非议。有的被害人往往误认为适用取保候审就是放人,甚至误认为办案人员收受了当事人的礼物而办人情案、关系案。因此大幅适用取保候审,嫌疑人大量回归社会,对被害人及一般公民将可能产生一定的不公正及不安全感。在这样的压力下,办案人员宁愿选择羁押而不是取保候审。四是外来人员缺乏取保候审的保证条件。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为保证金保证和保证人保证两种,而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没有足以提供担保的财产,也提供不出符合条件的保证人,缺乏取保候审的保证条件。二、保障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的法理基础及现实必要性首先,无罪推定原则是取保候审制度的法理基础。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有罪。无罪推定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在诉讼过程中不应当将受到刑事追诉或者审判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作犯人看待,应当给予其无罪公民的一切权利,包括应尽量避免剥夺其人身自由,即尽量不对其采取羁押措施。取保候审制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促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与一般公民同样的自由权。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将非羁押性候审的理念植入头脑中,在适用保障诉讼的强制措施时既要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又要重视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下,执法人员要树立“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思想,改变把强制措施作为侦查内容的观念,在理念上把侦查与强制措施区别开来。对犯罪的外来人员,我们不应再把能否最终被定罪判刑作为出发点,而应重点考虑不羁押能否有效防止“社会危险性”。如果确定“社会危险性”非常微小,那么,就应该充分考虑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可能性。其次,保障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是体现强制措施应然功能的要求。正如有学者所言:“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功能的实现,在于行动中的法律。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也是如此,不仅应当研究刑事诉讼法律条文本身,而且应当研究其功能,研究其功能的实现。”我们在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适用何种强制措施的过程中,应当实现强制措施的基本功能。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的功能,除了保证诉讼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这与逮捕强制措施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司法实践中“高押低保”状况的长期存在,反映出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的应有功能没有发挥出来。相反,逮捕这一强制措施保障侦查功能的过度扩张,侵犯了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对嫌疑人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再次,保障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是落实“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需要。在办案过程中,很多外地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因为我们是外地人,所以就不能取保候审。律师们更是感叹:我们基本不能通过正当的程序为当事人争取到取保候审权。任何公民都应当平等地适用法律,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不因出生地域、财产状况不同而遭受不公正对待,这是我国宪法及刑事法律确立的更是现代法治国家必然遵行的“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这就要求在是否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问题上,不应当对外地人设置标签。认为凡是外地人就有可能脱保,是一种没有依据的主观偏见,更是对公平原则的戕害。实践中,对于同样是轻微犯罪的本地人而言,更多的是采用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而由于居住地域等原因,外来涉嫌犯罪人员往往被剥夺了这种可能性,两者在适用程序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相应地带来适用实体法的不平等:外来人员与本地人会因为采取强制措施的不同而同罪不同罚,甚至本地犯罪嫌疑人罪重而刑罚轻,譬如盗窃2000余元的案件,外来人员如被逮捕往往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实刑;本地人员却可以在被取保候审后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适用缓刑,或单处罚金。最后,保障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是降低诉讼成本的需要。如果对于轻微犯罪的犯罪分子均采取拘留、逮捕等羁押性强制措施,看守所势必人满为患,处于超额羁押状态,司法机关保障诉讼的成本将急剧增加。相反,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员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将极大地降低诉讼成本、节约诉讼资源。以直诉案件为例,2005-2007年,公安机关直接移送张家港市检察院审查起诉的348名外来人员中,最终被法院判处三年以下轻刑的占88%,适用缓刑的占74%。直诉案件的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羁押场所的压力,节约了司法成本。 三、张家港市检察院保障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的探索一是扩大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在以往的实践中,张家港市检察院对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的适用,在对象上主要是未成年人,在罪名上主要是盗窃、轻伤害、交通肇事等轻微刑事案件。2006年以来,该院将逮捕案件的审查重点由对象、罪名向“有逮捕必要”转变,对涉嫌强奸、抢劫等重罪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外来人员,灵活审查其人身危险性,只要具备取保候审条件,均不适用逮捕强制措施。如该院在审查批捕涉嫌强奸前妻的四川籍犯罪嫌疑人吕某时,发现吕某与被害人刚离婚不久,9岁的女儿由吕某抚养,该院考虑到,若逮捕吕某,其女儿将无人照顾,且被害人也请求司法机关不要追究吕某的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该院对吕某作出了定罪不捕的决定。后吕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二是放宽取保候审的担保条件。以前,张家港市检察院将外来人员取保候审保证人的范围限定为犯罪嫌疑人在本地有固定住所和工作的近亲属,这个范围比较窄,导致一些犯罪嫌疑人因提供不出保证人而被逮捕。现在,该院放宽了担任外来人员取保候审保证人的条件,明确可以由本地人或在本地有固定工作的外地人担任;可以综合考虑交通、通讯等条件,由犯罪嫌疑人户籍地或常住地有固定工作的人担任;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在本地工作单位的相关负责人担任。如该院审查批捕的安徽籍犯罪嫌疑人阚某涉嫌伪造居民身份证一案,阚某所在公司要裁掉无身份证的员工,而阚某所在车间有26名员工没有身份证,为防止这批员工被裁而影响生产,阚某即帮忙联系办假证人员办理伪造的居民身份证件。该院考虑到阚某为他人办理假身份证,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观恶性较小,便联系该公司车间主任为阚某提供担保并作出定罪不捕决定。后阚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三是有效落实取保候审的程序性保障措施。对取保候审审查程序的启动,张家港市检察院以前的要求是犯罪嫌疑人或其近亲属、辩护人先提出申请。现在的做法是,无论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辩护人是否提出申请,都要启动取保候审审查程序。如果外来人员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其本人及近亲属、辩护人没有提出申请的,该院会主动告知并询问其是否要提出申请及采取何种保证方式。2007年,该院在批捕环节对56名外来人员作出无逮捕必要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定罪不捕率由2005年的1.5%上升到5.9%。 该院为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申请不被批准设计了救济途径,明确规定如不批准外来犯罪人员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律师的取保候审申请,应书面答复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有权在收到书面答复后申请复议一次。对因情况复杂难以决定是否对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的,或申请人对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决定不服提出复议的,该院要通过召开论证会等方式作出决定。针对办案人员中存在的可能因外来人员取保候审后脱保和当事人不满而受责任追究的担心,该院明确规定对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的决定同办案责任和风险相分离,办案人员只要不违反法律及办案规范,即便外来人员在取保候审后脱逃,或是取保候审决定引发了当事人的不满,也不追究办案人员的责任。该院注重将刑事和解运用到伤害、交通肇事等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过程中,认真听取案件当事人尤其是被害人的意见,尽可能促成双方达成民事赔偿协议,从而化解矛盾,使不捕决定得到当事人的认可。2007年至今,该院共对12名外来人员在适用刑事和解后作出了不捕决定。该院在向公安机关发出不捕决定书、不捕理由说明书的同时,明确告知被害人及其家属不服不捕决定的处理方式,保障了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四是建立取保候审的风险评估机制。张家港市检察院在对外来人员是否适用取保候审的审查中,注重考虑申请人的理由,从社会危害程度、是否会妨害诉讼、犯罪事实是否查清等方面进行风险调查和评估,不设置高于本地犯罪嫌疑人的条件和要求。另外,该院将风险评估机制向前延伸至公安机关侦查阶段,要求公安机关在提请审查批准逮捕时,论证逮捕的必要性。该院还将风险评估机制向后延伸至捕后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2007年以来,在捕后侦查阶段,该院共审查批准了12名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在审查起诉环节,对8名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五是强化取保候审后的监管。为防止被取保候审的外来人员脱管漏管,在取保候审审查程序中,该院明确书面告知犯罪嫌疑人及保证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及责任。对取保候审后仍居住在该市的犯罪嫌疑人,由案件承办人员、取保候审执行人员进行跟踪监管。该院还明确要求案件承办人经常与犯罪嫌疑人及保证人取得联系,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并加快诉讼进程,尽量减少犯罪嫌疑人候审的时间,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取保候审后不居住在张家港市的外来人员,该院尝试异地监管制度。如该院在审查徐州籍犯罪嫌疑人王某涉嫌抢劫一案时,考虑到王某系从犯并有自首情节,其父可担任保证人,便作出了定罪不捕的决定。当时正是农忙季节,王某的父亲提出将其带回老家进行监管,并保证随传随到。该院同意了王某的父亲的请求,并配合公安机关与王某户籍地公安机关取得联系,让其定期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行踪,接受监管,既保证了诉讼的顺利进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另外,该院还加强了对取保候审后脱逃对象的追捕力度。2007年以来,该院对公安机关决定取保候审后又脱保的3名犯罪嫌疑人进行追捕,其中2人被抓获后判处了实刑。六是建立保障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的长效机制。张家港市检察院的工作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起到了指引公安机关办案的作用。近年来,公安机关未报捕而直接移送起诉的外来人员逐年增多,占受理总数的比例,2005年为5.4%,2006年为8.8%,2007年上升到15.2%。 在广泛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该院在今年初会同张家港市公安局签署了关于保障外地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权利的意见(试行)。意见共十二条,从执法理念、告知义务、风险评估、答复说理、救济渠道、取保方式、保后监督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详细的规定,使外来人员取保候审的权利保障机制初步形成。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工作简报对该意见进行了推介。注释:宋英辉:取保候审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徐天合、施洪金:对公安机关目标考核的几点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28页。刘中发等:取保候审制度运行现状调查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11-112页。李建明:取保候审法律性质的错位兼论保释制度代替取保候审不必要性C,载陈卫东主编: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398-399页。宋英辉、李忠诚: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语境下中国死刑废止前景展望 关键词: 四法域 死刑 冲突 废止 前景内容提要: 如果采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说法,那么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个法域之间在死刑政策和立法、司法上是不一致的。然而,从一个中国的死刑废止前景看,这种冲突不仅不会成为废止或者限制死刑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一种促进。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语境下,中国已经是一个部分废止了死刑并正在努力限制死刑的国家。从两岸四地互动影响、多民族文化交融、国际国内交流促进的趋势看,尽管中国的死刑改革之路会困难重重,但中国废止死刑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一、简要回顾为了参加2002年4月29日至30日在澳门举行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律研讨会”,笔者曾经在匆忙之中撰写了一篇短文,题为“大陆与港澳地区死刑政策冲突评析”。文章认为,中国对回归后的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澳门的法律制度基本得以延续,形成“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特殊格局。香港于1993年4月通过立法废除了死刑;澳门原来所一直沿用的1886年葡萄牙刑法典即不设死刑,1995年11月14日颁布、1996年1月1日生效施行的澳门刑法典明令废除死刑;中国大陆虽然坚持“少杀慎杀”的政策,但其新旧刑法中均设置了死刑罪名且在实践中一直适用死刑,由此形成了大陆与港澳地区在死刑政策上的严重冲突。这种冲突由于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一国两制”的贯彻实施、大陆与港澳地区的法律交往日趋频繁而变得更加明显。文章认为,这种冲突既表现于法律层面,如对这类案件的管辖标准是采属地主义(行为地主义或属地管辖原则)、属人主义(或属人管辖原则)还是采用保护管辖原则;同时也表现于政治和文化层面,如人权保护、对被告人的人道主义待遇等问题。其核心问题为“死刑不引渡(或不移交)、不协助原则”是否应该或可以在我国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加以明确规定。从尽可能限制死刑适用的立场出发,文章提出各方应该在中国的宪法与有关法律和港澳基本法、港澳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就死刑案件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作出专门的安排,在涉及死刑案件时以属地主义为主、属人主义为辅并兼采保护主义(必要时考虑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是港澳地区的还是内地的,以此进行区分,并对港澳地区居民予以特殊保护),尽量避免或减少死刑的适用。对于笔者这种过于天真的理想主义,当时就有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如果内地管辖的刑事案件可能对被告人判处死刑时,香港、澳门的司法机关是否应当提供司法协助,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第一,内地司法机关对于内地居民在内地实施的犯罪进行管辖,即使可能判处死刑,香港、澳门的司法机关都应当根据请求提供协助。第二,内地司法机关对内地居民在香港或澳门实施的犯罪进行管辖时,如果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香港、澳门的司法机关是否提供司法协助,应当由香港、澳门司法机关自行决定。第三,内地司法机关对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实施的犯罪进行管辖,即使其犯罪可能被判处死刑,香港、澳门的司法机关也应当提供协助。第四,对于内地、香港或澳门都有管辖权的跨境犯罪或者多地犯罪,应当根据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行为在哪个法域实施的来决定是否提供协助。总之主张,死刑不应成为不同法域之间进行刑事司法协助(如侦查协助、审判协助和执行协助)的障碍。二、目前形势距离上次的会议和文章,七年多时间过去了,废除死刑的香港、澳门地区犯罪率尤其是恶性犯罪率并没有明显上升,社会治安稳定,由此可以推论,死刑的威慑效应再一次没有得到证明,香港澳门也并没有因为废除死刑而成为内地犯罪分子的天堂。原先预言的大陆与港澳地区在死刑政策上的冲突,似乎也没有因为“一国两制”的深入贯彻实施、大陆与港澳地区的法律交往日趋频繁而变得更加明显。对此,我们的分析是,关键在于大陆的死刑政策和司法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泽东的“杀人要少,但决不废除死刑”、“必须坚持少杀,严禁乱杀”的死刑思想 1,大陆奉行保有死刑但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1979年颁行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从实体与程序两个方面对死刑进行了限制。但是在随后的犯罪上升势态的压力下,大陆刑法逐渐增加了一系列的死罪,死刑适用的程序也有所放宽,一度使人们对大陆限制死刑的政策产生怀疑。1997年刑法修订时坚持了限制死刑的政策,取消了对某些财产性犯罪的死刑,但总体而言,就目前和一个较远的未来看,大陆保有死刑的政策基本不变。 2然而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随着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大陆的死刑制度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自2004年底以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得保留死刑但是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政策得以进一步明确;2007年1月1日死刑核准权回归最高人民法院不仅统一了死刑适用的标准,而且使死刑判决和执行的数量大为下降;而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所增加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为死刑政策和死刑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政治基础。限制死刑、慎重适用死刑的政策在当前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中始终被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但是,大陆和港澳地区死刑政策、立法和司法的实际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按照大陆刑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管辖权的规定和香港澳门基本法的规定,大陆刑法不适用于香港澳门 3。由此形成刑法管辖中的三个不同的“法域”(即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由于其死刑有无之差,导致三法域之间跨区域刑事案件(特别是依照大陆刑法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的管辖冲突,其核心问题可以简化为“死刑不引渡(或不移交、不协助)原则是否应该或可以在大陆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安排中加以明确。而随着台海两岸形势的好转,祖国统一的前景似乎明朗了许多。一旦这一目标实现,一国两制的政治模式也将扩展到台湾,“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说法也一下子变得热门。我们认为,其中的“一国两制”已无争议,但“三法系四法域”的说法仍然是需要斟酌推敲的。 4话虽如此,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台湾的可能回归,在死刑的问题上,中国的情形无疑是更加复杂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台湾地区法律(包括刑事法律)也是中国法律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台湾地区的现行刑法典系南京民国政府于1935年制定颁布的中华民国刑法。1949年,国民党兵败大陆、退守台湾后,台湾当局一直沿袭适用该刑法典。50多年来,该刑法典虽经10余次修订,但死刑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主刑之一种(“中华民国刑法”第33条主刑之种类),仍在刑事立法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全球性的死刑存废声中,台湾地区也深受影响而无法置身其外。在有关死刑的问题上,台湾民众与大陆民众同样都浸淫在“治乱世,用重典”的传统观念中。因此,虽然早期曾有废除死刑的主张,但倡导者均会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批判。台湾在早些年判处死刑的人数也相当的多,曾经有过一年执行死刑的人数高达一百多人的记录。后来司法单位修正了崇尚死刑的观念,采用了“慎杀”的态度,并由于修改刑法大量减少唯一死刑,近几年执行死刑的人数已明显下降。依照台湾地区司法行政机关的统计:1999年全台湾执行死刑24人,2000年减为17人,2001年又减为10人,2002年再减为9人,2003年更减为7人,到2004年只有3人。台湾地区执行死刑的人数逐年下降,可明显看出台湾司法界开始非常慎重地对待死刑。即使这样,台湾距离“废除死刑”还有很大的距离。 5由此可见,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构想中,香港澳门已经成为“死刑天堂”,而海峡两岸的大陆与台湾仍然保留并适用着死刑。当然,比较以后也会发现,海峡两岸的死刑制度也有较多的区别:台湾地区的现行刑法及单行刑法中共有死刑罪名160个,其中绝对死刑65种,相对死刑95种。海峡两岸方面的死刑规定的罪名共同点在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侵害国民的宪法及法律之权利犯罪、经济犯罪。其不同点在于:1.大陆刑法基本上没有普通刑法典和特别刑法同时对某一犯罪规定死刑。但是台湾地区刑法不同,如第347条第1项之意图勒赎而掳人者,则死刑、无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在第2项因而致人于死或重伤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第348条(掳人勒赎罪之结合犯)规定:犯前条第1项之罪而故意杀被害人者,处死刑。犯前条第1项之罪而对被害人强制性交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可是在惩治盗匪条例中又规定第2条又有死刑。因此,台湾地区目前有一位法官认为台湾现行的惩治盗匪条例已于大陆时期废除了,为何还可以使用该条例,明显违法,遂申请“大法官会议解释”而暂时停止适用。2.大陆刑法对经济犯罪和侵害他人的财产犯罪规定的死刑较多,例如:大陆现行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共有11条罪名;第四章之“侵害财产罪”共有14条罪名;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共有15条,均规定有死刑。而在台湾地区的刑法里并没有规定,但是依“贪污治罚条例”第4条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1.盗卖、侵占或窃取公用器材、财物者。2.盗卖、侵占或窃取公粮者。3.藉势或藉端勒索、勒征、强占或强募财物者。4.建筑或经办公用工程、或购办公用品、物品,浮报价额数量,收取回扣或有其他舞弊情事者。5.以公用马匹、驮兽、船艇、舟车或航空器装运违禁物品或漏税物品者。6.对违背职务之行为,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者,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除死刑外,得并科十万元以下罚金。由上述可见,海峡两岸对于死刑的执行在经济及财产方面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台湾地区的刑法学者也有死刑存废之争,惟大部分学者赞成废除,但是大部分民众基于治安日益败坏,不赞成废除死刑,因此,台湾当局在众怒难犯之下,不敢贸然废除死刑。 6虽然两岸都有死刑,而且存在死刑合作的事实 7,但是毋庸讳言,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死刑立法和司法改革已经明显走在了大陆的前面。三、未来展望1.如何看待港澳的死刑天堂在海峡两岸的立法大量存置死刑的情形下,香港澳门废止死刑已逾十年,无疑成为“死刑天堂”。死刑天堂意味着,死刑(对于一切犯罪,在任何时期)已经被立法彻底废止,而且也无可能被恢复;不仅香港澳门的居民免受死刑的恐怖,而且在港澳生活的其他中国公民、外国人也可能因为死刑犯不引渡(不移交、不协助)原则而免于一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成为“无死刑区”,其意义是多重的:对于本地居民的意义自不待言;而对于全中国而言,这标志着中国的死刑废止事业取得了局部性的胜利。香港澳门的实践也再一次证明了死刑的无益,证明了中华文化背景下废除死刑的可行。大陆与香港澳门在死刑政策与制度上的冲突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法律冲突,尤其表现为跨区域的死刑案件管辖的冲突,例如多年前的张子强案件、李育辉案件等的管辖问题。它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法律冲突,因为这种冲突具有“内国性”,但同时又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涉外性” 8,因为港澳分别与某些国家签署有“引渡协议”,内中已经明确了“死刑不引渡原则” 9。如果香港澳门在涉及死刑的案件上的态度因为大陆或其他国家而有区别对待,也可能遭到外部社会的批评。这种冲突既表现在法律层面,如对这类案件的管辖标准是采属地主义、属人主义还是采用保护主义,同时也表现在政治和文化层面,如人权保护、对被告人的人道主义待遇等问题。以往对港澳与大陆刑事法律冲突的探讨主要围绕着刑事管辖权等技术问题,而对这些案件的当事人如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对被告人是否判处并执行死刑所关涉的人权问题、对被害人权利的救济等考虑不够,因此对此问题的讨论较为简单。这种冲突由于其性质的特殊,不仅对中国大陆而且对香港澳门的刑事司法也产生了直接影响,甚至还影响“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也有直接的关系。除了对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外,这种冲突还具有国际影响。仅就刑事司法而言,冲突对中国大陆、港澳具有互动性影响。对中国大陆来说,香港澳门的死刑废除已成既定事实,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澳门在这方面的实践将为主张在中国大陆废除死刑的论者提供实证的材料和依据,有可能影响大陆的死刑政策和死刑制度改革;如果大陆在跨区域的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管辖上坚持主权原则而排除“死刑不引渡(或不移交、不协助)”原则的适用,则会影响到香港澳门的司法独立,影响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同理,若香港澳门过于强调自己的自治和司法独立,又会殃及“一国两制”中的“一国”这一大前提;若香港澳门一味顺从“一国”而忽视“两制”,变相地或“曲线救国”式地假手大陆司法机关对某些案犯判处或执行死刑,则有违其法治原则和废止死刑的政策,也有违“一国两制”的基本涵义 10。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在死刑政策上的冲突,对于国际范围的废除死刑运动也有着重大的影响。香港澳门与中国大陆有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其废除死刑的实践也会对国际范围的死刑存废之争提供有说眼力的依据。这种冲突的妥善解决对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国际声誉也有很大影响。如前所述,由于大陆和港澳在死刑政策上的区别,死刑案件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较之一般刑事案件更为复杂和困难,对此问题的探讨也就尤其重要。我们认为,“一国两制”始终是处理大陆与港澳之间法律冲突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又要切实贯彻港人治港与澳人治澳的方针,充分尊重香港澳门人民就其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制度所作的选择;同时要体现保护人权的思想。双方应该在中国的宪法与有关法律和香港澳门基本法、香港澳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就死刑案件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作出专门的安排,如在刑事管辖分工上以属地主义管辖为主,属人主义管辖为辅(即对大陆和港澳的相互派驻人员的职务犯罪确定由派驻方管辖)。在涉及大陆与港澳之间移交嫌犯尤其是依照大陆刑法可能判处死刑的嫌犯的情况时,是否要在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协议中明确“死刑不引渡(或不移交)、不协助”原则,现在大陆与港澳法学界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不能在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协议中明确该原则。理由是因为这里所涉及的不是国家之间的引渡,而是一国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的案犯移交;其也不符合相互尊重原则 11。我们的意见是,在涉及死刑案件时以属地主义为主、属人主义为辅兼采保护主义(必要时考虑犯罪所侵害的法益是港澳的还是大陆的,以此进行区分,并对港澳居民以特殊保护),尽量避免或减少死刑的适用。就大陆而言,如果要移交的是在港澳犯罪的港澳居民,遵从属地主义;如果要移交的是在港澳犯罪的大陆公民,仍从属地主义。这就意味着排除大陆对其判处或执行死刑的可能。如果要移交的是在大陆犯罪的港澳居民,若其侵犯的是港澳法益,应该移交;如果要移交的是在大陆犯罪的大陆公民,则予以拒绝。就港澳而言,如果要移交的是在港澳犯罪的大陆公民,若其侵犯的是港澳法益,不予移交;如果要移交的是在港澳犯罪的港澳居民,不予移交;如果要移交的是在大陆犯罪的港澳居民,不予移交;如果要移交的是在大陆犯罪的大陆公民,由港澳司法机关自主决定移交与否。比较麻烦的是外国嫌犯的问题。如某外国公民在中国大陆实施了依照大陆刑法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后又逃匿到香港或澳门,而该外国恰与香港或澳门签订有引渡协议,在中国主张管辖权的时候,香港澳门应该如何应对?若同意向大陆移交,则有违港澳已经与外国达成的协议;若加以拒绝,则有冒犯中国主权或管辖权之嫌。我们的意见是,既然香港澳门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协议等已经得到了基本法的确认和中央政府的认可,可以视作中央政府认同香港澳门与外国所签协议中的“死刑不引渡”原则,因此在大陆没有作出不判处或不执行死刑的保证的情况下,香港澳门可以拒绝向大陆移交。因此,这里所谓的保护主义,既是强调法益保护,更主要是为了强调对于生命权的保护。2.如何看待台湾的死刑改革大陆与台湾都在立法上保留了死刑,表面看似乎比较一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台湾的死刑政策、死刑立法动向和司法实践已经明显领先于大陆。继2005年大幅度修正刑法并提出“渐进式废除死刑的目标”后,台湾的死刑立法与司法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新任台当局法务部门负责人上任后,首要面对的死刑存废问题目前仍待共识形成。台法务部门去年曾委托“中研院”研究废除死刑及替代方案,研究结论建议可采死缓制度、终身监禁等替代方案。研究也建议制定“特殊无期徒刑”,将现行无期徒刑的假释门槛,从现行的20年提高到30年,同时将特殊无期徒刑分成甲、乙两类,甲种不受减刑、“大赦”影响,至于乙种则可获假释。据台“中研院”研究报告指出,最近10年有关废除死刑的民调,不赞成的百分比高达7成,最高为79%,最低也有63%;至于赞成废除死刑的比率,最高出现于2006年的21%,2000年时赞成比率一度低到9%。 12在立法进展迟缓的同时,台湾的死刑司法进展明显。从2005年至今,台湾已有四年没有执行死刑,台湾“法务部”长期以来坚持逐步废除死刑的政策,已经采取很多阶段性的积极措施,包括将法定唯一死刑之罪修改为相对死刑、提高无期徒刑假释门槛、并且修正审核死刑案件执行实施要点,让声请再审、非常上诉或者释宪的死刑定谳个案暂缓执行,以求真正的严谨。至于海峡两岸的死刑合作,因为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自在立法上保有死刑而具有了一定的便利。从目前的情形看,台湾方面对于大陆就台湾居民因为侵害生命权、贩卖毒品等极其严重犯罪而判处并执行死刑是基本认可的。而因为两岸长期分离、台独分裂主义活动加剧而导致的相当数量的“内乱”(“台湾地区刑法”)、“间谍罪”被判处、执行死刑无疑是一种“死刑对抗”,即两岸以死刑作为表征敌对关系的工具。这固然是犯罪人个人的不幸,难道就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么?因此,两岸统一不仅是国家民族之大幸,也是减少死罪、削减死刑的有效途径。3.“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死刑废止前景在中华大一统的愿景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中,我们法律人还希望加上中华法系的复兴梦当然不是那个“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严刑峻罚”的旧中华法系,而是一个先进、文明、发达、完备的新中华法系!与此对应的是,在大中华政治共同体中,我们希望废止死刑。现在不行,就力争将来;速成不行,就力推渐进;全盘不行,就力取局部;全部犯罪不行,就先废部分犯罪的死刑。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讲,废止或者减少死刑都是时代潮流和世界潮流;由此,在“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格局中讨论死刑政策立法的协调、探讨死刑的废止或限制就不只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我们认为,死刑问题既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国家形象的国际问题,因为人权的理念使得死刑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和西班牙、法国等已经全面废止死刑的欧盟国家签订“引渡条约”时均明确规定了“死刑不引渡”原则,这不仅反映了中国死刑政策的渐变,也折射出中国对待国际社会潮流趋势的态度。死刑的废止与社会制度无关。从目前的情形看,两岸四地的死刑状况与社会制度有一定关联,因为一个中国框架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制”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澳门已经废止了死刑,而同样是资本主义的台湾目前暂停了死刑。但事实上,资本主义的香港澳门可以废除死刑,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废除死刑,认为废除死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13从共产党人废除死刑的理想回到少杀慎杀、严格限制并减少死刑的现实立场,我们认为,香港澳门废除死刑以后的犯罪治理实践不仅能为主张在中国大陆废除死刑的论者提供实证的材料和依据,而且能够给大陆的犯罪治理以更多的借鉴和启发,而台湾地区渐进式废除死刑的目标的提出和近年的努力无疑也将是大陆死刑制度改革的最好参照。考虑中国死刑制度的变革,不能仅着眼于中国大陆。如果从大中国的视域来看,并非每个区域都笼罩在死刑阴影之下:香港没有了死刑;澳门不仅废除了死刑,而且废除了无期徒刑,台湾也在努力修改死刑立法并在司法上暂停适用死刑。如果从这些地区废除或者暂停死刑后的实际社会状况来看,曾经认为如果废除死刑会使社会变得一团糟的观念已被否定,认为死刑在中华文化根深蒂固因而难以废除的观点也要大打折扣。而谈论中国传统的死刑文化,也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即只看到以大汉族为代表的法律传统,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泛性。就汉人“杀人偿命”的传统而言,西南西北的很多少数民族如藏族就不认可,他们认可赔命价。为此,我国的宪法、民族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鹤壁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年阜新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黄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2025年鄂尔多斯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盐城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肇庆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渭南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达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潍坊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阳江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信用报告征信报告详版个人版模板样板(可编辑)
- 水处理生产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I卷讲评课件
- 二保焊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 ISO9001-2026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讲解、运用、推行培训教材
- 电影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 水稳拌合站拆除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广西现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IP形象设计课件
- 香薰蜡烛制作课件
- 2022利达消防LD5503EN 气体灭火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