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1.指导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细节描写及用词精当的作用。2.品味诗歌的意境,评析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2词句中渗透的诗人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及作者)(很好,以后可用)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才华横溢,关心人民的疾苦;这首诗,情感真挚,质朴感人,你想走近这个人,欣赏这首诗吗?2、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文,简介作者及背景。绝句、望岳、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教师总结归纳: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二、整体感知,理解韵律美1、师范读: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容易把学生的情感唤起,以便快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又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2、把握字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大意,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都完成下列问题: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学生在前面词义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5)认真听其他三个小组的朗读、解释,找出存在的问题。3、再次齐读课文,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广厦千万间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夜雨湿屋作者的这种情怀是怎样抒发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三、合作探究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此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形象地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叹息天公无情毁屋。、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A、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B、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C、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理解重要句子,把握诗人情感及诗歌意境秋风怒号、卷起茅草:突出了风势之大,音响之强,风力之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是秋风卷茅的继续,大有“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之遭遇,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景是虚景,与作者的住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心中的渴望,是诗人在痛苦之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体现了诗人激昂、深沉、坚决的救世济人的热情,这种情怀让后人深深地景仰。(杜甫是如何看待自身的遭遇?在狂风骤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而叹息、失眠、痛苦、疾呼而是为了四海穷困的寒士。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涤荡着我们的心胸,在诗行的陶冶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纯正的心灵,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四、小结总结: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五、拓展迁移诵读杜甫的春望和登岳阳楼,体会诗人的诗风和爱国情怀。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点拨要点:1、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因为他是社会、时代的代表。杜甫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要表现的是天下寒士的痛苦,是社会的苦难,是历史的记录。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剧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情感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爱国的主旋律在杜甫的诗歌中时时唱响,他的喜怒哀乐和祖国命运盛衰起伏相呼应。3、春望和登岳阳楼诗就是他爱国诗篇中的杰作。春诗写于757年,正值长安沦入叛军之手,虽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诗人睹物伤怀,泪流满目,个人和国运紧密结合,真挚感人。登诗写于768年,诗人已58岁,生活异常窘困,心情非常郁闷。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深沉感人。“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这种拳拳的爱国之情深深地定格在诗人的灵魂深处,风格与气韵的相吸相连,让杜甫无愧于伟大的诗人。六、结束语: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秋风卷屋 群童抱茅 广厦千万间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夜雨湿屋八、资料: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政治腐败,贫富不均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 今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