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1页
青海省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2页
青海省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3页
青海省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4页
青海省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第24卷总第138期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出版攀登(双月刊)Vd24G-.No.138Ascent(Birnenthly)No-2.2005Aprit?2005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15647(2005)O20056一O3青海省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严维青(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摘要:本文针对化隆县贫困面宽量大,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大,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低,缺乏基本的生存务件等贫困特征,指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方财政困难,思想观念陈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是造成化隆县贫困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化隆县;贫困现状;贫困原因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县辖6镇13乡多为干旱山区,21.sT农村人口生活在65万亩的贫瘠土地上,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下,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因此,反贫困工作是化隆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反贫困工作的前提在于认清造成贫困的原因.本文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化隆县贫困的现状,特征和造成贫困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一,化隆县贫困现状及其特征化隆县地处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地段.从气候条件看,灾害频繁,属多灾地区;从地理环境看,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从现有资源看,以缺水缺矿为主要特征,森林,草原覆盖面积小;从农民生活水平看,贫困面大,绝对贫困人口多,反贫困难度大;从贫富状况看,民穷县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这是对化隆县贫困现状的基本概括.与青海省其他地区相比,化隆县的贫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贫困面宽量大.截止2003年底,化隆县21.sT农村人口中尚有15.5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3%,其中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8.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人均收入在625元800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7.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而且有不少乡贫困人口所占比例高达909,i以上.如化隆县的石大仓乡,全乡总人口为7598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为4559人,占总人口的60;低收入贫困人口为303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再如化隆县二塘乡,全乡总人口为12623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为11768人,占人口总量的93.2oA;低收入贫困人口为855人,占总人口的6.8%.2,农民收入水平低,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大.据化隆县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化隆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256元,与青海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817元相比561元,仅为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9.2,如果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比较相差1366元,仅占后者的47.9oA.有些贫困乡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居然不足1000元.如化隆县初麻乡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仅为814.7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仅为31.1%.另外,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收入比例低,支出中用于生活的比重大,致使化隆县反映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化隆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缺乏必要的生存条件,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全县年人均占有粮食仅为170公斤左右,贫困农户平均每年缺粮达24个月.因此,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任务重,难度大.3,少数民族的贫困人口比重大.化隆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共有11个少数民族,人数以回,藏,撒拉族为多,为青海省回族自治县.在全县23.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57;全县l9个乡镇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低的也在65以上,最高的达到100o/.目前全县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3.4万人,所占比例高达86.4%,象初麻等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高达100%.因此,可以说化隆县的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收稿日期)2OO5一O3一O7作者简介)严维青(1966一),男,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一564,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低.一方面,由于化隆县历史上形成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落后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全县人口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尤其是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就显得更低.在我们对2l户农户的调查中,有l3户家长不识字,有5户家长为小学文化程度,有3户家长为初中文化程度,各占比例分别为61.9,23.8和l4.3.化隆县2003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虽达到96.9,但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68.3.农牧区的孩子往往未上完小学五年级就因贫或返贫辍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巩固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医疗卫生状况差,地方病十分严重.在不少贫困地区,由于近亲结婚,低能人之间的婚配以及一些后遗症疾病的流行等原因,造成相当数量的低能人口.5,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首先,由于化隆县绝大多数贫困乡村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的东部初么山头和南部卡力岗山头,这里土地沙化,自然灾害频繁,农牧民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极差.如沙连堡乡的阴坡村和雄先乡的先拉塞村,山体滑坡灾害连续不断,致使大部分耕地无法耕种,村民失去了基本的自然生存条件.其次,全县绝大多数贫困乡村由于人地矛盾突出,约有21.6l万农村人口生活在65万亩的贫瘠耕地上,人均耕地少,且十年九早,加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贫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处在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的被动局面.据我们对2l户农户的调查问卷显示,有32的贫困户年平均收入不足500元,83的贫困户每年缺粮达24个月.再次,三通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至今仍有个别乡村尚未通电,通路,很多乡村人畜饮水极度困难.例如,阿什努乡的纳哈隆村,虽然离县城仅有l9公里,但越野车需行车近2个小时,步行需4个小时左右;初麻乡的恰藏村,连集雨用的水窖工程也尚未实施,全村220人共饮一个浑浊的水坑,而且水质很差,经常使人胀肚;塔加乡的么什加村和牙什加村至今尚未通电.二,对化隆县贫困原因的初步分析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找出贫困的原因是反贫困的关键.造成一个地区或群体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牵制.分析造成化隆县贫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l,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化隆县地势复杂,沟壑纵横,海拔在1884-4484.7米,地表切割严重,植被较为稀疏;气候干燥多风,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无霜期短.严酷的自然条件造成农牧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主要表现在:(1)干旱.分为春早和夏早,尤以春早严重而频繁,几乎十年九早,造成农牧业尤其是深山地区损失较大;(2)冰雹.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大多集中在6,7月份.全县受冰雹袭击造成减产5成以上的农田每年约有3.8万亩,减产200万公斤左右;(3)霜冻.以高位浅山和脑山地区较多,对农作物幼苗,牧草返青造成很大威胁;(4)大风天气.在冬春季持续时间长,风力大,年平均大风天数为14.7天,最高年份可达30天以上,对耕地,草场,农作物,牲畜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破坏性;(5)暴雨,山洪和泥石流.化隆县地势北高南低,河沟众多,坡度较大,泄洪能力差,如遇暴雨很容易形成山洪和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每年7,8月份的降雨集中季节,对农田,森林,牧场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E1趋恶化,也使化隆县境内的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全县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251平方公里,约占全县面积的82,其中大部分为浅山地区.据测算,由于水土流失,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约800万吨,损失有机肥料约3266吨,相当于全县每年农田施用化肥的总量.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被破坏,地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人均耕地资源减少.而植被破坏又反过来加剧水土流失程度,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是造成化隆县大面积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化隆县反贫困的根本性因素.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受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化隆县工业基础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工业企业,村办企业几乎是空白,贫困地区基本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少,部分地区只能种植青稞,油菜等早熟,耐寒作物.产业结构也很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加上贫困地区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普遍老化失修,一些传统的抗旱措施,如深翻秋施肥,增施有机肥,打井灌溉等难以普及推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遇特大灾害,农业产业的脆弱性随即显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基本上是靠天种地,靠天养畜.具有高原优势的油菜,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小,物质和科技投入不足,致使贫困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低下,很难实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因此,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是制约化隆县反贫困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首先,在交通方面,化隆县远离青藏铁路,现有公路密度小,等级低,路况差,有些甚至是土路,便道,边远山区的个别乡村至今尚未通公路,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在生产生活用电一57方面,农电网改造滞后.2002年才完成农电网工程改造,绝大多数农牧民1996年才通上电,目前在边远山区的个别乡村仍未通电;再次,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化隆县近两年来虽然有不少乡镇接通了自来水,但干旱山区的人畜饮水主要靠蓄积雨水,遇干旱年份雨水不足,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邮电通信业发展也严重滞后.县内虽有程控电话与全国联网,但线路少,质量差,有些乡村通讯设备落后,仍沿用老式的有线电话,很多村甚至根本不通电话.4,地方财政困难,支持反贫困能力极为有限.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化隆县的财政收入虽有了较快的增长,但财政困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2003年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717万元,而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7078万元,资金严重缺乏.在财政支出中,近2/3要依靠省财政补贴,除保证职工工资和正常行政事业费开支以外,所剩无几,用以支付反贫困的资金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化隆县反贫困工作的开展.5,思想观念陈旧.化隆县贫困地区由于社会环境封闭,生产方式落后,致使很多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落伍,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脱贫致富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小农经济观念阻滞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部分贫困群众中认为发展农业主要就是发展传统的种植业,而种植业就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牧区普遍沿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部分牧民仍以拥有牲畜的多少论贫富,只注重牲畜数量,忽视经济效益.(2)小农经济观念对人们消费观念产生误导.据调查,目前农村家庭的主要开支为种子化肥,人情来往,学生学费等几项.在贫困乡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主要开支应是人情往来.因此,他们宁愿赊购化肥,拖欠学费,也要确保人情往来和婚丧嫁娶.由于消费观念落后,缺乏投入意识,生产,生活没有计划,一遇风险,经济拮据,年复一年的处于春荒缺粮贵买,秋冬缺钱贱卖的被动局面.(3)小富即安观念阻碍着脱贫致富的进程.自实施八七攻坚计划以来,不少贫困群众都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与此同时,在部分人中也滋长了小富即安和求稳苟安的落后观念.许多贫困群众创业意识差,缺乏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这种观念弱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又使一些农民失去了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6,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首先是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化隆县中小学较普遍存在缺少课桌凳,教学仪器,办公设施等现象,学校危房面积大,师资严重不足.如阿什努乡纳哈隆村小学,全校在校生40多个,15年级都有,但教师只有两个,教室也只有两间,一,三,五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也由同一个教师承担三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老师上完一个班的课,让该班的学生到教室外的地上用木棍在地上练字,再接着给另一个班上课;文化部门财务拮据,一些正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不能开展,人员得不到业务培训,设备老化,器材短缺,文化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始建于1967年的县电影院,墙体与墙面多处分离,已成危房;重装备,高消耗型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电视接受系统薄弱,接受,发射设备老化,零部件缺损严重,收视效果差;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落后.由于没有经费保证,有限的经费主要支付人头费,而无力进行更新设备,改造危房工作,边远地区的卫生院常年亏损,名存实亡.其次是科技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1)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企业缺乏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技机构缺乏面向市场的动力.(2)科普工作缺乏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科普工作滞后于经济工作,科普理论滞后于科普实践.(3)科技力量薄弱.每个农业科技人员要承担3.77万亩耕地的技术指导;每个牧业科技人员要承担28.7万只羊和258万亩草场的技术指导;每个林业科技人员要承担5万亩森林的技术指导.(4)科研基础条件差,仪器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加上交通不便,交通工具不足,难以有效地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技术推广.Abstract:Thispaperfocusedonthephenomenathatdestitutecoverageiswider;steadilyresolvetheproblemswithwarmdressedandwellfedtsarduous;downand-outpopulationsofnationalminorityarefarmore;comprehen-sivequalityislow;andlackingbasicconditionsoflivelyhoodandsoon.Furthermore,itindicatedthatthenaturalcondition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