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一个“调皮孩子“的个案分析背景资料 陈成,男,五岁。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意,陈成平时少有人管,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在幼儿园里行为习惯很差,是全园有名的调皮大王”。因此,老师建议他在小班再读一年。就这样,这个“调皮大王”就留到了我班上。 入园实录 记得他第一天刚进班那会儿就让你有点招架不住。在短暂的来园十分钟内,陈成机灵得如泥鳅般穿梭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似乎对什么都不陌生,就像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看着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真是无可奈何。 也许是对这一特殊孩子特别关注的缘故,每天,陈成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做操时,他会以小便为由偷偷地溜回教室玩一会儿玩具;户外活动时,他会趁你不注意爬到滑梯上转一圈再下来;午睡时,他会像小乌龟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上课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和你“捉迷藏”他的自由散漫、调皮捣乱已经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既然陈成已经成了班上的一分子,总不能让他一直自由下去吧,我该怎么办呢?很庆幸,后来的自主性游戏活动让我找到了帮助陈成的办法。 案例一:卖菜喽 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问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投入到游戏活动中。陈成也不例外,选择了他喜欢玩的“菜场”游戏,当起了“营业员”。游戏一开始,他就忙活起来,将各种蔬菜摆放出来,还细心地整理着篮子中的蔬菜。准备工作完毕后,他便开始叫卖:“快来买呀,我的蔬菜又多又新鲜,好好吃呀。”他响亮的叫卖声吸引了好多“顾客”前来购买。 “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陈成主动地向顾客问好。 “我要买萝卜。” “哦,萝卜很好吃的,吃了还不咳嗽呢。你要买几个呀?” “两个。” “好,马上给你。”陈成说完,麻利地拿过两个萝卜放到了“顾客”的小篮子中,还微笑着对“顾客”说:“欢迎你下次再来。” 分析与思考 别看陈成平时吵吵闹闹,在游戏中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善于与同伴交往。那热情的招呼,那熟练的动作,让站在一旁的我很是感动。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与调皮捣乱联系在一起呢?细细分析,这与他好动、自控能力差有关,而以前总是要求他安静地做一些他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难怪他要捣乱呢。看来,只有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充分地表现出出色的一面。我想,要让陈成尽快地融人到集体中,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在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地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虚拟的小社会”里渐渐地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案例二:我是鸡宝宝 今天的音乐活动是学习歌曲鸡宝宝的摇篮,歌曲中“鸡妈妈”和“鸡宝宝”的形象孩子们很喜欢,他们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兴趣盎然。一向调皮的陈成也显得更为活泼和兴奋,只见他在椅子前来回走动,还时不时地插嘴、做鬼脸,逗小朋友发笑。对他的故意起哄,尽管我不停地用眼神、动作、语言暗示他,但他丝毫不予理会,依然我行我素。就要开始表演了,为了增强表演的兴趣,我从表演区中拿出一条黄色的纱巾围在头上,并让孩子们猜一猜“我是谁”。头脑灵活的陈成脱口而出:“啊,是鸡妈妈,鸡妈妈。”说完,跑上前一把抱住了我的腰。看他如此喜欢和兴奋,我灵机一动,煞有介事地说:“是呀,今天鸡妈妈要找乖巧听话的鸡宝宝,然后带着他一起出去玩呢。”听我这么一说,陈成显得异常听话,马上乖乖地坐回椅子上,、一边有节奏地演唱歌曲,一边积极地做模仿动作。看到陈成这么乖巧,我便学着“鸡妈妈”的样子拥抱他,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亲说:“你真是我的好宝宝,鸡妈妈可喜欢你了。”陈成一听更开心了,用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腰,粘在我的身上,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鸡妈妈、鸡妈妈”。就这样,陈成完全融进了“鸡宝宝”的角色中,先前的调皮和不守规则早已无影无踪。在接下来的表演中,陈成表现得更投入了。 分析与思考 “鸡妈妈”和“鸡宝宝”是小班孩子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形象,音乐活动本身的氛围也是宽松和愉快的。陈成是一个很感性的孩子,情绪的外露和冲动使他沉湎于游戏中,当我用纱巾围住头扮成“鸡妈妈”时,陈成顿时进入到了游戏情节,他的顺从、乖巧、投入在游戏中表现得一览无余。因为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做一个听话的“鸡宝宝”,得到“鸡妈妈”的喜欢,同样也是陈成的愿望和渴求,在这一表演游戏中,他的这种愿望得到了满足。可见,游戏让陈成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控制和转变,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呀。 作为教师,看着孩子能走出“无助的阴影”,享受童年的欢乐,真有一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通过对陈成半年来的观察、记录和思考,我的最大感触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发展。其实,每个孩子的独特行为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感感悟于一个“调皮”幼儿的个案观察悟感感悟于一个“调皮”幼儿的个案观察原文来自妈咪爱婴网(幼儿园论文栏目)-原文出处:ht皓宇是我成为幼师后带的第一个班的孩子。通过向他的小班和中班老师询问知道,他是个出了名的小捣蛋。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很难集中注意力,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甚至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也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皓宇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初见小捣蛋 在我们相处的初期,我并没有觉得皓宇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相反的我还觉得他很聪明很有想法,对他很有好感。 大班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对我不熟悉有种敬畏心理,还不是太调皮,对于老师的要求都能完成,课堂听得也比较认真也能够举手回答问题,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还不错。美术活动时当别的幼儿只用一种颜色作画时,他能够很好得到配颜色,虽然画的不是很像,但却很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有一节美术活动是让幼儿在了解什么是标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画一些自己认为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标志,大多数小朋友画的都是老师展示过的标志如禁止吸烟、禁止鸣笛等,但他却能够所创新,画了一些不同的标志如禁止幼儿乱跑等。应该说刚开学的时候对他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 又见小捣蛋 随着接触时间越来越长,幼儿之间,师幼之间越来越熟悉,渐渐的开始皓宇越来越调皮: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坐不住,经常趴在小椅子上,注意力很不集中,纠正过了也只能坚持一小会儿。教学活动时能举手发言,但有时总在老师已经提出下一个问题时,他举手起来回答的确是上一个问题,而且他的答案很多都是其他小朋友已经说过的了,而他由于一心想着自己要回答的问题,没有认真听别的幼儿发言,以自我为中心。数学活动上的一些练习总是不好好完成,美术活动中的画作也开始敷衍了事,不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画作的完整性了,但是他的画还是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体育活动或者是游戏活动中,总是不遵守游戏规则,在别人进行游戏的时候总去捣乱,很多小朋友都开始不愿意跟他玩。平时老师找他谈话时总是整个人倚在你身上,就像俗话说的像没骨头一样。很多时候需要老师不停地提醒纠正才能将一节课完整上下来,碗里的芋头,拨一拨动一动。 但是,他也有能够长时间保持坐端正的姿势的时候,例如,老师说坐得好的小朋友可以玩积木或泥工时候,他就能够保持坐端正5分钟以上。或是,老师刻意的表扬他一下,能够保持几分钟。 小捣蛋的来源 我们常常容易根据幼儿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习惯就给他们贴上标签,却没有去想想为什么幼儿会有不和谐的行为出现,排除先天因素不谈,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看皓宇为什么会这么调皮: 1、家庭因素:皓宇属于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在上海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而他则是跟年迈的奶奶一起住。通过向幼儿的姑姑了解到,孩子平时在家也很调皮,奶奶根本管不住他,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也没有人教他学习,奶奶只管他吃饱穿暖。爸爸妈妈难得回来,不过一两天就又走了。他的爸爸挺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每次回来都会教他学习,给他买书看,但是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当孩子表现出调皮不爱学习的样子时,爸爸就会用武力来解决,慢慢地使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我们都说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而这种情绪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我曾经问过皓宇希不希望和爸爸妈妈一起住,他说又希望又不希望。希望是因为想爸爸妈妈,不希望是爸爸每次回来都逼他学习看书。 2、自身因素:从生理发育来看,这是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特征。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需要多运动,皓宇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运动的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特征。从心理发育来看,这是其好奇心驱使的淘气行为。皓宇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会对任何事情都有兴趣,看到什么都想去动一动,摸一摸。另外,根据普林格尔探讨的个体在儿童期的需要中,第一种就是爱及安全感的需要-需要感觉到自己是在被他人关心、爱护着,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安全有保障的物质环境与人际关系中。然而,对于像皓宇这样的留守儿童,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缺失的,一旦这种需要在家庭环境无法获得后,他就会想要从学校环境中去获得。其表现就是通过自己的多动、不听话、调皮来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3、学校因素:老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有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在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皓宇有时不仅自己不好好听还会捣乱,找别的小朋友说话。老师常常会当众批评他,甚至不让其他小朋友和他讲话。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当众批评教育和冷处理的方式迫使皓宇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皓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常常被老师批评,渐渐地他会感到无所谓,而破罐子破摔,更加肆无忌惮了。在家被爸爸教训,在学校被老师批评,逐渐的这种惯性式的消极教育方式对他也就没什么作用了。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他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因此这样还会对其他幼儿以后与人相处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原文来自妈咪爱婴网(幼儿园论文栏目)-原文出处:http:/ww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