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课堂离我们有多远.doc_第1页
有声课堂离我们有多远.doc_第2页
有声课堂离我们有多远.doc_第3页
有声课堂离我们有多远.doc_第4页
有声课堂离我们有多远.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声”课堂离我们有多远对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摘 要:课堂缺失学生的声音。一是教师不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充分表达交流,一味地侧耳倾听教师的“精彩”分析和记答案。二是教师不够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独到见解,抛不开那所谓的参考答案。这样的课堂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关键词: 有声课堂 学生主体 朗读 表达 独到见解“有声”课堂?什么是“有声”课堂?课堂内难道没有声音?课堂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声音,但是你听到学生的声音了吗?笔者除语文教学外还兼任学校的教科研行政工作,听课就是一项重要工作,既是为了学习反思,也是为了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在每学年的近百节的听课中,大部分是语文课堂,常态的语文课堂,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除学习收获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声音,缺乏学生的声音。这种感受汇成两组镜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镜头一:语文在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地对学生讲解着他对课文鞭辟入里的分析,而学生呢,则埋着头,笔尖沙沙作响。镜头二:教师提问,学生作答,但教师摇头,既而循循善诱,直到学生的回答和教参上的差不多方肯罢休,然后又是一片沙沙的响声。中考的指挥,应试的压力,语文教师急功近利、舍本求末,把语文课变了应付考试、应付中考的训练课。在那一份定命运的试卷指挥下,我们的早读时间总有一天也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回变成习题评讲课,你信吗?有声课堂渐行渐远了。这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吗?呼唤“有声”课堂,呼唤传来学生读读说说声音的课堂,呼唤传来学生在表达着自己合情合理的见解声音的课堂。下面是我听的一节“有声”语文课。这一节学习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执教的是邵燕老师。一、课堂响彻着学生的声音,那声音略显稚嫩却活泼生动。看课堂的导入。一节课的课前导入各式各样,但目的是一致的:激发学生对课堂或新学内容得学习兴趣。邵老师的导入算不得另辟蹊径,是针对学生刚入学不久而开展的课前三分钟自我介绍。但当学生的掌声自然地想起来时,当全班的目光热烈地投向了演讲者时,我感觉到这是学生期待的一个环节。从语文角度上讲,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从导入上来讲,在课堂伊始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伊始,声音,学生的声音就传来了。再看课堂的主体。这节课教师在哪里?好像都是学生在写、在说、在记。教师实实在在地偷了一回懒。不信?你看,一开始的课题是学生板书的;对前一节课知识回顾是学生说的,学生说了还不行,还要板书在黑板;春花春风图的赏析是学生说的,一个问题往往多名学生来说来讨论,可以说是各抒己见。语文教学就有这样的要求:能在课堂讨论问题中有理有据地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做了什么?偶尔引导几句、点拨几句而已,像是写作时的惜墨如金,还像投入水面的小石子,但你没看见那荡起的层层涟漪吗?你没感觉到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吗?学习每幅图之前,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读等。这也是语文教学的而要求呀。课标上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言不该是静寂的字符,该是有声的艺术。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于永正老师在“新经典大讲坛”上谈到朗读与教学时说:把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时,那感人的力量会更强烈。因为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到: 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没有朗读的能叫语文课吗?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角,他们在说,在读,在交流,在表达。而教师则是高明的导演。让我感慨的是,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下载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则充分利用 45 分钟,要把自己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一股脑儿地倒出来,说出来,讲出来。教师成了语文课的“导演”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 “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观众”或“听众”。教师总是像教授一样居高临下地不停地说教,担心学生不能说不能写,生怕学生说的不美,写的不好,固执地认为课堂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想起陶先生说的一句话:谁不觉得你是教师时,你却成了真正的教师。丹阳教师进修学校的韦主任给我们介绍过: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执掌东吴大学时就宁可不做院长也要坚持改革当时的“教授法”为“教学法”,突出或者至少要肯定学生“学”的地位。而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了,我们自己的课堂何曾成为了真正的“学堂”呢?教师日复一日地“重复昨天的故事”,陶醉于课堂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可是,你的课堂受学生的欢迎吗?只有课堂成为学堂,课堂的声音才会美妙动听。二、有学生自己的有独到见解的声音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交流阅读春风图的感受时,学生的感受是温暖、轻柔、清香、动听。怎么办呢?教参上可不是这几个词儿:柔和、芳香、悦耳。教师如实板书到:温暖、轻柔、清香、动听。我想这样处理是智慧的,保护了学生思考与交流的积极性,尊重了他们的阅读感受。当然有缺点,就是考试时扣上你一分两分。但这又有何妨!再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的“钻”的妙处。学生是怎么回答的呢?一名学生说道:一个“钻”子写出了小草从沉睡中醒来,迫不及待地向往春天,迫不及待地来探出头来享受和煦的春风,享受暖暖的太阳。回答的对吗?是教参上的答案吗?不是,教参上说“表现了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邵老师是怎样处理的呢?她教师肯定并赞赏了这样的分析。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理念,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师分析”和“统一标准答案”,无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一位哲人曾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间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生命历程,生命历程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人生感受的多样化,学生的人生感受之于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用心的感受。学生眉飞色舞地读,绘声绘色地讲,大声自信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见解,这该是多么美妙动听的声音呀。而我们的课堂是多么需要这样的声音啊。写到此时,一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