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doc_第1页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doc_第2页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doc_第3页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doc_第4页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ShanghaiLand&Resources上海国土资源鬻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分析许刚(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治办公室,合肥230001)摘要: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新农村生态景观建设需求,从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涵义以及研究的意义八手,对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特点和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生态型设计的四种基本模式,探讨了合肥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三种重点区域模式及主要内容.关键词: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F3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29(2012)01005104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许多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在农村则出现了大量空心村,房屋闲置或废弃,农村基础设施差,水源污染严重,乡村景观受损,人居环境质量差等现象.因此,各地先后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工程,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这些政策和行动计划对中国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新农村建设千篇一律,毫无特色.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严重不协调;由于没有发挥当地地形,水系和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再加上生硬理解和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以推土机式对土地进行过分改造,轻视循环,共生,致使大量需生态化的沟渠路被过度硬化,多样化的小树林被砍掉,水塘被填埋,河流被拉直,导致孕育我们地域文化的生物,生态和生活的乡土风貌严重受损.这些问题将是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1生态型土地整治涵义及研究意义1921年,瑞典植物学家G?蒂勒松首次提出生收稿日期:2012-O1?31修订日期:2012-0225作者简介:许EJ(1971-),男,学士,工程师,科长主要从事土地整治研究与管理.电子邮箱:379524470qq.corn联系电话型概念,认为生态型是基本的生态单位,是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是与特定生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生态型是由气候,土壤,生物或人为活动等因素引起的,生态型的分化也是物种进化的基础.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主要目的往往还是为了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或建设用地指标,规划设计很少考虑生态效应,未能按照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原理,把土地整治放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统一大系统中去考虑.若不加控制,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势必会破坏原来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打乱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农村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因此生态型土地整治势在必行,工作重点即是以生态学,可持续等理论为指导,全面统筹,综合协调土地整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型土地整治是维护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系统平衡的土地整治规划手段,是实现农村土地和谐,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基本模式土地整治属于农业景观范畴,景观是被人所感知的区域中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历史文化等要素所形成的特定地域风貌或特征,是人与自然活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体现生态,经济,文化和其他多种社会功能和价值的综合体.所以,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在对景观格局调查,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景观格局调整方案和优化的景观单元内部结构.尊重各种生态过程,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减少人2012年第33卷第1期51誓上海国土资源ShanghaiLand&Resottrces工雕琢的痕迹,因地制宜建设生产基地和乡土景观,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生态景观及其生态要素,这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土地整治又是一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资源再配置过程.伴随着土地整理过程,同时亦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重新调整(宏观配置层面),使得在给定的要素格局下,各要素得到重新组合(微观配置层面),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向最优化逼近.土地整治规划是宏观层面上对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空间格局进行布置,生态设计可以看作是在空间格局确定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微观层面的设计.土地整治四大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模式需遵循低成本高效益,易于管理维护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技术和乡土景观设计手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景观生态系统.(1)河渠设计模式河渠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河流自然形态,保持其纵向的蜿蜒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构建多功能多级给排系统.模拟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水道生态修复和自然驳岸,防止农田养分流入水体,提高河流的自我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2)防护林设计模式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重视恢复自然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灌丛,模拟地域自然植物群落,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建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防护林体系.(3)道路设计模式道路生态工程建设主要包括生态道路建设,生态防护坡工程和路边植被营造及不同等级道路生态网络的优化.建议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型道路建材建设路基路面;合理布置排水沟,开展路边绿化带及缓冲区植被建设,进行乡土物种筛选,自然群落模拟设计和路域生态模式设计,保护原有的灌溉体系和水网系统;桥涵设计应避免影响水文水流特征,设置生态桥梁涵洞和生态通道,使公路对自然的影响降至最低;设置缓冲带,降低道路对沿线居民区,土壤,植被,水质的侵扰;结合周边环境进行造景美化及环保型标识设计.(4)农田景观设计模式恢复田埂,路边,沟渠旁等农田边界地带的自然52l2012年第33卷第1期植被或种植豆科等绿肥植物.在道路,河流,池塘,村庄周边营造缓冲带,增加农田景观的生境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田园景观效果.农田生产,附属建筑,标识等基础设施应合理布局,规范设置,且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周围景观相协调.3合肥地区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合肥市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地形地貌呈现明显的丘陵和波状平原特征.为了综合协调土地整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肥市首先编制全市的土地整治规划,在宏观层次上的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土地整治空间优化与布局的基础上,对整治潜力进行分析,根据生态功能分区以及土地整治强度,确定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重点区域.3.1水源保护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在合肥地区有两处较大的水源,一是南淝河干流上游城市西北部的董铺水库,其迳流面积为207.5km;另一是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的大房郢水库,迳流面积184km.两处水库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充足用水,另一方面为防洪减灾做好了准备.为了有效保护两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给城市提供清洁安全的水源,做好减灾防灾工作,合肥地区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对两处水源保护地进行了认真的整治规划设计,建立了水库水源保护区的模式对两处水源地进行规划整治.在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合肥地区首先围绕水源保护地划分出四个范围:一级保护区,总面积40.14km;二级保护区,总面积121.9lkm;准保护区,总面积172.94kin2;相关城市建设区,总面积19.01km2.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在董铺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和一级保护区外延200m范围内种植涵养林,同时在三国城路以南区域,井岗镇十八岗以北,科学岛路两侧增加集中涵养林.南淝河涵养林控制在两侧各200500m,其他输水渠道控制在两侧各lOOm.合淮阜高速防护林控制在高速公路两侧各lOOm范围.在大房郢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和一级保护区外延200m范围内种植涵养林,水库西侧北至江汽大道,西至四里河路的非建设用地范围;四里河河道两侧涵养林控制在两侧各200500m,其他输水渠道控制在两侧各100m.合六叶高速防护林控制在高速公路两侧各200m范围.同时大力加强生态湿地建设,保持现有湿地水域面积不减少,水系分布不改变.为了确保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合肥地区制订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标准,并严格执行.在管理上坚持零排放制度,监测执法一体化制度,在一级保护区周边用钢丝网进行围圈,二级保护区用界碑,界桩,警示牌进行标定警示.在工程建设上一级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扩建,改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新建项目,二级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无污染,零排放的标准,原有的污染项目限期整改或者关闭,迁出.同时,在相关城市建设区,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水源保护区滁河干渠以南部分不再新增工业用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现状人口约59020人迁出.在道路建设上除区域重大工程项目外,不增加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主干道路.一级保护区外延200m范围内,不增加生产,生活性道路.对于雨水,污水建立统一的处理系统,并入城市雨水,污水管网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3.2庐江汤池生态旅游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庐江汤池位于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交通便利,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优势,而且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汤池不但是中国四大温泉古镇之一,而且还有张良墓,白云禅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陈列馆等历史文化遗址;同时还有(孔雀东南飞)和周瑜小乔的传奇故事;汤池地区的山水景观,植被资源和周边环境都具有巨大的挖掘开发价值.近年来汤池镇通过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人数年创新高.该项目区域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二军公路以北,紧靠汤池镇镇政府,距离庐江县城23km.东与万山镇交界,北与郭河镇,金牛镇毗邻,西与舒城县舒茶镇相连,南至二军公路.项目区总面积为2810.77hm,不动工面积为640.35hm,建设规模为2170.43hm.涉及汤池镇中份村,双墩村,凤凰村,石桥村,金冲村.通过认真分析研究,首先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优势,通过实施高标准土地整治,项目区可以大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通过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将大幅改善,具备现代农业发ShanghaiLand&Resources上海国土资源I展需要较高硬件投入的条件,建立高档苗木花卉为主的会展农业,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沿马槽河循环农业和岗区生态农业五大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建设成为合肥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承接城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转移,辐射带动近郊,远郊农业圈层发展,将汤池镇传统农业逐步建设成为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具有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现代农业体系.同时,在庐江汤池项目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打造生态旅游模式和人文风情小镇生活模式.生态旅游模式重点利用温泉古镇,历史人文文化以及自然风景资源紧密结合,依托周边城市的辐射,旅游产业的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园区,打造庐江中华文化产业基地,拆除和改造旧村庄,根据功能分区实行建设用地调整和人员的重新配置,亦农亦商.人文风情小镇生活模式在保持汤池地区原来的高坡,沼泽,水流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对居住集镇进行改造,融入千年古镇,温泉之都的历史人文资源,从而打造自然,和谐,悠闲的生活环境.以上两种设计模式将会把庐江汤池打造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影视为一体的生态项目.3.3新桥国际机场周边环境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距合肥市中心31.8km.机场总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航站楼面积为10.85万m,跑道长3400m,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100万人次.新桥机场服务于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合肥,以及淮南,六安,巢湖,桐城等合肥经济圈城市,并辐射皖南,皖北,皖西南,皖东,豫东南等地区.机场周边区域的环境景观将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到合肥的第一印象.从目前情况来看,新桥机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和起降航线可视区域内空中鸟瞰景观,与现代化区域性大都市形象存在较大差距.机场周边地形属于丘陵地貌,涉及肥西县高刘镇,小庙镇,高店乡,官亭镇等4个乡镇(105.32万亩,约702.13kin.其中:农用地88.22万亩,建设用地15.24万亩,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10.23万亩,未利用地1.86万亩),共有93个行政村,3148个自然郢,72211户,255401人.设计上,首先要将生态型理念渗透进周边地区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既要维护原来的生态环2Ol2年第33卷第1期53暮上海国土资源ShanghaiLand&Resources境,符合现代机场周边环境要求,又要建立高效农业园区,充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在主干道两旁能够看见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从而打造具有机场周边环境整治特色的土地整理模式.对田块进行整治,要综合考虑丘陵的上下,坡面,沟谷等方面,采取工程,生物,耕作等多种措施进行宏观整治,同时还要综合多种立地条件进行微观协调.对于丘陵上部以及坡度相当大的坡面采取退耕还林或者退耕还草,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水土流失,这样可以有效保护丘陵中下部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改善整个丘陵地带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向良i生方向发展.对于丘陵的中部区域,可以具体分析地貌特征以及土地,水源等资源特征,恰当进行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生态保护用地的建设.对于丘陵的下部区域,要大力加强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交通设施等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目标.根据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对村庄进行整治,结合村庄布点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立安置中心村,剩余人员向机场高速,312国道两边集镇积聚,加大新集镇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对流转的土地重新集中整合,根据功能分区,统一流转,进行规模经营.设立合作区,预留建设发展用地,设立与比邻的高新经济开发区合作区域,政策,产业,资金向合作区倾斜.4结语大力加强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创建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不但是当前解决土地发展和生态问题的合理方式,而且还可以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安全,实现土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协调,大大促进土地的生态化整治以及产业升级.应当指出的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只是重视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空间重塑起点,要实现整治区人地和谐与生态环境持续良l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提高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参考文献(References)1朱杰.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ZhuJ.StudiesontheoryandpracticeoflandremediationplanninganddesignDThesisformastersdegreeof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0.2曹银贵,周伟,王静,等.生态建设型村庄整治规划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l,(1):138?141CaoYG,ZhouWWangJ,eta1.OverallregulatingandplanninginecologicalconstructivevillagesJ.Resources&Industries.201l,(1):138141,3于娜.土地开发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YuN.AstudyonecologicalevaluationoflandrearrangementD】.Thesisformastersdegree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8.4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2011,(4):16.YunWJ,YuZR.EcologicallandscapingstrategyofrurallandconsolidationinChina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ofAgriculturalEngineering,201l,(4):16.5苑韶峰,施伟伟乐.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演化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1,32(2):2529.YuanSF,ShiWWSunL.TheregionallandecologicalsecurityevolvementJ.ShanghaiLand&Resources,201l,32(2):2529.6】朱蕾.生态旅游区土地承载力变化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1,32(3):6770.ZhuL.Ch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