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母语为字母文字学生汉字教学中的民俗解说.doc_第1页
浅谈对母语为字母文字学生汉字教学中的民俗解说.doc_第2页
浅谈对母语为字母文字学生汉字教学中的民俗解说.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对母语为字母文字学生汉字教学中的民俗解说这篇文章的构想主要是来自于寒假期间長江日報,刊登的留学生在汉过年栏目,武汉家庭和华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配对,邀请留学生到家过年的活动,得到了很多家庭的反应。以下是个人的关于这样的一个活动引发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点想法。汉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目前广泛使用的现代汉字相比古汉字虽然几经简化,但是对于母语为字母文字的学生来说,仍然存在畏惧心理。很多的学者提出“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早期的学员多注重口语的学习,不大愿意学习汉字,教师也经常迁就学员的意愿,把汉字课成了变相的语音训练课。结果,学员的 “听、 说” 能力虽日渐进步,“读、写” 汉字的能力却进展十分缓慢。汉字的学习成为了他们汉语水平提高的一块绊脚石,同时也成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首先还是要从两种文字体系的不同点讲起,字母文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了拼音化的规律,字母数量少,并且一般说来只要掌握了字母和规则,听到就能写,看到就能读。而汉字,却是用具有一定体系的象征符号来记录的语言,所使用的符号可分为三类:声符、意符和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有联系的符号是意符,只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声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而字母文字则只使用声符。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如果单一的翻译法,即讲解字形极其对应的外文释义,或者只是单一的教单个汉字的笔画、笔顺及结构,并要求学生记识,这将会大大的打消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汉字的畏惧心理。只注意汉字与字母文字所对应的音符,忽视汉字的意符所代表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样也会破坏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另外一个视角,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记识,也许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民俗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流传的程式化、 规范化的器物、 行为、 言语、 观念等, 语言与民俗都是人类原生文化形态。 同时民俗也是外国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不管是来中国学习、工作还是旅行,外国学生首先感到的就是具有浓郁中国风情民风民俗:饮食、服饰交通、禁忌、交际仪礼等等。学生学生对于他们本国民俗相异甚至完全不同的民俗大多都报以浓厚的兴趣。例如:今年暑假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就有一群留学生在長江日報记者的牵线搭桥下前往武汉家庭过年,感受独特的中国年俗。在中国家庭过年、感受中国民俗,无疑是他们观察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点应用到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上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以下举几例作以说明:在学生学习汉字的初期会对汉字的结构很困惑,这个时候能够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偏旁部首,如:日、心、月、木、土、石、弓、门、火、人、身、予、方、示、子、女等等。完成了基本的偏旁部首的意义、结构、读音、笔顺的教学后,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了,即较为复杂的包含了这些部首的汉字。以“日”字为例,说文解字:“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口一。象形,凡日之屬皆從日。”早期初民不辨方向和时间,都是以太阳的移动为标准。便产生了后期的包含了“日”的方向和时间类的字,时间类:时、旦、晚、昨、昏、明等,表现了初民以太阳的移动来表示时间;方向类的“东”,“东”字是“日在木中”,是“太阳从树丛中升起”之意,表明了初民以太阳的移动来表示方向。“女”字,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包含“女”的带有贬义的汉字,如:嫉、妒、奸、妓、奴、婪、娼等,还有一些包含“女”的,不带上述感情色彩的跟女性有关的词语,如:姐、妹、妈、妻、妯娌、嫁等。以上是关于民俗在汉字组字和结构方面的教学方面的应用,接下来举例说明民俗学在汉字读音方面的引用。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对尊者、贤者、圣人等的称谓方面,有避音的禁忌。如“正月” 最初的读音为“zheng”第四声,由于避国讳,改读为“zheng”第一声。是这么一个来历,秦始皇出生在正月, 取名嬴政。 为了避他的讳, 强行规定将“正”读为“征”。这种情况同时也出现在了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违, 将“民”字一律写为“人”字。 柳宗元 捕蛇者说 将“观民风”写成“观人风”即如此。 这样一解释低年级的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中国人将“正月”中的“正zhng”读为“zhng”“正月”第二种情况的解释对于高年级学生古汉语的学习和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植根于文化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汉字能够传承千年沿袭至今而其它的跟它同时期产生的古文字却纷纷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文字教学和学生学习汉语时也是一样的,不能脱离文化直接教授和学习文字,应该透过文化来理解和学习文字,只有深入中国文化中来理解和学习汉语才是学习汉语的正确方法,这样是为什么很多初期抗拒汉字学习,用拼音来做代替的学生到中、后期时感觉力不从心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为个人的一点愚见,望老师指点。 参考文献束有春. 汉字民俗现象试析 J. 东南文化.2001.张军香. 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因素的渗透 J. 唐山学院学报.2004.张如梅. 对外汉语教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