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夜-说课稿.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夜-说课稿.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夜-说课稿.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夜-说课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夜说课稿龙山中学 唐文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夜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四课外国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本单元是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出的自然的乐音。夜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首诗,向学生描绘出静谧、美丽的夜景,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欣赏这首诗,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了解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3、对比阅读夜、静夜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象进入情境,运用形象思维体会景物特点。3、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本单元前几首诗,已掌握了一定的新诗鉴赏的方法。而这首诗的画面感非常强,生动形象,读来也琅琅上口,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朗读法: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初读,让学生感知诗歌形象。深情美读,整合阅读感悟,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2、情境设置法:教师描述诗中的画面,借助于音乐,让学生在脑海中想像诗中的画面,感性地体味诗歌的意境、诗人的心境。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的扩展阅读(将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比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三、学法指导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一共分为了导学议练四个环节,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导入同学们,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这些大自然的景物在多愁善感的文人眼中无一不是入诗入画的绝佳素材。而太阳西下后的夜晚,或因其璀灿星空;或由其和风细雨,这些美丽的景物更勾起诗人无限的情思,成为众多诗人争相吟诵的宠儿。那么,在我们的头脑中倒底积累了那些有关于夜的诗歌呢?(学生回答)(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极具感染力,老师用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个静谧、美丽的情境中,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随着老师的导语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本课面对的是初三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诗词,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二、作者简介。(幻灯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的景色。(让学生能简单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对学生理解本诗有一定帮助。)三、学诗、教师范读,正字音。学生齐读一遍。2、出示问题A、诗中描写了哪些的景物?B、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绘。C、这些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诵读这首诗。4、教师明确问题答案。(幻灯片)安适、宁静的心境热爱大自然河水松林夜莺静谧秧鸡溪水明月大河美丽小溪水草注:在明确第二个问题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贝多芬月光曲的伴奏下,跟着老师的描绘,一同感受叶赛宁诗中那静谧、美丽的夜晚景象。(配乐)(学生在这一环节反复自由朗读诗歌,有利于学生感性地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心境。所以我用三个连环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问题实际就是针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作者心情的提问),并要求学生用纸笔记录下来,引导学生系统地赏析这首诗,并培养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课标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我觉得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或将画面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不失为培养想象力和表达力的好方法。)四、议1、学生交流、提问。教师提前准备的问题:A、作者是怎样突出夜晚静谧特点? (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出了夜的静谧?)a、对比:第一节:“失去”“沉寂”“不再”体现与白日对比,从反面入手写出了夜的寂静,为下文美丽的夜色作了环境和情绪上的积蓄。b、以动衬静:“轻轻地歌唱”这句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显出夜的寂静。例如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 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另外:“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c、细节描写:“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原野上的青草”“浸水”令人想到即使在夜色中,也掩不住“青草”的勃勃生机。“青草”都“闪着银色光芒”这一细腻的观察,透过典型的细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空明、柔和、寂静、美丽。B、在描写景物时,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a、拟人:C、诗的第二节写了写了美丽的月色,第四节又写到月色的美丽,且用的是第二节的原话,这是不是重复?为什么?教师明确: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学生在阅读在中不可必免地会产生一些疑问,而课标中也提到“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问答,老师可做适当点拔,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也准备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3、诵读。诵读技巧指导A、教师配乐范读;B、学生自由诵读(读好停顿、轻重,体味作者情感,读出诗歌的意境)C、抽学生诵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