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 要: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结合自己理解,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特征、形成作简要论述,同时根据当今全球化下历史发展背景,扼要概括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及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关键词:世界历史;交往;共产主义;全球化众所周知,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一生对人类思想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其中,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这一思想的完整表述体现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事实上该书同时还提出并对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把握也曾起过重大作用的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本文通过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结合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深感深刻认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性。在此谈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再认识和感悟,强调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当代意义。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132-33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世界历史”并不是通常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入全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使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从时间上看,特指16世纪开始,由资产阶级开创整个世界,使之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的历史,从空间上看,指由于生产力发展和交往扩大而造成的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世界性后果为特征的有机整体的历史。所以,世界历史的出现并不仅仅意味着各个国家、民族经济联系的加强,而实质上反映了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化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和新文明的创立。”2113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可概括其理论特征如下:首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客观的,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从世界历史思想的渊源来看,“世界历史”概念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自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以来,许多著名思想家都对人类未来必定走向统一和融合的“世界大同”的理想作过表述。如17世纪意大利的维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等以及德国的黑格尔。可以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直接来源就是近代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理论,其中成果最高,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就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通常情况下,在黑格尔那里,只要谈到“历史”,就是指“世界历史”,他认为“历史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性堆积,在它的演进中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冲破狭窄的地域范围,由民族的历史汇成世界的历史,就是其中的规律之一”3115,但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人的活动也只不过是世界理性实现自身的工具而已。黑格尔的历史观念有其合理之处,他认识到突破民族和地域的羁绊来看历史发展的趋向,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认为现实的、真实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都是在世界理性统摄之下,世界历史的实体或本质就是自由,颠倒了理性和历史的关系。与近代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理论不同,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精髓,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世界历史理论建立的基础不应是主观想象和猜测,而应从人们的现实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出发,是人们客观实践的产物,即“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33。这是马克思建构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和动力。其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他认为世界历史起于中国,终于日耳曼,德意志是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王国。当代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以“全球化”为主流的世界历史依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张的结果。与他们的观点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承认“历史的世界化”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是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58,但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理想形态,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133,而“大工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159。所以,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无产阶级最终消灭私有制,经历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阶段,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只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分工扩大,普遍交往成为可能,各地区、各民族冲破地域、民族壁垒,从国内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征,大工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使世界历史理论获得经验证明,同时在这时代“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种阶级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134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131。因此说,世界历史理论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道:“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30而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涵。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一)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世界历史”思想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经济自给自足,人们自己生产,满足自我消费,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孤立的社会群体,人们的交往主要是群体内部的联系,而群体主要以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中国封建社会就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典型,由于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因此,在工业文明到来前,人类历史没有世界史,只是处于封闭、孤立的民族史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分工和贸易往来广泛发展,促使生产和交往的分离,“生产和交往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不久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151。交往发展成为以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交往,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论述了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地方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代替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431总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之间孤立封闭的状态,走向以普遍交往为特征的世界历史状态。(二)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必要条件从上文叙述我们可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有限,人类受交通和通讯工具落后的制约,人们的活动空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信息传递时间长,这些都限制了人们普遍交往的进行,世界历史不可能形成。这就意味着世界历史的形成首先要摆脱时间和空间对人类交往的束缚。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生产力提高,科技发展,为人们的普遍交往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世界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过去有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432由于通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世界性的交往成为可能,世界历史逐渐形成。面对我们今天的世界,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以使我们的地球仿若一个小小的村落,人类世界历史进入了“全球化”状态。(三)交往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全球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世界有机联系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历史,而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交往。马克思所说的交往与哈贝马斯的交往不同。哈贝马斯的交往主要局限于精神领域,以语言为本体。而马克思所说的交往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移民、文化等各个方面。交往作为生活实践的重要方面,成为人们之间物质和精神交换、交流的主要方式。物质交往是一切交往的基础。在前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之间的交往只是自然的物质交往,交往领域有限。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人们之间物质交往的空前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30交往的普遍发展,以及相应发展的分工,使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的状态逐渐被消灭,历史也就逐渐向世界历史的趋势发展。综上所述,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看做是历史世界化的基本动力。随着生产力、技术、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世界历史的状态也就体现得更加清晰,因此,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观念,它具体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正是蕴涵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之中。它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历史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马克思自提出世界历史理论后,一直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一思想。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历史事实证实了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科学预见。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世界的联系和交往更加紧密,世界历史的行程贯穿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之中,当今时代世界历史的最重要特征是以经济为主的世界“全球化”。“全球化”历史是指世界各国的历史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日益朝着跨国化方向发展,其活动的主体多样性。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权国家和地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全面互动,形成高度整合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可以说,“全球化”和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的理论背景也大相径庭了,但我们结合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也不难发现,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理论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二者都以工业文明作为自己的客观基础和比照标准,同时二者都以全面、整体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简言之,我们可以说,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下的新格局,是世界历史的深化和延伸。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全球化的历史浪潮,身处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吸取历史上由于闭关自守而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邓小平同志以其政治家、思想家的敏锐和深刻,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内涵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具有一致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论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英明、伟大,在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使中国走进了“开放的世界”,加入wto使中国与国际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和频繁,中国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国力不断增强,经济飞速发展,这是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正确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中国建设走向成功的突出表现。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在当代的特殊表现形式。当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行进,一面感受抓住机遇的欣喜,一面也不可避免要承受全球性危机的焦虑。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在世界经济、环境、资源等很多领域都令人触目惊心。目前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铁站台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集安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 电路基础自锁知识培训课件
- 电芯厂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高边坡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电脑贴膜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高血压病课件
- 电脑知识培训活动课件
- 电脑知识培训实施方案课件
- 智慧化工园区数字孪生应用方案
-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 《项目管理飞行检查管理办法》宣贯交底
- 易制爆化学品危险物品单位治安防范情况检查评估表
- 干熄焦余热发电安全预评价送审
- 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书法、水墨画体验与欣赏-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宾馆承包合同协议书
- 血透室进修汇报专业知识
- 2023年天津卷英语高考真题
- 硫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贵州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
- 【小学美术】五上《第01课帕特农神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