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年论文(范文).doc_第1页
本科学年论文(范文).doc_第2页
本科学年论文(范文).doc_第3页
本科学年论文(范文).doc_第4页
本科学年论文(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届学生学年论文(设计)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 试述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求缺口的探究(英 文) On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upply and Demand Gap Inquiry学 院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专 业 金融学(信用管理) 姓 名 陶 捷 学 号 200601100133 指导教师 孔鹏举 2008年 6 月 19 日试述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供求缺口的探究摘 要:本文目的是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中出现的供求缺口问题进行探讨。在利率管制下的超额需求,滋长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抵押需求力量,而无需提供抵押品的小额信贷发展并未充分满足农户合理的信贷需求。同时,随着农信社小额信贷的金融服务模式逐渐迈向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大大提高了农信社的经营成本,进而压缩合作制农信社的地域范围与信贷规模成为了一个暂优选择,但它能否帮助贫困地区真正解决资金缺乏的障碍,关键是能否在市场化的脚步下制定合理的补偿成本的利率,真正实现促进农村信贷有效地发展。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 利率市场化 信贷供求缺口On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upply and demand gap Inquiry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i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gap on the issue. In the interest rat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excess demand, the growth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credit strength of mortgage demand, without the need to provide collater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credit does not fully meet the credit needs of farmers and reasonable. At the same tim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s micro-credit model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mechanisms gradually move towards a system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operating cost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urther compression cooperative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ope and scale of credit as a temporary gifted Choice, but it can really solve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to help fund the lack of obstacles, the key is whether the market in the footsteps of developed and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in the rate of cost, real promotion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Key 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Microcredit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Credit supply and demand gap一、引 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是中国的基础环节和重要支点,中国金融的发达及其功能的发挥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缩小农村城市贫富的差异化,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沿袭孟加拉国的金融模式,在很多贫困地区得到试点和推广。然而越来越多的科研资料表明,农信社小额信贷的推广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从目前展开的情况来看,小额信贷的缺口仍是制约其迅速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中央与地方政府也颁布了关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指导意见等相关文案,但仍没有顺利高效地解决小额信贷发展路途中的窘境。 在融资渠道的制度安排下,由农户自愿入股的内生融资方式远远不足以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大量的外源融资体系,例如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等成为了其壮大发展的资本。由于历史包袱的沉重,其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受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和出资机构的影响甚深,基本上属于完全供给引导型,很少因地制宜考虑农户的实际需求,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一刀切”的局面,进而加大了小额信贷供求的缺口。因此对于缩小缺口后的内生变量的探寻就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认为虽然小额信贷本着扶贫的初衷,大多实行低于普通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方式,但实际人为的利率管制会使其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难以使贷款真正分流到贫困者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地域歧视,使资金的过滤作用并未能到充分发挥,资金的需求窗口便会成为虚设。二是低利率使资金供给方难以产生经营的压力与动力,进而产生纯粹重复反复投机的心里,最终会导致资金的供给发挥不了它应有的效益。同时,利率管制下小额的信贷难以补偿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如果长期在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范围下操作,农信社可能会由于小额信贷的营利不能抵充高额的经营成本而失去其生存能力。通过上述分析,要使小额信贷的资金供求缺口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真正得到落实,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是必然选择。二、相关文献综述自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后,1973年麦金农(1993)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等金融抑制现象,造成严重的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进而导致资金大量外流后的低配置效率。同时,肖(1993)在金融深化与抑制的理论论述中表明,金融深化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金融抑制会导致农村资产总量匮乏,内生融资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农业产出要素低下,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萎缩,无序竞争愈烈,信贷市场化的金融深化方向无力实现。因此,麦金农与肖均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实现放松利率管制为中心的金融深化的方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其理论的指引下开始一系列的探索。然而不论是迫于现实压力下实行利率自由化的美国,日本等国家,还是在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家的探寻之路,其执行过程中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金融机构的危机甚至是金融泡沫的经济危机的隐患。面对这种现实,许多利率市场化对信贷业务贡献的有效性的理论评说再一次被质疑。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利率的存在并未能有效地对资产项目进行筛选。从发展中国家自身监管能力的角度诠释,Hellmann, Murdock和Stiglitz(1998)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有限,人为地压低利率,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后产生道德风险的成本,进而维持国内金融机构持续高效的发展。以肖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利率自由化带来的危机主要是改革前或过程中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所致,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利率自由化,从而推动金融自由化进程。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及监管的匮乏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利率市场化的权衡取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与分歧。在大型金融机构逐渐想退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时,央行采取降低准入门槛的方式维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由于有国家主导的存在,让国家银行“垄断”小额信贷市场的假象一直延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如果市场自由化真的被沿用解决此难题,往往是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如果农信社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办事,那么,资本的整体流向一定是从农信社流出,资金的“非农化”变迁便成为了市场的自由化会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一厢情愿的结局。要考察资本是否会留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并非是国家采取的降低对金融机构门槛设置的要求,根本性的因素还是利率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农户“贷款难”的现状,无非是小额信贷的供需间存在一个缺口,供不应求的唯一原因是价格太低,也就是说,小额信贷在低利率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民间金融机构都是无法填补这个缺口的,那么,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利率提高)变成了真正改善农户“贷款难”问题的内在动因。三、信贷市场利率管制与经营成本(风险)的信贷规模分析经典的信用社制度功能集中体现在其合作性,促进组织内部成员经济增长,保证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在市场竞争中,为保证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信用社经营活动的资金自求平衡的要求日趋激烈,经营行为倾向于比较利益的选择,盈利动机不可避免,合作制原则必然发生异化。但目前规范的改革仍是政府主导型,采用“一刀切”的推进方式,使得农村金融组织资金运作存在严重不充分的现象。(一)图表分析法下表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农户存款,贷款余额变动的情况的数据比较。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变动情况一览表 单位:亿元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农户存款1174381142286776711235520766农户贷款16181372760148735886773存 差10125777021076184876713993贷存比0.1370.4130.3260.2650.1940.290.326资料来源:何广文、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由上表可以看出,农村资金总量供给不足与严重流失并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差逐年加大,大量资金从农村抽走。另一方面,农信社农户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农户存贷比降低,农户存贷款余额增长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非农化”的渠道之一。同时从农村信用社农户贷存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除1984年贷存比达41.3%外,其余年份均徘徊在30%左右。即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的贷款还不足其从农户吸收的存款的1/3,农户资金“非农化”较为严重,使原本就短缺的农村资金外流到城市和其它行业。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农户存款余额的增长快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贷款余额的增长,形成农村信用社“农户存贷款余额增长趋势剪刀差”并且,该剪刀差呈现逐渐扩大之态势。小额信贷的供求缺口就在“剪刀差”态势中愈演愈烈。供不应求的发展规律让利率问题的探寻变得迫在眉睫。(二)利率管制下的农信社可贷资金的理论分析近几年来,考虑到农村贷款的高风险性质,人民银行允许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利率拥有较其它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更灵活的浮动范围,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1年期的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不能超过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利率50,但仍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户的需求水平。为了进一步说明农信社小额信贷资金理论,我们用一个简化的模型,不妨设(利率为r)。1、农信社当期可借贷的资金供给为Ls,其中包括自有资金入股农户存款资金作为农信社实际的储蓄,记为Sr,同时央行以支农再贷款的方式对农信社给予的补贴作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量部分,记为Ms,显然Sr是利率的增函数,Ms是与利率无关的外生变量,那么有Ls=S r+Ms成立。2、农信社当期可借贷的资金需求为Ld主要用于“想贷确无力贷款”的贫农的E图一:利率管制下的农信社信贷市场模型LSLd1LdL S , L dQ1 Q Q2RR3R2R0R1农村经济建设购买生产资料的实物需求,记为Id ,同时农户家庭自身的货币需求,记为Md(R)。3、显然Id与Md(R)都是利率的增函数,那么有Ld=Id+Md(R)成立。当没有利率管制的农村信贷市场均衡应该是在E点实现,有Ls=Ld成立,即 Sr+Ms=Id+Md此时,即可以求出均衡利率R0,但存在利率管制下的利率R1(R1R0),超额的资金需(Q1-Q2),并未得到满足.利率管制下的(R2-R1)以逐取更高额利润的方式流向公共领域。低利率下并未能使资金有效地分流到农户手中,利率管制下资金的供求缺口未能使农户的有效需求得以实现。大大地降低了农户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国家也针对信贷由此产生的信贷供求缺口适当给予一些优惠性政策:(三)经营成本(风险)的信贷规模分析利率管制下的低利率水平使农信社面临难以补偿低利率下的高额经营成本的抉择。因此对小额农贷的制度安排目前存在几种争议。其中一个方面认为贫困人口单笔贷款数额小,风险大,监测难,管理和交易费用高。同时,小额信用贷款与规模经营的理念不符,导致成本无法降低,农户贷款高风险和低收益并存,使得农信社的贷款的确成为目前所有贷款品种中成本最高的一种。因此,农信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既存在着壮大的机遇又面临着高经营风险的挑战,而压缩合作制农信社的地域范围与信贷规模似乎成为了大多数农信社在风险面前的一个暂优选择。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证券组合理论认为,通过一揽子证券组合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标(马柯维茨,1952)实践也证明,银行信贷资产分散化同样有利于分散风险。农户小最优贷款规模信用社风险借款人数量t额信用贷款,额小,面宽,高度分散,其回收率和收息率总体上远比大户企业贷款高,进而在个人信用体系高度健全且不存在贷款违约的假定下,农信社经营成本与贷款人数量大小存在强相关关系。如图,以t作平行线为最优贷款规模,超出这一规模,其经营成本将高于贷款收益。而在到达t点之前,我们可以看出,借款人数量与信用社风险大小是负相关关系借款人数量越大,信用社的信贷风险越小。当然A 点上信用社没有借款人其风险也就为0,同时也没有贷款方面的收益。当然这种极端值状况可能农信社正面临生存能力的萎缩状。 然而此模型的建立基础是个人信用体系高度健全且不存在贷款违约的条件下,而现实状况下,低利率下使借款者无心按时还款的高违约率与假设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同时,由于农信社的小额信贷的贷款规模的分散性的需求缺口,决定了最优贷款规模确定的操作难度性。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虽然贷款利率可以在最高限制的范围上下浮动,但从农村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因素时信用社贷款归仍存在风险。其风险溢价应存在贷款利率的成本中。因此,贷款规模的适当缩减是否真的能降低经营成本,顺利帮助贫困地区解决贷款供需障碍,关键是能否在市场化的脚步下制定可以补偿成本的利率。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额信贷能否在农村金融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局势,利率市场化成为了小额信贷面向市场的必然选择。四、结论性评价 经典的SW(Stiglitz和Weiss)模型和Hellmann等学术界人士分别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有效性的角度对农村金融的小额信贷缺口做出了独到的见解。然而本文通过利率管制下农信社信贷市场模型和经营成本(风险)的信贷规模模型提出利率市场化才是真正解决“扶贫”,维持农村小额信贷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性的因素。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利率的市场化能够提高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在长期内的消费水平,而且能够缩小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由于我国目前内需严重不足,收入分配差距也很大,信贷供求缺口凸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国内的总需求,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将起到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看到,由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市场的“供需平衡”是以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排除在“市场需求”之外为条件的。“农村信贷市场化”的主张只看到了贷款供给的一面,却没有看清贷款需求的一面,虽然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农村小额贷款的供给,使供给可以满足“需求”,但它却是以将更多的农民排除在“市场需求”之外为代价的。然而,没有任何一项经济政策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市场最基本的原理,也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如果我们在政治上无法接受农民“贷不起款”这个结果那么“农村信贷市场化”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利率无法提高,农村小额贷款市场就必然存在一个巨大的供需缺口,而这个供需缺口只有依靠国家政府投入来解决低息小额贷款供求矛盾所必需支付的代价。参考文献1 Stiglitz Joseph, Hellmann Thomas and Murdock Kevin(19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