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摄影审美初探.doc_第1页
胡同摄影审美初探.doc_第2页
胡同摄影审美初探.doc_第3页
胡同摄影审美初探.doc_第4页
胡同摄影审美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胡同摄影审美初探 我之所以考虑这个问题,是考虑到,胡同题材的摄影拍摄,虽然很难在诸多的摄影门类中,占有一席,但是,天时是08年的奥运,人和是中央台把胡同拍记摆在了这样一个位置,而地利就是我和我的朋友们,既是拍记队的积极参与者,又是老北京文化摄影艺术的爱好者,为了把这些喜欢胡同文化题材摄友们的乐趣,更好的坚持和进步,自己才想到了这些东西。 主要分几个方面:,认识与择取;内容与形式;彩色与黑白;纪实与审美;拍摄与记录;积淀与专注; 数码与胶片.一 认识与择取:胡同题材的拍摄,和其他摄影题材的艺术共性是共通 的,同样具备着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当然在中国的宣传工具作用,也是其中一项。所以娱乐性的艺术创作成分,与纪实性摄影题材的拍摄,有着很多不同方面的审 美标准,但是拍胡同的大多数人,既不是记者。又不是某项专题的资料员,他们拍摄的动力,还是源于对于胡同文化理解的热情和对于老北京独特人文地理历史风貌 的热爱,所以,对于胡同题材的摄影作品,完全用纪实摄影的标准,或者是学术考据的水平来评判胡同题材摄影,有些缘木求鱼。大家可能还能记得住这方面的作 品,前一阶段可能是首推徐勇了,现一阶段可能就是“胡同映象-蒋 晨明”虽然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但肯定有一点是共通的:摄影语汇的完美运用,使得胡同题材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既不能把胡同题材拍摄等同于标准 的纪实性摄影,但又不能随意的把胡同题材拍摄等同于完全的艺术摄影,而过多的强化摄影者本身的主观感觉。这虽然是一种矛盾的交汇,同时这种冲突,又给我们 提供了胡同题材摄影思维逻辑新的思路。如果上面的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如何择取-从纷纭的镜头里面,提取出自己认为属于“胡同”题材的画面,就有了一个初步可循的标准。 胡同题材,从现实存在的景象看,每一个人都可以拍出一些图象,但是片子的内涵是什么?内涵的主旨是什么,肯定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内涵的主旨就是-胡同文化。要把这些景象有机的形成一种认识,我觉得越简练明确清晰,越容易扩展外延。现在外国人的猎奇,外地人被伪北京胡同民俗迷惑,新北京人不知道北京的演进和历史,而社会的大形势又是商业利益冲击一切的现实,各种所谓的胡同题材的摄影照片到处流散,使得北京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地,反而成了假冒伪劣文化的孳生场,所以,要想真正拍好胡同题材的摄影作品,首先要对于“胡同文化”认可,而且要真正钻研和热爱.在 这个大的前提之下,再对于胡同的人和物,景和色,进行择取和提炼,我觉得这才有可能拍出真正胡同的灵魂。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什么是胡同文化,这个话题 很大,不是一时能说的清的。反过来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想拍好胡同,首先是理解胡同文化,方能使自己的摄影作品富有更多的思想内涵。二 内容与形式。胡同题材的摄影作品,同样也是一种摄影艺术创作。作 为艺术审美,肯定包含着内容与形式的两个方面。两方面都具备,都优秀的,当然更好。可是或是内容好,或是表现形式好,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好的作品。二者既是 相辅相成,又是各有其道。所以我们在欣赏某一幅作品的时候,如果完美无缺,那当然更好,如果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依然是我们欣赏学习的佳作。之所 以提出这一点,就是感觉到有两个倾向。一是在拍摄胡同题材的时候,过于注重个人的感觉(不排除被伪民俗文化误导的可能),强调利用摄影独特的表现形式,把 并不代表胡同文化本质的一些东西,展现在世人面前,我有时真感到一种气愤,以至感到一种悲哀。一是完全是原始的记录,一点没有摄影意识的取舍,使得人们在 看这些东西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艺术的享受,感觉不到作者在表述什么。这是现在比较典型的倾向。内容,实际并不特定指题材本身.其 实,任何题材,通过作者的提炼,都可以婉转的表达作者的心声,事物的本质。老北京胡同中“枣树,天棚,石榴树,懒猫,金鱼,胖丫头”这些不见经传的竹枝俚 语,浓浓的勾勒出,典型的老北京文化的艺术符号。但是,如果你在选择任何景象的时候,都没有通过现象表现本质的意识,那么再好的题材,也表达不出作品的思 想意义。形式。虽然摄影是一门新兴的艺术,但也基本上具备了 之所以能够称之为艺术作品的相应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创新,可以打破,但是我觉得是在掌握了基本常识之后的创新,是能够对于既成的基本道理熟练运用之后的举 一反三,如果连基本的术语,起码的艺术常识,以至一般的摄影语汇和胡同文化知识都不掌握,只凭着热情,可称之为摄影作品的片子就很难出现,偶有个别巧合, 也不是作者处心积虑的艺术创作,所以,摄影基本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三 彩色与黑白:胡同题材的拍摄。实际同样和其他摄影题材一样,即可 以用彩色表现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也可用黑白表现专注静谧,简洁精到。现在在胡同题材摄影之中,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倾向,或是为了追求片子 的古老陈旧的效果,不考虑题材的本身,也不考虑拍摄出来的原始素材的质量,一味的用电脑进行千篇一律的黑白(包括双色和作旧)处理,本来就不是拍摄的很理 想的片子,再经过不甚高明的处理,使得片子更加失去了基本的影调和起码的层次。或是不根据题材(作者的创作意图)需要,只要是花红柳绿,热热闹闹,就按下 快门,使得胡同的文化气氛根本得不到表现,甚至是顾左右而言它,使观者不知所云。的确,黑白片对于表现胡同题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 势,尤其对于表现历史的沉积,文化的深厚,环境的幽深,意境的悠远,都比彩色片子,在其它摄影题材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感染力。但是简练不是简单,黑白灰 的层次变化,是万紫千红色象的本质表现,如果对于亚当斯区域暴光法没有深入学习过,对于色彩构成没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只凭感觉和个人理解,简单的PS一下,既不能完美的表现胡同题材,也不可能掌握黑白摄影的语汇。四纪实与审美上面提过,胡同摄影按摄影功能分类,既包含纪实摄影成分,又包括艺术摄影成分。这一点是胡同题材摄影审美的举目之纲。所以胡同题材摄影决不等同于艺术摄影,风光摄影,旅游留念等其他门类的摄影。如果同意这一观点,我们就可以从纪实的角度,探讨一下纪实摄影的审美。在中国,任何艺术,首先是宣传工具,其次是教育渠道,最后才是娱乐功能。我们不去议论是否本末倒置,我们只说“适者生存”。现在这种倒置正在逐步的扭转。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胡同题材摄影上升为艺术作品的时候,就要认真思索这类题材的审美内容,审美标准了。纪实摄影,首先是真。这一点我只说几句:既不要成天去搜寻社会的黑暗面,把自己观察问题的思路,象个愤世嫉俗的愤青,也不要没有丝毫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错误腐败,没有摄影者的脊梁而敢于仗义执言。尤其胡同题材,因为时代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左右,在这一阶段表现的尤为强烈,拆迁问题,已经把胡同文化存亡的底线,摆在了现实的桌面上,所以,如何真实的记录这一历史时段的真实面目,是胡同题材摄影不容选择的课题。在真的基础上,就要考虑善。纪实摄影,甚至直接说胡同摄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人文摄影。我是觉得胡同摄影美不美,是取决于摄影者对于认识生与斯,长于斯的胡同老百姓美不美的检验。人文摄影,说到人文,那么就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历史的创造,是英雄与老百姓共同创造的,英雄可以过世,但老百姓却是繁衍生息没,世代相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渊源,就是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身上心底。所以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是白领,还是打工,是人杰精英,还是市井贫民,只要你真正的用爱心去对待他们,去观察他们,去理 解他们,那么你的善良之心,必定会在你的作品中真正体现。最后是美。美的概念很难一下讲清楚。但是我想自己拍了这些年,这些胡同,还是有一些对于胡同之美的感性认识的。有人说,胡同之美是一种东方之美,我很赞同。东方之美体现于意境之美,而意境之美,是寓景生情,是源远流长。是要有其“讲究”的。那么这种讲究,就是东方审美的独到之处。这个讲究,就是凡事要有出处,要用典出据。所以要想拍好胡同,就要弄明白胡同的“讲究”。也有人讲,胡同之美是一种静谧之美。我也同意,但觉得说的不是很精确,而现在,面临着到处的拆迁,我倒觉着胡同经常表现出一种凄美虽然,这个词,不是很恰当,但是每每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我总是想到“凄美”。五拍摄与记录:实际上,任何纪实摄影,都是需要完整的,可信的,严谨的文字记录的。胡同摄影,除了个别的旅游观光拍照不算。我这几年深感,自己很多的片子,没有文字记录,是一大缺憾。首先,胡同拍摄,只能是一时一天,而 这点时间想完整的表达一个胡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若没有文字记录,或是拍了的还去重拍,没拍的也心中无数,或是拍完了不知道拍的物件在哪里了,完全失去了资料价值。其次,拍摄的感情,在拍片的时候是触景生情,如果能够当时记录,这样拍出来的片子,就会保留住作者当时的创作激情,否则事过境迁,再好的脑子,也比不上烂笔头子。只能对片兴叹.还有,胡同的景物可以表现在你的片子之中,但是绝大部分的,你和居住在胡同里的居民百姓,聊起胡同的故事典故,趣文逸事,这是对于片子内涵的最佳资料。可是如果不记录下来,即使你故地重游,但是人去事非,这样的资料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六积淀与专注:胡同题材的拍摄,实际是对于胡同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胡同文化包含什么,胡同的起因,由来,变换,掌故,胡同这一独特的居住形式,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都城,形成完美的形式与内容;为什么皇城文化与胡同文化是组成帝都文化的元素;为什么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胡同有着敬仰和赞叹;为什么外族进入到中原腹地,而建都思想却那么一脉相承;为什么说都城建筑是中华民族整体优秀文化的体现;为什么阴阳风水在都城建筑中得到了客观现实的印证;甚至为什么多少名人雅士,为了保护胡同文化,作着惊天地,涕鬼神的业绩。这一切,都是拍好胡同题材摄影的必修之课。胡同的拍摄,除了时间的跨度之外,更要有整个地域范围的意识.虽然从历史上元朝的三十六坊到明朝的五十坊,再到清朝的南城外阔,使得北京城有了基本的地域范围,但是四九城之外,北京城几千年的演化变迁,同样给北京城周边,留下了丰富深厚的历史遗迹,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上面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对于某一个课题,要有坚定不移的科学态度.一个问题,不在于这个事物本身在胡同文化中,占多大的比重,而在于通过某一个环节.可以更精确的表现胡同文化的本质.譬如自己,在拍胡同的时候,有意识的拍了一些有典型形象的胡同一号门.当我基本上把北京粗略的走了一年之后,反而觉得手中的几百张胡同一号门,根本体现不出京城整体胡同一号门的风貌,虽然当时是为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门楼建筑一号门,觉得还可以,可一旦想用它们来说明一号门能折射北京胡同的本质时,就显得那么的支离破碎,不成体统.从这点说,拍胡同也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一件事作到最大程度的努力,而不要似是而非,到头来,都是鸡肋,片子只是一堆说不清任何问题的纸片。七数码与胶片在现在所有的摄影题材门类中,都有这个问题的争论.其实这个争论不外是两个内容,数码与胶片谁更具摄影的特性,;还有就是数码的后期制作是否超越了摄影的本意。第一个问题,自己是这样看.如果作为一般资料的保留,120以上尺寸的胶片,似乎对于胡同一般用图来讲,没有太大必要,除非是商业广告.至于大机器拍小胡同,除了场地的限制之外,似乎拆迁的节奏,已经不容许每天几张的精雕细刻.更何况资料使用的便宜性,使得数码还是略占优势.第二个问题,似乎越来越明朗化了.明室暗房的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虽然新闻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