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教师职业生活作业.doc_第1页
未来十年教师职业生活作业.doc_第2页
未来十年教师职业生活作业.doc_第3页
未来十年教师职业生活作业.doc_第4页
未来十年教师职业生活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未来十年教师职业生活作业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答:(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 (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答:在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把人文性作为课程的性质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没有规定具体的知识内容,只是提出了要达到的目标。再次,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新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呢?(1)课堂的导入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然而“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识;好的导入方式,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这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如,讲“感受图像信息”时,我选用了一幅漫画导入新课,漫画标题是春天在哪里,画面中央是一座房子里孩子们在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房子周围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根草,只有一些孤零零的树和流动的沙丘。整个画面而给人一种荒凉、悲壮的感觉。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2)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注重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学法指导、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新的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怎样学习的技能。正如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精力放在怎样使学生参与教学中来,从而获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请学生通过准备,调动多种智能,运用多种形式讲解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或重点内容:按学号轮流进行课前五分钟讨论;请学生自己选择作业;请学生自己编写试题;请学生参与老师备课和制作教具,等等。学生参与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这就正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设置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基本方法是: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分析、研究信息,从而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或解决办法。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效果要好得多。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打开校门,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与时俱进。放手让学生走向社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根本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也将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总之,作为承担时代特征鲜明,思想性极强教学的教师,理应站在课改前列,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创新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知识为桥梁,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学新理念。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答:(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要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搞好练习、业余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要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首先,还是一个教师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那种滥编、滥订、滥发学习资料,搞题海战术,“狂轰乱炸”,实行频繁考试的教学方式实在不能继续下去。那样做不仅使学生不堪重负,而且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其次,要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精讲、精练才能体现高效,落实“减负”。再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指导。作业的批改分为详批、略批、面批。详批的作业不能只作正误评判或只打一个分数,对错误答案要分析原因,甚至可以主动帮学生改正错误。对个别特殊情况,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行面批,当面指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另外,要切实减少过多考试,改进考试方法,注重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奋读书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减负”与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负”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因为那些简单机械的、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给学生指明学习目的,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才能自觉地勤奋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好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学好知识,求得真知的前提。指导学习方法,首先要因材施教。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指导。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质疑问难,激发好奇心。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3)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的展显在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实际上就是探索他们生活中奥秘的过程。在节假日还可以带学生去大自然,去看电影、戏剧、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等,从而增长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和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等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只要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追求,选择适宜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就是巨大的。(4)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故事是用口头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情节,形象生动,学生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好奇心的作用。如果老师不失时机地讲讲这些故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老师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鼓励其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既教育了学生,又培养了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特长和“亮点”,善于捕捉机会,利用时机施以正确、科学的引导。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告诉学生答案已经司空见惯,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总是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如果说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教师应承担很大的责任。(6)提供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学生模仿性强、爱动,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制作活动等,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人们对于自己动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趣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7)鼓励学生提问题学者胡适说:“问题是知识学习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充满好奇心的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好奇导致创新,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鼓励和启发学生提问。针对本班很多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的习惯,我经常对学生说:“会提问题的人比会回答问题的人聪明100倍”!每学一节课,我都要求学生先预习,并提出一两个问题,对提得好的问题板书黑板;每堂课都刻意让学生质疑问难,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均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老师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老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长期以来,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才华的学生。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第一、师德建设重在教育。搞好师德建设,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内容等形成共识。认识提高的过程实际上是广大教师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师德水平提高的过程,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第二、师德建设重在规范。只有教育、没有规范,师德建设易成为“软”工程。第三、师德建设重在落实。首先是计划要落实,要把通盘考虑的师德教育活动列入周三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施;其次是责任要落实,师德建设是关系学校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各院、系、部、组织人事部、教务处、工会、党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如果不明确责任,容易形成推诿扯皮现象,工作就难以落到实处;再次是评价结果的作用要落实,奖惩要兑现。第四、师德建设重在培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希望所在。对青年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是为其长远工作创造良好的开端,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还要经常性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拓宽青年教师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地渠道,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第五、师德建设重在自我道德修养。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只有通过学习、宣传、讨论等多种教育途径,弘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陋的道德风尚,推动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立、自强,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第六、师德建设,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敬业精神。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挚着的爱,对学生真诚的爱,对从教的非凡乐趣。这种热爱教育的敬业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的精神食粮。 二是以身作则。传统师德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师者,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说,只要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就能不令而行,不言而化。教师不仅仅要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得好,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几千年来,尽管社会制度、教育内容不同,但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观念却代代相传,成为美德。 三是博学多闻。传统师德认为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博古通今,博闻强识。要想成为教师,必须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只有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具备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四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又是教师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师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材施教,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实践的课题。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答:(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积极创新培训模式。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