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4了解人类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讨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诱发自然灾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通过“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水库坝高和诱震概率”表格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信息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类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环境乱排乱放废弃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诱发自然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2通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和辩论等形式来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3通过对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的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全球各国共同合作的意识。三、数学提纲 Com四、教学建议本节教材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主要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所陈述的知识多数为学生熟识,而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是触目惊心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可采取讨论、表演、辩论、研究性学习汇报等方式进行,既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强化,效果会很好。师生讨论式:教师呈现素材(教材阅读和活动),引领学生分析,填表总结。表1-9人类活动环境问题后果与自然灾害关系乱恳滥伐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加剧加剧风沙、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加剧干旱和洪涝等气象频度乱捕滥杀生态破坏物种灭绝遗传多样性丧生瓦解人类生存修水利工程生态破坏环境改变诱发地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式:把班级学生分成四组,分好课题,每组学生有一中心发言人,有一主题,自己设问解疑。实际案例:第一组:(甲生)陈述“我们的伊甸园呢?”资料呈现:伊甸园是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生活的家园。后来,他们由于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上帝还派天使把守通道,再也不让后人重新找到它。伊甸园从此消失了。我们的家园曾经是人类史上的伊甸园,它就是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千年前,那里风调雨顺,土壤肥沃,森林茂密,草原油绿,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举世闻名的古国巴比伦就诞生在那里。但是由于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过度砍伐了森林,结果失去了积聚水分的地方,连绵不断的沃野变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我们的伊句园成了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丰沛的雨水不见了,肥沃的土壤刮走了,繁茂的植物枯萎了,这里的人们迁走了,灿烂的文明湮灭了,人类的“伊甸园”消失了。如今的这里成了挖掘史前文物、考察古代文明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骑着骆驼,出没在沙丘上下,寻找被黄沙淹没的座座古城。弦外音(乙生):恩格斯曾经谆谆教导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丙生)我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是为了获得木材和土地,我们要生存发展,我们错了吗?(丁生)你们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不适当的旱作农业,使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了土壤的风蚀和雨蚀的速度,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使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旱情,暴雨时,形成山洪,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你说,你们错没错? (戊生)在没有人类活动时,难道土壤就没有遭受侵蚀吗? (己生)有,但没有这么严重。(出示示意图来进行表述) m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据研究,大约在1万年前,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大于侵蚀程度,距今1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以侵蚀为主。进入人类历史以来,又由单纯的自然侵蚀变为自然侵蚀和人类侵蚀的双重作用。根据侵蚀一堆积相关推算,大约在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的侵蚀量已经达到0.75亿吨每年。后来,侵蚀量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而迅速增加。(如图1-18)结论: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破坏,诱发了自然灾害。 教师可以总结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而诱发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第二组:(甲生)陈述“科技发展带来了什么?” 拉开科技发展帷幕的人当属瓦特,蒸汽机来到人间之后,工业生产绕着科学技术这个轮子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飞跃,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财富飞速地增长着。但由于工业速度发展过快,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多,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工业文明的推动力之一就是化石燃料资源,然而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而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等影响。工业污染物被大气或被水稀释,进入地球物质循环系统,并逐渐改变这一系统,使环境污染危害从一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扩散。如其进入循环系统,与自然界原生物质发生反应,会使无害或低害物质变成有害物质,酿成更加严重的灾害事故。电气化和电子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电视发射塔、高压输电线、雷达站、移动电话的发射台等,各种电磁波充斥我们周围。他们助长了癌症和心脏病暴发的几率。(乙生)虽然科技带来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看到主流它毕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可以慢慢治理,是小问题。 (丙生)我认为不是小问题,是严重的问题。比如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根据对100多份全球变化资料的系统分析,发现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30.6C。21世纪中叶,将再上升1.54C。海平面上升预测,到下个世纪末,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50厘米甚至更多。由于世界人口、工业、经济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据推测,如今后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灾人口将达10亿,其中34亿人将无家可归,一些国家,尤其岛国,将从地球上消失。世界上某些地区的降水将减少,而蒸发量将增大,致使径流减少。荒漠化会更加严重。结论:科技发展带来了文明,但如果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将一无所有,甚至是失去生命。 教师总结:科技发展,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用好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 第三组:(甲生)陈述“人类行为的失控带来什么?” 阿斯旺:功过难断。埃及阿斯旺水坝在20世纪70年代初竣工了。由于阿斯旺水库的拦洪作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的人工控制,并在枯水季节放水灌溉,从而结束了靠尼罗河自然泛滥进行耕种的历史。据统计,阿斯旺水库新增灌溉面积近200万公顷,也使70万公顷每年只能耕种一季作物的土地被改造成能种多季作物的永久性灌区,并且新增了大量耕地和人工灌溉的稻田,从而使埃及90%以上的耕地得到灌溉,农田复种指数大为增加,棉花和粮食成倍增产。在发电方面,阿斯旺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10万千瓦,年发电约86亿度,为全国提供大约70的电力,成为埃及的主要电力基地。巨大而廉价的电能使全国4000多个村庄相继实现了电气化,并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巨大的湖泊型水库可以大力发展养鱼,并且可能成为一个大型的游乐公园。然而,由于它的存在,尼罗河的泥沙和有机质沉积到水库底部,使尼罗河两岸的绿洲失去肥源几亿吨淤泥,土壤日益盐渍化;由于尼罗河河口供沙不足河口三角洲平原向内陆收缩,使工厂、港口、国防工事有跌入地中海的危险;由于缺乏来自陆地的盐分和有机物,致使沙丁鱼的年获量减少1.8万吨;由于大坝阻隔,使尼罗河下游的活水变成相对静止的“湖泊”,引发血吸虫病的流行。(乙生)过大于功:埃及主要靠尼罗河水灌溉土地,尼罗河是埃及农业赖以发展的主动脉。但是,尼罗河又是世界大河中水量最少的河道。由于水源不足,阿斯旺水坝的水位在1987年比原设计方案减少了3米,严重影响了埃及的电力工业生产,随着电力工业一起发展起来的g,他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严重影响。阿斯旺水坝不仅未能解决埃及的用水问题,而且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1988年埃及政府不得不采取配给用水用电的做法。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生产。埃及规定,农业部制定的农作物生产计划必须先得到水利部门的同意。工业用电受到严重影响。埃及工业部决定调整工业用电,限制用电时数,减少照明和行政耗电,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网负荷。渔业和航运也受到影响。河口渔场退化,著名的沙丁鱼捕获量减少。由于下游水道变浅甚至干涸,船只运行不畅,这影响了船运和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丙生)大型工程建设有着时代要求,不可能做到全方位的考虑,但在当时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完美。 结论:工程建设必须从生态和环境角度全方位考虑,否则就会诱发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而失去建设的意义。灾害具有关联性,造成的影响会更深远。人类的智慧可以杜绝一些灾害的产生。没有最好,但要追求更好。 第四组:(学生)陈述“人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多难兴邦,殷忧启明”。灾变是大自然促进优胜劣汰的淘汰和考验,使人类逐步地成熟和强大起来。灾害在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又给人类创造某种机会。人类在组织起来防御和减轻灾害的斗争中,避害趋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历史发展看,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历史发展阶段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被动阶段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较主动预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再被动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主动预防阶段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对自然灾害的研究与治理工作,谋求化害为利。此外,由于各国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治措施不同,同一能量级的灾害在不同国家产生的破坏作用也不同。如果早作防范,则损失小;如果毫无准备,则损失大。而灾害本身,也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比如,台风引起风暴潮、暴雨,在一些地方形成灾害,而在另外一些久旱地区,则起到减轻旱灾的作用。寒潮与冻害是危及农作物的重大灾害,但低温冷冻可使病虫越冬条件受到破坏,从而可能减轻第二年农作物病虫害。灾害在生态进化中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森林自然火灾要烧毁大片林木,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但在一定条件下,火又可以改良植被,这时森林火灾又变得对人类有益。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的恢复,让自然火灾自生自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灰能够肥田,使火山周围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是火山活动区人口居住仍然不减的主要原因。洪水泛滥可以冲击出肥沃的平原,至今黄河口还在不断向渤海延伸,累年造就良田万顷。大风可以摧枯拉朽,但草原上的牧民依靠风力发电来看电视和烧水做饭。结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加强研究,避害趋利是根本,化害为利是我们最终努力的目标。教师总结:现代社会中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的趋势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森林减少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能加重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能加速河道、湖泊的淤积和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洪旱灾害频繁发生。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内涝加重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和加重自然灾害。所以人类在行动时要注意:1预测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变化趋势,研究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2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频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3加强区域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灾害影响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开发建设项目是否对其周围环境引发灾害性后果;(2)项目实施区域周围的环境是否对开发建设项目有潜在的灾害影响;(3)重大工程设施设计标准、抗灾能力与保护措施是否经济合理。4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对破坏森林、草原、土地、矿山、海洋资源和破坏灾害监测、通讯、防灾设施等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与纠正,克服有法不依的现象。5研究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环境破坏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1)围湖造田与洪、涝、旱灾害的关系;(2)毁林开荒、开垦草原与山地灾害、水旱灾害、风沙灾害的关系;(3)地下水超采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4)大型工程建设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关系。6研究人为因素引起的未来自然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1)城市空间立体开发引起的地震、火、水、风、地面沉降等各种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2)大量施用农药引起的农业病虫害灾害的演变特征及防御对策;(3)矿产开发引发的自然灾害。7探讨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或减缓人类活动强度,减少未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可能性和减轻其危害的途径。8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认真汲取世界的经验和教训。五、活动参考答案P24 1图略(横坐标为年份,双纵坐标,左轴为洪峰流量,右轴为相应水位,描点即可)2洪峰流量减小而水位却上升。说明河道、湖泊淤积使河道湖泊调峰能力下降。P25 1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甲基汞、重金属粉尘、镉、多氯联苯、光化学烟雾等。2公害事件:如:(1)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音乐会上,当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1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噪声污染事件。(2)发生于1986年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3)发生于1984年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P26结合阅读,因地而异,比如南北方的差异:气候变暖,对于北方有利的是农业生产的积温值可能增加,但是可能降水减少,造成干旱影响农业生产。P27氟利昂作为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且极难被分解、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后,其稳定性决定它将长时间滞留于此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氟利昂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在那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后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等,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Cl+O3ClO+02,ClO+OClO2。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l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l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