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专项突破练五 人口统计图 中图版.doc_第1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专项突破练五 人口统计图 中图版.doc_第2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专项突破练五 人口统计图 中图版.doc_第3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专项突破练五 人口统计图 中图版.doc_第4页
全优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专项突破练五 人口统计图 中图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突破练五人口统计图一、选择题(2015江西赣州一模)读我国2013年国家统计年鉴人口数据,完成第12题。地区人口(万人)总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全国136 07212 138全国乡村62 9616 334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a.全国城市化水平不到50%b.全国乡村比城镇老龄化更严重c.全国城市劳动力严重不足d.全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2.针对表格中数据反映的老龄化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着力加大城镇养老健康服务投入重点健全乡村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鼓励生育二胎a.b.c.d.答案:1.b2.b解析:第1题,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全国总人口136 072万人,全国人口减去全国乡村人口就是全国城市人口,为73 111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全国城市65岁及以上人数为5 804万人,乡村比城镇老龄化更严重;城市人口多,劳动力充足;从图中看不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第2题,图中显示我国乡村老龄化严重,应着力加大乡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2016辽宁沈阳质检)读我国某城市人口增长模式图,完成第34题。图甲图乙3.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a.甲点b.乙点c.丙点d.丁点4.该城市今后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是()a.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b.制定鼓励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c.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d.挖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答案:3.d4.c解析:第3题,根据图甲信息可知,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1%,图乙中丁点最符合。第4题,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老年人口较多,因此要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所以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少;我国人口数量较多,所以不应鼓励生育;我国人均资源有限,不适宜积极扩大资源型产业生产规模。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当总抚养比50%时称为人口红利期。下图为我国沿海某省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图。读图,完成第56题。5.该省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的时间是()a.20002002年b.20042006年c.20062008年d.20082010年6.该省()a.人口出生率上升b.养老保障负担加重c.工业化水平降低d.企业“用工荒”加剧答案:5.c6.b解析:第5题,从图上解读出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50%的时间段即可。第6题,该省自2002年开始,少儿抚养比持续下降,说明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出生率下降;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说明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养老保障负担加重;从材料中“我国沿海某省”及人口出生率下降来看,该省属于我国较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不会降低;该省总抚养比较低,劳动力充足,不存在企业“用工荒”加剧的问题。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第78题。年份项目2000年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74 382 80978 659 903人口比例(%)苏南33.7141.38苏中23.1220.80苏北43.1737.827.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8.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b.c.d.答案:7.b8.b解析:第7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所以a项错;苏南人口比例的变化与苏北、苏中有关,而人口数量的变化受人口基数的影响,2000年与2010年人口基数不同,所以c项错;江苏省人口的数量变化受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双重影响,所以d项错。第8题,从三角坐标图可以看出,2000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65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向老龄化迈进。所以正确。导学号21950166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第910题。9.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丙、乙、丁d.丁、乙、丙、甲10.甲地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是()a.上学难b.人口老龄化c.民工荒d.男女比例失调答案:9.c10.a解析:第9题,甲地人口金字塔反映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乙地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丙地1564岁人口比重高达75%,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大于零;丁地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故c项正确。第10题,甲地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高,面临上学难的困扰。导学号21950167下图为我国1982年、2000年、2050年(预计)人口年龄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11.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发展的大致趋势是()a.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b.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c.出生率升高,死亡率升高d.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12.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接近()答案:11.d12.a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1982年到2050年(预计)15岁以下人口总体减少,说明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死亡率上升。第12题,从2050年(预计)人口年龄分布曲线来看,符合该时期人口特征的金字塔图是a。(2016山东泰安期末)下图为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老年人口比例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完成第1314题。13.2010年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京津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川渝地区d.珠江三角洲地区14.西藏老年人口比例特点的成因是()a.自然增长率高b.出生率低c.医疗水平高d.迁入人口多答案:13.c14.a解析:第13题,从统计数字可知,川渝地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第14题,西藏老龄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受自然增长率高的影响。二、综合题15.阅读我国人口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上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2)新中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答案:(1)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2)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3)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其有利影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不利影响是就业压力大。16.读中国人口相关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见下表。数据来源中国总人口(不包括港、澳、台数据)(亿)总人口年龄结构(%)每10万人中大学生数(人)城镇人口比重(%)人口流动(亿)014岁1559岁60岁第五次12.658 322.8966.7810.333 61136.221.44第六次13.397 216.6070.1413.268 93049.682.61材料二:中国人口分布图(2010年)。材料三:2005年和2050年(预测)我国人口金字塔图。注:横轴为该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当前的主要人口状况。(2)分析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3)试根据人口金字塔图分析,我国2005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及2050年我国可能出现的主要人口问题。答案:(1)人口总数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流动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特点: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原因: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盆地和丘陵为主,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地区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气候湿润,西部多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气候干旱;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耕作业历史悠久,工业发达,西部地区以林牧业为主;东部地区交通发达,西部地区交通闭塞。(3)变化:老年人口比重明显增加,青少年人口比重减少,人口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