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册教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册教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册教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册教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2册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美术下册 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 教者:朱霞第一课 三百六十行(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课,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文化和社会不同分工的机会,让学生们对三百六十行的历史和发展有所认识和了解,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本课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对各种职业特点的理解与把握上,旨在通过欣赏有关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用绘画或各种材料来表现各种职业,由此感受三百六十行的快乐与艰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不同职业从业人员的特点。(2)操作目标:用绘画手段表现不同的职业特征和面貌。(3)情感目标:回忆自己周边人的职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不同分工。教学重点:了解不同职业,并能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这一职业的特点。教学难点:如何把握不同职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如造型、动态、场景等,对画面布局的安排,如何突出本职业的特点。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各种职业的道具、职业歌曲、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凡高的“邮差鲁兰像”等作品。学生:彩色水笔。教学过程:一感知与体验: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上各个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面貌和特征。2教师出示安全帽、听筒、图纸、电吹风、铁勺等物品,学生指认这些物品并思考它们的用途,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人经常使用它们,它们的主人是谁,这些人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3说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都是从事什么职业的?4同座位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职业。话题可围绕:你还知道哪些职业?职业的外在特点是什么?哪些职业需要特别的装扮?如医生、护士、工人、军人、纺织女工、科研人员、皮匠、舞蹈演员还知道哪些专门的职业性的节日?如:护士节、教师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你长大后想从事哪个职业?5请同学互相帮助,用带来的物品进行装扮,将同学装扮成某一职业的人,并尝试模仿这一职业的动作造型,请全班同学猜测所装扮的职业名称,并注意观察不同职业的人的外形特点。6教师总结,板书:外形特点(服饰、工具)。7翻看教材上的图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表现不同职业的人的?如建筑工人、教师、工程师、电脑专家等,建筑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干活,教师在教室里上课,工程师在设计图纸,电脑专家在编程8教师总结,板书:动态特点。9除了外形和动态,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10教师总结,板书:劳动背景。11教师一边指导学生观察一边做简单的演示,出示范画。t二创作与表现: 1选择一个外型特点明显、。易于表现的职业进行绘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通过职业特定的服饰、工具和劳动背景来突出行业的情形特点和面貌特征。2学生按以下步骤作业:构图:在画面中确定主要内容的位置。勾画:勾画出构思好的内容。添加:在画中添加上有助于表现职业特点的物品。上色:用自己喜欢的笔加上合适的色彩。三评价与反思:1同学互相展示自己的画作,相互欣赏并根据画面内容猜测同学画的是什么职业的人。2老师和同学倾听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光辉的职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表现各行各业人物的歌曲,一边做简单的动作一边说说歌曲中对职业特征的表现方法。3讲一讲三百六十行的人们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的感人故事。 第二课 三百六十行(二)教材分析:“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可少。既有各自的辛苦,也有各自的骄傲。不同的职业,有各自的情趣,也有不同的特征和面貌。”本课是前一课用绘画方式表现各行各业人物的延续,通过捏制形态各异的泥人,让学生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揉、搓、捏、接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泥塑人物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塑造出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装饰人物,表现出人物的表情、性格、动态等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捏制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本课的教学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立体造型表现的认识,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将个人的制作与集体活动相互结合。通过设置情境、场景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不同动态、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最后组成一个活动场景供大家共同游戏,使儿童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想像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感受集体活动的陕乐。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并熟悉泥塑人物的基本制作方法及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2)操作目标:通过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泥塑的表现方法并塑造有趣的动态人物造型。(3)情感目标:了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引发对祖国优秀文化传承问题的思索。教学重点:掌握泥人的塑造方法并表现它的动态。教学难点:依据一定的情景,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泥人,掌握塑造人物细节的技法(如五官、服饰、手的表现方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各地区泥塑人物的图片,泥土及泥塑工具,盒子。学生准备:泥土及泥塑工具。一欣赏激趣。1教师准备一个盒子,在里面放上一块泥团,请同学猜猜盒子里放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泥块。2教师讲解泥塑小知识。泥塑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从古到今我们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一直将泥塑艺术流传下来,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无锡的惠山泥人、天津的泥人张、陕西的凤翔泥塑,都是我国很有名的泥塑品牌。泥塑从色彩上分,分为本色泥塑(黄土、红土、黑土),还有一种是上色彩的,就叫彩塑。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泥塑人像。3教师出示各地区泥塑人物的代表作品无锡的惠山泥人、天津的泥人张、陕西的凤翔泥塑,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型、色彩特点。二游戏学习。1感受泥性。学生依据自己的喜爱,用泥来捏制各种东西,感受泥的特性。“你用泥捏了些什么?你是怎么捏的?”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常用的技法:搓、团、拍、压等。2试捏外形。教师讲解泥塑人物的轮廓制作方法,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些。为了使人物形象塑造更生动,学生可以模仿自己喜欢行业的人物形象和动作。并依据自己最喜爱的某个行业人物的外形特点、动作姿势,尝试随意捏制一个泥人的外形。3加固动态。“那怎样才能制作一个立体的泥塑人像?”教师讲解用于固定的木桩“骨架”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说出看法。 教师讲解示范制作头和脖子初形的方法:“泥土是生的,在手上反复地搓揉拍打以后,和匀水分,等很黏了,熟了以后再粘压到“骨架”上去,小心钉子扎手,注意人像颈部要粗壮一些,不要头重脚轻。”提示:如果做的泥人不够生动,只要将头和身体的姿势朝不同方向转一下,把四肢稍作调整就可以了。人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可以整体捏塑,也可以视神情体态分别捏塑,再粘接到躯干上。4美化泥人。教师强调为了使作品更生动,还可以尝试制作出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时所需的道具。使用其他辅助材料:弹簧,可以做成人物的帽翅,增添动感及趣味性。小绢花,可插在人物的头部,增强作品的立体感。火柴棒,可作成纸制的兵器及装饰。师生共同美化自己的泥人作品。三激励评价。1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说一说自己觉得有趣或喜爱的泥人形象。2学生可依据自己表现的内容自由组合,组成有趣的泥塑“人间百态”。四课后延伸。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民间彩塑艺术,如战国军事家孙膑为研究战术最初摆的泥人阵、隋唐的陶俑、无锡惠山泥人与“手捏戏文”、天津的“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偶”等,并引导学生从表现的内容及造型、色彩上进行赏析,感受其质朴的艺术风格。欣赏的同时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这些民间艺术品在古代有什么用途?现在又有什么作用?有些民间艺术已失传或将要失传,是否这些艺术品已没有人喜爱,已没有艺术价值呢?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它? 第三课 纸柱造型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课。纸柱造型是一次立体造型的练习,比较抽象,需要六年级的学生,在已掌握的操作技能上进行进一步的空间想像。因此本课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佳作的欣赏,形成对“立柱”正确的空间理解,并初步感知纸柱造型的艺术形式及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选择一个基本柱形,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如剪、卷、翻、刻、折等),主动地探求纸柱造型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具有创新意识。另外,这一课可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如建筑物、生活用品等,学以致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让美术和生活联系更紧密。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裁切、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并灵活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设计制作纸的立柱造型。 (2)操作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3)情感目标:开拓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裁切、卷压、折叠、粘贴等基本制作方法。教学难点:能更巧妙、有创意地制作出精致美观、有新意的作品。课 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纸制建筑模型、范作及演示所需的半成品、双面胶、剪刀、直尺。 学生准备:美工纸、剪刀、直尺、铅笔、双面胶。教学思路: 1游戏激趣。 (1)抢答:教师让学生抢答,我国的四大发明是哪些?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折一折,揉一揉纸,感受纸性。 (2)让“纸”立起来:教师让学生上台尝试纸的可塑性,谁能让纸站立起来? 2欣赏导人。 (1)教师简单介绍纸雕艺术。 纸雕是一种运用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等方式,将平面纸张立体化的技法。 纸雕的起源应追溯到中国汉朝纸的发明及16世纪德国对纸的改良成果。18世纪中叶,欧洲一群喜爱创作的艺术家开启了纸雕艺术的大门,他们利用简单的工具及不同的纸张,创作出许多主题式的纸雕作品。 (2)展示纸制建筑模型,初步感受纸的立体形态。 (3)通过大量的佳作欣赏,让学生感受纸柱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导人课题。3探究学习。 (1)探究立柱的样式,造型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习的兴趣。思考:你能想到哪些柱子的样式? 你用什么方法做出了纸柱? 讲授并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a概括立柱的两大形式:圆柱和棱柱。让学生欣赏两种柱式的造型。 b演示“卷、折”两大基本方法。 演示一张平面的纸通过卷压、粘贴变成圆柱体。演示将圆柱体折叠两次变成四方柱体。(2)探究用怎样的纸雕方法美化纸柱造型。让学生探究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纸柱的表面更具有“凸凹”的美感。讲授、演示“裁、切、折”的方法。 演示裁切的方法:将一个制作好的纸柱造型,采用裁、切、折方法使外形产生新的变化。裁切的步骤:a把纸柱压平;b按设计的位置、长度和角度剪开;c正反折;d整理成形。 将准备好的另外个半成品,让学生上台尝试用“裁、切、折”的方法使其外形产生变化。 启发创造思维。 再次欣赏图片,让学生分析它们采用的方法。 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向学生提出制作要求:运用裁切、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使一张纸由平面变成纸柱造型,设计制作12件精致、美观的成品。4激励评价。 (1)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说一说自己觉得有新意的纸柱造型。 (2)学生可依据自己表现的内容自由联想,与生活中的用品、建筑等联系,说一说自己作品的制作意图。 5课后延伸。 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建筑和物品都用到了立柱造型的艺术元素,比如: , 建筑中的古罗马竞技场、帕特农神庙的立柱、钟楼、现代的大厦等,生活用品中的笔筒、台灯的灯架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用立柱造型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做一做模型。第四课 现代建筑教材分析 本教材用造型别致的悉尼歌剧院等建筑为例,以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造型展示了宏伟壮观、生机勃勃、奇姿异态的现代建筑,展现了现代建筑的丰富性,同时也展现了现代人对美的多元化的追求,强调个性,强调简洁、实用、大方。玻璃、钢材和混凝土是现代的建筑材料。装饰并不多,因为人们认为建筑物的目的,它的形状和样式更为重要。这种把玻璃和混凝土镶在钢铁框架上的“国际风格”几乎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建筑,分析设计思路,提高对现代建筑的欣赏与理解能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现代建筑的有关知识,提高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 (2)操作目标:用纸工或多种材料制作出一组建筑。 (3)情感目标:欣赏现代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感受建筑艺术的个性美感。教学重点:欣赏与了解现代建筑艺术有关知识,提高对现代建筑的欣赏能力,以小组的形式用彩纸或油泥动手制作出一组建筑。教学难点:设计的建筑要有一定的寓意,才会与众不同。建筑物各部件的衔接处可以用双面胶带或牙签进行固定。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资料、多种材料(油泥、木棒、纸盒等)、牙签、小刀。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请学生欣赏一幅图片奥体游泳馆“水立方”的介绍,引出现代建筑设计的新概念。2图片赏析。(1)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来的现代建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师的设计思路。(2)将一组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进行对比,总结出现代建筑的特点: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造型。强调个性,强调简洁、实用、大方。展现了现代人对美的多元化的追求。3拼拼搭搭。 (1)准备几个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零部件,请学生帮忙进行组装(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使用一堆材料(油泥、木棒、纸盒、牙签、吸管等),分别制作一个建筑物。4现场组合。 (1)讨论:建筑物的周围都还会有些什么? (植物、汽车、道路) (2)拼组:教师为每组提供一些配件,组员将配件和自己制作的建筑进行组合,构成城市的呷角。5师生共评。(1)由小组成员介绍本组建筑群的设计思路。 (2)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3)教师小结。第五课 我设计的未来建筑教材分析: “我设计的未来建筑”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前一课现代建筑的延续,是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未来新兴建筑的发展将定格在智能建筑、生态建筑、地下建筑、海洋建筑、生命建筑未来的建筑是儿童极富兴趣的话题,孩子们围绕未来这一主题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在他们心中未来的建筑不仅是造型新颖、样式美观的地面建筑,他们还向往能在地下、水底、天空、太空中架起摩天大楼、悬挂建筑、太阳能住宅、生长的房屋、帐篷式建筑、屋顶花园、会行走的建筑、海底城市、月球城、太空城等等,都是他们喜欢构想的未来建筑,是融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理念于一体的智能化未来建筑。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树立创新意识。 (2)操作目标: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计造型新颖、样式美观、功能奇特的未来建筑,通过细致描绘,把想像转化为有说服力的画面。(3)情感目标: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和向往未来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绘画未来建筑造型。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大胆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未来建筑的图片资料。教学思路:1感知了解。 教师:中国早期的人类叫山顶洞人,就是以他们的居住形式命名的。人类的居住形式从原始的洞穴、简陋的茅屋到现代的建筑,居住形式的改变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创新意识的体现。(课件展示相关内容)2感悟发展。 教师:建筑的变化就是时代发展的标志。你看到过哪些比较特殊的建筑(包括在影视中看到的)?特殊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大胆发言。 教师:宏伟壮观、生气勃勃、奇姿异态的现代建筑,给世界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你能说出哪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这些世界上有名的建筑你喜爱它的设计吗?说说你对这些建筑物的看法。(课件同步展示相关内容) 学生谈自己喜欢哪些设计;或谈一谈建筑设计师们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教师:建筑设计需要人们展开自己像象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思维,不断构建自己的梦幻。(课件介绍建筑师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的故事) 让学生用花瓣尝试摆一摆歌剧院的造型。3尝试设计。尝试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看一看能做出哪些精美的建筑设计? 学生分小组合作设计:想一想、做一做、评一评、改一改。 教师:我们利用几件简单的物品就设计出了许多奇趣的建筑。 学生相互观摩作品。 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评。4练习设计。 教师:我们都可以成为设计师,你准备怎样来设计未来的建筑呢? , 学生谈自己的设计设想。 教师:现代建筑由于建筑新材料的不断问世,造型方面限制越来越少。你打算用什么形式来表现你奇、特、新的设计? (可以用绘画作品,也可以用废旧物品等来制作建筑模型) 教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妙极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座欢乐岛,大家讨论一下需要设置哪些设施。 - 课件展示大致的建筑项目:军体训练场、游乐场、卫生站、自助餐厅、休闲会所、宾馆等。 分小组选择设计项目进行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将自己的设计图稿贴在欢乐岛的相应位置,大家参观评价。 师生共同进行评价修改。5拓展探究。 教师:课后我们到图书室或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建筑知识和一些有特色的建筑造型,收集制作模型需要的废旧物品等。第六课 听音乐画感觉教材分析: 在艺术王国里,绘画和音乐是关系亲密的好兄弟。很早以前,艺术家们就在尝试“音乐能否不用通过音符,而用别的方式来表达”?于是,音乐向绘画借来了“音色”,绘画向音乐借来了“调子”,人们用色彩的旋律、点线的节奏表达着听音乐的感受。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的欣赏,体会不同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了解绘画作品中线与色的艺术表现力,在培养学生对听觉美和视觉美的真切感受、体会不同音乐作品带给我们不同感受的同时,了解绘画作品中点、线、面与色的艺术表现力,学习选用合适的色彩与点线准确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并认识到艺术之间的通感及共同的表现力。 (2)操作目标:用色彩和线条表现自己听音乐的心灵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对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对听觉美和视觉美的真切感受。学习内容:体会不同音乐作品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了解绘画作品中线与色的艺术表现力;学习选用合适的色彩与线条准确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文稿、绘画工具、范画等。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胶棒,学生用作业用纸等。教学过程:1体验与感受。(1)关于知音的故事。 通过“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乐曲和典故的赏析,一方面为学生营造了音乐美的氛围,另一方面,从学生爱听故事人手,有效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影响他们的后继行为,产生对音乐、对后面教学的探究兴趣。师说:今天老师要讲个关于知音的故事。古时候有位著名的音乐家叫俞伯牙,有一次,他在弹琴时,忽然发现有一个青年樵夫在赞赏他的琴音,便问:“你听懂了吗?”青年樵夫说:“您弹的是孑L子叹颜回。”俞伯牙十分惊讶,抬头远望高山,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大之状。樵夫听了,说道:“是高山!”俞伯牙又对着江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樵夫听了,说道:“是流水!”俞伯牙大喜,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问他姓名,知道他叫钟子期。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弟,约定明年到钟家相会。 谁知第二年俞伯牙如期到了钟子期家的时候,钟子期已去世。此后,再没人能听懂俞伯牙的琴音,俞伯牙悲痛万分,在钟子期的墓前弹了最后一曲,便把琴摔在了石碑上,决定以后不再弹琴,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惟一的知音。 从此便有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佳话。(2)听音乐找感觉。教师首先给学生打气,让他们信心十足地面对下一轮的挑战,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不同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提高探究音乐的兴趣。 找知音。 师说:今天老师也要来找找知音。 师说:下面请听一段音乐。(播放茉莉花音乐)师问:听懂了吗?生答:很美,好像是茉莉花 师说:很好,都是我的知音。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茉莉花的? 生答:从歌词中知道的。 感受音乐。 师说:对了,是歌词告诉了我们。来,再听(师播放无标题音乐)是什么感觉?与茉莉花相比,一样吗? 生答:茉莉花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感觉,这段音乐给我们激烈欢快的感觉。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请坐。大家已经感觉到了,这两首音乐本身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事物,但都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听音乐找感觉(各种不同的感觉)。 听音乐找感觉。 师说:老师这里有四种感觉(课件),我们来读一下:热烈欢快、轻柔缓慢、紧张激烈、凄凉悲伤,请听四段音乐,体会一下,分别是哪种感觉。 热烈欢快 小夜曲 轻柔缓慢 赛马 紧张激烈 江河水 凄凉悲伤 十面埋伏 (教师播放小夜曲、赛马、江河水、十面埋伏)2尝试与创作。(1)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以蓝色和银色的夜曲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a感受作品题目。师问:老师这里还有件作品,题目是蓝色和银色的夜曲,想像一下,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生答: b感受作品。 , 师说:再看这幅画,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答: c师小结:说得很有道理。其实,这幅画的题目就是蓝色和银色的夜曲,从大家的感觉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用绘画表达音乐的先驱康定斯基。 师叙述:很早以前,艺术家们就在尝试“音乐能否不用通过音符,而用别的方式来表达”。 第一个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艺术家是康定斯基,他早年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因此音乐对于他而言是开启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让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师接着叙述:多漂亮啊!就这样,康定斯基将绘画与音乐联系在一起,让人们能够“聆听”绘画,“描绘”音乐。今天,我们要尝试:听音乐画感觉。(板书课题:听音乐画感觉)(2)尝试:用色彩表现音乐。 将色彩与音乐相联系。 a从音乐中寻找色彩感觉。 师说:首先我们来听段音乐,然后找出与音乐有关的画面。(播放培雨特之晨景,打开画面,莫奈作品:同一天不同时间段的浮翁大教堂) 师说:找到了吗?为什么? 生答:第一幅,从画面的色彩中找到的感觉。 b从视觉中寻找色彩的感觉。师问:有道理。好的,蓝色给我们宁静、遥远的感觉,这些色彩呢?还有这些呢? (教师出示几块色块的彩纸板)生答:热闹、欢快,清新、富有生机,神秘、浪漫 c再听音乐找色彩感觉。 师说:同学们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听几段音乐,看看它们分别像哪幅画? (师逐一播放音乐:一夜听雨、喜庆、月光曲、迪斯科等)小组讨论,开始好的,讨论结束。 生:(a)四人小组讨论。 (b)同座位讨论。 (c)个人体验。 用色彩表达音乐。 a找感觉并尝试表现。师:老师发现你们的感觉非常好,表现非常棒。现在我们听段音乐,请你用彩纸拼出一幅画,来表现这段音乐。(播放喜洋洋)生:动手合作贴画。 b作业评价。 学生作品介绍。c师小结:看,同学们的作品多棒啊!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给我们每个人的感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只要你仔细听,大胆画,就一定能表现出音乐的感觉。(3)用线条表现音乐。 听音乐找相应的画面。 师:现在看这三幅画(打开图片),色彩非常相似,请找出与音乐的感觉最接近的一幅,(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你来说,为什么? 生:找画面并说明原因。师小结:对了,线条的形状能增强画面的表达力,让我们看两组画(打开图片),上面三幅画中圆滑、流动的线条传达了和谐与轻柔;而下面尖锐、粗糙的线条传达的则是冲突与力量。 用线条表现音乐给我们的感觉。 师说:接下来请听段音乐(播放音乐“流水”二四季之春),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笔,试着用线条画出音乐给我们的感觉。 师:(简评学生作业) (4)听音乐画感觉。 方法。 师:好,我们来看同学们的画,真不错。现在,你们知道该怎样用画笔表现音乐的感觉了吧! 生答: 用色彩和线条来画感觉。 老师来试一试。师:老师现在特别想来试试,和我一起听段音乐,好吗? (放音乐,边谈听音乐的感受,边演示作画的方法、步骤)音乐给我悠远、浪漫的感觉,我要用蓝色、紫色来表现,轻松略带跳跃的旋律就像绸带在空中轻舞,似乎还能闻到玫瑰的芳香好了,我画得怎么样?学生创作练习。 a师:下面老师放段音乐,请大家根据音乐也来画一画(播放四季之春)熟悉这段音乐吧,对了,我们每天上课前都能听到,这是维瓦尔第的四季之春。好了,试着画画看。 b师简评:现在拿出第二张纸,试着将自己熟悉的音乐画出来;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将音乐哼出来,让同学与之共享。3拓展 感受生命最初的音乐节律。 师:大家画得真漂亮。今天,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听了许多的音乐、看了许多的画、体会了许多的感觉,并用画笔进行了表达。最后再让我们聆听。(师播放胎儿在母体中的心跳声) 师问:能听出是什么声音吗? 生答: 师叙述:(播放图片)这是胎儿在母体中的心跳声。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我们在诞生前,就伴随着母亲的心跳、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节律一起生活了9个月;我们落地发出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到来的号声,这些都昭示着我们将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第七课 奇怪的图形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造型游戏。儿童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涂涂画画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奇怪图形创作正顺应了这种天性。为学生构筑了一个展现自我想像的平台,让学生把头脑中闪动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自己喜欢的美术语言变为可以直观看到的画面,除了展示大量图片以拓宽学生的欣赏角度和思考宽度,还可以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展示一些用不同方法表现的奇怪图形,总结奇怪图形的创作方法,结合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印象深刻的奇怪图形奇怪在何处?并介绍著名画家埃舍尔的绘画作品,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想法具体化,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2)操作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变形的方法和相关的绘画大师,通过欣赏,创作简练、幽默的奇怪图形。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作愿望,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看各种奇怪的图形,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如何表现奇怪的图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并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人深地感受、掌握奇怪图形的奇特之处,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总结奇怪图形的创作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欣赏各种奇怪的图形,尝试运用类似的艺术手法,发挥想像设计出独具匠心的奇怪而有趣的图形。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范例作品图片资料(投影片或课件)等。(不同手法创作的奇怪图形作品) 学生准备:彩纸、旧画报、剪刀、胶水以及油画棒、水彩笔。教学思路:1欣赏激趣,导入课题。 (1)观看图片,激发兴趣。 观看具有代表性的奇怪的图形,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展示) 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图片的共同之处(奇怪) (2)出示课题,奇怪的图形。2欣赏体会,启发想像。 (1)师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图片。 (2)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想像,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教师启发回忆:奇怪图形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的丰富的联想力。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奇怪的视觉现象。当我无意识地看着一棵树时,有时候树叶间会出现一张人的脸,有时又是某一只似是而非的兔子!到了晚上,在阵阵冷风拂绕下,那棵树说不定变成了一个利爪高耸的大妖隆!这都是人的联想力的原因!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生答:(各种不同的肌理,天上的云,泼在地上的水渍)3感受作品,探究技法。 (1)师介绍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 埃舍尔是一位到目前为止都无法让人归类的画家。他的版画很长时间都得不到绘画出版商的重视,对他的绘画最先表现出强烈兴趣的是一些数学家、晶体学家和物理学家。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画。 图形作品,物理学家杨振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学术性物理书籍基本粒子发现简史的封面。画面中有黑白两队方向的人在纵马前行,黑白两队人互相嵌入,互为背景,是作者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和精确的计算以及高超的画技绘制出来的,构思奇巧,画风严谨;体现出了物理学中的秩序和规律性。 瀑布 画廊 互绘的手 (关键词:奇怪、有趣、出乎意料、绝妙)(2)介绍某些奇怪图形产生的原因:错觉。视觉过程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我们毫不费劲地用眼睛观察世界。但是,对图、色彩和运动的观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错觉图片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这个过程,使我们产生错觉。 透视错觉:大小恒常错觉;缪勒莱耶错觉;深度错觉。 轮廓错觉:背景错觉;知觉模糊;伪装错觉。 视觉疲劳:侧抑制;视觉后像;填充错觉。 这些引人入胜的不可能的图形存在着空间位置上的荒谬和矛盾,他们能揭示出我们是如何从二维图形感觉出三维空间物体的。 (3)教师穿插把总结出的几种绘制奇怪图形的方法罗列出来。 (互衬、矛盾、夸张、通感、重组、错觉、荒诞)例:怪物史瑞克,怪兽电力公司。4师生演示,交流技法。(1)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大家说了很多,下面老师想来个实地考察,请大家以手为主题,进行联想,快速地把你联想的画下来。得出结论:要想画出奇怪而有趣的作品,需要不断地创作和独具慧心)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绘画的表现手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教师归纳学生讨论意见,小结并鼓励学生。 (4)老师示范:教师示范绘制奇怪图形,应该强调所用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5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1)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努力表现一些有趣而奇特的画面。 (2)学生在创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主题,创作简练、幽默的奇怪图形。 6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优秀作品投影仪下展示、欣赏、评析。 学生自己介绍作品:布置一个“奇怪图形展”,展示学生作品,并附上标签,说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和创作意图。 7课外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奇怪的图形,并尝试用些特殊材料或废旧材料来制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第八课 画汗衫教材分析: “画汗衫”一课属于教材体系中“设计应用”单元的一课。汗衫作为夏季T恤衫的一个特殊类型,其款式本身并没有太多变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汗衫上所印制的各种图案。汗衫的图案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所以汗衫除了随意、舒适等特点以外,还充满了强烈的文化、时尚气息。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是设计汗衫款式,而是设计汗衫上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形式不外乎文字式、图文并茂式和图形式。要向学生讲解汗衫上的文化和设计艺术;学习设计汗衫图案,锻炼设计能力;并通过设计汗衫,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其美化生活的愿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汗衫上的文化和设计艺术。 (2)操作目标:学习设计汗衫图案,锻炼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创新意识,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教学重点:能够根据旧汗衫的颜色、图案和款式,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再造设计。教学难点:尝试用大胆的手法去创作表现。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汗衫实物、范作、实物投影仪或课件等。 学生准备:颜料、水粉笔、调色盒、水桶、旧汗衫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稳定学生情绪。2导入新课。 教师事前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各种学生带来的,以及教师收集的汗衫。在班级里开展“汗衫展销会”活动,组织学生选购和欣赏各种汗衫。说说你为什么选购这件汗衫。教师从颜色或图形上引导学生欣赏汗衫。 教师小结,板书课题。3讲授新课。(1)出示汗衫范例贴在黑板上,讲解本课的重点:汗衫上的图形使得每一件汗衫都与众不同。每一件汗衫都是设计者智慧的结晶,它们有的色彩搭配协调;有的图形别致;有的简洁大方;有的上面是简洁有趣的拼音、文字等。出示实物或范作、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分析汗衫图案的类型。 从应用角度上:广告、装饰、公益、体育等。 从年龄、性别上:老年、中青年、儿童(卡通衫)等。 从表现手法上:文字式、图文并茂式、纯图形式等。(2)启发学生了解汗衫图案设计的立意。考虑设计何种类型?为什么人设计的?设计什么主题?有意义的主题:如禁止吸烟、还地球于和平、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等。 随意型主题:如“我喜欢的卡通形象”等,本课教学可着重讲解随意性主题。(3)学习图案设计:非四边形。设计时要注意图形面积的大小,袖口、领边与中心图案的协调呼应,既不能塞得太满,也不可太疏朗。四边形的图案。四边形的图案应在汗衫胸前或背后显要的位置。汗衫图案设计还可分为文字式、图文并茂式、图形式。 (4)欣赏课本上的几幅作品。讨论:图案的设计采用了什么方法?这些图案设计时采用了省略(图案人物中的头部省略)、借代(借穿衣人的头来完整图形,从而引起滑稽、幽默感)、前后呼应(前后背心的图案设计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产生戏剧效果)、渐变(一群动物手拉手,由小变大绘于胸前,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感)等表现手法。4实践体验。 汗衫绘制方法、步骤: (1)把自己带来的旧汗衫铺平放在桌上或者画板上。没有带的学生让其在白纸上自己剪裁成汗衫的样子。 (2)用铅笔在汗衫上绘制图案的草稿,图案可绘制成四边形的或非四边形,力求图案新颖、别致。 (3)用水粉颜料调和并且上色,上色时注意水分不能过多,可以采用重色法。5欣赏评述。 组织学生办个“汗衫专卖店”推销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作品的设计意图,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谁的作品最畅销?谁最会推销自己的作品。 教师小结:是否在汗衫设计中表现出新奇的创意。对自己的创作效果是否满意。能否用口头语言或短文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第九课 水墨园林教材分析: 本课是水墨画与古典园林艺术的融合,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试想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 水墨园林一课中,我们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把园林作为描绘对象,运用水墨画的技法,合理构图,有层次地表现水墨画的质感。 本课教材选取了李可染的两幅谐趣园,可以从此人手带领学生体会画家的感受,领悟水墨作品的凝练之美、意韵之美。除名家作品外,教材还选取了几幅儿童的水墨园林作品,都反映出园林的一般特征:理水、叠山、花木、建筑,也都不同程度运用了提炼手法:简约、单纯、洒满童真。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点。 (2)操作目标:运用水墨的视觉语言,提炼,取舍,创作一幅水墨园林。 (3)情感目标: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增强本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点:中国水墨画表现时的取舍提炼。教学难点: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如树法,水法等。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 水墨画工具材料,如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等。师生共同收集中国园林图片资料和自己喜欢的园林绘画作品。教学过程:1导入:展评园林绘画作品。2欣赏: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和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林等)图片。3尝试:如果大家把各自的园林绘画作品用水墨表现会怎样呢?(学生尝试体验)评述笔墨,落脚于取舍、提炼。4讨论:画家李可染的两幅谐趣园,猜猜看哪幅是对景写生?哪幅气氛更浓郁?哪幅提炼得更单纯? 引导:对景写生图显得细腻真切,树木假山都描绘得具体,亭台楼阁设色分明;创作图比较简单概括,假山用重墨剪影气氛浓郁,更有水墨韵味。5发展阶段:教师讲述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之一的“取舍”,即剪裁。画家根据创作意图,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选择、提炼。取与舍是对立的统一体,没有取就画不成画,没有舍就是拍照片。取与舍是相辅相成的,要选择那些主要的,舍弃那些杂乱无用的。还要注意好选择的角度,如一棵树、一块石,正面不好看,侧面也可能很美。山石太实的地方也可以删去不画,虚画为行云、雾气等它物。6教师示范水墨园林。方法步骤:(1)起稿。用木炭条(铅笔)画底稿(古人称为粉本),应注意要画得轻,不必画得过细,以免画面脏乱。 (2)勾墨线。画出近景的亭子和长廊,形象注意准确,勾线一笔就是一笔,就像写毛笔字一样,有顿有提,即粗细变化。近景线条粗,墨线重;远景线条细,墨线浅 (3)皴擦。在墨线基础上的补充,皴出假山的结构,以增强树和山石的质感。擦时笔不能湿,墨色不能超过皴。 (4)点染。点即点苔,包括近景的花草,中景的灌木及远景的树木。这样一幅作品中,既有线条,又有墨点,还有大笔绘出的墨块,就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生动活泼的画面。染即渲染,指染墨。 (5)着色。当墨色丰富到几乎有色彩感觉的时候,应考虑着色。(此步骤可省略) (6)题款。(此步骤可省略)7学生作画练习。 (1)选择园林作品或收集的园林图片进行水墨创作。 (2)注意取舍,宾主关系,合理安排画面。 (3)可选择横或竖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 第十课 美丽的园林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精华,它独树一帜,与欧洲、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园林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木、建筑等融于一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欧洲古典园林讲求形状、色彩和气派,喷水池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园中的植物几何形图案,分行列队,有序归整,显示人对自然的改造,表现西方文化的高度理性。 学生们在旅游中多多少少接触过园林建筑,让学生学会赏析中外园林,对珍惜世界文化遗产与民族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对中外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 (2)操作目标:通过对中外园林类型、特点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并学会用线描的方法绘制园林一角。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中外园林艺术,欣赏、比较中外园林的异同。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描的方法绘制园林一角,要求构图简练、布局合理。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有关园林的知识、绘画工具。教学过程:1游戏:园林猜猜猜。(1)教师播放电脑课件,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里?图片1:北京颐和园 图片2:承德避暑山庄 图片3:苏州拙政园 图片4:无锡蠡园图片5:扬州何园 图片6:东莞可园 (2)同座相互讨论,说说自己去过哪个园林,其中何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走进中外园林。 (1)教师边简介,学生边欣赏电脑课件。 图片1:北京颐和园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颐和园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