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1“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1“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1“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1“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1“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1“顺乎世界之潮流”习题 人民版必修3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尖锐。(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有识之士倡导经世致用。(3)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浸在“_”的迷梦中,妄自尊大,不能自拔。(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一、1(3)天朝上国2(1)睁眼看世界四洲志华事夷言(2)史地师夷长技以制夷3器物4向西方学习传统心态2概况。(1)林则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成为近代第一个_的人。他主持下编写的_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_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都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2)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_著作。核心思想:“_”,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3特点:只学“_”,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4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_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_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应用思考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应用思考:(1)林则徐的主要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纂四洲志华事夷言。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2)魏源的主要思想:编成海国图志,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应用示例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a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c最早向西方学习d最早主张禁烟应用示例:c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_的开展和_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人。(3)主张:在经济上,主张商战,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建立君民共主的国家。(4)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明显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日益深重的危机。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_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社会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思想概况。康有为:1898年他发表了_,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理论。梁启超:指出_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他的文章立论新颖,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谭嗣同:维新派中的_,他大胆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同封建束缚决裂。严复: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1898年他翻译的_出版。他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支配,坚信弱国发愤图强就能在竞争中由弱变强。3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23日至9月21日)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4性质和影响: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二、1(1)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2(1)初步(2)孔子改制考变法激进派天演论应用思考怎样正确理解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 应用思考:(1)背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志士仁人从旧的科举道路上醒悟过来,奋起寻求救亡图存的新办法,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背离,形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2)理论准备:康有为为实现其维新变法思想,重视维新人才的培养;重视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1891年他在广州创办了一所政治教育的新型学馆万木草堂。康有为以自己的维新思想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引导他们肩负“匹夫之责”,跟着他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到1898年近十年间,受康有为教诲的学生约有千人,形成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首、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个资产阶级维新的政治群体。为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康有为从19世纪90年代初起和他的弟子梁启超等一起撰写了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的理论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3)特点评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本书里,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而实际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康有为说他自己是“托古改制”,掺和中西哲理“会通中西”,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就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这是向恪守祖训封建传统思想的大胆挑战,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但这也暴露了康有为作为中国发展尚不充分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既为他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应用示例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应用示例:c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1共和方案。(1)提出:1894年孙中山在_的秘密誓词中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将“_、_、_、_”定为政治纲领,随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_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改良派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鼓吹改良;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进行反击。(2)主要内容:1905190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_,要不要改变_” 三个内容展开了一场论战。(3)结果:论战以_的胜利告终。经过这场大论战,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实行_的必要性,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三、1(1)兴中会(2)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中华民国2(2)共和政体封建土地制度(3)革命派民主革命应用思考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应用思考:阶级代表思想主张特点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推翻封建政府,实现民主共和学习制度应用示例关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认识,正确的是()a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b二者对西方的认识截然不同c二者都反对封建专制d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应用示例:d课堂点睛试用“一、一、二、二”(即一个阶级、一个转变、两大派别、两大目标)概括维新思想与共和思想。1一个阶级:资产阶级。2一个转变:由“器物”到“制度”。3两大派别:维新派和革命派。4两大目标: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一、选择题1魏源作为新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其突出贡献在于()a关心时局,勇于探索新知b编写海国图志,介绍外国史地c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研制新式兵器1c2(2014北京市石景山区期末考)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b魏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2解析:林则徐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b两项错误;严复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受传统夷狄观的影响,中国人鄙夷,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主张师夷,故d项正确。答案:d3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3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中“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可知是认为劝学篇顺应时代潮流,故选a项。答案:a4(2014开封市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4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认清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认清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d5(2014盐城市期中)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材料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的是()a维新变法思潮 b中学为体思想c实业救国思潮 d民主共和观念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因为不改变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而要去实现单纯的工业近代化,所以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时代。故“旧有思维定式”为“中学为体”思想。这是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故排除a、c、d三项,因为其均为资产阶级思想。答案:b6(2014北京市丰台区期末考)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无关的是()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6c7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b“创立民国”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天下为公”7解析: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孙中山被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因此选a项。答案:a8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8解析:中立党意在变法,应是维新派;维新党作乱,即要推翻封建统治者,应是革命派。答案:c9(2014天津市期末)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9解析: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工业化由此起步,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进一步引发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可见洋务运动引发了“转石效应”。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中涉及的“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答案:a10(2014肇庆市检测)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10解析:材料讲“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指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魏源海国围志卷二材料二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凡恃已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习见,震于所罕见者,亦世之常情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恃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曾国藩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台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问题:(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重大变化及相关背景。 (2)比较材料一、材料三,对中国落后的认识,如果说魏源比康有为肤浅,请说明为什么。比较材料二、材料三,对强国方式的主张,如果说康有为比曾国藩进步,请指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1(1)重大变化:洋务运动开始经济工业化、外交近代化进程(或具体到购买西方炮舰、建立军事民用工业等洋务运动内容);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相关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2)说明:魏源只认识到清朝军事上的落后,而康有为认识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亦落后于西方。表现:康有为提出立宪法、开国会;行君主立宪政体。12关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曾说过:“先是从器物上感觉出,再是从制度上感觉出,最后是从文化上感觉出。”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上述观点。 12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特征。从材料可知应从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回答。答案:(1)器物层次:鸦片战争时期,向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