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不止一种——与“作”、“右”无涉的一种思考.doc_第1页
“真相”不止一种——与“作”、“右”无涉的一种思考.doc_第2页
“真相”不止一种——与“作”、“右”无涉的一种思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仲亮 集结号终于不吹了,热闹完了,人散曲终。现在我们再来返观那些热闹一时的评论,很多人都给予了影片以热烈称赞,但也有些异样的声音,甚至在网路上也遭遇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评价。褒扬者赞其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艺术构思、现代的电影语言、真实的历史场景,开创了军事题材电影的先河,吹开了国产战争大片的新时代等等;激烈批评者却称其模糊和抹煞了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淡化以至否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建军的光荣传统、颠覆了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在网路时代,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可能面临铺天盖地毁誉参半的评价,这本不足为奇。但由于集结号所涉及的题材、主题的特殊性,于是从这些纷繁复杂的评论现象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出一些更有意味的东西来。有趣的是,褒扬者和批评者都是举着还原真相的大旗来为自己立论的。在褒扬者看来,冯小刚是在力图把历史从革命的宏大叙事中还原为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无奈。这也正是冯小刚自己的态度。在2007年12月20日的南方周末对冯氏的专访中,他是这样来表述集结号的: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我希望我能够把逼真感模仿过来。在战争面前,恐惧和懦弱才是人的常态、中国的战争片剧本多少年没有变化,就连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也是强调英雄、集体主义的,石光荣、李云龙和巴顿一样,其实都是战争狂人,他们喜欢战场,喜欢战争,他们都是好战分子,过去可以说,他们是用他人的生命成就自己、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在冯小刚及其支持者看来,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在战场上吓得尿裤子、谎称听到号声以便留下几个活种、被上级出卖成为牵制敌人的炮灰、被人遗忘的无数个微小个体的牺牲而他们要做的,便是还原这些真相,促使人们重新反思战争、反思革命,从宏大叙事的话语圈套中跳出来,去关注历史中每一个渺小的个体。可以说,其基本立场是一种类似启蒙话语的反思和批判态度。批评集结号的人,其理由恰是它扭曲了历史的真相。在一篇由魏巍等人撰写的我们对电影集结号和洛阳毁陵事件的看法(巍巍等:我们对电影集结号和洛阳毁陵事件的看法,2008年2月18日,天涯社区)中,称广大观众和众多媒体尤其是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同志,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很是气愤,批评意见很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工作,这是我军克敌制胜,百战不殆的重要因素。然而,集结号的编导们,却编导了一个毫无根据的虚假故事,否定这些因素和传统。这篇文章集中代表了对集结号持坚决批评的声音,并认为其性质和事态是相当严重的。对同一部电影的看法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在我看来,分歧的焦点其实在于两者对于真相的理解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坚信真相只有一个,那我们恐怕又要陷入一个中国人喜欢习惯性追问的问题谁在说谎,又要在谁真谁假之间做出明确的是非判断。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褒扬者和批评者的人员构成,会发现这样的状况:褒扬者的队伍多由学院派的精英知识份子组成,且多为中青年学者,绝大多数应该并未亲历过战争。例如,集结号的编剧刘恒(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北京文艺主编),又如在南方周末、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赞颂之词的评论者。新时期以来,由于文革的直接诱因,对意识形态化主流话语的颠覆渐成潮流,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成为知识份子的一种思维习惯。他们与主流看法习惯性保持距离,对其进行认同式探讨抱有下意识的警醒。也就是说,这些学者们在评论社会、文化、艺术等现象时,对旧有或固有观念已习惯于采用批判性的立场。而立场一词本身就带有倾向性。这样一种向度的思考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真相成为阐释立场的手段,真相本身恐怕也会成为被阐释的对象。再看对集结号持批评态度的人。这里面也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一批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共产党军队的参加者(如上文提到的魏巍等人,其中包括诸多部队离休干部),另一类人是担心集结号会涣散军心、使百姓对军队失去敬意、消解了英雄的品质和行为。我个人认为,后者只是一批对艺术缺乏常识的杞人忧天者,而前者所反映出的意味则更值得去叩问。作为亲历过战争的人,他们理应更有发言权。但在这并非一定要发言的场合,他们发言了,说出的却是在我们看来太过意识形态化的语言。在这种没有政治压力情况下,以及从这批老军人语言叙述的感情上和枚举的事例上,他们的表态基本可以认为是真诚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看来是令人反感的官方话语,对于他们却是真挚的心声,就是真相。因此,在他们看来,集结号是对真相的扭曲,他们有义务还原那一代军人的本来面目。历史是无法回流的河水,作为后来者,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间接证据(如各方的文字文献、音像资料、亲历者的自述等等)。从现存的很多互补的材料来看,经历过中国革命的那一代人确实曾真诚地认同或实践过我们现在抱有警惕的许多东西。但新时期以来,反思之风渐盛,而反思是具备一定教育水准的精英才会有的行为。对于老一代军人来说,一方面年龄的增长放慢了思维的速度,另一方面从前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宣传又太过坚固,再加上大多数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偏低,反思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发生的事情。但他们却有一个优势,即是历史的亲历者,他们可以凭借这个后来人无法具有的在场条件,去自豪地臧否真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事实可能是,那些战争年代的许多战士确实如魏巍等人所说是如此无畏、勇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不会吓得尿裤子,不会喊救命,也不会试图临阵脱逃。然而,是不是就可以说,这就是真相呢?在我看来,可能还不这么简单。打个比方:两个人同时在一条河里钓鱼,一个人可能处于鱼群集中的地方,结果是满载而归,他会对别人说这条河里的鱼真多。相反,另一个人在另一方位却没一无所获,他自然会对别人说这条河里的鱼真少。问题来了,到底他们谁说出了人类一直都很热衷探询的真相?真相是复杂的,其中纠织着各种因素和矛盾。冯小刚以为表现出恐惧才是历史的真实和人的常态,殊不知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已是非常态的,恐惧已被这种非常态消解。而魏巍等人很大可能也是说出了一些历史真实的现象,却以为这表层的现象就是无法再拷问的全部真相。即使这种勇敢和无畏确实是历史中真实的现象,但却远远不是人的真相。也就是说,这种视死如归的战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常的人了。他们的超人状态可能会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表面,却无法诠释一个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围绕这部电影所进行的激烈交锋,在本质上,我以为争论的还不是一个问题。 如果用遮蔽、粉饰过了的真相去压制人们还原历史的努力,那无疑是令人痛恨的。但如果用一种真相去否定另一种真相,我以为,这是令人痛心的。前者在意识形态更为宽松的环境下,在时过境迁之后,通过反思、重评的方式可能会得到反拨,但后者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对此,我没有开出药方的冲动。但我赞成对历史进行不同向度的开掘,这样可能会整合出一部值得称信的历史,也可能会还原一种整体真相。再接着上文的那个比方:我们完全可以对这条河流的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