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自主探究享受科学乐趣.doc_第1页
体验自主探究享受科学乐趣.doc_第2页
体验自主探究享受科学乐趣.doc_第3页
体验自主探究享受科学乐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验自主探究享受科学乐趣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 徐晨霞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学习“主人”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享受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探究体验,掌握科学知识,品尝科学的乐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新事物的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时,课前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小花园去寻找动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过后,学生发现了许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又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亮,蜂鸣器变响?”学生答:“合上开关。”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即答:“用一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变亮。”这时教师请他们试试,并让他们说说,是什么物体使小灯泡变亮起来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新情境,使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二、鼓励质疑问难,体验成功喜悦。“学贵存疑”。学习质疑问题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探究过程。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的起步,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只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对话的机会,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的场所。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惑,而当学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教师不急于解惑,而是有的放矢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去探究。如教有趣的磁铁这一课时,当学生介绍完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磁铁的知识后,他们又提出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磁铁是怎么做出来的?磁铁会吸引哪些东西呢?为什么磁铁有的会吸在一起,而有的则会相斥呢接着,教师抓住探究的专题,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在这一节课,学生有着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也领略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同时还培养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三、放手亲身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是何等的重要!科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探索活动中发展能力。以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一课设计为例: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3、学生实验。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4、小组交流、讨论。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四、建立合作小组,提供合作伙伴,增强学习信心。小组合作学习既是搞好科学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科学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这里既是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一起在探究科学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教弹簧的学问一课时,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分别放上各种各样的弹簧,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弹簧里面有什么学问,接着各个小组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后,以小组为单位作出汇报。结果,学生的发现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在这里,教师能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充分的实验、体验的空间。学生全身心地去经历、体验和感受探究的过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培养,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内在的潜能和智慧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对科学学习也充满了信心。五、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探究领域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因此,科学课不能将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当一堂课进入尾声时,学生们虽然已经通过“自行探究”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只停留在此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应根据科学课的延伸性和生成性,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联想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课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意识。如教学空气的性质、看月亮等课,我就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知识,在课外进行观察和实验,做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也有效地开阔了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也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在实践研究中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