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理第五章第六节洞庭湖开发与整治(第二种孔锋).doc_第1页
湖南地理第五章第六节洞庭湖开发与整治(第二种孔锋).doc_第2页
湖南地理第五章第六节洞庭湖开发与整治(第二种孔锋).doc_第3页
湖南地理第五章第六节洞庭湖开发与整治(第二种孔锋).doc_第4页
湖南地理第五章第六节洞庭湖开发与整治(第二种孔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 洞庭湖开发与整治1一、洞庭湖的地理概况1(一)自然概况1(二)人文概况4二、洞庭湖的洪涝灾害7(一)洪涝灾害多发的地质地貌条件7(二)洪涝灾害多发的气候与水文条件13(三)环境变化对洞庭湖洪涝灾害的影响14(四)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洪涝灾害的影响14(五)洞庭湖洪涝灾害的现状及特点15(六)灾害原因分析17(七)减灾对策与措施19三、洞庭湖的环境整治与综合开发20第六节 洞庭湖开发与整治一、洞庭湖的地理概况(一)自然概况地理位置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洞庭湖因湖中有洞庭山而得名。古代的洞庭湖面积很大,据山海经记载,“洞庭乃沉澄之交,潇湘之渊。夏秋水涨,方九百里。”三国以前,洞庭湖的整个湖面是连成一片的,夏秋时节,波涛万顷,方圆八百里。至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变成了三个湖:东面的仍叫洞庭湖,南面的叫青草湖(也称南洞庭湖),西面的叫赤沙湖(也称西洞庭湖)。但在夏秋水涨时,三个湖仍连成一片。据唐宋文献记载:东洞庭湖面积方圆360里,青草湖方圆265里,赤沙湖方圆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之说,即来源于此。到了唐末至南宋,洞庭湖湖面日益缩小,至明清时期,洞庭湖水涨时,方圆仅五百里,其中除东、南、西三洞庭之外,又形成了黄驿湖、安南湖、大通湖等。枯水时,湖面大部分干涸变成沙洲。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大范围的围垦,洞庭湖的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6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进一步缩小,如今洞庭湖仅有2650平方公里,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正向沼泽化演变。按洞庭湖七里山水位33.3米计算,洞庭湖的容积只有167亿立方米。由于长期淤积和盲目围垦,昔日泱泱大湖已被大片圩垸分割成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3个湖泊。(1)西洞庭湖是指位于赤山岛以西,由大通湖、沅江入湖洪道、澧水入湖洪道和目平湖所组成的水域,面积340平方公里,占洞庭湖总面积的13%,以目平湖为主体,淤积严重。(2)南洞庭湖是指位于赤山岛以东、东至乔口、以湘江为界的长带状水域,由东南湖、万子湖、铁尺湖、团林湖、横岭湖、荷叶湖等水域组成,面积超过900平方公里,占洞庭湖总面积的34%;以东南湖、万子湖和横岭湖为主体。湖中大部分为废弃旧垸和洲滩,汛期水涨,一片汪洋,枯期水涸,洲滩出露水面。(3)东洞庭湖位于洞庭湖下游东北部,面积1300平方公里,约占洞庭湖总面积的50%,地势地平,是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来水汇聚并排入长江的必经之路。洞庭湖流域东、南、西三面高,顺势向北倾斜,构成敞口式马蹄形盆地结构,受此地貌控制,形成以湖泊为中心的扇形水系。洞庭湖水系分为3类,一类是湘、资、沅、澧四水,一类是松滋、太平、藕池、华容等由长江入湖的河流,还有一类是区内的河流,如汨罗江、新墙河等。洞庭湖区降水充沛,年际变化较大, 素有“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作为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1945年)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年)1990亿立方米。汛期(5-10月)径流量要占到全年径流总量的3/4。洞庭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到翌年3月为枯水期。洞庭湖的洪水主要来源于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若长江三口洪水与湖南四水洪水同时遭遇,相互顶托,可叠加为更大洪水,并使湖区汛期显著延长。大汛期长江洪水经城陵矶倒灌入湖,还可形成内忧外患之势。湖南四水洪水多发生在5-6月,长江三口洪水多发生在7-8月,入湖最大组合洪水多集中在6-7 月。倘若先期入湖水量较多,造成底水水位偏高,接着三口四水洪水接踵而至,将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洞庭湖是世界上水文情势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洞庭湖拥有强大的蓄洪削峰能力,对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渡汛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洞庭湖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泥沙主要来自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但长江三口汛期来沙要占到入湖泥沙的大部分。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29亿立方米,其中1/4落淤湖中,促使湖床淤积抬高。20世纪50-60年代对洞庭湖的大规模围垦,致使天然湖面迅速萎缩。湿地保护因洞庭湖区地势平坦,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了大范围的湖泊湿地,主要有敞水带、季节性淹没带、滞水低地等类型。洞庭湖湿地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河湖湿地,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珍稀鸟类的主要希望地”,并已载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广阔的湿地空间, 为200多种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地与栖息地,其中包括30 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洞庭湖湿地有沼泽植物、水生植物1428 种,它们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共同维系着湖泊的生态平衡。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洞庭湖已被分割成东、南、西三大部分,其湿地资源亦呈东、南、西三大片的分布格局。东洞庭湖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侧,面积1289平方公里,包括东洞庭湖及其相邻地区。1992年东洞庭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12大国际湿地保护区之一, 以保护珍稀水禽、涉禽及珍贵水生动物为主,被誉为“鹤之王国”、“珍禽的乐园”。目前,保护区内有鸟类206种,其中珍稀鸟类有白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贵水生动物有中华鲟、白鳍豚等,以及1400余种水生和湿生植物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由沅江市、益阳资阳和赫山两区等组成,面积907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80平方公里,湖洲芦苇240平方公里。南洞庭湖湿地已被列入国际湿地名录,以湿地和水禽保护为主体。区内水荡绵延,芦苇遍布,水禽资源丰富,秋冬时节,苇絮飞扬,万鸟竞飞,蔚为壮观。西洞庭湖湿地位于常德市,面积383平方公里,以西洞庭湖为主体的湿地保护区,亦被列入国际湿地名录。区内有湿生沼泽植物120 多种,鱼类119 种,水禽80多种,主要有鹤类、鹭类、鸭类等水鸟。洞庭湖湿地不仅拥有大量的淡水资源、农产品资源和水产品资源,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净化效益,在改善气候、减少侵蚀、调蓄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洞庭湖是一个丰富的遗传基因库,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洞庭湖湿地保护要点如下:(1)扩大湖泊湿地面积,杜绝盲目围垦造田。(2)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尤其是水生生物和珍稀鸟类生境及物种基因库。(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湿地研究基地,动态监测湿地资源。(4)发展湿地生态农业,适量开发水生植物资源。(5)加快湿地污染治理,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工业污染,实现清洁绿色生产。(6)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二)、人文概况经济概况洞庭湖区经1954年、1964年和70年代三阶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旅游资源洞庭湖滨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在东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从此处远眺洞庭,但见湘江滔滔北去,长江滚滚东逝,水鸟翱翔,百舸争流,水天一色,景色甚是雄伟壮观。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正是源于此地。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游览群山需要用一天时间,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畅游洞庭湖,真是一举两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 、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方竹、实心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 洞庭文化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特色鲜明洞庭文化。它发生于土生土长的洞庭原始文化,吸收了南进的中原华夏诸文化,并融合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湖湘文化与洞庭文化密不可分,洞庭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主要来源,湖湘文化是洞庭文化的延伸与发展。洞庭湖水乡泽国的自然景观,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渔猎、舟楫、灌溉之利,并以其烟波浩淼的风光和人文荟萃的文化而著称于天下。湖区是世界稻文化的主要摇篮,是干栏式民居的主要发源地,并衍生出傩文化。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唐代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洞庭十影”是: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其中许多如今仍能观赏到。公元前296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楚地人民按照传统习俗,于每年的端午节竞渡于江上,为屈原招魂。后代人将此习俗推陈出新,赛龙舟,包粽子,以此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洞庭湖多竹,几乎随处可见。君山生长有各种各样的异竹,其中以湘妃竹称著于世。益阳桃江竹海以其葱茏茂盛而驰誉海内外。文化遗迹据考古发掘表明,我们的祖先在洞庭湖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并经历了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保留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史迹。澧县鸡公垱旧石器遗址、洞庭湖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华容车站山新石器遗址等,都是洞庭湖5000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佐证,是长江流城古文明的象征。 (一)澧县鸡公垱旧石器遗址及其文化遗存 1979年底,湖南澧县文物所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澧县鸡公垱旧石器遗址。为了探明鸡公垱旧石器出土的准确地层,其文化的内涵和基本面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拨专款对其进行了发掘,获得了可喜的丰收。发掘和采集到的石片、刮削器、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旧石器200多件,这些成果说明,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洞庭湖区澧水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走出洞穴来到平原地区。考古工作者认为,鸡公垱地层属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距今约10万年。从而证实了10多万年业,洞庭湖区一直有人类栖息和活动。在长期以来旧石器考古报道和著作中,洞庭湖区属一空白地带,如今,这种“洞庭湖区上古代渺无人烟”的成见被彻底推翻。 (二)洞庭湖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在洞庭湖区的常德、安乡、澧县、临澧、石门、益阳、岳阳、华容等县,发现了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些遗址都座落在土地肥美,利于种植,离洞庭湖近,而又可以免除水患的河谷阶地上。经过考古发掘的有汤家岗、三元宫、车轱山和王家岗等数处,就其文化内涵来说,大致经历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汤家岗遗址在安乡县城北26公里,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处有2米,是目前我省时代较早而且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8年冬,清理了几个灰坑和12座墓葬,以及一处房屋建筑遗迹的局部。这里出土了较多的彩陶残片,在泥质红陶上摩光,施陶衣,然后绘黑彩。彩绘纹饰有平行条纹、草叶纹、漩涡纹等。在下层地层和墓葬中出土有白陶,它的质地细腻,颜色白净,器形基本上都是圈足盘类,腹部和圈往往戳印和模印变化多样的复杂图案及折曲纹、波浪纹。这些垂障纹等。有一件白陶盘底部饰有整齐的八角星形纹。这些花纹各单元之间布局均匀,无重叠、挪动、错位和缺环现象;在阴纹部分,有每厘米7个到8个密度的小方格地纹。因此,这很可能是采用了模印(或分段模印)的工艺。这是湖南省发现的模印工艺的最早实例。有一件白陶盘,主要装饰带有后代青铜器上的夔纹,共13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较短,似制模时因计算差错而采取的填补措施。这些原始的夔纹,线条规整光洁,类似浅浮雕,给人以浑厚的感觉,确是古代工艺的精品。在灰坑中,发现有一个雕塑的红陶猴头,面部和五官雕得分外细致,活现了猴子的形态,可见当时的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据考证,汤家岗遗址的出土物属较单纯的大溪文化的遗存,它的最下层为大溪文化早期遗物,估计距今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三元宫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元宫遗址在澧县城北16公里,洞庭湖沉积区澧阳平原的闻北边缘,遗址范围约2万多平方米。1974年冬,湖南省博物馆主持了这里的正式发掘。大部分探方全是大溪文化地层。在遗址的西部边缘有氏族公共墓地,所清理的23座墓,时代从屈家岭文化早期到屈家岭文化晚期。这里湖南对新石器时代遗址较大面积发掘的第一次。 三元宫遗址出土的大溪文化遗物与江汉平原如长江三峡内同时期遗址基本接近。出土的陶器大多是泥质的粗泥红陶,表面打磨光亮后上红色陶衣,器内往往刷成光亮的黑色。器类多环底器、罐、瓮、釜、锅、器盖、器座等。其中一件红陶大锅,口径达68厘米,是原始社会居民共同生活的物证。遗址出土的彩陶片,多是红地上黑彩,花纹多漩涡纹。十分精致。锥点纹空心陶球,内藏小石子,摇动有声,似是儿童玩具。这种陶球,是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富有特色的物品。 由于时代久远,墓葬中除一座还保留下颔骨外,其余的骨架均荡然无存。随葬品多为黑色和灰色的泥质陶器。在屈家岭文化早期的墓葬中随葬品小型明器鼎、甑、直壁碗、簋形器、小口长颈壶等。在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多随葬双腹豆、盂、壶等。墓葬中随葬的石器,磨制精细,其中有一件扁平穿孔石铲,表面十分光滑。 华容车轱山新石器遗址:1982年至1983年冬,岳阳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省博物馆在东洞庭湖西岸华容县三封乡华家村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工作,开掘5m5m探方18个,探沟2条,清理墓葬383座,出土文物数以千件。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在遗址发现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其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东部是制陶区,陶器型制多样,有鼎、釜、罐、簋、豆、碗、壶、杯、以及陶塑人、陶塑鸟等原始工艺品。这些出土陶器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彩陶与白陶艺术的装饰艺术更独具一格。中部偏南是居住区,发现有房屋基础3座,为方形、长方形台式建筑;在大溪文化层的窖穴中发现有大米的炭化物遗存。西南边沿为氏族公共墓地。这些墓葬密集重叠,方向基本一致,葬式基本相同,有成组的随葬物。在M16墓中出土成套的酒器,在女性墓中普遍有陶纺轮、颈佩玉璜、手戴玉镯、陶镯等,表明车轱山的先民们爱好装饰。男性墓中有石生产工具,石器多通体磨光的生产工具,器型有斧、锛、铲、凿、刀、镞、网坠等。这些随葬物中发现了刻划符号、记事图象和几何学、数学的概念。 车轱山遗址出土文物研究表明,自下而上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约65004000年。这些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对研究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原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进一步证明了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之一。二、洞庭湖的洪涝灾害(一)洪涝灾害多发的地质地貌条件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发育过程1.洞庭湖的成因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的构造湖。古老的洞庭湖盆最早是在燕山早期因强烈的地壳运动, 受平行的北东南西向断裂与平行的北西南东向断裂切割和地块的下沉而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由于两组断裂的互相切割和地壳的差异升降,在洞庭湖断陷盆地内还形成了一系列次级凹陷和凸起。其四周分别为东部的九岭隆起、西部的武陵隆起、南部的雪峰隆起、北部的华容隆起所包围, 华容隆起将洞庭坳陷与江汉坳陷分开。现代洞庭湖盆就是在这古老的湖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受新构造运动和构造差异运动的影响很大, 主要的表现有:(1) 层状地形: 从外围到中心,依次阶梯下降, 外围是中低山区, 中间是丘陵区,内侧为滨湖及河湖平原区,反映出湖区四周抬升、中间坳陷的总体活动特征。(2) 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网: 洞庭平原东侧有新墙河、汨罗河流入, 南、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北面有长江四口注入,构成了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网,也说明了洞庭湖中间坳陷的特点。( 3) 现代重复水准测量: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25 年、1947 年1953 年三次重复水准测量结果,在28 年中各地下降量为: 洪湖180 mm ,岳阳240mm ,湘阴250 mm , 监利280 mm ,石首和华容均为320 mm。广州地震大队于1958 年、1972 年在长沙益阳常德桃源热水坑一线的两次水准测量结果表明,14 年地壳垂直变形的总趋势是缓慢上升,其中以西部相对上升较强。尽管洞庭湖盆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但是洞庭湖的形成与江河作用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 洞庭湖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的形成演变过程,就是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逐步增加,通过围湖垦殖,沿江修筑大堤,改变了原来的江湖关系,迫使江水南流,四口溃决,破坏了原来洞庭湖的水沙平衡状态,湖泊面积随入湖流量的增加而扩大。后来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人工围垦, 洞庭湖面积又由大变小。(2) 洞庭湖的水位、面积、容积受荆江四口以及四水来水来沙控制。洞庭湖是个吞吐型、季节性的过水湖泊, 汛期洪水由四口、四水入湖, 湖水上涨,一片汪洋。枯水期湖滩地及水生植物出露。水位在一年中变化大, 最大水位变幅可以达到718 m ,呈现“洪水连成片,枯水几条线”的景观。当城陵矶水位为31.5 m 时,平均水深为6.5 m ,面积2691 km2, 容积174 亿m3。当城陵矶水位22 m 时,平均水深1. 6m ,面积4134 km2,容积6.7 亿m3。(3) 洞庭湖泊形态受荆江四口和四水来水来沙的控制。湖泊形态是指湖盆结构及其大小的概念。湖盆结构通常由沿岸带、亚沿岸带以及深水带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湖泊形态特征总是可以反映湖泊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所以可以通过湖泊形态特征来确定湖泊的成因。洞庭湖沿岸带位于四口、四水入湖河口处,有多级阶地和50 m 以下的冲积平原,垸田堤防交错,多由疏松沉积物组成,在波浪和湖流的作用下很容易变形,所以洞庭湖的湖岸形态很不规则。亚沿岸带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四口四水的来沙淤积,大多发育湖滩、水下浅滩、入湖三角洲和芦苇场,水生植物茂盛。由于泥沙的淤积,西、南洞庭湖的深水带几乎消失殆尽,整个湖盆被沿岸带和亚沿岸带所占据。目前洞庭湖的深水带主体部分位于东洞庭湖的湘江尾闾鹿角岳阳城陵矶一段,形态呈不规则的长条状。它已不具备构造湖的水深大、湖岸陡峭的基本特征。2.洞庭湖的演变湖泊的演变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并与地理环境相互发生作用。如补给水量的丰富、入湖泥沙的增减、动植物遗骸的堆积、新构造运动的强弱以及人类活动的能力大小等等, 都对湖泊的演变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考虑到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演变的重要性, 根据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演变的贡献, 以全新世开始为界,把洞庭湖演变分为两个阶段: (1) 自然演变阶段; (2) 人类活动自然复合作用演变阶段。2.1自然演变阶段第四纪开始, 洞庭盆地在受新构造运动影响, 在外围山地间歇性上升的同时, 湖盆下降。其中在早更新世时, 坳陷幅度最大, 此时湖盆周边断裂活动较强。中更新世时, 沉积范围最大, 但沉积中心不及早更新世明显, 并且沉积中心向西南迁移。晚更新世时, 坳陷活动几乎停止, 到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时, 洞庭湖区为河网切割平原景观。2.2人类活动自然复合作用演变阶段洞庭湖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洞庭湖周缘及丘陵地区, 发现了大溪文化及以前文化遗址45 处。随后的居家岭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湖区的西北部及西部五县市, 湖区东部和南部还未发现居家岭文化遗址, 说明在5000 年前左右, 湖区西部地区人类活动比东部强烈得多, 湖区腹地由于洪水泛滥, 不利于人类活动。考古发现表明, 龙山文化在湖区非常繁荣, 文化遗址遍布湖区四周和腹地,可见当时洞庭湖大部分地区已经适合人类活动, 洞庭湖面积萎缩很快。商周至战国时期,文化遗址均分布在湖区边缘,尤其是澧水下游最为集中, 湖区腹地没有发现商周文化层。推测当时水面浩大, 新石器时代人类田园沦入湖底。在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战国时期,人类活动能力还很弱,基本上还处于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阶段,湖进人退, 湖退人进, 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强,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很大,加上湖区人口稀少,洞庭湖的演变还是以自然作用为主,人类活动叠加在自然力之中起作用。汉晋南北朝时期,一切有了很大的改变,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第一位的角色,表现为: 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重; 围湖垦殖,改变了泥沙淤积的场所,使得大量的泥沙淤于洪道、河床之中,抬高洪水水位; 沿河、湖筑堤, 改变水流的自然走向,使得江湖关系恶化。随着战乱引起的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砍林开荒,围湖造田,山地植被明显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区泥沙淤积严重。东晋永和年间,江陵城东南建造荆江上的第一座堤金堤,从此荆江筑堤日甚,束窄河床,使得洪水位相对上升,江湖关系趋于复杂。当时围垦已经有了很大规模的发展,迄止南朝萧梁时,今日湖区除南县外所有县治均已设置,且置县顺序是由滨湖逐步推及腹地,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围垦活动是步步深入和向湖区扩大的。在现在洞庭湖区范围中,当时有三个比较大的湖: 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湖泊总面积6000 km2 左右。唐宋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洞庭湖流域植被明显破坏,泥沙淤积日甚,人类的围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洞庭湖面积大为缩小,当时湖泊总面积只有3 300 km2 左右, 比汉晋南北朝时期面积缩小几乎一半。根据竺可桢的研究, 唐宋时期的气候比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要温暖湿润得多,水量比汉晋南北朝时期丰富,但是湖泊面积比汉晋南北朝时期却小得多,由此可见人类活动是唐宋时期洞庭湖演变的最主要因素。元明时期,由于荆江大堤经常溃口,进入洞庭湖的洪水量增大,湖泊面积有所扩大。元代统治者改以前宋代的堵筑为疏导,在江陵、石首、监利等县开6穴,其中杨林、宋穴、调弦三穴“挟江水而南,百里之内皆与洞庭接壤”。明代,洞庭湖区人民不堪苛税,纷纷破产流亡,堤垸无人修补,废田还湖现象严重,估计当时湖泊面积为5600 km2 左右。清代初期,统治者对围湖造田积极鼓励、扶持。湖区人口快速增长,围垦出现高潮。到雍正、乾隆时期,湖区围垦到了“无土不辟”的地步。道光年间, 围垦达到顶峰,“向日受水之区, 十去其七八矣”。湖面的急剧缩小, 阻碍了湖水宣泄的去路,减小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加了湖泊的淤积速度, 抬高了洪水位;加上荆江大堤逐年加高培厚,已形成“土积如山、水激亦如山”的局面。江湖关系到了险象环生,非调整不可的地步。终于,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形成了四口南流局面,新的江湖关系形成,分流入湖的水量沙量大增。在19 世纪的最后30 年中,一方面由于水量的增加,使得洞庭湖水面扩大; 另一方面,泥沙的增多使得湖盆淤浅,在短期内表现为在抬高水位的同时而使水域扩大。湖泊面积达到5400 km 2 左右,这是洞庭湖的最后一次“回春”,从此走向加速萎缩的阶段。进入本世纪以来,四口在将大量洪水宣泄于洞庭湖中而导致湖面扩大的同时, 也将大量的泥沙倾泻入湖,导致湖底淤浅及北岸沙洲的增长。随着北岸堤垸不断伸长,南岸堤垸时有溃废,洞庭湖发生南迁。修堤围垸迅速发展,从19181931 年间,大约修筑垸田26.7 万hm2,相当于今天洞庭湖的全部天然湖面积。北岸堤垸不断向南发展,逐渐与赤山接近,洞庭湖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北岸沙洲在向东南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受水流交汇的影响,转向正东方向后又折向东北,这样从东洞庭湖中分割、包围出一个大通湖。同时,原在沅江境内的万子湖和湘阴县境内的横岭湖因垸田的溃废而扩大、连通,而形成南洞庭湖。到1949 年,洞庭湖的湖泊面积尚余4350 km2。建国以后,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垦殖, 洞庭湖湖泊面积萎缩很快。据施修瑞等的研究, 从19561995 年,洞庭湖(含东、南洞庭湖,目平湖,七里湖)总淤积量493 014104t ,多年平均淤积量为12325104t,利用洞庭湖(含东、南洞庭湖,目平湖,七里湖) 1995 年和1956 年的水下地形测绘资料, 计算出1995 年湖底平均高程25.10 m ,1956 年湖底平均高程24.47 m ,得出年平均淤积厚度0.016 m (地形法) ; 又根据19561995 年40 年中湖泊中总淤沙量493 014104t ,扣除四口水系淤积量174 048104t, 余下为四个天然湖泊的淤积量319 966104t,相应的淤积厚度为0.74 m ,即年平均淤厚0.018 m (输沙量法)。洞庭湖水系中,松滋河的东西两支, 资水尾闾,草尾河, 西洞庭湖两个出口测站的河床呈冲刷趋势,其他水系湖泊呈淤积状态,而洞庭湖出口河道从1988 年起呈冲刷趋势。在下荆江裁弯取直后,四口来水来沙有明显的减少,湖区的淤积有所减缓。建国以后湖区进行了三次大的围垦, 50 年代后期,是围垦外湖最快时期,总面积达6万多hm2,平均每年围湖1.2万hm2。此后,分别于60 年代和70 年代有两次大的围垦。到1983 年时,洞庭湖湖泊面积仅剩2691 km2。洞庭湖的历史变迁历史早期的洞庭湖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称洞庭为平野。说明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1957 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 楚怀王六年(前323 年)制“鄂君启节”,所述舟节西南水路铭文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从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来看,与山海经、庄子所载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致的。水经记载: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说明在君山西南的资、沅二水交汇处,有湖泊的存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只是由于那时这一夹在沅、资二水之间的湖泊水体很小,尚未为人所注意,因而尚书、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泽薮之内。东晋以后洞庭湖的逐渐扩展 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盛弘之在荆州记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为洞庭湖的通称。 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 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二)洪涝灾害多发的气候与水文条件洞庭湖地处湘中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雨季明显,雨量充沛集中,夏季多暴雨,49 月为多雨季节,集中全年降水量的66 %,多为大雨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多年年平均雨量1331mm ,陆面蒸发量为800mm 左右。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澧等谁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据城陵矶站实测资料统计,三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 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099.9 亿m3 ,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 为1645.5 亿m3,二者之和为2745.4 亿m3 ,入出水量差254. 3 亿m3,为四水控制站以下区间面积产生。湖区汛期长而洪涝频繁。(三)环境变化对洞庭湖洪涝灾害的影响影响洞庭湖水系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球的温室效应使中纬度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高;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太阳黑子活动导致的全球性气候反。洞庭湖区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 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环流的综合影响, 具有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全区性洪涝年中,均出现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大气环流异常, 从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 其共同点是49 月间500 hPa 上各月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的平均值均比历史同期偏强, 47 月间各月副高的平均西伸脊点位置大都在100 105左右, 比常年偏西10以上, 同时位于110 120E 之间的副高脊线大多持续稳定与19 24N 之间, 稳定时间在一个月以上, 且超过24N 的时间大致与城陵矶年最高水位出现时间相吻合。副高位置的偏南偏西有利于梅雨期内暖湿气流向长江中游输送, 致使典型年长江中游地区连降暴雨。如1997 年5 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98 年夏秋才结束的厄尔尼诺现象及1998 年青藏高原出现的气候异常, 不仅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推迟, 1998 年的副热带高压也没有出现典型的季节性北跳, 而且使我国夏季风减弱, 致使暖湿气流主要活跃在我国南方, 雨带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四)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洪涝灾害的影响围湖垦殖、水土流失的迭加与交织, 加速了湖泊的萎缩进程, 进而放大了洪涝致灾能力随着湖区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水利条件的改善,人工围垦给洞庭湖带来了空前浩劫。人们在拓展生产条件的同时, 也使湖垸关系严重失调, 加剧了湖泊的自然萎缩过程, 削弱了其分蓄能力, 进而对洪涝灾害产生了负效应。据统计, 20 世纪50 年代湖区重点围垦面积达14.33104 hm2, 20 世纪6070 年代湖区围垦湖洲滩地基2.64104 hm2, 仅仅从1985年以来, 又被围垦2104 hm2, 围垦强度达0.44以上, 居长江中下游三大湖泊(鄱阳湖0.44, 太湖0.06) 之首。泥沙淤积、人工围湖已使洞庭湖成为“地上湖”,“八百里洞庭”由公元1825 年时的6 270 km2湖面演变到1984 年仅存2691 km2。尤其近40 多年来, 天然湖泊面积减少更为严重, 由1949 年到1984年的35 年中, 湖泊面积减少1659 km2, 占原有湖泊面积的38%; 湖泊容积由29.3 km3 递减为17.4 km3, 减少了11.9 km3 , 占原有湖泊容积的41% ,蓄水容积减少了近40% ,调蓄能力已不及1949 年的50% , 洪峰水位居高不下,洪水泛滥成灾,生态环境恶化。围湖的自然起因主要来自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及荆江、四水的泥沙。湖南数十年因森林减少, 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 森林吸纳雨水的能力减弱, 土层薄化, 致使地壳“脾虚”而不能固水、化水, 使洞庭湖水系多接纳187. 48108 m 3 的水量, 酿成水灾潜因。因此丰水期在降雨量大致相近的条件下, 地表径流量增大, 江湖洪水位抬高, 增加了自然态洪水的能量, 进而使洪涝致灾因子的致灾能力, 在途中不断地得到补充, 集聚而被放大。四水中上游山丘区, 丰水期产水量增加, 地表径流系数增大, 据1954、1988、1995、1996、1998 等的水土流失对水旱致灾能力的放大过程与叠加效应典型洪水年测算, 20世纪50年代一场暴雨过程产水量仅250300108 m 3; 90年代产水量竟达350400108m3, 中强度侵蚀区径流系数由0.42 增至0.63, 使四水干流洪水位日平均最大上涨率由0.37 m 增至0.55 m。而且, 由于湖区比降平缓, 汛期洪水从各方汇流入湖, 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 四水、四口汛期携带大量泥沙入湖, 再加城陵矶受高水位淤塞的影响, 使洞庭湖出湖水流受阻, 湖泊洪水的滞流量增加, 排泄能力下降, 大量泥沙沉积在湖区。洞庭湖50 年来, 泥沙淤积总量已达50108 m 3, 其中82. 0% 来自长江中上游干流, 平均每年入湖淤积量高达9.84107 m 3 , 湖床平均每年淤高3.6 cm , 平均每年新增湖洲4 000 km2, 即每年新增加0.984108 m 3 的超额洪水, 增加了自然态洪水的能量, 进而放大了洪涝致灾能力。(五)洞庭湖洪涝灾害的现状及特点洞庭湖区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但同时,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洞庭湖区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平原垸田区人民的生命和生产安全,给洞庭湖带来修堤防洪、建排泄沟、改建渍水垸田等一系列繁重任务,严重影响着湖区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垸田渍化和潜育化的改造、大水面和湖洲资源的广度开发等新生产能力的形成。洪涝灾害是河槽或湖泊不能容纳特大径流而形成的灾害,是与洪水相互关联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范畴,洪水则是由暴雨或冰雪融化汇集到江河而形成的大水。洪涝灾害必由洪水造成,但洪水不一定会造成洪涝灾害,特大洪水会导致特大洪涝灾害,但特大洪涝灾害并非一定由特大洪水造成。近几年的洪灾表明,一般洪水也会造成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更多地归因于“天灾”,而洪涝灾害则是“天灾”,“人祸”共同造成。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 洞庭湖区连续发生洪涝灾害, 而且洪水一年比一年大, 范围一年比一年广,成为影响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呈现以下特点:1. 受洪涝面积增大、灾情增大, 损失重大在19311990 年的14 次大洪涝灾害中,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为18.0 104 hm2 ,占湖区耕地面积的40 % ,多年平均成灾率54.2 %. 而在19912000 年的6 次大洪涝灾害中,平均每年受洪涝面积达32.8 104hm2 ,约占湖区耕地面积的61.5 % ,其中以1995 ,1998 年受洪涝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55.7 %及62.3 %. 由于受洪涝危害的面积增大,多年平均成灾率上升至61.0 % ,其中1995 ,1998 年洪涝成灾率达62.3 %以上. 由此可以认为,洞庭湖区进入90 年代后,洪涝致灾成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以至致灾成害的面积亦显著扩大。同时洪涝带来的损失也在增加。据统计,在19912000 年的洪涝灾害中,洞庭湖堤垸区共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25.39108 元(系227个堤垸区) ,平均每年为54.23108 元,分别为19311990 年大洪涝灾害损失值的5 倍及17 倍,由于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且易损性大,加之农村防洪能力低,故城镇灾损139.1108 元,农村灾损186.6108 元,依次为19311990 年大洪涝灾害损失值的7 倍及11 倍. 由此表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洞庭湖区大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显著增大趋势,且农村灾损大于城镇灾损。2. 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据历史资料统计,公元6181979 年,洞庭湖共发生洪涝灾害228 次,平均每6 年一次,其中大洪灾44 次。80 年代平均34 年一次大水灾。从1991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洞庭湖区有6年为大洪涝灾害,其中1996 ,1998 和1999 年为特大洪涝灾害。3. 洪峰水位日趋抬高,高洪水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河道由于泥沙的不断沉淀,河床日益抬高,造成洪道阻塞,水位抬高,顶托加重,持续时间增长,水情在同等流量情况下不断恶化。据湖区50 年水文资料分析,洞庭湖出口城陵矶20 世纪5070 年代多年平均最高水位为31.57m ,80 年代为32.35m ,90 年代达33.48m。对于1954 年型洪水水位分别被1996、1998、1999 年三年洪水水位超过。时间上,城陵矶超戒水位32m的时间,由60 年代的60 天,增加到80 年代的86 天,90 年代达270 天。而1954年那么大的洪水也只延续了60 天左右。(六)灾害原因分析洞庭湖特有的地形结构是诱发洪灾的地貌背景湖南省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呈马蹄形盆地。洞庭湖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组合成环带式逐渐递降的碟形盆地结构,为全省凹形大斜面的低洼中心,接纳四水,吞吐长江,四水三口进水,只城陵矶一个口子吐出。这种深刻的地貌背景为本区暴雨径流的迅速汇集以及长江三口、四水的洪峰集中汇合提供了有利的地势条件。荆江每年汛期有1046108m3 超额水量经三口汇入洞庭湖。整个湖区和尾闾区地势低平, 汛期, 湖区既有湖南四水洪峰威胁, 又有长江客水压境, 为灾害性洪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洞庭湖区过渡的气候条件是洪灾发生的气候孕灾环境湖南地处25 30N 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较明显, 一般在每46月进入雨季。洞庭湖区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 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环流的综合影响, 具有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全区性洪涝年中,均出现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 其共同点是49月间500 hPa上各月副高的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的平均值均比历史同期偏强,47 月间各月副高的平均西伸脊点位置大都在100 105左右,比常年偏西10以上, 同时位于110 120E 之间的副高脊线大多持续稳定与19 24N 之间,稳定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且超过24N 的时间大致与城陵矶年最高水位出现时间相吻合。副高位置的偏南偏西有利于梅雨期内暖湿气流向长江中游输送,致使典型年长江中游地区连降暴雨。如1997年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98 年夏秋才结束的厄尔尼诺现象及1998 年青藏高原出现的气候异常, 不仅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推迟,1998年的副热带高压也没有出现典型的季节性北跳, 而且使我国夏季风减弱,致使暖湿气流主要活跃在我国南方,雨带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强度降雨是加强湖区洪水致灾作用力的必要条件, 同时洪水过程历时延长, 加重了洪涝灾害的程度洞庭湖区的地貌类型属河湖冲积平原,洪水由长江干流和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现为三口) 洪水呈不对称辐射状汇聚而成, 另有区间支流新墙河、汨罗江注入。多年平均入湖水量3. 1261011 m3, 其中长江来水占37.7% ,四口来水1.181011 m3, 四水1 6841011m 3, 区间支流来水2.621010 m3, 此外还有约7.88.0109 m3 的可用地下水资源。而汛期入湖水量为2.3221011 m3 (其中长江来水占46.9% ) ,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4. 6% ,入湖长江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地区暴雨,雨量集中在58月,湘江洪水多发生在46月,资、沅二水洪水多发生在57月,澧水稍后,为68月。四水,特别是澧水汛期一旦延迟,与川江洪水遭遇的可能性很大。围湖垦殖、水土流失的迭加与交织, 加速了湖泊的萎缩进程, 进而放大了洪涝致灾能力随着湖区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水利条件的改善,人工围垦给洞庭湖带来了空前浩劫。人们在拓展生产条件的同时,也使湖垸关系严重失调,加剧了湖泊的自然萎缩过程, 削弱了其分蓄能力, 进而对洪涝灾害产生了负效应。据统计, 20 世纪50年代湖区重点围垦面积达14.33104 hm2, 20 世纪6070年代湖区围垦湖洲滩地基2. 64104 hm 2, 仅仅从1985年以来,又被围垦2104 hm2,居长江中下游三大湖泊(鄱阳湖,太湖)之首。泥沙淤积、人工围湖已使洞庭湖成为“地上湖”,“八百里洞庭”由公元1825年时的6270 km2湖面演变到1984年仅存2691 km2。尤其近40 多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