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厂乡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沙厂乡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沙厂乡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沙厂乡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沙厂乡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节地区国土资源局万名干部下基层 扎扎实实帮群众 记沙厂乡工作规划一、沙厂乡基本概况沙厂乡地处大方县东部,距离县城61公里,与金沙、黔西两县毗邻,同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油杉河生态度假旅游区接壤,和县城东部重镇雨冲、中心集镇百纳相连,起到承西连东、联南接北的桥头堡作用,326国道,杭瑞高速公路横穿乡域,区位条件优越,商业经济辐射多重覆盖。全乡为亚热带季风湿润区,为高山丘陵地貌,海拔高度1250-1700米,无霜期达232天,日照时间达1310小时,年均降雨量达1211毫升,森林覆盖率达40%,天然林带、自生林带、杜鹃花林带相互交错,盛产天麻、杜仲、金银花等贵重中药材,物种多样,雨热同季,冬暖夏凉,气候适宜,人居环境优越,是毕节地区中部中山峡谷重要生态屏障。全乡共辖8村1居委会,区域面积9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58亩,农作物以烤烟、马铃薯、玉米为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44万,汉、彝、苗、仡佬等多民族杂居,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5.8%,各民族相互通亲,和睦相处。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近年来沙厂乡乡党委政府结合自身优势,围绕“富民兴沙”目标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域经济,以特色经济作物烤烟种植和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主,千方百计拓展群众收入渠道,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不懈努力。 十一五期间,全乡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至2010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453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3047.97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万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29.5万元,粮食总产量7653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农民人均收入4239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发展。(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发展“瓶颈”逐步突破。一是交通建设:建成通乡油路25公里,通村公路26公里,实现乡与乡、村与村、村与乡的交通网络全面覆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279个小水窖、5个蓄水池,铺设镀锌管10.9公里、PC管13.2公里,完成三个村安全饮水建设工程,解决1628人415户人畜饮水困难;建成密集式智能化烤房134间,修建烟水配套工程3.78千米,新增灌溉面积2100亩;修建沼气池63口,解决部分群众能源压力;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建设工程,其中坡改梯310亩,排洪沟1931米,石灰改土310亩;完成小规模土地开发工程1898.99亩。三是电网和广电网络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建成35千伏变电站一座,架设高压线路16公里,低压线路131公里;实现电力、电话、广播、电视、通讯村村通。四是办公设施建设:修建计生综合指导站一栋,畜牧兽医站一栋,土管所、司法所一栋和三个村委办公楼。五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集镇街道1千米,供排水系统3.2千米,安装路灯126座,垃圾箱80台,改造政府大院3500平方米,新增停车位50个。(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量稳步提升。调整烟粮生产结构,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优化区域、土地、品种,规范化、规模化联片种植,调整烤烟生产布局。实现烤烟种植3049亩,收购烟叶110.06万斤,占收购计划的126.5%;稳定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推广高产玉米种植1.15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9500亩,绿肥种植0.85万亩。优化畜牧养殖业结构,把畜种改良、疫病防治与科技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大牲畜存栏3329头、匹,其中牛2904头,马425匹;生猪存栏5317只,羊存栏1120只,禽类存栏24922只,完成肉蛋产量4吨,畜牧产值1982万元。(三)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营竹小学、竹戛小学教学楼和沙厂中学寄宿制工程以及沙厂小学、竹戛小学综合楼建设,完善了各村校附属设施和“亮丽工程”建设。努力抓好“两基国检”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至“十一五”末,全乡在校小学生1613人,在校初中生6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初中入学率达97.22%。二是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措施,积极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不断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和执行力度。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4.7,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2%。三是完善医疗体系建设。加大投入,修建村卫生室5栋,乡卫生院1栋,新增床位20张。四是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抓好乡村两级防保网建设,保证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卫生工作,积极组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款工作,加强对合作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五是扎实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建设2村农家书屋,解决部分群众看书看报难的问题,改善基层文化活动条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六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群众因灾、因病救助力度。七是劳务输出成效明显,组织2500人进行职业培训和转移就业,提高劳务输出效益,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创收能力。八是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实施了900户农户住房改造和33户无房户住房新建以及454户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从而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难问题,积极推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拓宽群众创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农民购买力不断提升,家电、摩托、微型汽车需求迅猛增加。(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全乡森林面积达到40%,投入资金25万元,荒山造林3853亩,投入资金8.4万元,加强了天然林保护。其中,退耕还林还草2255.4亩,完成经济林种植1.3万亩,补植补种2.1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2.5万亩,封山育林共1066公顷。进一步巩固天保育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得成果。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数目前,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支撑全乡经济产业仍以烤烟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二是交通建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通村公路路面狭窄、路基不牢,路面质量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出行难的状况还待改变。三是社会事业进步缓慢,投入力度不足,群众思想意识落后,等、靠、要的思想意识突出,创富意识、创富能力薄弱。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还很艰巨,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十分困难,贫困面还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脱贫致富奔小康任重而道远。五是财源匮乏,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居住环境亟待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迟缓。六是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七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突出,行政管理改革有待深入,少数干部心浮气燥、作风不实,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不强。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围绕“农村经济大发展、城镇建设大推进、基础设施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提高”四大目标要求。到2016年全乡生产总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生在校巩固率保持在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人以上,城镇化率达33%,森林覆盖率达46%,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状况,为2020年和全县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一)强化交通建设 构建交通网络结合县“十二五”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目标,构建“畅通内外,统筹城乡、综合协调、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326国道和杭瑞高速公路两大交通主线为骨架,构建全乡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网络全乡、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1、规划建设大水乡至雨冲乡(途径沙厂乡)通乡油路16千米,投资1280万元,2012年实施。2、规划建设大水乡米底河至白果村银杏树旅游公路17千米,投资1360万元,2013年实施。3、规划建设营华至兴隆通村油路12公里,投资600万元,计划2013年实施。4、投资750万元,修建中山村至营竹村经两岔河通村油路15公里,计划2014年实施。5、大力实施一事一议工程,修建8村通组公路和联户路。计划2012年至2015年实施。6、规划建设停车站一个,拟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建设村级客运招呼站3个,总投资50万元,2012年实施结束。(二)加强水利建设 巩固农业基础1、切实加强供水水源建设,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作物灌溉,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三小”水利建设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提高输水调配能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安全饮水的质量和农田灌溉利用的效率。2、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稳定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规划建设营竹、骂陇、中山、仓上、营华、兴隆、白果7个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569万元,解决人数8323人。其中营华村、白果村打井工程2012年实施3、大力实施雨水积蓄工程,规划新建水池302个,12830立方米,年供水量达4.2万立方米,投资420万元。4、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加强应急水源建设和水资源调度,建立旱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处置制度,构建坚实的防灾、抗灾、救灾应急体系。(三)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实施“烤烟兴乡”战略,巩固烤烟生产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到2016年,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在扩大全乡烤烟种植规模的同时,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要求,重点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求突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1、在粮烟种植结构上,大力发展优质马铃薯种植,培育优质马铃薯建设基地。规划建设仓上村大棚蔬菜基地1个,占地1000亩,投资120万元,拟定2013年实施。2、是扩大特色种植。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加大对经果、药材种植的扶持力度,优化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农场品交易市场,促进商业流通。规划投资200余万元,在中山、兴隆、营竹、骂陇、营华5个村种植漆树3000亩、核桃4500亩、板栗3000亩,种植天麻等中药材4000亩,建立标准化示范园2-3个,拟定2012年实施。3、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养殖为核心,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林地资源,引进优良畜禽品种,积极探索生态畜牧和林下养殖业的发展模式,走标准化、现代化养殖的路子,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划投资150万元,建设集中优质养牛基地1个、优质养羊养殖基地3个、养猪基地5个,种草10000亩,发展林下养殖家禽15万只,拟定2012年实施。4、大力实施小规模土地开发。计划投资700万元,规划实施8个村小规模土地开发2000亩,2012年实施,计划投资120万元,实施仓上村坡改梯工程300亩,修建排水沟1000米,拟定2012年实施。5、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品绿色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乡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乡、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乡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和品改力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引进新的、高效、质优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在全乡开展污染现状调查,防止化肥、农药、废水等造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到2015年,计划全乡建设沼气池600口以上,同时加大改厨、改厕、改圈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减轻农村能源压力。 7、加强农民教育,培育现代农民。一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平台,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计划2014年,投资50万元,建设占地300平方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一栋,完善相关教学配套设施,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四)实施产业强乡 培育乡域经济支柱1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结合我乡自身特点,大力实施产业强乡、经济富民战略。在维持第一产业高效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进一步突出以工业为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借助金门陶瓷工业基地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我乡优质铝矾土的资源,发挥与金门陶瓷工业基地毗邻的优势,推进乡域工业经济建设。2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积极寻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好加工制造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的配套发展。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工业发展。(五)加快集镇新村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1、加强小城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四位并举,加大城镇载体功能建设,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开发新的商贸区域,加大商贸流通力度,做好商贸开发与服务业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成为一个宜工宜商,人居舒适度高的新型城镇,整合区域经济,提升第三产业活力。一是规划投资120万元,实施政府办公楼提升改造亮化工程,为群众营造舒适的办事环境。二是规划投资500万元,建设新街道1700米,新增集镇住户1500户,新增街道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开发1000米新商贸区域,建设农贸市场2个,新增停车位300个,新建排水系统2500米。三是规划投资200万元,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建设垃圾处理站2个,水冲式公厕3个,四是加大光纤建设,确保集镇光纤100%覆盖。五是招商引资修建商品房,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300亩,确保增减平衡。2、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根据分配指标,按年度分布实施,逐步推进“五园”新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建立全程管理工作模式,防止早婚、非婚生育,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不断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有效控制人口总量;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强力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和溺弃女婴行为。加大对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户奖励扶助力度,建立健全以利益为导向的奖励、优惠、帮扶、养老政策体系。切实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全面实施出生人口缺陷预防工程,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比例、婴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积极推进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七)加强基层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文体教育发展水平1、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提升入学率,力争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的目标实现,积极推进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开展中小学寄宿制教育工程和校舍危房改造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师资力量。计划投资3955万元,扩建沙厂中心小学、竹戛小学、营竹小学、兴隆小学、沙厂中学,新建仓上小学一栋,同时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